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时代的功守道:阿里研究院独门秘籍(《商业评论》精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创智人才:在新时代更加不可替代

最近十年,大数据计算能力的爆发,加上基于数据的机器学习的新方向,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完成了最空前的一次跃迁。过去的历次技术变革将人们从体力劳动或者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升级为专业化、技术性或者管理类的工作;而今天,更多的工作正在进一步被机器吞噬。据研究,今天被称为“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机会中,一半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即便在“高智商”聚集的律师行业,人工智能也已大规模入侵包括综合分析、微妙推理,甚至制定决策和战略的专业工作。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属于人的工作机会必然减少,恰恰相反,人工智能将把我们更彻底地推向富含创意、充满挑战也更蕴含价值的工作中去。约翰·马尔科夫(John Markoff)在《与机器人共舞》一书中用“柔适性”来描述人类心智的优势,它具体指“处理和综合不同性质和特征的信息,并根据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条件迅速调适的能力”。有趣的是,无论是麦肯锡的调查,还是韬睿惠悦(Towers Watson)和英国牛津经济顾问公司(Oxford Economics)的研究报告都显示,未来十年最热门的工作需求就在于复杂社交技能、团队合作、协作创新、文化敏感性以及管理多样化团队的能力,这些都恰恰符合了“柔适性”的内涵。

人作为创新的主体,将价值观、理论、知识甚至直觉贯彻到算法模型和产品中,通过反馈、学习和迭代提升智能,创造价值——继而再重塑人的体验、认知和价值体系。在其中,人的直觉和意识、具有内驱力的价值观、对知识的综合升华能力,以及超越思维边界的创新灵感,等等,都是主宰和驱动机器智能进化的高级模式。无论是当前互联网世界里最大的商业价值之源——竞价广告模式,还是炙手可热的深度学习,都是由人主导的跨界理论创新与人工智能反馈提升的智能协同的经典实例。

所以,创智革命,本质上就是人工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释放和激发人的创新智能(Creativity Intelligence)的革命,两种智能在交互和碰撞中激荡增值,螺旋式地提升智能生产力。而人,也因此成为更关键、更不可替代的时代主角。

未来社会最有价值的人才,就是这样的“创智者”,他们具有“柔适性”心智,能够高效地与知识激荡,并融会贯通到创新中。在Google董事长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所著的How Google Works一书中,这种人被称为“Smart Creatives”——他们理解数据、善用数据;同时对商业有深刻洞察,善于感知用户需求;还能够身体力行,将创意变为现实。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创智者还需具备的一项关键能力是协同创新能力——善于沟通,能够快速理解和综合不同专业知识和技术,并激发、领导多元化创新团队的能力。

创智者的心性特质,以及他们所需要的工作环境都与传统的知识工作者不同。创智者是自我激励、内在驱动的,他们工作的最核心动力是创新带来的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比如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谈到,自己创办星际旅行公司SpaceX的原因是如此简单,“人们一直梦想太空旅行,总得有人去实现……而我打算死在火星上”;而更极端的例子,俄语区最火爆的社交网站VK创始人帕维尔·杜罗夫(Pavel Durov)为了坚守对言论自由的信仰,宁愿逃亡也不愿接受俄罗斯执法部门共享用户个人信息的要求。在流亡中,他仍与拥有共同信念的虚拟团队一起,迅速开发了更注重隐私保护的Telegram。

这无疑将对传统的管理方式带来深刻的挑战。不同于标准化生产,创新在创造新产品、新模式、新体验的过程中,方法和路径也是全新、有机的整体,这使得创新不应该也不能够以工业时代的方式标准化。创新是激情和灵感的碰撞,是创智人才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而非组织可以规划、设计、执行的产物。同时,智能时代的创新更具有敏捷迭代、高速流通和共享、重组和可塑性强、通过复杂机制实现创新价值的特点,传统组织的决策、评估和激励的机制也必然面临变革。

创智者的潜能只有在信息的高频交互和流动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复杂网络和社会物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互动机制的设计对于组织的有效性可能远大于对于个体的激励,而这种效应在知识密集和智力创新的场景中更为显著。Google广告体系的突破就源于五个非广告部门的员工玩桌球时的闲聊,他们聊起搜索广告挑战赛,创意和激情一发不可收,几天内就搭建起竞价排名的核心算法。可见,充满挑战的问题,跨界知识的剧烈碰撞和随时迸发的灵感火花,是那些最炫酷的创智作品问世的综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