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融入同事:别给他拒绝的机会
第一节 人生不是独角戏
竞争优势效应——要竞争,更要合作
心理学名词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
实验者让参与实验的人两两结合,要求他们各自在纸上写下自己希望得到的钱数,但是互相不能商量。如果两个人的钱数相加刚好等于100或者小于100,那两个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写在纸上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大于100,如120,那两个人就要各自付给心理学家60元。
结果发现,没有任何一组实验对象写下的钱数之和小于100,所以,他们都得付钱给实验者。不难看出,竞争是人类的天性。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以竞争为先的现象被叫做“竞争优势效应”。
竞争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谁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选择竞争,即便是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就算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合作、共赢”。
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在职场中。的确,有竞争才有发展,但是,很多年轻人常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将竞争绝对化,不懂得将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如果头脑中只存在竞争二字,那就极易形成过度的“自我中心主义”,并使自己陷入孤军奋战的困境之中。人生毕竟不是独角戏,合作与竞争同样的重要。
经典案例
在一家房地产销售公司里,有两个刚刚入职的员工,一男一女,男的叫马越,女的叫罗凌。马越是在金融危机中不幸被裁员的另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员工,口才一般。罗凌则是一名汽车行业的人员,由于声音听上去嗲声嗲气,被以前的同事说是向顾客撒娇而被辞退。
因为这两个人基本上同时进入该公司,所以相对来说更容易熟悉。遗憾的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劣势,竞争优势不是很明显,因此刚开始的业绩都不尽如人意。后来,由于两个人私下的接触比较多,彼此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正好是对方的优点。他们觉得应该一起合作,这样能够让双方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于是,一项合作计划开始了。马越对房地产行业十分内行,可以弥补罗凌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的缺点;而罗凌口才比较好,沟通能力很强,正好可以弥补马越这方面的不足。优势互补之后,这两位都能将自己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领导和同事也都对他们刮目相看。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他们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他们虽然称不上业内最优秀的销售人员,但也算得上成绩斐然。所以说,年轻人的成长往往不能只靠自己,还需彼此之间合作,只有懂得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
你学会了吗?
如果仅仅关注自我利益最大化,就无法享受团队的成果。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多数情况下,对于那种大的工作项目,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完成,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可以。职场中人一定要明白,竞争和合作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在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
成功的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年轻人,然而机会往往不止光顾一个人。有些时侯,我们必须学会同他人分享、同他人共同去争取机会,这样才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不要固执地认为某人就是你永远的竞争对手,某人就是你永远的合作伙伴,要知道“没有永远的对手,更没有永远的伙伴”。
狼群法则——做一匹聪明的狼
心理学名词
在一望无际的非洲草原上,如果你看见一群羚羊在奔逃,那应该是狮子来了;如果你看见狮群在躲避,那应该是象群发怒了;如果你看见狮子和大象在集体逃命,那最大的可能就是狼群来了。
狼是一种长得跟像狗差不多的动物,其个体力量在动物界算不上很强,但它们却是公认的强者。虽然独狼不是狮子、大象的对手,但狼群却所向披靡,让其他的陆上动物闻风丧胆。可以说,狼群就是团队合作精神和旺盛斗志的完美结合。在心理学中,狼群这种精诚合作的精神被称为“狼群法则”。
狼群从来不会漫无目的地围着猎物胡乱奔跑、尖声狂嗥。它们总会制定适宜的战略、战术,并借助相互间不断的沟通达成目的。关键时刻,每匹狼都明白自己的作用,并能准确领会到集体对自己的期望。
不管是猎人、摄影者、研究人员,还是其他有幸目击狼群猎捕实况的人,都会被狼群当时捕猎的场景吓得目瞪口呆,为其天衣无缝的协作而折服。
经典案例
在穿越雪地的时候,狼群最常使用的队形是“单一纵队”,狼群里的头狼则充当开路先锋的角色。它们一方面要在雪地中寻找猎物,另一方面还要警惕其他天敌的攻击,而且头狼还要不断推开眼前柔软无边的积雪,所以它要消耗极大的体能。
当开路的头狼疲惫后,它会自动移向队伍的旁边,让身后的狼担任开路先锋;它有时也会到队尾放松一下,以便养精蓄锐,迎接新的挑战。因为不断替换开路先锋,所以狼群的捕猎队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体力,从而精力充沛地应付即将面对的狩猎挑战。
狼群从来不相信运气,它们对每一次行动都有十足的把握。如果在雪地中遭遇比自己强大的猎物,那单列行进的狼群会迅速改变阵势,对敌人群起而攻,直到狩猎成功。在攻击过程中,每一匹狼都会倾尽全力,拿出亮剑的精神。下面就看看狼群时候如何战胜麝香牛的。
一个由6匹狼组成的临时团队,它们锁定了麝香牛群。狼群将牛群向高地平台的方向驱赶,当这牛群到达高地顶端时,狼群向它们发起总攻。最西边的两匹狼在狼王的率领下,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向靠近麝香牛群的山包;而在高地上飞奔的狼群,则如同几枚高速潜行的鱼雷,带着最锋利、最能刺心刺胆的狼牙冲向牛群。
很明显,这是三面包围线的最后一个缺口,抢占了这个山包,就成形了一个包围圈。这六匹狼的突然出击,如同三枚全线出击的信号弹。憋足劲儿的狼群从草丛中一跃而起,从东、西、北三面向麝香牛群猛冲。你听不到一声呐喊、一声狼嗥,它们的冲锋悄然无声、快如闪电。
当牛群四处惊慌奔逃时,狼群已经疯狂地扑向那些虚弱而失去保护的麝香牛。一匹狼紧跟在后面,另一匹狼在前头,其他的狼迅速赶到,搏斗迅速结束。看见狼群,大部分麝香牛早已灵魂出窍了,尤其是脱离群体之后,它们往往都是束手待毙。
和麝香牛群比起来,狼群小得多,但每一匹狼都很聪明,他们懂得互相配合的重要性。而且,它们能暂时放下贪欲,按捺住腹中的饥饿,耐心地等待最佳战机。
你学会了吗?
