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名师讲义
第一部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论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和工资结构以及就业与失业的相关知识。
学习要求
1.掌握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及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掌握劳动经济学的两种研究方法的概念。
2.掌握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定义及分类,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定义及分类。
3.掌握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三个阶段及相关分析原理。
4.掌握均衡价格的一般原理以及工资形式的分类和相关知识。
5.掌握就业总量的决定原理;熟悉失业的概念、失业的类型以及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6.掌握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三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原理。
本章脉络
要点详解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重点)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含义
资源的稀缺性即资源的有限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
(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例题1.1.1】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包括( )。[2013年11月二级真题]
A.具有普遍性
B.仅存在于市场经济中
C.是一种相对的稀缺性
D.仅存在于当前社会
E.可以表现为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答案】ACE
二、效用最大化(重点)
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根据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可知:
1.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2.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例题1.1.2】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追求的目标是( )。[2012年5月三级真题]
A.利润最大化
B.差额最小化
C.效用最大化
D.差额最大化
【答案】A
【解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
三、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收入循环模型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揭示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二)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
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与其他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别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
(三)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例题1.1.3】( )模型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2012年11月三级真题]
A.收支循环
B.支出循环
C.供需循环
D.收入循环
【答案】D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重点)
1.实证研究方法的含义
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2.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
(1)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2)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3.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
(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
(2)设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说。
(4)验证。
【例题1.1.4】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包括( )。[2012年11月四级真题]
A.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
B.设定假设条件
C.确定假定条件
D.提出理论假说
E.验证
【答案】ABDE
(二)规范研究方法(重点)
1.规范研究方法的含义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
(1)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
(2)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通过政府制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可以推进互惠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互惠交换的主要障碍有以下三类: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
【例题1.1.5】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阻碍互惠交换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 )。[2012年11月三级真题]
A.信息障碍
B.体制障碍
C.市场缺陷
D.人为障碍
E.经济滞后
【答案】ABC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重点)
(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重点)
1.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2.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以总人口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简称劳参率)称为总人口劳参率;以某年龄组计算的劳参率称为年龄劳参率;以某一性别计算的劳参率称为性别劳参率。
3.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设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
【例题1.1.6】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s的计算公式为( )。[2012年11月二级真题]
A. (ΔS/S)/(ΔW/W)
B. (ΔW/W)/(ΔS/S)
C. (ΔW/S)/(ΔS/W)
D. (ΔS/W)/(ΔW/S)
【答案】A
4.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分类
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分为五大类:
(1)供给无弹性,即Es=0。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动趋势如下。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2.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呈上升趋势。
3.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
【例题1.1.7】从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来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B.老年人口劳参率呈下降趋势
C. 20~24岁年龄组的人口劳参率下降
D. 15~19岁年龄组的人口劳参率下降
E. 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口无显著的趋势性变化
【答案】ABDE
【例题1.1.8】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包括( )。[2013年5月三级真题]
A.女性教育水平提高
B.劳动法日益完善
C.制度劳动时间缩短
D.人口出生率下降
E.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答案】ACDE
【解析】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呈上升趋势,形成这种变动趋势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女性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与此相应的工资率普遍提高;②制度劳动时间缩短,灵活工时制度普遍推行,如弹性工资制、半日工作、短工劳动等;③人口出生率下降对家务劳动的全面影响;④科学技术进步对产业技术状况、家务劳动效率的全面影响。
(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1.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在经济总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亦发生波动。
2.劳动参与假说
针对劳动力参与率随经济周期波动的状况,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两种假说的共同前提: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二、劳动力需求(重点)
(一)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设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用∆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用∆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根据定义,其计算公式为:
因为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存在反向关系,所以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负值。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关注它的绝对值。
(二)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分类(重点)
1.需求无弹性,即Ed=0。无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有无限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与横轴平行。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单位需求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与横轴的夹角为45°并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需求富有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
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需求缺乏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
【例题1.1.9】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 )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2014年5月三级、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A.劳动力供求
B.劳动力供给量
C.劳动力需求量
D.劳动力需求
【答案】C
【例题1.1.10】下列劳动力需求曲线(图1-1-1)中,( )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相对于工资率变动富有弹性。[2013年11月二级真题]
图1-1-1 劳动力需求曲线
【答案】C
【解析】需求富有弹性,即Ed>1,表明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如图1-1-1所示的曲线(C)。
(三)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此类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重点)
(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1.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种规律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2.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变动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
