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坐姿与执笔
写字时,不正确的坐姿和执笔,不但会影响写字效果,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脊柱侧弯、指骨变形。因此,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对于学好书法至关重要,切不可轻视。写字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坐姿不正确或执笔方法不对,也不能将错就错,而应下定决心纠正错误。
一、坐姿
无论是毛笔还是硬笔,书写时的坐姿是相同的。坐姿的基本要求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头正、肩平、身直、足稳(如图1.2-1)。头正,就是头要端正,额头微向前倾,脊柱呈一直线,切忌歪着脖子或头过于前倾;肩平,是指把双臂自然地左右舒展开,如用右手执笔,就应将左手五指并拢,按于胸前纸上,两臂支撑双肩,以使肩膀保持水平,切忌肩膀一高一低、一前一后;身直,就是指身体要坐得正直,脊柱挺直,使胸部与桌沿保持一拳左右的距离,切忌曲背弯腰或胸部紧贴桌沿;足稳,是指双足左右分开,保持双肩的宽度,稳稳地踏在地面上,切忌双足前伸、一前一后或两腿交叉。
图1.2-1
二、执笔
晋代书法家卫夫人说:“凡学书者,先学执笔……”。可见,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是学习书法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执笔法,就是写字时对笔杆的握法,它不仅关系到五个手指,同时也是手、腕、肘共同配合的结果。
1.毛笔的执笔方法
毛笔书写最多采用的为“擫(yè)、押、钩、格、抵”五指执笔法(如图1.2-2)。据说,这种执笔法是由晋代王羲之开创,唐代陆希声概括的。“擫”可以理解为按,是用大拇指指肚前端按压笔杆内侧,使笔能以大拇指为轴上下左右自由移动;“押”可以理解为压,是用食指的第一节由外向内压住笔杆,与大拇指用力方向刚好相反,它是毛笔的另一个支点和轴心;“钩”是将中指的第一、第二两节弯曲以便钩住笔杆,它是毛笔书写的主要发力部位;“格”可以理解为顶,是用无名指的指甲根部顶住笔杆内侧,与中指发力方向相反,它也是毛笔书写的主要发力部位;“抵”可以理解为垫,是用小指垫在无名指下面,书写时与无名指共同发力,使无名指发力更为稳定。毛笔执笔要达到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运笔灵活的基本要求。
图1.2-2
用毛笔书写大小不同的字时,手腕要有变化,这就是腕法。腕法分“枕腕”“提腕”两种,如图1.2-3所示。“枕腕”是采用坐姿书写小字时通常使用的腕法。书写时将左手五指并拢垫在右手腕下,像在右腕下放了一个枕头一样,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增加执笔的稳定性。
图1.2-3
“提腕”也称“悬腕”,通常是以站姿书写大字时采用的腕法,“提腕”就是将手腕悬起来以增大毛笔的控制范围,以便书写较大的汉字。如果将“提腕”法运用熟练,还能有效提高书写的速度,所以这种腕法特别适合书写行书和草书。当以站立的方式书写时,不但要悬腕,甚至要悬肘,即把整个胳膊悬起来书写。“提腕”和“悬肘”执笔法是对书写者手臂、手腕、手指肌肉稳定性的综合考验,是最难掌控的书写方法。建议初学书法者先从“枕腕”开始练习,逐渐向“提腕”和“悬肘”过渡。
2.硬笔的执笔方法
硬笔的正确执笔方法应将拇指、食指、中指自然弯曲,做捏取物品的样子,再将笔放于三指之间,与笔杆接触的是拇指、食指的罗纹前端和中指第一节上方,这三个点是书写时的主要发力点,无名指和小指依次垫在中指下面,起到对执笔手形的支撑作用。笔杆倾斜倒向虎口上方食指的根部,使笔杆与纸面呈50度左右的倾斜角度,这样的倾斜度最适合硬笔书写(如图1.2-4)。硬笔执笔也要达到指实掌虚、运笔灵活的基本要求。
图1.2-4
三、运笔
掌握了执笔和坐姿后,紧接着就是练习“运笔”了。“运笔”指的就是使笔锋或笔尖按照一定的法则运行的方法。
1.毛笔运笔方法
毛笔运笔的基本要求是——“中锋运笔”。所谓“中锋运笔”就是要使毛笔的笔锋始终运行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这样墨汁就会从锋尖着纸处向两旁渗开,使笔画显得比较扎实而有力度。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中锋运笔”呢?古人根据毛笔软而带有弹性的特点研习出来一种“提”“按”笔法。“提”是将笔锋轻轻提高,但锋尖并不离开纸面;“按”则是指将笔锋按下,增大毛笔着力于纸上的面积。“提”与“按”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笔法,它们需要配合使用,灵活运用“提”与“按”笔法就能达到无论笔画如何转折,运笔始终保持“中锋”。有时为了写好一个笔画,往往要经过多次提按才能完成。
2.硬笔运笔方法
硬笔笔尖硬度大、弹性小,相比毛笔好控制一些。以钢笔为例,书写时虽没有“中锋”运笔的要求,但也要分出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过程。虽然硬笔弹性小,但合理运笔仍能做到笔画有轻有重、有粗有细。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写字者在书写的过程中把握好运笔的轻重和快慢。钢笔运笔一般起笔重而慢;行笔则要轻而快;收笔要根据笔画需要做到轻重合理、快慢自如。
毛笔与硬笔虽说是两种不同的书写工具,执笔与运笔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能表现出汉字方正、挺拔、俊秀的特点,只是一个写出来的字丰腴饱满,一个骨感硬朗,而且它们之间还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