因为懂得默契配合,所以狼群能称霸动物界。在团队中,每匹狼都知道自己必须执行的部分,无论做任何事情,它们都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为了集体目标的实现,它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在职场中,我们同样需要狼的这种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分工、合作精神。假如你能将世俗工作视为神圣,并以最神圣的态度去从事你的工作;尊重自然形成的分工与合作,不过分注重职业的形式;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不局限于一个部门,与公司同舟共济,那你也会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
华盛顿合作规律——三个和尚也可以喝到水
心理学名词
想必大家都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吧,“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种现象在工作中也很常见,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要是按照这样的加法计算下去,结果自然是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华盛顿合作定律”。
哪个团体也不可能彻底避免“办公室政治”。今天,A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搞得B很没面子;下一次,B找个机会打了A的小报告,却被A的朋友C听见了;后来,C在工作中故意使绊子,并损害了D的利益……长此以往,这个打结的线团就会越来越大。“办公室政治”不仅是华盛顿合作定律的最直接表现,还是引起内耗、个人得不到更好发展的主要原因。
当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人一起工作时,如果所有的人都齐心合力,大家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结果自然会事半功倍;如果彼此勾心斗角、各自为政,结果必然会事倍功半,也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经典案例
因为关卫国资历深,能力强,领导让他牵头搞一个项目策划,并指派了两名同事从旁协助他。虽然这两名同事的工作时间不长,但业务能力都不错。为了体现自己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关卫国在工作中向来官威十足。
有一次,一个同事想出了一个创意,向关卫国汇报后,他却板着脸让对方再斟酌一下。后来,这个创意被关卫国改动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地方,并付诸实施了。还有一次,关卫国让另一个同事修改一个方案,这个方案本身没问题,只是那个同事的表达习惯跟关卫国不同。同事没改,关卫国就严厉地批评了人家一通。
对于关卫国的独断专行,这两个同事皱起了眉头。随着工作的开展,关卫国与两个同事的矛盾不断升级,这两个人开始消极怠工。果然,领导给的期限快到了,策划案还没有完成。关卫国很着急,请求两个同事跟自己合作。
让关卫国没想到的是,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您是领导,我们的能力实在有限。”他明白这是借口,也明白这两个人想看他的笑话。他跑到领导的办公室,诽谤这两个同事不配合他的工作。经过调查,领导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就不再让他领导负责这个项目了。
领导对关卫国说:“你太优秀了,同事们都不敢接近你,结果导致沟通有问题。”关卫国听不出领导是表扬自己,还是批评自己,但他隐约觉得这是领导的一个借口罢了。没过多久,他发现自己被边缘化了。
你学会了吗?
在职场中,各种各样的矛盾总是不可避免的,能找到一个中和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想克服华盛顿合作定律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你就要做一个懂事的小和尚。首先,在工作上要设定目标、明确分工;其次,在心态上要卸掉心理包袱,这样才能轻装上阵;最后,避免卷入办公室的帮派、团体中。只要员工之间不互相猜疑、互相排斥,你就可以喝到自己的水了。
异性效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心理学名词
异性效应,既不是指特定的夫妻关系,也不是指一般性的男女接触,如开会、问路、办公事等。它是指在人际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需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现象。这种交往具有3个特点:男女双方自觉自愿;以事业进步、丰富人生、愉悦感情为目的;是一种有益活动。
俗话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事实的确如此。在职场中,你与身边的某些异性同事可能会在一些方面互补,能够在很多事情上达成共识,合作起来甚至会事半功倍。人们常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虽然这话多少有点调侃的味道,但适时地发挥一下“异性效应”也不错,对你的工作也许大有助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异性相吸的现象,如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很多时候,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要比接待男顾客更热情。在职场中也是这样,与同性之间互助工作相比,异性之间彼此互助工作的效率往往更高一些。
经典案例
韩羽是公司的管理人员,作为一名女性领导,她有女权主义倾向。听说公司打算这次只招聘男员工后,她跑到上司的办公室:“为什么只招男员工?跟男员工相比,我部门的女员工都毫不逊色。”
上司笑着对韩羽说:“你没听说过吗?‘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是看你们这群娘子军压力太大,所以才想招几个帅哥来,帮你们分担一些重活儿。”韩羽根本不相信这些老套的说辞,坚持强调同性群体的凝聚力会更强。
见两人无法达成共识,同事们就想了一个好主意。在招聘的时候做一个小测试,将同样的工作分给应聘者,其中一半为女性组合,而另外一半为男女搭档,然后看哪一队的工作效率比较高。这下,老板和韩羽都没意见了。
测试开始了,任务是独立完成一个策划案,包括找项目、策划、出图、结账。很快,测试成绩出来了,几个小组完成时间和效果相差无几,然而,在问到组员的感受时,全是女性的小组明显感觉压力过大,而男女搭档的小组则相对感觉轻松一些。
分析原因会发现,在找项目的初期,是比较费精力的阶段,这时,男女搭档中的男性就会主动承担重担,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到了策划、出图等阶段,则是一些比较细致的活儿,女性则更具有优势,做起来也相对轻松。所以,有效的分工大大降低了工作的强度和压力,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你学会了吗?
