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综合类报道
采写手记
“收官”时刻的感动
2016年12月7日凌晨3时许,我被《新华每日电讯》报总编辑方立新同志的一条手机短信惊醒了:“尊敬的冯社长:衷心感谢您多年来对电讯和我本人的鼎力支持,幕幕往事次次交流涌上心头,更激起对您品格风范知识涵养的敬佩之情!您终于卸下重担开始自由精彩的新生活,新华人电讯人对您多有不舍,但我更多的是祝福!幸运的是,赶在您交棒时刻,机会来了,电讯头条安排出您作为新华社记者职业生涯的压轴报道,这是巧合,更是对您的致敬礼。方立新2016年12月7日电讯签版付印后”!方总这里所说的“压轴报道”,是指我领衔采写的《江苏:给长江一个绿色承诺》一稿,被安排在了当天头版头条。巧的是,正是这一天,我因为年龄原因,从分社社长岗位退了下来。社长职位的“交棒时刻”、职业生涯的“压轴之作”,中央大报资深老总、多年老朋友半夜三更悉心安排重要版面并深情祝福——读着这条短信,我的眼睛湿润了!
《新华每日电讯》是新华社举全社之力打造的一份发行量百万级的中央时政类综合大报,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广泛影响力。要登上这份报纸的头版头条,殊为不易!媒体人都熟知,像每日电讯这样的中央大报,一年365个头版头条,中央重大新闻大约要占到将近三分之二,编辑部组织的全国性重点报道要占相当部分,省市地方新闻上头版头条一年也就一百来个,平均每一个省市不过四五个。我到江苏分社工作6年,全分社平均每年拿到9个以上,为数不算少了,但每一个都是“拼抢”来的。如果稿件新闻价值不高,写作不到位,就别撞大运了。即使稿件分量足,没有合适机会也可能失之交臂。以这篇《江苏:给长江一个绿色承诺》为例,新华社通稿12月1号上午11点多就发出来了,但以后连续几天都有中央重大新闻,所以直到12月7号才有机会排上头条,这种留着稿子等待好版面的情况一般都不能超过七八天,而且还必须是编辑对该稿有偏爱。而我却在特殊时刻等到了,的确是巧合,也是机缘,非常难得。我深深理解方总,作为总编辑,他安排一个重要版面有多么不易!当他凌晨排好版面发出这条短信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又怎不令人感动?!
那么,为什么偏偏这篇稿件要上头版头条呢?
这还要从长江生态修复的紧迫性说起。2016年元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会上总书记首次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全新理念。这一观点,振聋发聩,具有颠覆性意义。过去多年来,沿江各地,普遍强调的是经济大开发,生态保护的声音微乎其微。因此,沿江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可忽视的忧患和潜在危机。特别是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生态欠账更多。这次会后沿江各省市纷纷调整思路,把生态建设放在压倒性的地位来抓。江苏更是抓铁有痕,一着不让。最触动我的,是当年九月召开的一次省委常委会。这次会议,专题讨论即将出台的江苏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会上,有关部门汇报了几个月来的调研情况和初步方案,而与会者的讨论发言,完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思和检讨。石泰峰省长在发言时说,江苏沿江的问题是不少地方过度开发、环境透支,我们对子孙后代的欠账已经不少,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刻不容缓。刚到江苏工作才两个多月的省委书记李强,已逐一到沿江8市调研,了解了大量第一手情况。他强调说,一定要从贯彻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政治高度认识沿江生态保护的紧迫性,要为子孙后代负责。他要求有关部门抓紧征求各方对实施规划的意见后尽快出台,长江生态大保护工程要迅速启动。常委会后不久,省委省政府在扬州召开现场会,安排部署这一全局性工作。
其实,对于长江沿线生态保护问题,我本人也关注已久。在湖北分社工作期间,分社记者就曾经参与采写过“长江背不动沉重的石化产业带”的稿件。到江苏工作后,对长江沿线石化、造船等高污染中低端产业比较密集,生态环境压力很大的现状有了更多感触。
江苏在沿江省市中,地位特殊。长江流域11个省市中,江苏创造了23%的地区生产总值,32.7%的进出口总额;在江苏超7万亿元的GDP总量中,沿江8市占78.9%。由于经济地位特殊,生态问题自然特别引人关注。现在省里终于下决心,以壮士断腕的气魄,系统性治理沿江生态问题,这对长江流域其他省市,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都有示范意义。为此我打算写一篇江苏修复长江生态的重点稿件。正巧在此期间,《新华每日电讯》报总编辑方立新同志来南京参加一个会议,我借机向他介绍了江苏启动长江生态修复工程的重大举措和拟做专题报道的想法,他当即表态:这是一个重大主题,写出来又是一篇头版头条稿件(和他见面前几天电讯头版头条刚刊登过我和两名记者报道无锡转型的稿件)。方总对稿件价值的判断增强了我写稿的信心!
