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心理学:给青少年的10种创造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青少年创造心理学

人性会进化。这是世上无数诚实的人努力工作、精进的一个根本假设。

人性进化的第一步是从野蛮走向规矩。野蛮是以冲动、疯狂、破坏、任性、不负责任、暴力、解恨为动力。野蛮潜伏在我们每个人心里,像笼中之兽,等待着机会,一个合情合理的机会,一个忍无可忍、等无可等的机会。一旦被释放出来,野蛮会让人兴奋、疯狂,又略带欣喜和恐惧。野蛮者赞赏行动、捕获、快速奏效,不计长远后果。野蛮有时也以一种诗情或玩笑的形式出现,但无论形式怎样花哨,野蛮者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或不顾他人的痛苦感受,或以他人的痛苦作为一己快乐之源。

从人性的层面上讲,人类进化的根本巨变不是直立行走、咿呀言语,而是规矩的建立。规矩始于界限的设定,对逞强欺弱、恣意妄为、顺手牵羊等野蛮习性设立一些限制。通过建立戒律和法则,让个人和社群脱离野蛮原始性,从规矩走向秩序,从秩序步入稳定。

然而一代人的秩序往往会成为另一代人的窒息。几十代人的宗法秩序与教化管制的后果是欧洲社会精英全面追求创造理性和自然生命的文艺复兴,是绘画、建筑、雕塑、科学鲜花的遍地绽放。那是人类的青春之歌,充满梦想和新视角,充满新发现的新时代,和着内在涌动的新的生命活力,如一支长长的号角,吹着一曲穿越几个世纪经久不息的创造之歌。

创造,如太阳的光,照进天地生命里,把体内复活的力气唤醒,把潜藏在万物里繁衍的热情打开,在吐纳、伸展中加入身边的同族异类,加入自然生生不息的交响乐章。同大自然一样,人脑在意识的世界里也做着相似的创造,它用意识的力量去关注、理解、整合生活中的元素,去构造一个更为合理、完美的认识。当一个记者或剧作家把收集的照片、记事条、评语、对话、想法都摊开在地上,准备编出一个自洽生动的故事时;当一位科学家孜孜不倦地整理新旧数据,想要构成一个新的更为完善的看法,来代替那个明显有漏洞的旧观念时,他们都是在用意识的光,创造一个新的理念、新的设计。这种“新”有时只是相对于个人前一个时刻的思想状态而言的,而不一定代表群体思想史上的新。

除理性意识的白日型创造外,创造还有一个黑夜的篇章。在“黑夜”里,创造者不再依靠光去构造图景。黑夜用她的心、她内在的眼睛去感触和寻找未知的方向。在黑夜里寻找,就像空气寻找火山的出口、蚯蚓寻找土中的道路,就像雕塑寻找罗丹的意图、梦想寻找梦者的信息。寻找,是人的爱在表达,而表达是爱在寻找。如果说白日的光是带着一种信心开始它构造的旅程,黑夜的心则带着一种焦虑、一种莫名的不安开始了它的探索。这两种过程有时交汇,便有了所谓凌晨四点的创作,灵光泉涌:灵魂的光和欲泉的涌相遇在晨曦里,便有了炉火纯青的画笔、一气呵成的设计、飞流直下的不朽诗句。

从野蛮到规矩,人类书写了古代历史。从规矩到创造,人类书写着现代历史。如果创造只被狭隘地理解为异想天开的孤僻行径,如果创造仅仅是对陈腐规矩和社会权威的一种喘息反抗,那么青春少年也只能成为昙花一现、躁动、无理的代言人,成为成人世界期待尽快结束的一个荒诞梦魇。但如果创造是一种发现新知识、新答案、新的眼光和道路的探索过程,同这个世界的历史和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带着这个世界的历史和生活向前进,那么青春之歌将从生到死,与生命同在。创造是对内在生命活力的一种彻底的、庄重的拥抱,而生命也在创造过程中升华进步。

所以扶持创造就是赞助生命。用信心和富有乐观精神的阳光去迎接这个生命,用宽容耐心和美育的养料去浇灌这个生命,让这个生命在温暖适度的生态环境里开花结果,让他们永葆青春健康之力。在人类社会的千头万绪里,再也没有比营造一个能鼓励和支持个体生命健康生长的生态环境更有意义的事情了。为了生命,我们培育创造,我们去寻找并加入地球母亲那首昼夜不停、生生不息的摇篮曲。

陈宏图教授 写于美国哈佛大学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