在异性面前,如果你能做到虚心,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也有魅力。谁都希望被异性喜欢、重视,这往往比同性的重视和称赞更令人激动和兴奋。据有关专家统计分析,男女是可以在工作互相补充的,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事业上可以互相帮助。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得到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帮助,还有异性的赏识和鼓励,这对提升个人的自信和动力大有助益。
(2)智力方面可以互相补充。男女搭配,可以综合男性的思维模式(即线形思维)与女性的思维模式(即并行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
(3)气质上可以互相补充。在共同工作中,男女双方的气质特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有利于集中双方的优势。
(4)感情上可以互相安慰。女人感情细腻温柔,男人感情则热烈豪放,如果能够在异性交往中遇到知己,这种感情的交流是微妙的,更是在同性身上无法得到的。
(5)精神上可以互选取悦。现代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迫切需要在日益扩大的男女交往中丰富自己。男性需要带一点温柔色彩的刚毅,女性需要带一点坚韧的温柔,从而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
当然,男女同事交往的时候,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和透明度,不然,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闲言碎语。假如因此给双方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压力,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节 送出秋波
赞美效应——满足同事的赞美需求
心理学名词
林肯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是被他人肯定。”对人心来说,赞美的作用就像阳光之于万物。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他人的赞美需求,他将获益无穷。跟同事的交往过程中,千万不要吝啬对他人的赞美。赞美不仅能使他人对你产生亲近感,还有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公司日常的工作中,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偶尔会出现一些摩擦,甚至可能互相指责和排斥。但是,请不要忘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妨试着发掘同事的长处,并将自己内心深处由衷的赞许表达出来,向对方传达你的善意。也许,一句轻轻的赞美就可以帮你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并不会经常在职场中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因此,赞许同事应该从一些小事入手,用心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及时给予赞美。赞美用语越是翔实具体,越能说明你对对方的了解,越能表达你对对方的长处和成绩的看重。只要让对方感到你的真挚、亲切和可信,你们之间的人际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经典案例
梁凯是公司里的老员工,业务也做得很好,大家都非常敬重他。有一天,新来的一个员工不小心将梁凯的水杯打碎了,这个员工非常紧张地跑回了自己的办公室,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因为梁凯的脾气非常火爆。
就在这时,旁边的高岚看到了新来的员工这么紧张,就对她说:“等到老梁过来,你就躲到洗手间里去,我帮你和他说。”果然,不一会儿,梁凯就火冒三丈地来了,高岚笑着迎了上去说:“来找谁呀?”梁凯问:“新来的员工去哪里啦?”高岚说:“她刚出去了,你找她干吗?是不是她找你请教问题啦?前段时间,她老是向我请教,业务上我也不是太熟练,有的地方掌握不好。当时,她就说‘如果梁凯在咱们办公室就好了,他经验丰富,有问题找他肯定OK’。”
听完这几句话,梁凯表情一愣,说:“她怎么知道我经验丰富?”高岚说:“大家伙传的呗,公司里谁不知道你的业务最精炼呀!这些新来的小员工对你崇拜极了,简直五体投地。”这时,梁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呵呵!新人嘛,总是需要向咱们老人儿学习,才能成长得更快嘛。呵呵!”就这样,梁凯又和高岚聊了一会儿,就回去了办公室,对杯子的事情只字未提。
新员工在洗手间听得是一清二楚,她对高岚竖起大拇指,巴结道:“岚姐,你真有办法!”高岚平静地说:“老梁这个人,就是爱咋咋呼呼。不过,你打碎了杯子至少应该留一个便条,这么急匆匆地回来有些不合适。有些事情,先说了对不起会更有利。”
第二天,新员工赶紧买了一个同样的亲自送过去,并且道了歉。没想到的是,梁凯态度很好,一直挂着亲切的笑容。看到新杯子,他觉得这个女孩挺懂事儿的,准备以后在业务上多多关照。
你学会了吗?
