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传:初心与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不忘初心,建立李嘉诚基金会

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我赚钱不是只为了自己。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

第一节 富贵不忘初心,追寻内心的满足

李嘉诚28岁的时候,依靠自己的努力,成功跻身百万富豪之列。那时候的他也和一般富豪一样享受着物质所带来的乐趣。他开名车,玩新型莱卡相机,穿着数万元的西装,戴着百达翡丽高级腕表,闲暇的时候会开着游艇出海冲浪,并在可以看见维多利亚港的列提顿道的半山腰,买下了一座面积约为两百平方米的豪宅,将母亲庄碧琴接过来同住。然而,搬进新家的当天晚上李嘉诚却无缘无故地失眠了。

那天晚上,李嘉诚躺在宽大的床上。月光透过雕花的窗子朦胧地透进来,不着痕迹地给李嘉诚的心披上了一层清冷的纱,让他感觉到一丝冰凉萧索的寒意。李嘉诚静静地看着撒落在床前的月光。月光因为窗前树枝的摇摆而有了生命,摇摇晃晃,如真似梦。四周死一样的寂静,耳边偶尔传来维多利亚港轮船的汽笛声,映衬着他的孤单与寂寞。在这样寂静的深夜,李嘉诚淡如月光的回忆,一点儿一点儿地串联起来,一遍遍地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李嘉诚想起多年以前,自己也是在这样的月光下,和父母一起离开潮州,仓皇地逃到了香港;想起在赶往香港的路上,只有父亲的怀抱才能让他安心入睡;想起到香港后,一家人住在小小的民房中,每天都需要移开家具,才能供全家打地铺入眠的情景;想起父亲离开后,一家人的生活更加困难,只能依靠他在茶馆打工的微薄收入艰苦度日;想起创业后,只能在机器的运转声中安然入睡,以及那些因为机器声停止而突然惊醒的夜晚……这些曾经的快乐和痛苦一遍遍地在李嘉诚的脑海中回放。他坐起来,看着自己宽敞、舒适的新家。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曾是他长久以来的愿望。如今梦想成真,为何他丝毫不觉得高兴呢?投射在地上的月光还在摇晃,朦朦胧胧的好像在梦中。李嘉诚突然觉得眼前摇曳的月光和他如今的生活一样,虽然美好,却不安稳,好像每天都生活在迷茫之中,望不到未来,也看不见来路。李嘉诚沉默了,陷入了他富有之后的第一次深思。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一直追求的金钱,不但没有给他带来加倍的快乐,反而让他觉得更加寂寞和迷茫。他问自己,现在的一切是不是他想要的?如果不是,那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些思绪不停地翻涌,一遍一遍地折磨着李嘉诚,使他不能安然入睡。

耳边又听见轮船鸣笛的声音,李嘉诚走到窗前,让月光洒满全身。他透过窗户,看见了远方的维多利亚港和港湾上空的圆月。月光照亮了维多利亚港湾,也照亮了他的内心。他开始明白,金钱不能给人带来持久的快乐和满足。从那天开始,李嘉诚对金钱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告诉自己,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它买不来内心的满足,也无法让你快乐。然而,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的。他庆幸可以在30岁前拥有足够自己一生开销的金钱,因此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为他人做点儿事情。之后,李嘉诚不再注重物质享受,开始在奉献社会方面做出行动。

李嘉诚在28岁的时候,突然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知道内心的富贵,才是真正的富贵。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李嘉诚决定将自己的精力一分为二,在发展公司事业的同时,分出一部分用来做慈善。自此,李嘉诚从一个金钱的追求者变成了掌控者,他要把手中的金钱,发挥出最大的意义与价值。他告诉自己,他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自己个人的物质享受不需要那么奢侈。所以,他现在赚钱并不是只为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李嘉诚的父亲在他15岁的时候,因病离开了人世。他目睹了父亲因为没钱治病而无法挽回生命的悲惨情景,遭遇过因为没钱而不得不辍学打工的困境,经历了没钱就没有尊严的痛苦。所以,李嘉诚的慈善事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医疗上面。李嘉诚曾说过,教育和医疗是他捐献的核心。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时间和金钱等因素都被他忽略,因为这是他喜欢做的事情。李嘉诚作为一位成功的商人,曾受邀参加过无数的活动,无数次地在重要场合致辞发言。大多数情况下,他都需要一个稿子,但发言内容若是和教育、医疗有关的话,不需要任何稿子就可以条理清晰、滔滔不绝地展开一番演讲。李嘉诚笑称那些都是“肺腑之言”。

香港《亚洲周刊》杂志在采访李嘉诚的时候,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您在慈善事业中,对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投入最大,这是否和您幼年时的经历有关?”

