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的文明史开始于古老的农耕时代,勤劳的炎黄子孙不但创造出了辉煌的华夏文明,也创造了用于记录文明的符号——汉字。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负责造字的左史官,他受鸟兽足迹的启迪,呕心沥血数十载创造出了汉字。因为仓颉造字感动了上苍,所以玉皇大帝命天神赐给人间一场前所未有的“谷子雨”,“谷雨”节气因此而得名。仓颉造字只是个传说,即使历史上真有仓颉其人,那么,他的功绩也肯定不是创造汉字,很可能是收集与整理汉字。其实,汉字的出现要比仓颉所在的时代早数千年。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最初的象形字(自然万物的简笔画)到指事字(象形字与抽象符号的组合)再到会意字(象形字与象形字的有机组合)最后到形声字(表意与表音符号的完美组合),汉字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它们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基石,同时也是记录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每一个汉字都可以看成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些美妙的图形文字能带着我们穿越遥远的时空看到古人生活的情景,了解到古人是如何观察和理解世间万物的,同时也能让我们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体会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是如何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
我国最早的汉字为甲骨文,是古代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下来的文字。从夏朝到周朝,中国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古人就把汉字铸造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被称作“金文”或“钟鼎文”。春秋战国时出现了一种刻在石簋(guǐ)、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在秦代统称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进行了简化,小篆诞生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还让汉字的线条和形体更加规范化,它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但是小篆也有缺点,那就是它对笔画的线条要求过高,造成书写不便,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便于书写的隶书。隶书的特点是字形宽而扁,点画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不但书写方便,而且端庄秀美。现在我们使用的楷书、行书和草书都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汉字独特的线条在造型和表现艺术方面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古人又将自己的情感意兴、气势力量融入到了汉字的书写当中,于是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书法。
本书将汉字的演变与中国的书法相结合,共分六个单元,38个章节,每个章节又分成识字篇和写字篇两大部分。识字篇主要以汉字偏旁部首为索引,选取了40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汉字,根据这些汉字的偏旁部首或字义将其分类编入《汉字的产生》《汉字与人体器官》《汉字与古代发明创造》《汉字与古代文化》《汉字与古代思想观》《汉字与动物》这六个单元之中。识字篇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论述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汉字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每个识字篇之后都安排了写字篇,写字篇是对识字篇的补充和巩固。全书以欧体楷书为实例,采用毛笔和硬笔对照练习的方式,通过对重点笔画和汉字的分析与指导,力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