此后,我便和上半年参加过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深度调研的年轻记者秦华江一起,着手搜集素材,梳理思路,补充采访,并由华江执笔写出初稿,然后我们反复讨论修改打磨,形成如下稿件。
在稿件的内容上,我们特别强调,要写出江苏长江生态环境的严峻现实、治理路径、治理状态。我们紧紧抓住省委书记李强在扬州现场会上向全省干部群众的承诺,即“我们必须牢牢坚守三条生态红线,六条生态底线,决不越雷池半步”,写出省委省政府高调整治、义无反顾的决心和气魄。在稿件的结构上,分了三个部分,从环境透支生态欠帐的严峻现实到壮士断腕系统治理的规划方案,再到各地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条分缕析,层层推进。稿件旨在通过江苏的案例,给人们提供一个大江大河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可复制样本!
成稿后,新华社通稿很快于12月1日上午发出。当晚我向方立新总编辑打电话说明稿件情况,争取好的版面。方总听后也给了我一个坚定承诺:等待时机,头版头条刊出!这就有了此文开头的短信故事!
这篇稿件通过新华社通稿和《新华每日电讯》刊发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各界好评,也对江苏沿江生态建设起到了助力加油作用!
原稿鉴读
遏制环境透支,医治生态创伤
江苏:给长江一个绿色承诺
在长江流域11个省市中,江苏创造了占23%地区生产总值和32.7%进出口总额;在江苏超7万亿元GDP总量中,沿江8市占78.9%。然而,骄人的沿江开发开放成绩背后,是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入江水体污染严重,岸线开发失衡过度,产业结构总体偏重……为此,江苏省委省政府近期制定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划定3条生态红线,6条生态底线,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修复工程在400多公里长江沿线高调展开。
环境透支多,“三不”深层矛盾凸显
在长江生态保护方面,江苏下足功夫,“十二五”治污规划终期考核成绩名列沿江8个中下游省市第一。然而,沿江地区人口密集、产业密布,资源环境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当前,江苏约2/3重化工产能集中在沿江两岸,苏南地区化工企业密集度是苏北及沿海地区的2倍以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沿江8市废水排放总量占到全省的74.44%,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占全省的48.9%和55.8%。
排放总量大,入江支流污染严重。2015年,41条主要入江支流的45个控制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的只有54.5%,劣于V类的达到20.5%。
污染堪忧,伴之而来的是环境风险。江苏环保厅数据显示,长江沿线分布着700多家化工企业,110多个化工码头。“十二五”期间,该省环保厅共接报389起包括空气、水污染等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其中沿江8市占了75%,平均每7天就有一起。
与污染同步的还有岸线过度开发问题。交通运输部门数据显示,江苏共规划沿江港口岸线589.1公里,已利用363公里,沿途散货、企业码头过多,岸线使用布局欠优化。
明确新目标,守护长江母亲河
从今年1月开始,江苏省连续9个多月在沿江8市展开深入调研,层层动员,凝聚共识,明确任务目标,探寻治本之策。
在近期召开的全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对已确定的生态红线、总量红线、准入红线“三条红线”以及生态保护、行业准入、流域布局、城市扩展边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六条底线”,必须牢牢坚守,决不能越雷池半步。
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立下军令状:把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作为底线,严控新增污染,严抓综合整治,严防环境风险,严守生态红线,严格监管执法。
根据《江苏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在生态保护方面,到2020年,沿江8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0.5%;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优良水平,全省国控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达到70.2%,地表水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统筹规划沿江岸线资源,严禁在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一公里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和危险化学品码头,岸线开发利用率降至50%以下;瞄准化工产业,到2020年,全省化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化工园区内化工企业数量占全省化工企业总数的50%以上……
找准新路径,建设沿江生态走廊
行动大于口号。一场覆盖城乡、声势浩大的生态修复工程,已经在江苏沿江8市全面展开。
泰州港年进出港船舶27万余艘次,是PM2.5贡献大户。泰州供电公司总经理吴争说,未来三年,长江泰州段沿江港口将着重推进“岸电入江”项目,建成低压岸电系统137套,内河建成小容量岸电设施415套,将减排二氧化硫1198吨、氮氧化物1320吨。
苏州张家港东沙化工集中区濒临长江,主营基础化工,有企业37家,安全环保隐患多。近期,该地整改完成17家,收回土地128亩,计划于2017年底全部实施关停。
