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理论与实践新思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和声的功能

节奏、旋律、和声是构成多声部音乐的三种基本要素。其中,节奏与旋律的产生是人类音乐本能使然,而和声则是人类音乐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与节奏、旋律相比,和声包含的理性成分最多,是人类创造力在音乐艺术领域的直接表现。音乐作品中,和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声部关系的组织作用

在主调音乐中,音乐进行以纵向和弦结构与横向和声进行为主导。纵向各声部的乐音根据特定的“和弦结构原则”同时结合构成“和弦”。横向各和弦之间根据特定的“和声进行逻辑”作有序连接构成“和声进行”。各声部的乐音进行在和弦结构原则与和声进行逻辑的综合控制下纵横结合,组成多声部音乐的有机整体,从而体现出和声所具有的声部关系的组织作用。如例1-3。

例1-3

上例选自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约瑟夫·海顿创作的一首《弦乐四重奏》(Op.64, No.4,第二乐章)。在该例中,纵向方面,各声部的纵向结合先后构成G大调主和弦(I)、下属功能和弦(Ⅳ、ii)、属功能和弦(V、V7)、以及Ⅱ级和弦的副属导七和弦()。上方声部所包含的若干和弦外音(音符上方标有“+”记号)分别以不同方式依附于其相邻的和弦音。横向方面,前后和弦之间构成G大调I→V7→I→IV→V,的和声进行。各声部在和弦结构原则与和声进行逻辑控制下纵横结合,共同构成有机统一的音乐段落。

二、形成曲式的结构作用

音乐作品的横向结构形式称为“曲式”。音乐创作中,不同方式的和声应用对于曲式结构的确立具有重要作用。

从宏观方面来看,首先,曲式结构的不同部分在和声应用上各有不同特点——在不同的结构段落采用不同的调性布局、不同的和声进行、不同的和声终止。其次,乐曲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有赖于和声发展的整体布局。

从微观方面来说,不仅各种音乐“语气”的表达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和声进行予以支持,乐句、乐段等曲式单位的确立也需要通过不同的和声终止予以肯定。如例1-4。

例1-4

上例是由两个四小节乐句结合构成的乐段。其中,第一乐句包含两个分句,和声进行配合分句结构,两次停顿在F大调属和弦上,并通过的正格半终止巩固乐句。第二乐句旋律向上发展,到达高潮后下行结束。和声进行则通过强调不稳定功能、使用转位和弦来配合旋律上行发展,并通过I6→IV的变格进行来支持旋律的高潮。最后,通过的和声终止强调该乐段的整体结束。通过此例,可以看出不同方式的和声应用对于形成曲式所起到的结构作用。

三、音乐内涵的表现作用

采用不同的和弦结构与不同的和声进行,能够使多声部音乐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与不同的和声色彩,起到烘托旋律、刻画意境、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的音乐表现作用。下面,通过对同一旋律片段所作的不同和声配置来说明和声表现作用的具体体现。如例1-5。

例1-5

例1-6

谱例1-5选自贝多芬《e小调第八弦乐四重奏》(Op.59, No.2),谱例1-6选自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序幕中的群众合唱。尽管这两个例子的旋律主题都源于同一首俄罗斯民歌,但通过两位作曲家不同的和声处理,同样的主题旋律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音乐内涵。

在谱例1-5中,贝多芬按照古典主义音乐思维方式,将该旋律的调式理解为自然大调式,和声进行则按照E自然大调式的功能逻辑予以组织,并多次使用不协和的减三、减七、半减七及属七和弦结构。其中,例(a)表现为以平行三度进行为主的两个横向线条的有机结合。在该例中,作曲家不仅多次使用各种不协和的七和弦结构,包括小小七和弦()、减七和弦()、半减七和弦()和属七和弦,同时还采用了向vi级三和弦及属和弦的“离调进行”。例(b)是由两个声部构成的复调织体,该例不仅多次使用了不协和的减三和弦、属七和弦(不完全和弦结构),两个声部的和声内涵也明确体现出以“T→S→D→T”为代表的和声功能逻辑。

总之,该例通过对功能性和声语言的广泛运用,从总体上造成力度性的和声效果,从而使源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主题旋律展现出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在谱例1-6中,穆索尔斯基则根据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思维习惯,将该旋律的调式理解为类似于伊奥尼亚调式(Ionian mode)的俄罗斯自然调式,所使用的和声材料以协和的大、小三和弦为主,并交替采用二度根音关系的连续进行(V→vi→V、iii→ii→I)、三度根音关系的连续进行(V→iii→I→iii)和四度根音关系(iii→vi→ii→V)的连续进行。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较好地体现出“调式和声”的基本风格,同时也充分表现出俄罗斯民歌旋律粗犷有力的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