3.劳动投入增加量的计算
设总产量为Q,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为L,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则有:
AP = Q/L MP = ∆Q/∆L
在图1-1-2中,横轴为劳动收入L,纵轴为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对应三种产量的曲线为TP、AP和MP。从图1-1-2中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图1-1-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其一,TP、AP、MP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
其二,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两条曲线相交前,AP<MP;相交后,AP>MP。
其三,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是生产要素为劳动投入,那么,由于增加单位劳动而给企业增加的收益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它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价格,即:
MRP = VMP = MP·P
其中,MRP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VMP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P代表产品的价格。
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
MRP = VMP = MP·P = MC = W
其中,MC代表边际成本;W代表工资;其他同上。
【例题1.1.11】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 )。
A.生产资料
B.劳动资料
C.资本投入
D.劳动投入
【答案】D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1.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2.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2)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使交换双方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实现各自的效用;在交换的过程中,各方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进行经济计量,能够使双方接受交换的结果,因而其交换只能是一种等价交换。
(3)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劳动力价格——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4)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是一种具有最高效率、消耗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
3.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及其主要表现
(1)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因为进行财产交换的前提是有对财产享有支配权的主体。
(2)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3)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价值在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例题1.1.12】以下关于劳动力市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2年5月二级真题]
A.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B.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只能是一种等价交换
C.劳动力市场交换具有最高效率,消耗最低费用
D.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
E.工资是实现和决定劳动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答案】ABCDE
(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1.均衡状态
均衡状态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2.均衡分析方法分类
(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2)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重点)
(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重点)
1.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指构成劳动力供给的劳动力人口群体,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人口总体的一部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
2.人口年龄结构
(1)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
(2)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3.人口城乡结构
人口城乡结构既是人口地理分布的反映,也是人口经济结构的反映。
【例题1.1.13】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就业人口总量
B.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
C.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
D.劳动年龄组外部年龄构成
E.劳动年龄组人口占失业人口比重
【答案】BC
(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重点)
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重点)
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均衡价格的决定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二、工资形式(重点)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类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提供要素服务分别得到各自的报酬,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又称为劳动报酬。
【例题1.1.14】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 )。[2013年5月三级真题]
A.要素性收入分配
B.功能性收入分配
C.结构性收入分配
D.成本性收入分配
【答案】B
(一)工资形式的含义
工资形式即劳动的计量和工资支付的方式。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二)工资形式的分类
1.基本工资(重点)
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1)工资率(重点)
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根据单位时间标准的不同,可分为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等。
(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其计算公式为:
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计时工资的具体形式如下。
①小时工资制:
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
②日工资制:
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
③周工资制:
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
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例题1.1.15】关于货币工资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 )。[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A.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B.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
C.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D.计件工资率×总产品数量
E.计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
【答案】ABC
【例题1.1.16】计时工资不包括( )。[2012年5月四级真题]
A.小时工资制
B.日工资制
C.月度工资制
D.周工资制
【答案】C
2.福利(重点)
(1)福利的概念
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
(2)福利的特征
①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②法定性。
③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3)实物支付(重点)
实物支付总不及等值货币带来的效用大,但却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这是因为实物支付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
(4)延期支付(重点)
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企业现在支付一定量的货币作为保险基金,待具备享受资格(条件)时,员工获得使用权。
【例题1.1.17】福利的支付方式分为( )。[2014年5月二级真题]
A.当期支付
B.实物支付
C.延期支付
D.支票支付
E.现金支付
【答案】BC
【例题1.1.18】关于计时工资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 )。[2014年5月三级真题]
A.小时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
B.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C.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
D.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数
E.日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
【答案】ABC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重点)
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即为就业者。
就业包含以下含义:
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
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
3.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就业。
【例题1.1.19】关于就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就业主体必须有劳动能力
B.就业者所从事的劳动是有酬劳动
C.就业主体的所得不能是经济收入
D.就业者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
【答案】C
【解析】C项:就业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
(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1.总供给
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
2.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
3.均衡国民收入
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
【例题1.1.20】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 )。[2012年11月四级真题]
A.总供给量
B.总价值量
C.均衡国民收入
D.国民收入消费水平
【答案】C
(二)就业总量决定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决定劳动投入规模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决策准则。企业对提供的每一就业量都有与其相对应的最低预期收益,从而使企业能够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盈利。
【例题1.1.21】就业量所生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称为( )。[2012年11月三级真题]
A.最低收益
B.最低预期收益
C.最低成本
D.最低预期成本
【答案】B
二、失业及其类型
(一)失业的含义
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二)失业的类型
