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第二册):中唐至元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四、散文大家柳宗元

驳议复仇,辩才无碍

跟韩愈一同倡导古文的是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山西——那里古称河东,故人们又称他“柳河东”。他自幼聪明过人,四岁时就能熟记十几篇古人辞赋,这都是他母亲教导督促的结果。到了十三岁,他的文章已经小有名气啦。

柳宗元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二十六岁时又考取博学宏词科。此后五六年里,他大都在朝廷做官。

这位年轻人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喜欢跟人辩论,常常把对方说得心服口服。大家钦佩他,连老资格的官僚们也争着结交这个前途无量的年轻同僚。

柳宗元

那时韩愈正在积极倡导古文,他把柳宗元引为知己。柳宗元的古文写得很漂亮,这一时期的名篇有《驳复仇议》《种树郭橐(tuó)驼传》和《梓(zĭ)人传》等。

《驳复仇议》讨论的是一件历史陈案:武则天当政时,平民徐元庆的爹爹被姓赵的县尉杀死;徐元庆替父报仇,又杀了赵县尉,然后投案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杀掉徐元庆,再表彰他能尽孝道。柳宗元对这个历史案件的处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在文章中说,如果徐元庆的爹爹没罪,赵县尉杀他只是为了泄私怨,而上级官吏又官官相护,不能替徐家申冤,那么徐元庆杀死赵县尉本是合乎礼法的行为,表彰他还来不及呢,干吗还要杀他?

反过来,如果徐元庆的爹爹有罪,赵县尉杀他是依法办事,那么徐父是死于法律。法律是可以仇视的吗?仇视天子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这是犯上作乱啊,理当依法处斩,干吗还要表彰他呢?——柳宗元说的一点不错。他那清晰的头脑,出色的论辩能力,在这篇文章里得到充分展示。

《种树郭橐驼传》和《梓人传》都是寓言式的文章,分别借着一位种树的园丁和一位建筑师的举止言谈,来说明治国理政的大道理。

郭橐驼是个驼背人,可他种树确实有一手,无论什么树,到他手里,准保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他的经验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着树木的天性,让它自然生长。

可当官儿的就不懂这个道理。郭橐驼说: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长(zhǎng)人者:指官吏。好烦其令:喜欢乱下命令。“若甚”二句:像是很爱惜百姓,最终却带来灾难。◎旦暮:早晚。◎“官命”三句:促、勖(xù)、督,都有催促、勉励的意思。“蚤缫”二句:即缫丝、纺线。蚤,同“早”。而,你。字:养育。遂:(使)成长。豚(tún):小猪。◎击木:敲梆子。◎辍:停下。飧(sūn)饔(yōng):晚饭、早饭。劳:慰劳、招待。蕃:繁衍。安:安定。◎病、怠:都指困苦劳累。


官吏们好像很关心爱护百姓,可他们的举动,恰恰违背了百姓的心愿,因而只能给百姓带来祸害。柳宗元最后说:“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这不挺好吗?问养树的事,却得到治民的道理。其实文章的主旨,就是探讨“养人术”啊!

悲悯说《捕蛇》,慷慨论“公仆”

柳宗元对民间疾苦了解得越清楚,越感到有改革的必要。很自然的,他加入到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中去。这个政治集团当时正受顺宗皇帝的信任,积极推行革新措施,像禁止宫市啊,减免百姓拖欠的赋税啊,等等。他们还想把兵权从太监手里夺回来。这一来可惹恼了大太监、大官僚,他们先是逼着身染重病的顺宗退位,又对王叔文集团开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位革新派的大将都被贬到边远州郡去做了司马,史上称为“八司马”。

柳宗元这一年三十三岁,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那里当时是个又荒凉又落后的地方。到任的第二年,老母亲就因水土不服、缺医少药去世了。这时,王叔文已被朝廷处死;可反对派仍不放过柳宗元,不断地造谣中伤,连亲友们也不敢理睬他。他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糟,可他并没有屈服!

司马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柳宗元正好趁这个机会好好读读书。这一时期,他写了不少诗文,著名散文有《捕蛇者说》《三戒》《送薛存义序》《段太尉逸事状》,还有《非国语》《天问》《天对》,等等。另一类则是山水游记,那是柳文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捕蛇者说》记述了这么一件事:永州郊外有一种怪蛇,黑底儿白花,有剧毒,人被它咬了就活不成。可是把它捉来晒成干儿,又是一味良药。朝廷因此要求永州每年进贡两条。于是州里规定,谁能捉来蛇,便可以免交赋税。

有个姓蒋的,一家三代靠捕蛇为生。柳宗元问到他时,他凄凄惨惨地说:我爷爷是被蛇咬死的,我爹也死在这上头。我呢,也是九死一生啊!——可是柳宗元说要给他换个差事,他竟急得哭起来。

原来,当个捉蛇人固然有危险,可是做个交纳赋税的老百姓,命运就更悲惨:蒋家务农纳税的老邻居们,如今已经十不剩一了,不是死光了,就是逃走了;只有蒋家靠着捉蛇存活下来。——姓蒋的说得好:自家的危险一年只有两回;而官吏们天天来催逼赋税,乡亲们可是天天在死亡线上挣扎呢!