假如你只是含糊其辞地赞美对方,说一些“你工作得非常出色”“你是一位卓越的领导”之类的空泛的、不着边际的话,则有可能引起对方的猜度,甚至会怀疑你的意图。当赞美的对象为一件具体事情的时候,赞美往往更有力量。因此,在赞美他人时,最好针对具体的某一件事情,如“小李,你今天穿得很合宜”,远没有“小李,你今天的穿戴非常得体,你的领带跟黑色西服很相配”更能说到对方的心里去。
在赞美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一点,那就是你的赞美的范围应该涉及每一位同事,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人。如果你因赞美一个人而冷落了其他的同事,恐怕可能会得罪办公室的其他人。
示弱定律——喂他吃一颗“定心丸”
心理学名词
大部分人都喜欢逞强而不喜欢示弱,总以强大来标榜自己,想借此赢得尊重和崇拜。但实际上,毫不示弱往往会让自己的短处暴露无遗。在这种看似强大的心理攻势面前,你的对手也不会做出退步。而示弱却不同,它不仅能帮一个人取得人们的理解,还有助于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就是所谓的“示弱定律”。
在英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撒切尔夫人第一天出任英国首相,参加完就职典礼后回家,“嘭嘭嘭”的敲门声惊动了正在厨房为妻子准备庆功宴的撒切尔先生。撒切尔先生随口问了一句:“谁啊?”刚刚荣登首相大宝的撒切尔夫人很是得意,大声回答道:“我是英国首相!”结果,屋内半晌无语,也没人来开门……撒切尔夫人明白了,她清了一下嗓子,温柔地说:“亲爱的,开门吧!我是你太太。”这一回,虽然声音不高,但门很快就打开了,丈夫给了她一个热烈的拥抱……
这就是示弱定律的强大作用,它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他人心理上的防备和敌意。当你处于特殊的环境下,当你想赢得他人的好感时,当你想争取更快成长地壮大时,用示弱的方式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经典案例
想必大家都听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这一天,刘备闲来无事,正在后园浇菜,突然张辽、许褚带领数十人来到园中,对刘备说:“丞相有命,请使君跟我们走一趟吧。”刘备惊疑道:“有什么要紧事吗?”
许褚答道:“丞相只是让我们请使君过去,具体是何事就不得而知了。”于是,刘备就不安地进了曹府。一见到刘备,曹操就对他说:“在家做得好大事!”心虚的刘备顿时面如土色。拉起刘备的手,曹操接着说:“玄德兄学习种菜,不容易啊!”听到这里,刘备稍稍放下心,笑道:“闲来无事,聊以消遣罢了。”
曹操又道:“刚才凑巧看到枝头梅子青青,不去观赏一番,着实可惜了,正好煮酒正熟,因此特意邀请使君过来一聚。”刘备神色稍安,与曹操分主宾落座,开始把酒言欢。酒过三巡,正在兴头上,忽然漫天黑云压城而来,漫卷飘忽,矫若游龙。曹操指着乌云说道:“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迹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游历四方,想必非常了解天下的当世英雄,请在这小小的酒桌上数一数天下的英雄豪杰,不知玄德意下如何?”
听了这番话,刘备惶然答道:“当今天下的英雄豪杰,据备看来,当数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璋、张鲁、张绣等人。”不等刘备说完,曹操马上接口道:“玄德此言差矣!凡是英雄,都必须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胸中自有丘壑的刘备当然明白,但他眼下屈居人下,只能继续装傻充愣:“说实话,除了这些人外,我还真不知道还有谁能称得上英雄?”
曹操哈哈大笑,指了指刘备,又指了指自己然后说:“这天下英雄,只有使君你和我啊!”听到这里,刘备心中大惊,连手里拿的筷子都落了地。恰巧此时外边雷声轰轰,好像大雨将至,于是刘备有了主张。他一面装作去拾筷子,一面说:“外边雷声太大了,吓得我连筷子都拿不稳了。”曹操笑道:“男子汉大丈夫也怕打雷吗?”刘备道:“圣人说遇到疾雷暴风,必定要改变容色,表示对上天的敬畏。那我怎么能不怕呢?”
靠着巧妙的掩饰,曹操自然没有对刘备闻言失态的神情起疑。因为这次示弱,刘备也为自己的崛起争取了时间。
你学会了吗?