1.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其基本特征是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摩擦性失业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例题1.1.22】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 )。[2014年5月三级、2012年11月四级真题]
A.结构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技术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答案】B
【例题1.1.23】对摩擦性失业表述正确的是( )。[2012年11月三级真题]
A.是一种非正常性失业
B.是低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C.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D.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
E.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
【答案】CDE
2.技术性失业
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
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
【例题1.1.24】失业类型分为( )。
A.摩擦性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E.阶段性失业
【答案】ABCD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需求不足性失业是指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接受市场现行工资率,有就业要求的人不能满足其就业需要而引起的失业。
(一)两种具体形式
1.增长差距性失业。
2.周期性失业(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
(二)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1.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2.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例题1.1.25】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 )。[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增长差距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E.季节性失业
【答案】CD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一)失业的度量
1.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
2.失业持续期
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通常计算平均失业持续期,即将所有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求和,然后除以失业人数。
【例题1.1.26】失业率=( )。[2014年5月二级真题]
A.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
B.失业人数/就业人数×100%
C.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数+失业人数)×100%
D.失业人数/总人口×100%
【答案】A
【例题1.1.27】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两项指标是失业率和失业( )。[2012年5月四级真题]
A.稳定期
B.持续期
C.波动期
D.变化期
【答案】B
(二)失业的影响
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一)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1.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以及政府雇员和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等。
2.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例题1.1.28】政府支出包括( )。[2014年5月三级真题]
A.财政税收
B.政府购买
C.政府赠与
D.转移支付
E.政府呆坏账
【答案】BD
(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
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
(1)最低工资标准
①最低工资的概念。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所规定的标准。
②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其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
2.最低社会保障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3.工会
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
【例题1.1.29】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主要包括( )。[2012年5月三级真题]
A.劳动力供给量
B.最低社会保障
C.劳动力需求量
D.最低劳动标准
E.工会权利义务
【答案】BDE
(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重点)
1.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2)财政政策的类型
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
②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
(3)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变动税率。
【例题1.1.30】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 )。[2012年5月四级真题]
A.减少政府购买
B.提高税率
C.增加公共工程开支
D.降低贴现率
E.减少政府转移支付
【答案】ABE
【解析】C、D两项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例题1.1.31】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
A.变动税率
B.调整政府购买水平
C.公开市场业务
D.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E.调整货币供应量
【答案】ABD
2.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概念
货币政策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2)货币政策的类型
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②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3)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例题1.1.32】( )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2013年5月三级真题]
A.财政政策
B.收入政策
C.金融政策
D.货币政策
【答案】D
3.收入政策
(1)收入政策及其作用
①收入政策有两种含义。
a.狭义的收入政策仅仅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用于控制货币工资与物价的增长,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狭义的收入政策是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的三大政策之一。
b.广义的收入政策不仅包括宏观调控,而且包括在一定社会总收入、一定工资总量的条件下,对以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调整政策,即社会收入分配政策。
②收入政策的作用。
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2)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
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它具有方法简单(用一个数值即可表示社会收入差距程度)和可比性强的特点。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反之,当基尼系数接近1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从世界各国情况来看,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很小;基尼系数在0.4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通常的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例题1.1.33】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是( )。[2013年11月四级真题]
A.国民收入
B.基尼系数
C.人均GDP
D.需求弹性
【答案】B
(3)收入政策措施
①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②收入平等化措施。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 )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
A.例证研究方法
B.实证研究方法
C.对比研究方法
D.规范研究方法
2.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Es>1
B.Es<1
C.Es>0
D.Es<0
3.实际工资的计算公式是( )。
A.货币工资÷价格
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C.货币工资×价格
D.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4.( )实际上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
A.等级工资
B.岗位工资
C.绩效工资
D.计件工资
5.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 )。
A.摩擦性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6.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是( )失业。
A.选择性
B.结构性
C.摩擦性
D.周期性
7.( )是造成非正常失业的主要原因。
A.劳动生产率提高
B.气候的变化
C.市场经济的动态性
D.总需求不足
8.( )的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
A.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B.基本劳动时间标准
C.最低社会保障
D.最低工资标准
9.当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接近( )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
A. 0
B. 0.5
C. 1
D. 0或1
10.一般而言,正常的收入差距范围的基尼系数水平是( )。
A. 0.1~0.3
B. 0.2~0.3
C. 0.2~0.4
D. 0.2~0.5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 )。
A.充分就业
B.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
C.体现工资差异
D.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E.增大工资总额
2.影响货币工资的因素有( )。
A.货币工资率
B.工作时间长度
C.劳动力数量
D.价格指数
E.工资制度
3.下列对摩擦性失业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B.是一种正常性失业
C.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
D.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E.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
4.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 )。
A.平均劳动时间
B.失业率
C.就业人数
D.失业人数
E.失业持续期
5.政府支出包括( )。
A.财政税收
B.政府购买
C.政府赠与
D.转移支付
E.政府呆坏账
6.财政政策的手段包括( )。
A.调节利率
B.增减预算支出水平
C.增减政府税收
D.调节法定准备金率
E.公开市场业务
7.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包括( )。
A.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B.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C.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D.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E.有利于物价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