柳宗元听了,由衷感到悲哀:“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唉,谁料赋税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厉害!

此文写得极有章法:作者极力渲染毒蛇之毒,是为了烘托捉蛇的危险;而烘托危险又是为了反衬农民们更加悲惨的命运!身在逆境的柳宗元一天都没有忘记百姓,看得出来,他是封建官吏中开明而有良心的那一类。

人们今天称官员为“公仆”,这个概念,柳宗元早就提出过。在《送薛存义序》里,柳宗元就说:官吏是拿了老百姓的钱,为老百姓办事的人;但今天的官吏拿了钱不办事还不算,还要盘剥、偷盗百姓。假使谁家雇了个仆人,拿了工钱却不认真干活,还偷主人家的东西,早就被主人赶跑啦!可惜如今遍天下的官吏都是这一类,老百姓却敢怒而不敢言,这太悲哀啦!——当官的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老爷,而应当像仆人服侍主人一样对待老百姓;柳宗元的观念,真的十分超前!

柳宗元故里山西永济

寓言刺丑类,史笔赞贤能

《三戒》是一组短篇寓言故事,共三篇:《临江之麋(mí)》《黔(qián)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三篇中的主角都是动物,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没有真本事,没有自知之明,只凭外貌或借助外力得逞于一时,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像《黔之驴》吧,说的是贵州没有驴子,有位好事者运去一头,放牧在山下。老虎头一回见到这个大家伙,很害怕,不敢靠近。一次驴子大叫一声,老虎吓得望风而逃。可是一来二去的,老虎发觉这个“庞然大物”也没啥了不起,至多只是叫两声、踢踢腿而已。老虎一旦认清驴子的真面目,便不客气地扑上去,把它吃掉了。——有人说,柳宗元这是借题发挥,讽刺朝中那些貌似强大、猖狂一时的保守派官僚呢!

柳宗元的人物传记也写得十分生动,有一篇《段太尉逸事状》,记述了太尉段秀实的几件逸事。其中一件讲到段秀实在泾州做刺史时,曾果断地杀掉十几个祸害百姓的兵痞,结果当地驻军骚动起来,军事长官也束手无策。

关键时刻,段秀实解下佩刀,只带一个牵马老兵来到兵营,面对全副武装的激愤士兵,从容地说:“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杀我这样一个老卒,何必还披盔戴甲?我带着脑袋自己送上门来了!)士兵们一下子被他震慑住了。段秀实乘机做了长篇演讲,晓以利害,说得将士连连点头。当夜,段秀实就睡在兵营里。就这样,一次迫在眉睫的兵变被化解了,地方治安也得到了整治。

文章不但生动刻画了这位可敬人物,还从侧面反映了军阀、豪卒的蛮横骄纵,揭示了藩镇割据带来的祸患。柳宗元写这些,是为了给史官做参考,好让忠臣贤士能名垂青史。

另有一篇《童区寄传》,同样是传记文学的名篇。文中记述一名十一岁的小英雄区寄,连杀两名豪贼,终于逃脱虎口的故事。文章写得生动曲折,活像一篇惊险小说。

“永州八记”,记游名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成就最高,代表作当数“永州八记”。

永州虽然地处荒僻的湘西南,可那儿的风景却出奇地好。柳宗元一有空闲就东游游,西走走,带着朋友和仆人爬高山、穿密林,或沿着小溪寻找源头。走累了,在草地上一坐,喝着带来的酒。醉了,就相互枕着身子睡上一觉,梦也是香甜的。

有一回,他坐在法华寺的亭子里远眺,忽然发现西山的风景非常奇丽。他便带人渡过湘江,沿着冉溪一路砍荆榛、烧茅草,开出一条路来,一直爬到西山顶。顿觉天地宽阔,心胸舒展。从此,西山成了他常来常往的乐游之地。这次游玩回来,他写了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头一篇。

又过了几天,他再度到西山游玩,在山的西边发现一个小潭,叫钴(gǔ)(mǔ)潭,潭有十来亩大小。潭西又有一座小丘,小丘上山石奇特,有的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像是狗熊爬山。经过一番整治,小丘显现出天然的美色: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嘉木:好的树木。◎举:全部。熙熙然:和乐的样子。回巧献技:呈献出各种巧妙和技艺。效:呈献。兹:这。◎清泠(líng):形容水清凉明澈。谋:接触,合拍。瀯瀯(yíng):形容水回流的声韵。悠然:形容虚空。渊然:形容静默。


在这么一个清幽的环境里,作者的耳、目、心、神都得到了享受。上面的片段,就节自他的《钴潭西小丘记》。在这之前,他还写了《钴潭记》。

“永州八记”中最著名的一篇是《小石潭记》(全名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潭在小丘的西边。开始时,隔着竹丛听到有水声,好像美人身上的玉佩在叮当作响。等砍掉竹子开出道路,才看见小潭的面貌: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全石”二句: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翻卷过来,高出水面。◎可百许头:大约一百来条。“皆若”句:都像是在空中游动,没什么依靠似的。◎佁(yĭ)然不动:呆呆地停着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俶(chù)尔:忽然。翕(xī)忽:迅疾貌。