示弱并不是真正的弱不禁风、毫无强硬之气,而是一种聪明的退让,是给强者吃下一颗定心丸。虽然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自己实力的强或弱,但你可以用示弱的方式,为自己争取有利的位置,为自己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适当地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别人的不满或忌妒,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心理平衡,对你放松警惕。
人们习惯于同情弱者,完美的人、很强硬的人往往会令人心生戒备。如果适当暴露点儿自己的缺点,反而能增强亲和力,不会让周围的人感到压抑。身处办公室中,你不可不懂得示弱。当然,我们所说的示弱不应该只表现在嘴上,还需要在行动上适当地退让。
相悦定律——喜欢才会引起喜欢
心理学名词
相悦定律,是指人与人在感情上的融洽和相互喜欢,它有利于强化人际间的相互吸引。简单来说,就是喜欢引起喜欢,即情感的相悦性。决定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的一个最关键因素是,另一个人是否喜欢他。
当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时,主要通过语言和态度表现出来。对于好话,任何人几乎都难以拒绝;对于逆耳之言,人们则非常抗拒。这就是人类天性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只喜欢真诚与温和的态度,不喜欢虚情假意和横眉立目。
在“好话”面前,人们通常会难以自持,有一个实验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实验者将受试者分为三个小组,让他们分别听另外一个人对自己的评论,这些评论来自于想要得到他们帮助的人。不同的是,有一些人只听到了正面的评论,有一些人只听到了负面的评论,而另一些人则好的坏的评论都听到了一些。
结果,心理学家发现了三个有趣的现象:
第一,那些只提供了正面评论的人,最为人们所喜欢;
第二,就算人们知道这个评论者有求于自己,他们仍然会喜欢那些称赞自己的人;
第三,无论正面评论是否符合被评论者的实际情况,无论那些奉承是否合乎事实,奉承者都同样会赢得被奉承者的喜欢。
经典案例
春秋时期,管仲是齐桓公最为倚重的宰相,可他不幸得了重病。齐桓公亲自去探视,看见管仲望着自己欲言又止的样子,他就诚恳地说:“你现在病重了,应该好好休息,不必为国事操劳。如果有不放心的事,你就说出来。”
管仲见齐桓公这么说,便忧心忡忡道:“好吧,既然主公愿听,我就说。主公打发了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这几个人吧!”齐桓公不解:“为什么?他们都对我很忠诚啊!易牙愿煮自己的孩子给我吃;竖刁为留在我身边,愿自宫当太监;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公子启方侍奉我,连父亲病故都未曾离去。这些人忠心耿耿,何须提防?”
管仲说:“主公!你仔细想想就会明白,一个连自己骨肉都忍心杀的人,难道不会杀主公吗?一个愿残损自己的身子的人,难道不会残害您吗?吉凶祸福,更不需要测,它只与做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只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必然会善始善终。所以,请主公三思而后行!”齐桓公信服管仲,等管仲死后,他就把易牙等人打发出宫了。
这几个人走后,齐桓公整日茶饭不思,寝食难安,熬了三年,最终还是找回了易牙等人。第二年,齐桓公卧病不起,易牙等人便开始为非作歹,编造“齐桓公不在人世”的谣言,并且封锁了宫廷与外界的联系。齐桓公不仅遭到软禁,连东西都吃不到。齐桓公悔不当初,悲叹道:“管仲一言千金也。”
你学会了吗?
看到“喜欢”的威力了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齐桓公的表现就是受相悦定律的影响。因为受这种影响,齐桓公葬送了社稷江山。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是图谋不轨的小人,可在齐桓公面前,他们却都表现得忠心耿耿,这也可以算做一种喜欢齐桓公的方式。而齐桓公呢,也被这种忠心深深地打动了,并因此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愉悦感,所以特别喜欢这几个人。
在职场中,相悦定律同样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看看你周边的同事,他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愉快的人。你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对方可以给你带来快乐,你是不是就愿意主动地去接近对方,把对方当成自己人了呢?
互惠关系定律——送出小恩小惠
心理学名词
所谓互惠关系定律,就是指“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当他人做出友好姿态以示接纳和支持我们时,我们会觉得“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回应,并因此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我们对他人也做出相应的友好姿态。不然,我们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就会遭到破坏,我们内心也会感到不安。
丹尼斯·里根教授做个一个相关的实验。
教授让乔(实验人员)化装为彩券销售员,并在正式销售前先发放免费可乐给顾客。结果他们发现,与没有事先获得免费可乐的人相比,事先获得免费可乐的顾客购买彩券的张数比其他人要多出两倍。虽然赠送免费可乐和推销彩券并不是同时进行的,而且乔向顾客兜售彩券时也并没有提到免费可乐的事,但顾客还是感恩于他先前的好意,并愿意对此礼尚往来。
实验告诉我们,尽管让人喜欢和让人认同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对那些获赠可乐的顾客来说,是否喜欢乔并不是他们是否会购买彩券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那些拿了免费可乐的顾客,无论他们喜不喜欢乔,其购买的彩券数量是一样的。这表明,与对那人的喜欢程度相比,因受人恩惠产生的亏欠心理更能影响人们的行为。
所以说,互惠原则的持久力和影响力是凌驾于相悦原则之上的。就算不能产生近期效益,长远来看,人们也会乐意给那些对自己有恩惠的人施以帮助。
经典案例
一家鞋厂濒临倒闭,几百名工人眼看就要失业,没有遣散费,甚至连厂里欠的工资也拿不到多少。工人们自然不甘心,便齐聚到厂长办公室的门口,要厂里拿出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
厂长站在门口对大家说:“大家也看到了,这两年生产量下降,销量也不好。就算现在把厂子拍卖了,大家也拿不到多少钱,因为要先还银行贷款。我知道大家都是明理人。”这是关键时刻,是选择让工人砸了工厂泄愤,还是选择冷静地处理善后,全在厂长的一念之间。
很明显,厂长用了最聪明的办法,他接着说:“工厂是大家的,工厂欠大家钱,那么人人都是这个厂子的老板。现在,我把工厂按比例分给大家,大家都是股东、都是老板,暂时少拿点薪水,努力工作,撑几个月试试。赚了,是大家的;赔了,再关门也不晚。”
商量之后,工人们觉得这个办法比较合理。之后的半年,大家都觉得是在做自己的事业,所以特别卖力。结果,工厂得以起死回生,又一次兴旺了起来,不仅还了债,而且还扩大了规模。厂长就是用了互惠关系定律,将愤怒抗议的工人,变为工厂的股东,这样,人人都是厂子的主人。有了主人翁意识,大家工作起来自然格外卖力,厂子和他也因此重获新生。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你对别人怎样,别人就会对你怎样。爱默生说过:“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如果厂长死抱着厂子不放手,那他可能会一无所有。
你学会了吗?
