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领导干部克服本领恐慌八项修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慧眼识人指要

追求卓越的党员领导干部,尤为需要有识人的慧眼。能得人而不能识人,即是身边有“宝”而不识“宝”,则所得皆庸才;只能识人而不能得人,亦即有识人之眼,却无用人之举,则人才“流失”而为他人所用。无其才而使当其任,则工作干不上去,且带散队伍;无其德而使居其位,则必衰败矣。

商汤得伊尹而社稷昌盛,成为千古流传的“历史佳话”。伊尹聪慧过人,是商朝的开国元勋、五朝元老。他早年曾作为陪嫁奴隶,来到国君商汤家里厨房干活。为了让商汤知道自己是个有本领的人,伊尹经常找机会接近商汤,有时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时却故意做得咸或淡,招惹商汤注意他。

有一天,商汤找来伊尹问话。伊尹说:“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处,掌握好火候,菜才能好吃又有味道。治理国家也和做菜一个道理,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拖沓懒散,只有张弛有致,才能把事情办好。”

商汤发现伊尹是个难得的人才,想让他担当重任。于是召集大臣们,让伊尹当着他们的面,谈谈对天下大事的看法,展示一下才华,抒发他的抱负。伊尹畅谈治国之道,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分析得透彻又精到,于是大臣们连连点头称是,深为钦佩。商汤更是欣喜万分,相见恨晚,当即任命伊尹为右相。从奴隶到右相,伊尹的才能被商汤赏识和不拘一格使用,这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经典事例。

伊尹帮助商汤宽以待民,轻刑薄赋,对夏的属国进行征讨兼并,夏民如同“大旱之望云霓”一样盼望商汤的到来。伊尹为相20余年,为商朝600余年的统治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贤相。

英雄难过美人关,为官难过识人关。天上有真假猴王,地上有真假李逵。假猴王会作乱,假李逵会捣鬼。知人必须辨其意,识人必须察其行。看人不能只靠一时的印象而妄下结论。为政者最大的隐患在于不知人和不识人。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一旦知道和识别到了人才,如果不及时推荐和提拔使用,则为失才的表现。一旦了解和识别的人既缺德又缺才,不及时从其现任的位置上罢免,后患无穷矣。

识别贤佞是恰当用人的前提条件,关系到事业的兴衰、国家的治乱。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灭亡?是因为任用奸佞却以为是贤才。齐桓公、秦二世曾嘲笑周幽王、周厉王,却分别任用竖刁、赵高。伍子胥对伯嚭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向吴王夫差推荐,原来伯嚭是个小人。吴王夫差曾斥伍子胥为奸,喜伯嚭“忠心”可许,后来吴国败亡时,始知识人之误。这是由于事物的现象常常与其本质不同,表面现象容易迷惑人。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秦军长驱直入,未遭遇有效抵抗,很快兵临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三个月之后,秦军攻陷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杀,魏国灭亡。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流失。

魏国地处中原腹地,第一代国君魏文侯是一个目光远大、才能出众的君主,使魏国成为当时的第一大诸侯国。魏国人才众多,但同时又是一个人才流失大国。魏武侯即位之后,魏国就拉开了人才流失的序幕。

吴起遭到贵族的排挤,于是逃到楚国后又实行了变法,楚国强大起来。商鞅从魏国流失,在秦国推行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当中的霸主,对魏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孙膑在魏国时遭到庞涓的残酷迫害,后来被齐国使臣营救回齐国并拜为军师。孙膑的流失对魏国影响最大。张仪、乐毅、范雎、信陵君、尉缭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都曾深刻地影响了战国的走势,他们都曾想为魏国效力,可是除了魏文侯之外,一代又一代的魏君都没能真正地礼待和重用这些贤才,致使人才大量流失,魏国终由一个霸主之国走向了灭亡。