作者写鱼,实际上也是写水。鱼像是无所依傍地在空中嬉游,那水的清澈,还用说吗?——可惜跟钴潭西的小丘一样,这儿过于冷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只好离开。

不久,柳宗元又发现几处胜景,并写了《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这八篇所记,都是都市中见不到的奇异景色。

今日愚溪

作者对自然美景赞美之余,不禁产生感慨,说“造物者”造就这样的美景,安放到如此荒僻的地方,千百年来没人欣赏,似乎是“劳而无用”。不过有些贤明正直的人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被贬斥到这里;这些美景该不是老天为了抚慰他们而特意设置的吧!

后来柳宗元在冉溪边买了一块地,定居下来,并把冉溪改名为愚溪,周围的景物也统统以“愚”命名,什么愚丘、愚沟、愚岛、愚泉、愚池、愚堂、愚亭等等。

他说这条小溪既不能灌溉,又不能行舟,“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类于余:像我一样),因而取名为“愚”。——看来柳宗元在游山玩水时,心情也并不轻松平静。他时刻不忘报效国家,可又有谁给他这个机会呢?在《愚溪诗序》里,便记录了作者这种痛苦的心情。

造福柳州,死而后已

柳宗元来到永州的第十个年头,朝廷召他进京。一同被召的还有另外四位司马。而“八司马”中的其他人,已有两位死去,一位先自升迁了。——不过宪宗对他们仍怀戒心。这一回,柳宗元被改派到柳州做刺史。官虽然升了,地方可是更偏远了。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柳宗元来到柳州。有一首七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就是在那儿写的: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大荒:旷远的荒野。◎惊风:狂风。飐(zhǎn):吹动。芙蓉:荷花。薜(bì)荔(lì):一种蔓生植物。◎九回肠:意即愁肠百结。◎百越:指当时五岭以南少数民族地区。文身:指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滞:阻滞,阻塞。


柳宗元爬上柳州城楼,正值风雨袭来,在恶劣的天气里,面对岭树江流,诗人心情愤懑,于是写下这首诗,寄给跟他一同改派到漳、汀、封、连的四位朋友。

在柳州,柳宗元很快发现,那儿有不少事要做。他制定法令,引导老百姓开荒种地,养牛喂鸡。时间不长,柳州的面貌就大为改观,城池街道修得整整齐齐的,路边还栽种了名贵的树木。外逃的百姓们都纷纷回来定居。柳宗元还开办学校,鼓励年轻人学习。经过柳宗元的亲自指点,有人还考取了进士呢!

有一件事应当特别提到。柳州有个坏风俗:穷人借了人家钱,要拿子女做抵押。碰到还不起的,干脆把儿女抵给人家当奴婢,境况惨极了。柳宗元一上任,就命令那些当爹娘的统统把儿女赎回。实在没钱的,就让主人家给奴婢记工,拿工钱抵身价。邻近的州也学柳州的样儿。不到一年,就有一千多奴婢回家跟亲人团聚。

大概是政务太繁重吧,加上柳宗元的身体本来就很糟,到柳州的第三年,柳宗元就一病不起,终于在元和十四年的冬天,与世长辞。那年他四十七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有一首绝句《江雪》,也是人们熟悉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他被贬永州时作的。你看,天地之间一片逼人寒气,连鸟兽都销声匿迹,不知藏到哪儿去了。可是这位渔翁却独自一人披蓑戴笠,在雪中专心钓鱼呢!——柳宗元不就是那位在逆境中不屈服的“孤舟蓑笠翁”吗?

柳宗元《柳河东集》书影

柳宗元被朝廷从永州召回,重新派往柳州;跟他一块儿遭贬的刘禹锡,这一回被改派播州。那地方比柳州还要荒僻,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柳宗元听到这消息,替朋友落下泪来,难过地说:梦得(刘禹锡的字)的老母亲还在呀,他回家怎么跟老母亲说呀!没有让老母亲跟儿子一块儿去受罪的道理啊!于是柳宗元毅然写了奏章,要求拿自己的柳州跟刘禹锡调换——韩愈为柳宗元写墓志铭时,曾有“士穷乃见节义”的感叹,就是为此而发的呢!

当然,柳宗元的诗也并不总是那么寒气逼人的。像下面这首《渔翁》,也是写钓叟的: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欸(ǎi)乃:象声词,船行时摇橹的声音。


渔翁清晨起来,从江中汲了清水,用竹柴烧饭。当日出烟散时,船早已在咿咿呀呀的橹声中出发了。以下的诗句像是动态的电影镜头:画面上一会儿是江流,一会儿是远空,一会儿又是山峰上舒卷的白云……这是不是有点像用诗抒写的“永州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