在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几乎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接纳和帮助另外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帮助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承认和帮助别人。一般来说,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接近他们;给过我们好处的人,我们也会去帮助他们。
社会经验和道德因素告诉我们,先给他人一些小恩小惠很有必要。如果我们帮助过某位队员、同事或熟人,就等于在他们心里埋下了一种责任感,促使他们将来回报我们。就算是我们的顶头上司,也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做点儿什么吧,让他对你心存感激。这样,当我们需要帮助时,他们自然也不会袖手旁观。
第三节 亲密有间
刺猬效应——不能逾越的安全距离
心理学名词
刺猬效应,强调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即在人际交往中,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不是没有心理距离的,只有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人与人之间才会产生心理上的吸引效应。如果空间距离过近或者过远的话,都会使人产生心理的排斥感。两个刺猬靠得太近会怎么样?当然是扎痛对方。
在职场中,很多人都希望能和同事“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然而,刺猬效应告诉我们:距离太远固然达不到交流的目的,但距离太近却容易伤害到彼此。这就像一杯水,太凉了会寒心,太热了反而烫口,只有适度才最好。同事之间也是如此,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既有美感,又避免走得太近所导致的负面效果。
总有一些职场人,他们似乎很喜欢在办公室里向同事倾吐心声,这样做的确能很快拉近和同事之间的距离,也能在迅速使彼此变得友善、亲密。但请你一定要记住,办公室并不是个单纯的地方,也不是个可以寻找情感安慰的地方。同事和你既是共存的,又是互相竞争的。你私生活方面的事情,最好不要跟同事分享;你工作上的情绪,更不要轻易在同事面前表露出来,因为你并不能保证,同事不会在关系到他自身利益时出卖你。
经典案例
周彩霞就很喜欢向同事倾吐心声。虽然刚参加工作没多久,但她觉得自己和周围的同事非常亲。大家每天一块儿上班,说着笑着就把工作干了;中午一起到食堂吃饭,就像大学里的密友一般。于是,周彩霞单方面认定彼此是知己。既然是朋友,自然无话不谈,特别是发牢骚的时候。
周彩霞逾越了同事之间的安全距离,经常和大家聊一些公司的事,如某某做事非常专断、某某假谦虚、某某处事不公正……谁人背后不说人,周彩霞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卑鄙的人。然而,没多久,周彩霞的私密聊天内容从各个渠道有了反馈。她口中曾经谈论过的那些人,似乎都亲耳听到了周彩霞的那些评论。他们有的对她怒目而视,有的暗暗给她准备了小鞋,有的干脆把她当做透明人。
在惊诧、愤怒之后,周彩霞剩下的只有伤心,可她却发现自己连伤心的理由都找不到,毕竟自己确实说了那些话。就算再亲密的同事,也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谈不上背叛。同事是自己的,同事也是大家的。她发现自己彻底错了。
所以说,距离是一种最好的安全之策。和亲密的同事相处时,我们也一定注意分寸,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当然,作为别人的亲密同事,我们同样要珍视对方的信任,说话之前多思考,不要泄漏有损同事利益的消息。
你学会了吗?