除了污染减排,针对工业企业污染,江苏还将实施企业污染物纳管总量双控制度,实行“分类收集、分质处理、一企一管”。为了化解环境风险,江苏将加强危化品生产、贮存过程风险监管,落实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企业特征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
长江岸线资源弥足珍贵,一些沿江城市体会颇深。“落后、过剩造船产能曾挤占了仪征半数的岸线资源。”仪征市委书记张震宇说,通过主动去产能,仪征“再生”了1511米的长江深水岸线,为更优的空间布局奠定了基础。
未来,江苏将突出岸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科技手段实施岸线利用动态监控。为了发挥黄金水道的综合效益,江苏将整合零散分布的小码头,组织实施沿江港口一体化改革试点,加快港口岸线、锚地、集装箱航线等资源整合,打造通江达海的港口内河航道集疏运体系。
(新华社南京2016年12月1日电,《新华每日电讯》报12月7日头版头条)
采写手记
发现“无锡拐点”
2016年10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报头版头条刊登出我和记者朱国亮、孙彬采写的通讯报道《喜看“无锡拐点”》。这是一篇力图以一个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实例回答我国经济下行拐点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出现的提振信心稿件,其样本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是不言而喻的。
稿件发出后,《无锡日报》也在头版头条转发,新华网等各大网站及各类新媒体纷纷转载,微信朋友圈引来不少热评!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宣传部门一致为之点赞,认为是多年少有的提振无锡人精气神的重头报道;2017年9月,该报道获评无锡对外报道特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拐点”新闻不是来自新闻发布会的现成材料,不是动态事件跳到媒体人眼前的,而是记者深入调研发现并精准提炼报道出来的!它诠释的是新华社“把一切新闻报道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路径自信、理念自信。
在写这篇稿件之前,我的脑海中一直在思考着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从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未得到缓解,真正的拐点并未出现,改变这种局面的路径何在?二是从2015年以来,中央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如何?三是作为主流媒体记者,能不能通过典型案例给人以信心?2016年5月初,我和分社记者孙彬、朱国亮在采访华西村过程中,拜访了时任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同志。在见面交流中得知,年初以来无锡经济形势出现企稳向好局面,一季度多项指标同比出现正增长,这是多年来少有的迹象。这一情况令我眼前一亮。因为无锡“十二五”期间连续5年经济一直处于下行状态,在省辖市中,位次不断后移,干部群众压力很大。现在出现逆势正增长,值得关注。只是仅一个季度的情况和数据能不能说明问题还有待观察。于是我和李书记约定,过一段时间专程来采访。七月中旬,我作为省直单位人大代表随团到无锡进行调研期间又了解到,上半年无锡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上好表现,也就是说连续两个季度稳步向好,这对一个老工商业城市来说很不寻常。回南京后,我当即和孙彬、朱国亮商量准备尽快前往采访。本来我们是打算独家去采访,但在对接期间,省委宣传部正要组织中央和省属主要媒体到无锡采访转型发展,我们也只好随大流集体行动,虽有遗憾,但也无妨。采访中各媒体记者们先后听取了李小敏书记、汪泉市长情况介绍,与市属发改委、经信委等多家单位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还深入到江阴市、惠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10多家重点企业实地考察现场走访,与干部职工交流。前后采访整整四天,接触党政干部、企业家、各界职工群众近百人,采访收获令人欣喜。所到之处,干部职工信心满满,政府转型、企业创新、科技引领、产业为先,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惠民生的力度很大,坚决贯彻中央“五大发展理念”、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最强音。有一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实现近几年最好开局,工业投入增长13.2%,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2.3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为7284.9亿元、1481.1亿元,增速同比分别提高4.3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8%。
工业经济振兴,带动无锡经济逆势上扬:上半年,18个主要经济指标中,有包括GDP在内的12个增幅高于去年同期。资本市场也迎来“丰收季”,半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全市上市公司数量增至105家。还有一点不同寻常,就是经济发展对房地产的依赖性大幅减弱。增速止跌,质态向好,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优化,这一系列情况令媒体记者们摩拳擦掌,纷纷表示要尽快拿出稿子来。
可是问题来了:耳闻目睹那么多,材料摞了一大堆,多家媒体,一大帮记者,各自写什么,怎么写?同台竞技,各显身手,比的是角度温度深度,新华社自然不甘落后!