领导者在驭人之时,当练就“伯乐识千里马”的本领,善于识良辨莠,注重了解人的内心世界,不能凭一时一事去判断人。如果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导致“赵括丢长平”“马谡失街亭”的悲剧重演。有的人目空一切,表面看很聪明,却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的人看起来憨厚可爱,其实不是正人君子;有的人善于吹捧,暗地里却耍手段;有的人爱许诺,却不讲信用;有的人什么事都插手,却并非多才多艺;有的人外貌温驯,而内心骄慢;有的人貌有长者之风,实际却品行不端;有的人貌似坚强果断,实则软弱少断。领导者必须敏于识人之短,识人之长,识人长中之短,识人短中之长,摸准干部最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

刘邦善于从敌人营垒中争夺人才,像谋臣陈平、猛将韩信,对于出身卑微但才能超众的人也破格使用:当过吹鼓手的周勃,做过屠夫的樊哙,布贩出身的灌婴,穷书生郦食其,车老板娄敬,草寇彭越、英布,这些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刘邦正是有萧何、韩信、张良、陈平、周勃、郦食其等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文臣武将辅佐,各展其长、各尽其能,才夺取了天下,成就了霸业。天下人都说刘邦善于用人,懂得为君之道,善用于自己的长项去对付项羽的短项,用智慧战胜了武力,开创了“布衣将相之局”。

准确地识人(包括思想品质、工作能力、知识、性格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历史的考察与评价),把人看准、看透,极不容易。汉武帝说过:“何世无材,患人主不能识耳。苟能识之,何患无材?”汉武帝重视用人,政绩卓然,却在晚年上了方士栾大和江充的当。刘秀很善于听取并明辨各种意见,却犯了谬信庞萌的错误。曹操算得上是明察将士的高手,却受张邈蒙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因为世上的事物纷繁复杂、真假难辨、乱人心目。

历史的教训应当汲取。杨广是一个工于心计、巧于矫饰的大阴谋家,早就觊觎太子之位,采取了不少卑鄙手段。可是,杨坚偏偏看不准自己的儿子。杨广成为太子后,便露出骄奢淫逸的真面目。当杨坚发现杨广是个恶才时,已无能为力了。杨广靠政变上台,踏着父亲的尸体登上皇位后,更加显露出荒淫奢侈、残虐人民的本性。

人世间,总是细行容易做假,大节难以看真。冯梦龙说:“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只看一时一事,仅听片言只语,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恐怕要失误。对于正派之人不要计较小节问题,不能因为一个过错而将君子贬为小人;对于拍马者不能因为其表面的毕恭毕敬、甜言蜜语而误当作君子,寄予较高的期望值。

隋文帝杨坚在位20多年,明于治国,结束了300年的分裂局面,却不谙于知人,错误地选择了接班人,致使锦绣江山传非其人,自己丧于逆子,无辜的百姓也受到屠戮,最终亡国,成为短命王朝。杨坚看人的思想方法不对头:重细行而忽大节。这个致命弱点一旦被奸诈之徒抓住,就会投其所好,蓄意制造假象,引你上钩,将你俘虏,为他实施野心铺路。

唐明皇在前期不失为一代英主,但他后来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唐玄宗把大臣奏章中的提示,看作是对安禄山的妒忌,对安禄山毫无设防,予以同情怜惜,不断施以恩宠,竟然把天下一半精兵交给他掌管,造成“安史之乱”,差点儿葬送唐王朝。

识人选人,必须首先考察其德。德具有统帅性和方向性。如果一个人不孝顺父母,你不值得信任他;如果一个人总是虐待配偶,你不值得信任他;如果一个人对别人不忠诚,却对你表示忠诚,不可信任他;如果一个人虚伪、巧诈,爱溜须拍马,你不可任用他;如果一个人忘恩负义,你不可信任他;如果一个人总在你面前流露对别人嫉恨,觉得他人是自己前进中的最大障碍,不可委以重任;如果一个人为你的缘故排挤、陷害别人,不可任用他;如果一个人有点小功劳就沾沾自喜,不时向领导表功,不可重用他;如果一个人说话模棱两可,善于应酬而胸中无策,不可重用他;如果一个人过于偏激,总是使事情走向某一极端,不可重用他。