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司不是让你来交朋友的地方,而是工作的地方。偏离了这个主题,就算你和同事怎样打成一片,也不会在事业上做出成绩来。所以,没有必要为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搞得自己筋疲力尽,只要明白自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工作,就不会陷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不可自拔。
在公司里,跟任何人都要保持“人际距离”。距离不是漠视、冷对他人,更不是时时刻刻怀有防备之心,而是在人际交往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事实上,职场真正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是那些既能真诚对待他人,又能保持自身独立性的人,懂得和他人保持人际距离是他们的一大法宝。
从众效应——小团体让公司感到不安
心理学名词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进而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了一个实验。
他告诉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们:“此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在大学生们走进实验室前,他们事先安排了5个人,让他们装做等候做实验的人。其中的一名大学生走了进来,当发现已经有5个人坐在那里后,他自动坐在第6个位置上。
实验开始,阿希拿出两张画有竖线的图片,其中一张图片上有3条线段,另一张图片上只有1条线段。他让那个大学生比较4条线段的长度,并指出等长的线段。事实上,这些线段的长短差异很明显,完全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次实验一共分为18组。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他要求前5个参与实验的人先发表意见,并要求他们一致回答其中有两条线段是等长的。结果,后面参与实验的大学生被迷惑了,有33%的人受到了从众影响,有76%的人至少受了一次性的从众影响,仅有24%的人没有受到影响。
而按照正常思维,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应该小于1%。这太不可思议了!心理学家认为,误导了大学生的是人们习惯性的从众心理。在职场中,很多人也避免不了“从众心理”,当一个人总跟另一个同事形影不离时,他必然会受到一定的从众影响。
经典案例
吴丹和谢菲分别是公司营销部和人力资源部的新进职员,她们同一天进公司报到,同一组安排培训,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为她们的私人情谊孕育了最肥沃的土壤。
她们两个就自动组合了一个小团体,几乎形影不离,公司的人都知道两个人很亲近。同时,大家也好奇,为什么两个性格不合的人,能一起玩得这么开心。其实,吴丹和谢菲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吴丹的性格属于非常要强型的,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且得理不饶人;谢菲性格平和,在公司里是公认的老好人儿。
在工作上,两个人的表现也完全不同。吴丹工作上经常耍小聪明,业绩一般,而且还常常从客户那里拿回扣;而谢菲工作勤奋,愿意帮助同事,大家对她评价很高,但是,人们还是不愿跟谢菲走得太近,因为她身边的吴丹让大家感觉不太好,怕影响到自己在公司的前途。
可能因为同时入职的新人只有她们两个,所以不一样的性格也让两人走到了一起。可是,谢菲并不知道的是,她选错了小团体的对象,给自己的形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人刚一接触她们俩的时候,看到吴丹的表现,都误以为谢菲也是如此。所以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人们习惯将她们两个视为一体。
至于二人的共同领导,也持这样的观点。其实,他挺想给谢菲涨工资的,但是偏偏她与半点亏都不能吃的吴丹走那么近。为了避免员工攀比,在看到两个人一起进进出出的时候,领导的想法被打消了无数次。
你学会了吗?
人生不是独角戏,尤其是在职场,如果不能搞好同事关系,你就无法在办公室如鱼得水,但是,跟同事相处同样要擦亮眼睛,不要让你的同事朋友影响你的职场前途。而且,最好不要跟同事走得太近了,因为领导会很在意那些小团体,这也代表你的还没有彻底独立起来。
交往适度定律——投资人际交往要适度
心理学名词
交往适度定律,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把握好一个度,超过这个度,人际关系有可能走向反面。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不能满足彼此的某种需要,那么,一般来说这种关系就比较难以维持。心理学家霍曼斯曾指出,人跟人之间的交往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交换,而这种交换跟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那些交换原则是相同的。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别人“过度投资”,很可能会引起三大不良后果。
第一,如果对对方好得过分,很可能会让对方对你的这种恩情感到麻木,时间一长,也就不会觉得你对他有多好了。中国有句俗话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容易让对方觉得你心太软,不怕你,对你肆无忌惮。在办公室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之辈,因此我们得学会让自己有点威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同样也能使自己更有影响能力。
第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得到的多于自己所付出的,如果结果相反的话,人们的心理失去平衡,而这种心理负担,就会使付出的一方选择疏远对方。
经典案例
汪晓在一家公司做电脑工程师,他的技术很强,同事们在电脑方面都非常依赖他。刚开始,大家找他帮忙的都是一些简单的技术性问题,汪晓每次都是乐呵呵地帮助大家。
慢慢地,大家申请的帮助就从电脑小故障开始升级了。如有的同事问:“汪晓,我需要一套绘图软件,你这里有没有啊?”如果自己电脑上有,汪晓就会停下手头的工作,帮同事从自己电脑上拷过来。后来,甚至有同事找汪晓帮忙做网站,并一再要求增加网站功能。汪晓实在感觉自己很累,有时就会和同事讲,网站添加功能要麻烦,得收点儿费用。
汪晓一直觉得自己在电脑方面的优势,帮助自己增进了和同事间的友谊,直到有一天,他被叫进主管办公室狠狠地训了一顿,还被扣了奖金。原来,有同事向主管投诉,说汪晓滥用公司资源。还说他刚开始利用公司电脑“干私活儿”时,大家都包容他,装做没看见,但他最近做得太过分了,居然向同事收钱,只好反映给领导了。
后来,汪晓发现投诉自己的人就是那个请他帮忙做网站的同事,他是既无奈,又气愤。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开导了他。朋友对他说:“如果你以为你帮了大家,大家就该记在心里,对你心怀怀感谢,那你就错了。大家一点都不感谢你,不就表示他们不觉得你是在帮忙,你对电脑太擅长了,所以大家都认为这些事对你只是‘举手之劳’。既然是举手之劳,干吗要收取费用?况且,工作时间,不管是帮谁,利用公司的资源就是大忌!”
听了这番话后,汪晓顿时领悟了,正是由于自己对别人的过度忍让,才让大家对自己的付出感觉不以为然。于是,再遇到同事请求帮忙时,汪晓一定让对方明白——我现在也在上班,替你做这些事完全是额外的,要用私人时间替你处理才行。渐渐地,同事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些请求不该在上班的时候提出来,而且这些事情也不是汪晓的分内事。
汪晓再也没用上班时间帮别人了,当同事找他帮忙弄电脑时,再也没有人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了,而是比以前多了数倍的感激。
你学会了吗?