对于这样涉及一个地区宏观性的稿件,首先要对新闻价值的内核把握准。无锡是百年工商业名城,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后苏南乡镇企业的第一把火,从这里点起。它的经济实力、工业基础,以前超过苏州;它的GDP规模、税收水平,相当于内地一些小的省份;它的人均GDP水平,至今在江苏还是首屈一指。这样的一个地级市,经济下行局面得以扭转,转型发展有了亮色,对其他地区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于是我们决定首先要发挥新华社内参报道的优势,通过内参稿件,为高层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其他地方经济转型提供借鉴。
那么,内参稿件从何切入,到底要呈报什么?新华社内参稿件要求门槛很高,稿件既要有新闻价值,又要主题突出,层次清晰,语言凝练,句句干货。不能四平八稳,长篇大论。稿件写不好,根本发不出来,报不上去。其实我们一开始采访,就在思考着这个问题。起初我们就已考虑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写无锡的转型发展,因为这是当前经济转型的主旋律,写出来,具有针对性。但在采访写稿过程中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在具体写稿时还需要小切口入题,突出无锡特点。
在媒体记者集体采访时李小敏书记和汪泉市长都讲到一个观点,就是无锡经济2016年以来止跌向好出现“拐点”。我听到这个词后很感兴趣,因为2015年以来,一些学者就中国经济是否出现L形拐点有不少争论。从宏观上看,止跌趋稳的L形走势目前还是很难企及的。因此如果无锡经济拐点可信,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几天采访下来,我对无锡拐点的判断越来越有把握了。在和朱国亮、孙彬研究讨论稿件写作时,大家形成共识,就以无锡拐点为新闻由头,写上下两篇稿件,第一篇主要写经济增长连年下滑的无锡出现拐点的状态及其效果和意义,第二篇则聚焦于多年坚持创新引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实体经济、重振产业雄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健举措、具体做法和引发的思考!因为涉及对全市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诸多数据和实例,初稿出来后我们主动征求无锡方面的意见。很快,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国中同志回电话说书记、市长等几位主要领导都对稿件充分肯定,认为有深度有思想,对无锡发展变化的路子分析总结得好,他们只是对文中个别数字和提法作了部分修改。但有一点要再商量一下,就是李小敏书记觉得把“无锡拐点”提法一下子突出出来,似乎高调了一些,请我们斟酌。国中部长说他本人和其他几位同志也觉得“无锡拐点”提法很好,应该是成立的,但书记的话也有道理。听了王国中部长的话,我理解李小敏书记作为主要领导,低调一些自然主动一些。于是我在电话中请国中部长再跟小敏书记谈一下我的意见:一是“无锡拐点”是事实存在,而且2016年全年乃至今后几年的发展态势都是有把握持续稳步向好的,这一点我们也是在采访中反复调研分析论证了的;二是现在报道“无锡拐点”有新闻性,有针对性,有传播价值和社会正能量;三是稿件反映的是无锡干部群众坚持“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生动实践,不涉及宣传个人。国中部长听了我的话深以为然,说马上向李书记汇报。很快王部长反馈电话来了:“小敏书记说尊重你们的意见。”
就这样,以反映和解读“无锡拐点”为主要内容的两篇内参稿件发到总社,不久总社就作为重要参考报道发出,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看到后当即作了肯定批示。
紧接着,我们着手撰写公开报道。虽然,有了内部报道的思想基础和素材准备,但公开报道与内参调研报告写法完全不同,决不是内参报道的简单改写,它应是主题鲜明、文字活泼的工作通讯,有情节推进故事穿插细节描述,这类报道最忌讳材料堆砌,四平八稳,记流水账,必须把功夫下到位。更重要的是,“无锡拐点”的公开提出一旦公诸于众,就必须经得起历史的见证和干部群众的评说。
那么,“无锡拐点”论据到底何在?我们从三个维度得出判断:
一是通过持续几年的“三去一降一补”,无锡实体经济形势强劲转好。2016年上半年,华西集团向政府纳税8.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112%;“海澜之家”实现净利润17.7亿元,门店增加652家;红豆集团“双喜”临门——红豆股份增资18亿元,旗下“通用科技”再上市……此类喜人典型比比皆是。过去几年,无锡累计化解近400万吨钢铁、淘汰800多万吨水泥、22万多吨化纤以及大量印染、造纸、皮革等产能,以此推动产业调整升级,实现“腾笼换凤”。与此同时,无锡还化解了800多亿元的不良贷款,将商品住宅去化周期由2015年初的24个月降至目前的8个月,2016年又给企业送出约200亿元的降成本“大礼包”,“大手笔”为企业减负,让企业“轻装上阵”。在2016年9月发布的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上,无锡有1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2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9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二是科技创新成为这一轮无锡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批新兴产业在这一“引擎”的带动下蓬勃发展,有的呈现出裂变式的增长。比如成立仅6年就成功挂牌新三板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奥特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年销售额实现160倍增长,其原动力就是科技创新。为了让更多科技成果在无锡转化,无锡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目前全市已有校企产学研合作联盟727家。