李嘉诚回答道:“战争期间,我们一家人来到香港,当时香港已经被日本人占领。于是,我的妈妈带着我的弟弟和妹妹回到家乡去,只有我和爸爸两个人留在香港。那时爸爸每天晚上都会不停地咳嗽。看着爸爸被病痛折磨,我心里很难过。我的父亲为了省钱,并未看过医生。等到他觉得自己这个病可能很严重的时候,才去医院检查。确诊是肺病后,我的父亲因为想给家里省钱,常常偷偷断药。因为他知道,我们家根本拿不出钱给他看病。半年后,在医药不够、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他去世了。这一段经历,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如果有一天,我的事业可以达到某种程度,我就要为医疗事业做一点儿事情。我告诉自己,要牢牢记住教育、医疗的重要性。不管是在教育方面还是在医疗方面,我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医疗上,我虽然得过病,却也健健康康地走到了今天。教育上,虽然我曾经经历过一段最困难的日子,并因为困难不得不辍学养家,但我始终在寻求进步,在尽自己所能多学习知识,这么多年来从没有一天停过。即使出去旅行,我也会带上书本。记忆中,我生命里有两个关键时刻:一个是我12岁的时候,当时我还是一个天真、充满幻想的小孩子。当时为了躲避战乱,我随父母一起来到香港,见到了一个超出我想象的世界,我立刻就变得成熟了,我开始努力地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开始懂得承担责任。另一个应该是我二十七八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可以说是彻底告别了贫穷,当时我已经赚到足够自己一生开销的钱,完全可以不再工作,安心享乐。可那时候的我却突然发现,自己挣到的钱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我却并没有什么特别快乐的地方。反思过后,我明白了,对一个人来说最真实的财富来自内心的充盈。一个人在衣食住行这些物质条件得到充分的满足之后,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儿关怀,这是一种义务或者说责任。”李嘉诚认为,那些对社会有过很大贡献的人,即使生命终结了,他的生命,也会因更有价值而被人们铭记。

很多人说,李嘉诚是华人首富,钱多得几辈子都花不完,拿出来一点儿去回报社会根本不算什么。捐钱确实不是难事,但是像李嘉诚一样既捐钱,又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投入慈善事业,却并不容易。

李嘉诚说,对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有所贡献,就能收获内心的财富。这样的财富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是真正的财富。金钱带来的财富是不稳定的。今天因为挣到一笔不菲的收入而身价暴涨,明天也可能因为变故而一穷二白。只有这种由你做出的让人受益的成果,才算是真正的财富,没有人可以拿走。

2005年11月23日,李嘉诚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采访时说,“富”和“贵”两个字,并不是连在一起的。“富”是指个人的能力,而“贵”讲的则是一个人的品德。现在,很多人是“富”而不是“贵”。他们赚的钱很多,却吝啬为别人花钱。真正的“富贵”是你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愿意用你的金钱回报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更多的人受到关怀。“所以,真正的富贵,是用你得来的金钱,尽一点儿义务还有责任。你也可以作为社会的公民,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分子,你也有责任,希望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可以得到关怀,得到帮助,那么这个社会就进步,更加好。这个是做人的一个原则。等于是要每个人没有什么困难,也不希望人家帮忙,这一点也是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想得通的话,你的富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

李嘉诚多次表示,他一生有两个事业,一个是不断地赚钱做生意;另一个便是不断地花钱做慈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当今社会对贫穷之人的冷漠,希望可以唤起更多的人,去主动地关心和帮助他们。对他来说金钱从来都不是衡量财富的标准,内心的充盈才是真正的财富。

第二节“第三个儿子”李嘉诚基金会

众所周知,李嘉诚有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还有“第三个儿子”,那就是李嘉诚基金会。

1980年,李嘉诚为了可以更系统地资助香港和世界各地的慈善服务,创办了李嘉诚基金会。基金会主要捐款给教育、医疗、文化以及其他公益事业。基金会成立的当天,李嘉诚动情地对众人说明了基金会的目标。李嘉诚说:

在华人的传统观念里,传宗接代是一种责任。我呼吁亚洲有能力的人士,尽管我们的政府在支持和鼓励捐献文化方面并未成熟,但只要在我们心中,把帮助社会的责任看得和延续后代一样重要,选择捐献资产如同分配给儿女一样,那我们今天的一念之悟,将会为明天带来很多新的希望。

