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增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做记者的时候

…………

梁:他是在前几年,就是说在宣统元年吧,辛亥革命以前,他同一个四川人,一个姓黄的,两个人秘密地来到北京,他要用炸弹炸摄政王,摄政王就是宣统的父亲,因为宣统是小孩啊,只有四岁吧,所以实际上的政权是摄政王在操纵,汪精卫是来刺杀摄政王的。要刺杀摄政王,他就是在夜里头在摄政王坐的马车——那时还没有汽车——路过的地方,他去埋炸弹,埋炸弹(笑)夜里头去埋,可还是被人看见了,就捉起来了,捉起来就下到监狱里。原来刺杀摄政王抓到了可能是要枪毙的;没枪毙,把他关起来了,一直关着,到了南方革命军起来了,跟北方对抗了,北方这个时候是袁世凯出来了,袁世凯就把汪精卫从监狱里放出来了,请他——你原来是革命派的人,现在请你来做个中间人,想法子来议和,是这个样子。

艾:您自己从北京到南京的时候是……

梁:这个时候我还没到南京(艾:还没到南京啊。),认真讲是没有。我是这样子,接续刚才的话来说吧,汪精卫出来了,被袁世凯请出来了,让他做调和人,他就组织了一个叫作“京津同盟会”——头一个字“京”是北京,第二个“津”是天津,京津同盟会——同盟会就是孙先生所创建的中国革命同盟会,这个就算是中国革命同盟会的北方支部,是这样子。我是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已经秘密地参加了革命组织,这个革命组织就是属于刚才说的汪精卫领导的京津同盟会。这个时候我还做新闻记者,那时候报馆设在天津,后来搬到北京来了。我有一段新闻记者的生活,并且那个记者是外勤记者,外勤记者就是访查新闻的,做过那么一段。我也曾经在辛亥革命后,去南京一次,可是后来又折回来了。去南京之后我就去了无锡,从无锡又折回来,那次本来意思是想到广西去投考、去出洋留学的,没有去成。

艾:这一点我也弄错了,书里弄错了。

梁:书里是怎么说?

艾:我书里是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孙中山已经在南京做临时大总统的时候,您去南京是因为同盟会的人都到南京去开始建国的工作了。我知道您那时是记者了,我以为您就是差不多1912年民国第一年三、四、五月份去南京了,结果我错了,您本来是要到广西去。

梁:有那么一次想到去广西,很快就回来了,折回来了。

艾:这个京津同盟会分会是武昌起义以后组织的,我知道了,不过是汪精卫成立的,还是以前……

梁:这个是汪精卫突然才组织的。

艾:我在台湾看到京津同盟会分会的一些文件,这里也没有提到汪精卫,有您的一位同学的名字,您的名字我是找不到的,书里提到说是也许您用别的名字或者……

梁:那个时候,京津同盟会跟我、我们都在一道的,因为清廷退位了,革命军起来了,清廷就让出政权来了,退位了。我们一些原来是搞手枪、炸弹的吧,改了,就办报。(艾:《民国报》。)办《民国报》,《民国报》的社长甄元熙,这个人还在美国(艾:在美国啊?),在美国办中文报纸。我就算是一个外勤,不是坐在报社内写文章的,而是在外边。当时《民国报》报社在天津,我的家住北京,我就往来于北京、天津之间,做采访工作。

艾:那是这个时候您认识黄远生黄远生(1885—1915),中国近代著名新闻记者。原名黄为基,字远庸,远生系笔名。清末进士,后赴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辛亥革命后,他先后主编过梁启超创办的《庸言》月刊,担任过上海《时报》、《申报》驻京特约记者,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其“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1915年12月27日,避匿于美国的黄远生被革命党人以袁党人罪名枪杀。的吗?

梁:认识黄远生在这个之后。

艾:以后啊?他是1915年在美国被刺杀了。(梁:被刺死了。)那蔡元培先生也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您在做记者的……

梁:那时我做记者的时候见过他,可是他不记得我,等于没有什么关系。到了后来,到了民国六年,他来北京就任北大校长的时候,那个时候才认识。因为那个时候我拿《究元决疑论》向他请教,他就说:我路过上海,看到了,很好;我现在到北大,也请你帮忙。当时我说:我还不会讲印度哲学,因为在欧洲或者日本,谈到印度哲学,都是谈到六派哲学六派哲学,亦作正统派,是印度哲学的六个主要派别,兴起于笈多王朝时期。共同尊奉《吠陀经》,这六派分别为:弥曼差、吠檀多、数论、胜论、正理论、瑜伽。,而六派里头不包含佛学。认真讲,欧洲人讲的、日本人讲的印度哲学,我不太清楚,我不过喜欢佛学就是了。同时,我那个时候正好旁的事情很忙,不能够答应蔡先生到北大。

那个时候什么事情很忙呢?那个时候,袁世凯死了以后,南北统一,推倒袁世凯的势力是在西南、广西,主要是蔡锷、陆荣廷、贵州刘显世。倒袁势力内部有梁启超——梁任公。这个时候北方就是袁世凯死了,袁世凯死的时候,他才把段祺瑞请出来,段这个人在北洋军人里头是一个很正派的、很好的人,自从袁有意要做皇帝,他就反对,坚决反对。另外一些包围、帮助袁世凯做皇帝的人要刺杀他,要刺杀段祺瑞,段祺瑞自己本来是陆军总长,自己辞职不干,住在北京的西山,他们还要刺杀他,也没有刺死。袁世凯做皇帝做不成,只好维持北洋军人的势力,请段出来,从西山上把段请回北京,并且这个时候,由于袁世凯想做皇帝,他已经把国务院撤销了,不要国务院,他在总统府内设了一个叫作政事堂。这个时候他要死了,他晓得是不行了,要请段出来,撤销政事堂,恢复国务院,段是国务总理。这样子因为段为人很正派,也是反对袁世凯做皇帝的,西南对段还是承认的,并且西南也没有兵力可以打到北京来,所以就妥协,妥协就组织一个南北统一的政府。