无锡惠山区区长李秋峰介绍,在惠山,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产学研合作项目,即“一镇一院一产业”。为推动科技创新,无锡还广建各种科技载体,各级政府主导建设的创新创业载体总面积已有约590万平方米;积极争取和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如“蛟龙号”深潜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项目;实施“太湖人才”计划,集聚国内外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依靠科技创新,无锡崛起一批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多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前两位的江阴市,上市企业已达40家,还有上百家在排队。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说:“仅在江阴,细分行业的全国‘单打冠军’就有上百家。”另据无锡市政府提供的数据,在科技创新带动下,2015年无锡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新兴产业成为无锡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三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大显身手。如红豆集团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附近购买了11平方公里土地,按中国开发区的模式打造了一个柬埔寨的经济特区,创造性地将国内的“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做法照搬到西港特区。截至目前,特区已吸引100余家企业入驻,其中来自中国的企业85家。在无锡,像红豆这样走出去发展的企业还有不少,如华西集团在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9家境外企业。2015年无锡对外投资达17.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而在稿件的写作上,我们则带着满满的自信,以不可置疑的口吻和气势落笔行文。
首先,我们在标题上颇费苦心。如何把“无锡拐点”作为新闻眼作出来?起初,拟了几个题目,都觉得不理想,后反复推敲,决定以“动能转换优势再造,工商名城重振雄风”为肩题,引出主标题:喜看“无锡拐点”。这样,“无锡拐点”的提法就比较响亮,有动感能传神,拐点性质一目了然,新闻性也更突出,自然会更吸引读者眼球。其次导语要写出自信和气势。新闻通讯的导语,是文章之“主脑”,主要事实核心要义必须充分体现,语言文字必须精练,同时要能激发读者继续往下读全文的冲动。因此,我们以时空穿越、镜头变幻、今昔反差、设问自答等多种方式,把“无锡拐点”的内涵揭示了出来。
“百年工商业名城,苏南乡镇企业发祥地,这是无锡曾经的辉煌;
生态‘亮红灯’,经济‘踩刹车’,规上工业连续6年在省内垫底,GDP增速连年下滑,这是无锡最近七八年的发展之‘痛’;
拐点出现在‘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上半年,18个主要经济指标中,12个增幅高于去年同期,并持续呈现企稳向好的喜人态势。”
简短的三段文字,点出了从昔日辉煌到近几年发展之痛,再到拐点出现,以及持续向好的喜人态势,接着又通过高度提炼概括的三句话揭示了“无锡拐点”内核: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人一步,促进产业升级动能转换义无反顾,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借地生财,这是无锡干部群众经历发展‘阵痛’后的回答。”
既强调导语内容句句干货、层次分明,又注意语言的节奏气势声韵气质。
在主体内容架构方面则分四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实体经济逆势上扬,量增质优止跌向好;“三去一降”腾笼换凤,“四化理念”引领转型;科技创新一招制胜,“单打冠军”遍地开花;“一带一路”春风化雨,跨国创业借地生财。
江苏是全国第一工业制造业大省,无锡又是江苏第一工业制造业大市,2016年经济总量已达9200亿元,其经济走势引人关注。多家媒体同时采访报道,唯我们独家报出“无锡拐点”。说到底,拼的还是站位、眼界、格局,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仅以脚力为例,当时一同赴无锡采访的各大主要媒体负责人大多第二天打道回府,而我则老老实实采访4天,这还不算此前多次到无锡的采访积累。在稿件写作上也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3800多字的通讯,《新华每日电讯》一字未改,总编辑方立新同志亲自安排头版头条推出,从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最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对“无锡拐点”的发现和判断及时准确先人一步,完全符合实际。从2016年初至今,无锡经济稳健强劲向好,统计数据一季好于一季,2017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00亿元,正式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实际增速达7.4%,是五年来无锡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这标志着无锡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市能级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元月市长汪泉政府工作报告语)。正因为如此,干部群众对新华社的点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原稿鉴读
动能转换优势再造 工商名城重振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