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
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城镇化相当缓慢。在这30年中,中国城镇化率在10%~20%之间徘徊,如图1-1所示。
图1-1 1949—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
1949—1978年期间中国城镇化具有如下5个特点:(1)政府是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镇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镇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这种城镇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城镇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镇化为主的特点[8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78]:
(1)恢复期(1978—1984年)。这个时期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乡镇企业开始崛起,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改善了城市面貌。1978—1984年中国城镇化率如图1-2所示。
图1-2 1978—1984年中国城镇化率
(2)稳步增长期(1985—1999年)。这个时期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和经济开发区。1999年,中国城镇化率达30.89%,比1978年提高了约13%。1985—1999年中国城镇化率如图1-3所示。
图1-3 1985—1999年中国城镇化率
(3)快速增长期(2000年至今)。我国城镇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农民工大量进城,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生产要素在城市快速集聚。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镇密集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活跃。2000年到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到57.4%,提高了21.2个百分点。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00—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如图1-4所示。
图1-4 2000—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
二、中国城市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出版的《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95个,其中人口400万人以上的15个,200万~400万的38个,100万~200万的94个,50万~100万的92个,20万~50万的49个,20万人以下的7个。2015年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人口和经济状况如图1-5至图1-7所示。
图1-5 2015年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人口总数(单位:万人)
图1-6 2015年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GDP总量(单位:亿元)
图1-7 2015年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人均GDP(单位:万元)
三、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城市在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增加值的6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都来自城市。可见,城市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和龙头。
1.信息化是合理指导城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城镇化进程中,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断集聚进来,同时向附近区域辐射出去。陈述彭院士认为,中国城镇化面临双重瓶颈,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又滞后于城镇化,无论是对城市的长远发展,还是对城市地位的提升,都产生了明显的制约。在城镇化过程中,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管理、保障城市健康运行等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化。
2.信息化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改变了城市经济发展要素,信息要素对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有着明显的替代效应。例如,信息化可以提高单位用地面积的产出;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率,减少用工需求;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效率。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城市区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如以前那么大。信息化可以改变过去城市经济发展成本、代价过高的局面,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拆迁、占地等引发的社会矛盾。此外,信息化可以增强城市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等产业的竞争力,催生互联网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3.信息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城市在让人们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们受到城市病的困扰,如交通拥堵(见图1-8)和环境污染,容易爆发传染性疾病,诱发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信息化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建设智能交通系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建设城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图1-8 中国许多城市的交通越来越拥堵(源自新华社)
4.信息化是实现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大城市的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也积极争取融入全球经济。信息化在国际贸易、旅游、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建设外文版的城市宣传网站、App,可以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城市。综观纽约、伦敦、巴黎、柏林、东京、首尔、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它们在信息化方面都走在全球城市的前列。
目前,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已经渗透到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并深刻改变着市民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要实现中国城市的转型发展,必须将信息化纳入城市发展战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