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依旧铁石坚
竭忠尽瘁,是中华传统文化推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天底下最高尚的道德,是忠诚。“忠”,崇敬、恪守。忠诚,即尽心尽力、没有二心。忠诚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传统美德。忠诚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一种高尚品格。忠诚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忠诚不是愚忠。忠诚,是要用业绩来证明的,而不是口头上的效忠,而业绩又是要靠能力去创造的。
《论语》提到“忠”这一道德规范共有15次。孔子的学生子路向老师请教如何为政?回答是:“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在位时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忠诚所感金石开,勉建功名垂竹帛。”(陆游)—真诚能够感动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能勉励自己建功立业,名垂青史。马融认为,忠诚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古往今来,无论做官,还是为人,忠诚都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品质。令人难忘的忠义之士,被一个个历史故事竞相传颂,被一代又一代人奉为楷模。
当年楚国的卞和,拾玉璞于楚山之中,奉献给厉王。厉王不识货,以卞和为之诳,而刖其左足。卞和又奉其玉璞而献武王,武王也以为卞和为诳,而刖其右足。这位忠贞之士抱其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凡是心智不盲、想干一番事业的人,都应重视忠诚、培养忠诚,切不可亏待了忠诚的人!
冯异是刘秀手下的战将,英勇善战,忠心耿耿,全力辅佐刘秀打天下。一次,刘秀被河北王郎围困时,弹尽粮绝,饥寒交迫,不少人背离他而去。而冯异找来豆粥、麦饭,进献给刘秀,使刘秀摆脱困境。河北之乱平定后,刘秀对部下论功行赏,众将纷纷邀功请赏,冯异却独自坐在大树底下,只字不提饥中进贡食物之事,也不报请杀敌军功,不让刘秀为难。
公元26年,冯异大败赤眉军,歼敌8万,使对方主力丧失殆尽,刘秀驰传玺书,要论功行赏,“以答大勋”,冯异没有因此居功自傲,反而马不停蹄地进军关中,讨平陈仓、箕谷等地乱事。
一个名叫宋嵩的使臣出于嫉妒,先后4次上书,诋毁冯异,说他控制关中,威权至重,擅杀官吏,百姓归心,都称他为“咸阳王”。刘秀不为所惑,把宋嵩告发的密信送给冯异,将他提职,并在冯异班师回朝时,当着公卿大臣的面赐他以珠宝钱财,又讲述当年豆粥、麦饭之恩,令那些为与冯异争功而进谗言者羞愧得无地自容。
有人用形象的语言说,魏徵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房玄龄则是唐太宗的一条臂膀。贞观时代,朝廷的官员少而精,只有643人,每个人都各有所长,独当一面,忘我工作。所有人都知道,没有一个人比房玄龄更累。在22年的宰相生涯中,房玄龄以赤诚之心忘我工作,连一个小妾都不敢纳,以看不见的手在帮李世民料理着朝政,治理国家,他将贞观精英巧妙地纳入贞观的轨道上来,让他们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提起热血男儿忠诚不二,不能不说民族英雄岳飞。当敌军入侵后,岳飞看到国土沦陷,不禁怒发冲冠。他立志收复中原故土,雪洗靖康亡国之耻。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岳飞应募从军,抗击金国侵略者。临行前,其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岳母深情地说:“你一生的志向就在这四个字里面了!”
这“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的抗金斗争,是一场反对外族入侵的正义战争。岳飞的脑子里装满了国家、民族、百姓,没给自己留下一点点位置。“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在其戎马生涯中,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只可惜宋高宗苟安江南,朝廷又为奸当道,遂致战略失误而使“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的名言“还我河山!”震撼人心,在历史的回音壁久久回荡。
忠诚是尽己之谓,是极度的真心与无上的诚意融合而产生的德行,是构成完美人格与成功人生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诸葛亮集·后出师表》有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恭敬、谨慎,竭尽全力,至死不停。忠诚是做人做事的基本立场,是一个人至高至上的品质,不二其志,不讲条件,不求回报,尽职尽责,坦率诚信,忠贞不渝,光明磊落。
忠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服从内心的信仰与信念,总是尽心竭力为国家、为集体、为群众多做好事。“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北宋理学家程颐)。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忠诚的最好诠释。
信仰的力量在于,它在人们心底唤起真正的忠诚感,始终保持一颗对党忠诚的赤子之心,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筑牢对党忠诚的思想根基。想想自己当初郑重向党组织呈交入党志愿书的坚定,面对鲜红党旗宣誓的激情,不忘初心再出发,不辱使命,砥砺前行。习近平同志向全党发出谆谆告诫:“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讲了四个“不容易”,深度提醒我们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必须始终坚定信仰、牢记使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增加敬业精神,创造一流业绩,向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这样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人生不能缺少忠诚。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必须讲忠诚。忠诚是为人立世之本,是成长的力量源泉。忠诚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对党忠诚必须是纯粹的、无条件的,只有绝对,没有相对;只有100%,没有99%。一个人只有才华,没有忠诚不二的精神,很难在从事的事业中获得长足发展。忠诚表现为强烈的发自内心的归属感,有心灵的寄托,对归属对象产生忠诚的情感,表现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责任源于忠诚,忠诚激发责任,体现敬业精神。忠诚作为一种尽责意识,它受理性力量的驱使,是履行责任的态度和行为的督促。