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总是有种惯性,要对一个人好,就只能对他越来越好,好像这样才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如此一来,你的好就被视为理所当然了,对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享受你的好,好像你的付出是应该的。如果你总是无原则地对别人太好,就会让人觉得你是个善良而软弱的人,甚至想要利用你。尤其是作为领导,一定要懂得恩威并施的双重手段,不仅要有软的一面,同时也得有硬的一面。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有所保留。有些职场人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地为对方做事,就会使彼此的关系更融洽、更密切,但事实却不是那样,因为当一个人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付出时,他心里就不会产生感激的想法了,甚至觉得理所应当。所以,一定不要把好事一次做尽,得留有余地,给对方回报自己的机会。
流言的心理效应——远离那些“闲言碎语”
心理学名词
流言的心理效应,是指在一定环境中,特别是非正常环境下,传播者的特定的兴趣、态度和期望,往往与社会混乱的产生紧密相关。有些人天生就是大嘴巴,他们最大的爱好就是东家长、西家短、蜚短流长、搬弄是非。在大家眼中,他们就像害群之马一样,只要他们在一个集体、一个环境中出现,友情就会被破坏,人际关系也会被搞得复杂。
《战国策·秦策二》中记载一个关于流言的小故事:“费人胡与曾子同名者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苦。须臾,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曾参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还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贤人,一个特别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的人。作为曾参的母亲,她自然十分清楚儿子的品性,应该明白自己儿子绝不会干出杀人之事。但是,当众口一词再三告以“曾参杀人了”时,曾参的母亲却无法淡定了,匆匆忙忙地跳墙而走。这就是流言的心理效应。后来,人们用“曾参杀人”来说明人言可畏。
在办公室中,我们每天都能听到一些闲言碎语。当听到某个信息的时候,你会怎么做?首先,应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这个信息是否可信;其次,看看这条消息对自己有没有帮助,然后决定是否进行传播;最后,千万不要陷入流言的漩涡,保护好自己。身在职场,一定不要被“闲言碎语”所害。
经典案例
刘芳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女孩,她来到公司之后,一直跟同事们相处得很好。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使她非常郁闷的事情,使她的脸色很差。
同事问她怎么了,她就将原委一一道来。原来,她去公司财务部门报销的时候,实在忍受不了公司财务李敏的无礼和傲慢,和对方争执了起来。李敏不留情面地把她批评了一番,而且扬言:“既然你抱怨财务办事慢,那么以后,我会让你知道什么是更慢的速度。”
听到这件事,同事们纷纷安慰刘芳,说不要把小李没有素质的话放在心上。看到同事们对自己的爱护,刘芳非常感动,也很感激,于是又跟大家多抱怨了几句。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财务李敏果然不依不饶。过了几天,刘芳部门小赵去财务报销的时候,受到了冷遇不说,还折腾了一上午的时间。这也没有办法,毕竟大家知道公司有的流程就是很复杂,财务硬要“照章办事”,谁也不能说什么。
小刘回来后,气愤地说了这件事情,大家都义愤填膺。让刘芳意外的是,李敏这个人气量狭小,睚眦必报。她让刘芳部门的人把报销看成了一件更郁闷、繁琐和耽误时间的事情。舆论导向发生了变化,大家由一开始抱怨李敏如何蛮不讲理,转而讨论这件事情的开端。这时,刘芳难脱其咎,甚至还有老员工当面批评她当初不该和财务人员“较真儿”,因为她处理方法不当,才使财务部门对自己部门有抵触情绪。
刘芳委屈极了,她明明是受委屈的人,可她却听到自己部门的同事向李敏谄媚地说:“不要和刘芳一般见识,她新来的,啥也不懂,根本不知道财务工作有多辛苦、多繁琐。”看着大家变成了这样子,刘芳真是悔不当初。
你学会了吗?
不要以为跟人家关系好,就什么都可以说,有些话是不能跟同事说的。口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场的人际关系。恶意的“闲言碎语”是职场里的“软刀子”,是最有杀伤力和破坏力的武器,伤人又伤己;而有益的“闲言碎语”,却可以使我们和同事打成一片,有助于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网。
跟同事聊天,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工作遇到困难或瓶颈时,不要跟人抱怨。抱怨只会让人看轻你,不如抓紧时间做好自己的工作。
(2)不要跟他/她谈论自己或别人。谈论自己的人往往会自大而虚伪,容易在名不副实中失去自己;在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的人,则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如果你愿意的话,不妨试一试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
(3)不要散播那些与办公室恋情相关的闲言。如果听到宿敌散播自己的谣言,你一定要积极备战,要用大量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4)进行一些有益于拉近人际关系的闲聊,如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或引以为自豪的事情、聊聊彼此的兴趣爱好等,切忌挖同事的隐私,更不要在办公楼的洗手间里瞎聊、在人多的场合说起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