领导者识人,一个重要环节是先看其长处,后看其短处。柳宗元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木匠出身的人,自家的床坏了却不能修,可他却自称能造坊。后来,柳宗元在一个造屋工地上,又看到了这位木匠,只见他发号施令,操持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各自奋力做事、秩序井然。柳宗元大为惊叹。从这个故事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如果先看此人不是个好工匠,于是弃之不用,那就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和指挥者。由此观之,识人先看其长、后看其短,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十分重要。领导者应具有识才慧眼,不能因为下属有缺点、有过错误、反对过自己、得罪过自己,就耿耿于怀,弃之不用,一切当以人才为重,一切当以事业为重。

1952年初,习仲勋任西北局书记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一天,薄一波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正在阅读习仲勋从西安发来的《关于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会全体会议情况》的报告。这个报告是关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等方面的,内容丰富,论述精辟。毛泽东看了十分满意,问薄一波:“你讲讲,习仲勋这个同志怎么样?”早在延安时,薄一波就听到毛泽东赞誉过习仲勋“年轻有为”,于是便以此语作了回答。毛泽东说:“如今他已经‘炉火纯青’。”

准确地识别一个人,需要放长眼光,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考察,从发展趋势中去考察。既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也要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看他的过去、现在、将来。详看是什么,多问为什么,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向思考和辩证分析。看实质,就是看其在德、识、勤、绩、能等各方面的实际表现,而不能光看文凭、资历、投票测评结果。学历、资历不高的人,也不一定就不是人才。不仅看一个人的学历、学位、资历,还要看其潜在的素质,亦即“冰山”以下的部分。要推行干部考察“进家庭、进社区”制度,把干部考察由“工作圈”向“生活圈”延伸,全面了解干部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

如何识别人有不少方法可循。战国时李克曾给魏文侯说了五条识人标准,很有见地:想知道一个人的品质能力,要观察他平日亲近些什么人;他富贵之后,又交往些什么人;位居高官,要考察他给国家推荐了什么人;在他处境困难、不得志时,观察他是不是做了不该做的事;家境贫寒时,观察他是否接受了不义之财。

诸葛亮在《将苑》一书中总结出独到的七种识人方式:一是用是非曲直试探他,看他是否有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和高尚的品质;二是用言辞辩论,看他是否有阐述问题的逻辑性和应变能力;三是向他询问计谋,看他是否有雄才大略和真知灼见(这与庄子的“卒能问焉而观其知”的方法类似);四是告诉他祸患与灾难,看他是否有胆量,临危不惧;五是让他喝醉酒,以观察他的品性;六是把财利置他眼前,看他是否廉洁;七是约定他如期之事,看他是否守信用。

成功总是跟科学思维包括创新思维、善于应变有机联系在一起。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有的老经验、老办法不一定适用,如果时过境迁后还死抱住不放,逐渐形成定势,难免会落后于时代。识人用人,应首先培育和运用辩证思维,避免陷入固有思维模式,从多角度看问题。如,不能把推荐票数多少作为任用干部的唯一标准,不能把得票多就等同于最优秀,简单地以票取人。只有善于识人,采取正确的方法,扩大选人用人的范围,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加大选人用人的透明度,才能使从事的事业因拥有一流人才而龙乘彩云、虎生金风、得心应手。

准确地识人,应看他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史记》说:“不知其人,视其友。”《处世智慧》一书说,识人、知人,要看他日常生活中亲近、结交什么人;看他富裕时怎样对待和处理钱财;有了地位和权力后,看他推举任用什么人;看一个人贫贱不得志时的所作所为;要看关键时刻的表现;看长期一贯的表现;还要通过综合观察和比较。识别人才,既要作全面考察,又要靠长期观察。冯梦龙说:“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察言观色,可以略知其人。《孟子·离娄章》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指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心灵正直,眼睛明亮;心地丑恶,眼睛昏暗。一个人的神情仪貌、举手投足,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从外表观察人物固然有失偏颇,却是很直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