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典集:跟着经典学为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自序

好故事从来不辜负虔心阅读它的人。

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喜欢阅读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

“师”,在夏、商、周时就有了。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它的本义是指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后又演变衍生出许多义项。如表示众多,表示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指称首领,指称专司一事的神道或官员,指称擅长某种技术或在某个领域里有特殊技能的人。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一点上。

“师”是普通人,“师”却不普通。我们在教育教学、家庭社会的不同场景中,转换着为人师、为人长、为人同僚、为人子、为人父母、为公民的不同角色,担负起相应的符合天性人伦和社会期待的职责。

因此,即使没有师承关系,一方出于尊敬感激,也可以称另一方为“师”。科举时代考取进士的人称考官为师。参加殿试被录取的进士,感激天子的知遇识拔,自称为“天子门生”。读书人称订正自己一字之误读或更换诗文中一二字者为“一字师”,它后来也泛指对自己有片言只语的指点棒喝的人。

在人们心中,“师”是业与德的统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说出了“老师”“师德”的内涵。这里的“业”,因工种行业之不同而另有具体内涵,比如置换为“艺”“技”。这里的“德”,一方面符合全民普适公德,如仁义信诚;另一方面有行业特色道德,如宽廉勤实,就适用于常年面对下级的官员、面对学生的老师。

我喜欢阅读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有时是出于一个语文学科教师的阅读偏好,有时是有感于现实问题的古代解决方案,有时是希望从中汲取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我惊喜地看到古人的爱国之诚、言语之信、财商之慧、志向之坚。

我羞愧地看到古人对学术、对研究的求实求真态度、认真执着程度。

我沉浸于古人的说话技巧,感受到这不是纯粹的语言表达技巧问题,而是养内修外、明德新智、内外无欺情况下的自然流露,其语言中的真情合乎人性,故而特别感人,特别有力。

我赞叹古代官员对职业廉洁勤勉,对属下公正宽容,在有限的生命中建立彪炳史册的事功,德化百代,言垂千秋。

他们虽不以师为业,却践行并实现了师表作用。

他们的言行与当下提倡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非常契合。

他们启发了我去思考“师”与“师德”的内涵。

在人们心中,“师”意味着终身学习、终身修为。既然技高一筹的人,各行各业“教人的人”,德行高尚的人,或熟悉或陌生,或面晤或神交,都可以为“师”,那么没有那高人一筹的技艺,没有那教人的能力或资本,谈何合格的师德、高尚的德行,又何以为师?

在人们心中,“师”还意味着精益求精,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一切相关因素,勤于思考和提炼,乐于笔耕和分享,从站稳站好课堂起步,到写随笔、案例,做论文、课题,研发项目、课程,终成学者型教师。

好故事真的从来不辜负虔心阅读它的人。

我把我读出来的“好”,写在这一本书里,颇费脑筋地命名这书为“枕典集”——典故以及典故对我的启发——奉献给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同仁。

囿于个人学力和文笔,书中可能会有讹误,持论或有偏颇,谋篇尚不规整。欢迎争鸣,敬请指正!

罗玉英

2017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