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指事字——带指示符号的象形字
古人能够把一些直观又容易辨认的事物用简笔画般的象形字表示出来,然而有些抽象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画出来了。于是聪明的古人就对某些象形字进行了改动,在原字的基础上加上表示指示作用的符号让它变成一个新的汉字,如图5.1-1的“刃”字就是在“刀”字上加了一笔,用这个像箭头一样的指示符号指出刀上最锋利的部分就是刀刃。所以我们要区别指事字与象形字时,只要看该字中是否具有表示指示作用的符号就可以了,可以说指事字就是带有指示符号的象形字。
图5.1-1 “刃”
指事字中的指示符号多种多样,有的用一个“点”或“提”作为指示符号,如图5.1-1“刃”字;有的用一个“横”或“竖”作为指示符号,如图5.1-2和5.1-3的“上”和“下”两个字。甲骨文中的“上”字和“下”字中的长横代表地平线,短横则是指示符号,短横在长横上面的为“上”字,表示事物的位置在标准之上,反之为“下”。
图5.1-2 “上”
图5.1-3 “下”
更有意思的是古人竟然用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作为指示符号。如图5.1-4是“凶”字的演变过程。“凶”字外面的“凵”表示一个陷阱,“〤”表示陷阱正上方是凶恶所在的位置,它是一个表示“请误靠近”之意的警示符号,与我们现代交通信号中使用的禁止标志差不多。可见对于“×”这个符号来说,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人们对它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
图5.1-4 “凶”
古人为表示同一类事物的不同部分往往会创造出一系列外形相似但含义不同的指事字,例如古人借用一个“木”字就创造出了很多不同的指事字。如图5.1-5的“本”字,它的指示符号是“木”字下方的短横,它所在的位置正是树木的根系,所以,“本”字原指树根。因为树根是树木的基础,所以“本”字引申指事物的根源和基础。与“本”字对应的是“末”字(图5.1-6所示),“末”是在“木”字的上方加一横作为指示符号,这一横表示“末”是树木树梢所在的位置,所以“末”的本义指树梢。因为树梢是树木最后生长出来的结构,所以“末”字引申为结尾、最后这一含义,如“末尾”“末日”。树梢对于树木来说没有树根、树干重要,因此“末”字也成了“本”字的反义词,引申为次要的、差一等的,如“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只抓细枝末节。
图5.1-5 “本”
图5.1-6 “末”
“末”字和“未”字是一对形近字,它们的区别仅在两个横画的长短上。“未”字的演变如图5.1-7所示,其实“未”字并不是指事字,而是一个象形字,这一点从甲骨文写法就能看出来,它比“木”字多了一个弯笔,这一弯笔并非指示符号,而是古人特意画出来的树冠,表示树木枝繁叶茂的样子,所以“未”的本义表示树木茂盛。现在它的本义已经消失,而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含义,例如“尚未”和“从未”中的“未”表示“没有”。“未”还是十二地支之一(详见《30.1古代时空观(四)干支纪时法——地支》),古人把地支与天干相配用来纪时,如“未时”指的就是下午的一点至三点。
图5.1-7 “未”
“朱”字是另一个与树木有关的指事字,演变过程如图5.1-8所示,它的本义指树干,甲骨文写法是在“木”字的中间加了一横,这一横画就是它的指示符号,表示这是树干所在的位置。最初“朱”是“株”的古字,因为“朱”被借用表示红色,所以古人就在它的左边加了个“木”字旁,另造出了个“株”字用来代替原来表示树干的“朱”字。
图5.1-8 “朱”
从树根到树干再到树梢,可以说古人在指示符号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了极致,这样的运用不但简化了汉字的构造,同时也便于后人对汉字的理解和使用,可谓一举多得。
因为汉字的演变等诸多原因,现在有很多字已经很难看出它们是用指事方法创造出来的,但它们身上仍保留着指事字所特有的结构——指示符号。如图5.1-9和5.1-10所示的“寸”和“尺”两个字。“寸”字的小篆写法是用一个短横指向一只手,这一横画就是指示符号,它所指的正是人手腕处脉搏所在的位置,古代称为“寸脉”,这就是“寸”字的本义。“寸”在古代还是一个长度单位,古人把寸脉到手腕横纹间的距离定为一寸。因为“寸”是古代比较小的长度单位,所以它又被引申指短小,如“寸土”“寸草”都是借用其短小这一含义而产生出来的词语。小篆的“尺”字由两部分组成,左上部代表一个横卧的人,右下部用一个弯笔指示出人身体中“尺脉”所在的位置,所以“尺”的本义也是指人身上的一个部位,只是年代过于久远,这个位置具体在哪儿,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就是古人把手腕横纹到手肘之间的长度定为一尺,一尺等于十寸。“得寸进尺”这个成语就是古人在长度换算中产生出来的。
图5.1-9 “寸”
图5.1-10 “尺”
古人将抽象的指示符号与图画式的象形字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众多有趣的指事字。指事造字法将汉字所能表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它把汉字的创造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开启了用符号表示字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