1916年8月,梁漱溟出任司法总长秘书期间,与同僚沈钧儒(右二)等合影,沈钧儒时年42岁,梁漱溟24岁。

组织南北统一的政府,我的一个亲戚,也是一个长辈,就代表西南入阁、进政府。(艾:就是张耀曾张耀曾(1885—1938),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先后任孙中山秘书、国民党总干事兼政务研究会主任等职。1913年后再赴日本求学,归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法科学长,参加过护国运动,多次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1912年,参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起草,终生以宪政为追求,因此虽为国民党元老,但反对蒋介石推行国民党一党专政,始终拒绝任职于蒋之国民政府。1929年定居上海,执律师业,1938年7月病故于上海。?)张耀曾,张耀曾就拉我做机要秘书,他跟西南方面的广西、云南、四川倒袁的势力往来有秘密的电报、函电,我就替他主管这个事情。主管这个事情,所以蔡先生要我到北大,我就不能去,我就请了一个朋友替我。转过年来,第二年,政局变了,段也走了,张耀曾也下台,这个时候才帮助他。

艾:您的《究元决疑论》那篇文章,原来是在《东方杂志》出版的,那您在《东方杂志》社也有朋友吧?就是把这篇文章寄给他,把稿子寄给他,而他不在……

梁:那个朋友就是一个很有名的……

艾:章士钊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号秋桐,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辛亥革命后,曾任《民立报》主笔,南北议和南方代表,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等职,曾主编《甲寅》周刊。1933年起在上海做律师,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大律师,并任上海政法学院院长。1949年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著有《柳文指要》等。

梁:对,你说的一点不错。

艾:那您是什么时候认识章士钊的?我在书里没有提到您什么时候认识他。

梁:章行严先生,章士钊,他的出名主要是《甲寅》《甲寅》,1914年5月10日在日本东京创刊的政论性期刊,创办人章士钊,因这年为中国农历甲寅年,故名。月刊。翌年5月改在上海出版,至第10期被禁停刊。1925年在北京复刊,改为周刊。后迁至天津出版,至1927年3月停刊,共出45期。《甲寅》期数不多,影响却很大,其凝聚力量来自于反袁的共同政治立场与主编章士钊“有容”、“尚异”的调和主张。撰稿人有章士钊、李大钊、高一涵、易白沙等人。刊物。我跟他没有见面,可是我向《甲寅》杂志投稿,这样是有关系。

艾:哦,是这样的关系。

梁:刚才说什么呢?

艾:哦,讲那几年的情形,我说我弄错了,以为您辛亥革命成功时去南京了,从这里讲起来了。这个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差不多的我就知道了,就是一些细节我不清楚的。您怎么评价当年的历史人物,比如陈独秀……最好从黄远生先生吧,怎么认识他的?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您好像……

梁:他是那个时候非常出名的一个新闻记者,因为他非常聪明,有文采,交游非常的广,与袁世凯总统府里的那些个秘书,当时还有国务院的官吏,他同这些人都有来往。他常常给上海的报纸好像是《申报》写通讯,那个通讯呢,也有一些报道,也有一些议论的样子,这样子就很出名,很出名的新闻记者。我记得我从陕西西安回来,开始跟他认识,当时我有一本书,书名就是……

艾:啊,是,是。《序》我就是在……

梁:……在晚周汉魏的文章里选,选了特别是能够发表思想理论的文章,专把这种文章,晚周就是许多子学家,特别是像韩非子什么的,汉魏也有一些人、一些文章,把他们的文章合在一起,叫作《晚周汉魏文钞》。这个《文钞》我就请黄远生作序,这么样认识的。

艾:您编这本书主要目的在哪里?

梁:介绍晚周汉魏的文。就是说啊,这种文字不难懂,可是又比较文雅,就是说还不是白话文,可是又很容易懂。特别是韩非子的文章、墨子的文章,也选一点庄子的文章,但是没有选老子,如此之类,还有汉魏的文章。那个时候还不兴白话文,白话文是一直到了陈独秀、胡适在北大开始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那时候才有白话文的。

艾:您动机呢,就是也要成立一个标准,比较适合于现代社会的文字,是不是呢?

梁:好像也还是一种解放,比他们讲古文的桐城派,比那个解放、开放。

艾:那么黄远生先生也关心这个文字的问题吗?

梁:不一定,不过我跟他相熟,就拿这个请他作序,把稿子请他看,请他作那篇序,彼此相交,他比较开通。

艾:那个时候,您是很关心文字的问题吗?

梁:那个人,刚才说了,是个新闻记者,他的文字也不是白话文,可是也是很浅近的、很通俗的文言。我就把我选的这一本东西请他看,请他作篇序,他就作了;作一篇序之后,他就走了,去美国,他在去美国的轮船上写了一个《忏悔录》,到了就死了。

艾:是啊。他写的那篇文章,跟您的《究元决疑论》有直接的关系啊?您就这么写吧?

梁:因为看了他的《忏悔录》写的《究元决疑论》。

艾:那么就是您看了他的文章以后,想关于这个问题发表您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