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是“我看电商”系列图书的第四本,前三本分别是《我看电商》《再看电商》《我看电商2》。四本书均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平常把零售和电商行业的从业经历和感悟写下来留给自己思考,那是用纸笔与自己思想的对话,而把同样的观察感想打印出来交付出版,则是与潜在读者的分享与沟通。我一向很反感讲大话、说空话,所以在汇集书稿时,力求以随笔和聊天的风格来表述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写作风格贯穿在“我看电商”的整个系列中。
我自己是从事零售出身的,每位读者对我来说,就好比到我所经营的卖场或我负责的电商网站来购物的客人,我希望能让他们感受到诚恳的欢迎和满意的服务。因此在每个章节的整理中,我力求做到宁缺毋滥,绝不滥竽充数。有些题目本来已经成稿,但自己觉得想法不成熟,没有足够的内容,就决然放弃了。我当然知道多一些文字看起来更加气派,但相比之下,如果读者觉得这是一本有干货的行业书籍,那才是对我挑灯夜战最大的慰藉。与其空洞无物地一大堆字符叠加,不如言简意赅。
过去一年里围绕新零售的话题十分火爆,用这个旗号来融资的案例层出不穷。常识告诉我,过分喧闹通常只会导致浮夸,甚至还会把本来有价值的东西吹出许多泡沫来。如果每个人都觉得是机会,那恰恰就不是机会了。也顾虑到在这样一个高歌猛进、人人叫好的热闹场景下,我来发出理性的声音会不会干扰很多创业者们的视线,毕竟创业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业,况且我本人现今也走在创业路上。
互联网经济追逐热点,在中国尤盛。因为在互联网领域成功的企业大多是靠抢占热点的先机脱颖而出的。但热点也容易迷惑人,如果不能看清楚热点背后的商业逻辑而一哄而上,进而盲目烧钱,最终很可能就是一地鸡毛。当年的千团大战,后来的O2O,以及近期的单车和充电宝引领的共享经济都是此例。这时恰恰需要创业者头脑冷静,特别是在许多投资人拿着大把钱请你扛炸药包的甜言蜜语下,毕竟创业最大的投入是机会成本,投资人对新兴项目赌的是倍数,成功率未必是其首要考虑。人家投了十个项目,成功一个也就大功告成了。而作为创业者,你面对的是零和游戏。当然失败可以再来,但类似什么“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的话,还是不要相信为好。
“新”是一个相对词。今天买的衣服是新衣服,这周刚刚入职的工作是新工作,第一次出国叫新经历。新零售这个词其实随时可以用,核心在于这个“新”相较之前不同在哪里。
现在的行业中过多追求新零售的表现形式,例如,体验式卖场、人脸识别、办公室无人货架等,这些固然有吸引人的地方,但它们永远不是零售的核心和根本。
零售是从事流通环节的服务性行业,是让商品从制造方的厂房传递到用户手里,围绕的是消费者要什么,在意什么,怎么才能更准确地打动消费者,让他们接受你的服务。
因此,了解行业的变革和研究消费者的新动态才是我们今天谈论新零售的前提。过去20年,中国社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产生了相较于几十年前大不相同的消费群体和消费观。零售业者如果不能把握这个变革,势必将被边缘化。
多年来我一直说,零售是围绕消费者需求的解题。消费者不管你是什么新零售、旧零售,满足其购物和服务需要的就是好零售。就像我们出差从北京到上海,天上的、地面的多种交通工具没有绝对的优劣,我觉得适合我的,才是好的。几年前,很多人说地面交通肯定无法与飞机竞争,殊不知如今高铁发展起来,也是一种快捷、准时的交通工具。
所以说,千万不要被眼花缭乱的形式迷惑,研究零售的核心始终是消费者:人、消费价值观、消费动向和消费行为,它们的发展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