1935年,张国焘对抗中央北上的决定,企图分裂党、分裂红军,遭到朱德、刘伯承等人的坚决反对。张国焘围攻朱德,威逼他发表反对毛泽东和北上抗日的宣言,要朱德断绝和毛泽东的一切关系。朱德说:“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的关系。”朱德还反对张国焘挑拨红一、红四方面军关系的做法,深入到部队中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反复宣传党中央北上抗日方针的正确性和加强党的团结的重要性,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维护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统一领导。后来,张国焘公开表示怀疑共产党,对革命前途绝望,公然投到国民党特务集团,1938年4月18日,党中央决定将张国焘开除出党,获得了全党的拥护。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把忠诚作为做人的底线。忠诚不同于阿谀奉承,它从不寻求丰厚的回报,更没有其他的企图。
罗荣桓在秋收起义以后,就随同部队到达井冈山,历任连、营、纵队党代表,在著名的古田会议上,经毛泽东提名,罗荣桓当选红四军前委委员。林彪善于指挥作战,但个性太强,刚愎自用,担任红四军军长后,又不易与人合作。毛泽东向前委建议,由罗荣桓出任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委。
在反对“左”倾冒险主义和苏区反“围剿”的斗争中,罗荣桓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始终和毛泽东站在一起,曾因此受到“左”倾领导者的排挤,甚至撤职,但他仍不改变自己的看法。虽蒙受冤屈,但他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仍旧老老实实地为党工作。对此,1936年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在这个最早的部队中,有许多人始终忠心耿耿,直到今天还在红军中,例如现任一军团政委的罗荣桓……”(《毛泽东生平实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391页。)罗荣桓于1963年12月病逝。毛泽东作诗《吊罗荣桓》,最后一句“国有疑难可问谁”,表达了对罗荣桓的非凡器重。
忠诚胜于能力,忠诚可以受益终生。凡是心智不盲、想做出一番事业的人,都应重视忠诚、培养忠诚,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之人的名字更具含金量,更会受到周围的人信任和容纳。秉持什么样的政绩观,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忠诚履职、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的试金石。树政绩,是为老百姓谋利益,是群众身受其惠的实事和好事,而不是热衷于上大项目,劳民伤财。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所从事的事业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有陷入困境的时候。而困境最能考验人的忠诚度。尤其在这种境况下,许多领导在用人时,不仅看重其能力,更看重的是他的品质。而个人品质最关键的就是忠诚度。对那些能够勇敢地为集体、团队承担困难的,经得住考验的人,是令人敬佩的。这个时候,忠诚所带来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忠诚可以受益终生。对现代人来说,从忠诚于团队与集体,到忠诚于祖国和人民,既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贵实践,也是提高自我能力的必要手段。忠诚会有忠诚的回报。忠诚赢得了信任,为你自己创造了好形象、好名声,使你拥有“无形资产”,让你的才华有一个施展的天地,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前途。
缺乏忠诚,就缺少了激情,缺少了责任,缺少了动力,随之能力也失去了。领导干部为官做事决不能把升迁作为目的。忠诚履职,为群众办实事,是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体现。如果干工作、做事情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升迁,是干不好工作的,也当不好官,必然贻误事业。总是想着提拔,内心就容易浮躁不安。期望值过高,愿望不能达成,就容易心生牢骚怨言,不想做事,不想负责任,在其位不谋其政,碰到问题不解决,遇到矛盾绕着走,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过高地估计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心里就容易委屈。摒弃忠诚、搬弄小智者,有时会得到暂时的利益,但是,从长远观点看,就会得不偿失。那些顶风作案、不收敛不收手的人,说到底是不忠诚、不老实,也算不上是合格党员,发展到最后可能就成了“两面人”“伪忠诚”。
“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忠诚是党性纯洁的重要标志,是权力运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种德行素质。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强调:“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十九大党章入党誓词中有四个字可谓掷地有声:永不叛党。忠诚彰显党政干部的官德、政德、美德。党员干部要在千帆竞发的新时代洪流中,筑牢忠魂、勇于担当,时刻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竭尽全力为党工作。让我们用忠诚书写成长的历史,用忠诚书写时代的答卷,谱写人生瑰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