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行动三:准成品,行吗?
用户的痛点倒逼邓超他们必须改变思维模式。之前,他们一直是从“我”出发,把产品和服务武装到牙齿,崇尚的是“产品为王”的产品思维。他们的脑子里都是“我要做出来牛产品卖给你”,而完全没有考虑用户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怎样做才能为用户带来价值并创造更高的价值。
其实,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体”,而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状态。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User Centered Design, UCD)在工业界已经应用多年。使用UCD进行产品设计,是从用户的需求和用户的感受出发,围绕用户为中心设计产品,而不是让用户去适应产品。产品的任何一项特征,都需要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心理期望和使用感受。
邓超带领16位厨师组成的菜品研发团队开始钻研尝试,终于在2013年创造了一个新的品类,叫准成品,并以“筷好味”作为品牌名。
品类创新,本质上也是一种商业创新,其核心在于寻找顾客心智的缺失,然后,根据心智的特点和规律设计产品。准成品的客户价值主张是:有锅有油,三分钟做熟。“三分钟”这个点是准成品与半成品最大的不同,因为半成品根据食材不同,烹饪时间是不一样的,仍须顾客自己掌控火候,而准成品不管什么食材,经过前期预处理后,在烹饪环节都只要三分钟就能做熟出锅并保持口感。
这个产品推出后,顾客满意度有所提升,黏性也加强了,因为它解决了做菜的三个核心痛点:一、便捷。消费者买回准成品后,只需简单翻炒,三分钟就能出锅,并且几乎没有油烟。二、口味好。所有准成品都是按照门店标准统一配料,与门店菜肴品质完全一样,满足了现代人渴望在家吃饭但又怕口味不好的需求。三、价格低。通过让消费者参与到做菜的“烹饪”工序,门店厨师的成本被节约下来,通过规模化集中采购和原产地采购,以及遍布社区的门店完成最贵的“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消除了渠道费用,准成品的价位只有同一菜品门店价格的五到七成,甚至比消费者自行去超市或菜场买菜还便宜。
有互联网“预言帝”之称的科技杂志《连线》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认为:“所有创新都发生在事物边缘,所有的颠覆都来自边缘,都是从主流未曾关注的领地开始,侵蚀主流。”
准成品的出现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边缘创新。 “准成品针对痛点进行设计,并完全符合客户需求,应该非常有竞争力吧?但是,数据告诉我们,这个产品有一定的粉丝,但远未达到我们的期望。”邓超再一次提到了大数据。“原因在于两个。第一是PC互联网的使用不方便,而当时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应用还在起步阶段。第二是教育成本过高。准成品因为是个新的品类,名字还算直接,但也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即使把准成品带回家,如果翻炒、火候控制不好,做出菜的效果口味差异也会很大。说到底,操作还是不够傻,不够智能,还是个技术活儿,要靠手艺。”
准成品并未在半成品基础上有实质性的突破。2013年年底,转机隐隐出现。当时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互殴”,BAT(百度、阿里和腾讯公司简称)开始发力O2O(Online to Offline ),催生了移动端的普及,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越来越多,下单不再局限于某几个固定场所。BAT帮金百万扩展了下单场景,发展会员变得容易了。但有个关键痛点依然没有完全消除,那就是许多顾客还不能真正理解准成品,有的顾客还是不会操作,不知道该如何翻炒,还是要教育。于是,金百万让销售人员在餐厅拿一口家常炒菜锅做演示,教顾客如何烹饪准成品。然而,线下餐厅数量有限,能面对面、手把手教的顾客是少数,准成品概念依然难以规模化普及。邓超强烈地意识到:若想引爆市场,金百万必须找到一根“雷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