各位朋友,有能力选择和做出贡献是一种福分,而这正是企业家最珍贵的力量。我们有幸活在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我们拥有更多创意、更多科技、更多时间,甚至更长的寿命。各位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顶尖人物,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自信,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同济心不是富裕人士专有的,并非单单属于某一阶层、国家或宗教。通过决心及努力,同情心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新世界,一个能体现集体力量、具有感染性的大同社会,因为这工作是永恒的,而其影响力也是无穷无尽的。让我们大家一起同心协力,不要再犹豫,拿出我们企业家豪迈的精神和勇气,让我们积极地帮助有需要的人重塑命运,共同为社会进步赋予新的意义。

基金会成立之后,致力于建立“关怀的社会”,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用。不过,基金会真正取得大的发展,是在2005年。

2005年,李嘉诚77岁。这个年纪的人,不管身体如何健康,都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人生已经进入结尾,李嘉诚自然也不例外。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已经到了要面对生命终结的阶段。意识到这些以后,李嘉诚便失眠了。这倒不是因为他不敢面对死亡,他只是不放心自己在多年前建立起来的基金会。他希望基金会可以一直运作下去,但他同时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关注着它,一旦自己离去,基金会将失去资金来源。当然,这个结局不是无法改变的,只是想要改变这个结局,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李嘉诚并不是舍不得投入资金,但这次他犹豫了。他担心自己往基金会里注入大量资金的做法,会损害到李家后代子孙的财富权利,因为那些财富本来应该属于他们。可是,若不这样做的话,李嘉诚基金会就不能长久地运作下去,这是李嘉诚非常不愿意看见的事情。为此,李嘉诚苦恼极了,他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选择。左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右边是多年的理想。李嘉诚陷入了两难之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嘉诚彻夜未眠。他心想,基金会是他自己建立的,他陪伴并见证了基金会点点滴滴的成长,多年来跟基金会有关的事情,他都会亲力亲为。在李嘉诚眼中,这份感情丝毫不亚于人类的父子之情。于是,李嘉诚决定了,加大对基金会的投入,把李嘉诚基金会这项事业,当作自己的“第三个儿子”。

让李嘉诚欣慰的是,当他提出将加大对基金会的投入时,并没有多少人反对他的建议。股东们纷纷表示愿意支持他的这项计划。李嘉诚的很多好友听说此事后,专门登门拜访,高兴地向李嘉诚表示,他们愿意和李嘉诚一起为公益努力。得到大家的支持后,李嘉诚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不久,李嘉诚出售了之前投资收购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股份,将所得的78亿港元全部捐给李嘉诚基金会。2005年是李嘉诚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分水岭。如果说2005年之前,他在慈善事业上的付出,只是让公众感到钦佩的话。那2005年之后,李嘉诚在慈善事业上的巨大投入,则为他赢来了全球亿万人民的感动与支持。

2004年6月28日,李嘉诚曾在汕头大学报告大厅和长江商学院的学员们进行了一场谈话,当时有一名学员问李嘉诚,如何平衡奉献社会与回报股东的关系。李嘉诚回答说:“作为一个公众公司,你一定为股东创造你应该创造的利益,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基金不同,基金是你个人拿出来的,我的基金的每一个铜板都是抽完税后才放进去的。我最大的经济来源是外国和香港的公司派给我的股息,然后我拿这笔钱放进我的基金。基金用在医疗、教育等于公众有益的服务中。这两个是不冲突的。在外国,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受到非常大的尊重的,但是在我们过去旧的社会里,商人是处于比较低的地位的,这两个分别是非常大的。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他们很多成功的商人,在他们退休的时候都是拿出非常多的钱贡献给社会,这一点我希望在座的每个人将来都成功,成功之余都能拿出一笔钱贡献社会,做让自己一生都觉得永远高兴的事情。我认为这里是没有冲突的,不会有什么不平衡的东西。”

2006年,李嘉诚在公司大会上公开表示,投入慈善事业的基金总数不会少于他资产的1/3。当时身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总身价已高达1500亿港元,也就是说他将往慈善基金里投入至少480亿港元。到那时,李嘉诚基金会将成为全球华人基金会中资产最高的一个。

消息公布没多久,李嘉诚便兑现了承诺。他将自己私人持有的长江生命科技股份,全部捐给了李嘉诚基金会。香港交易所也证实了这个消息,资料显示:“李嘉诚当年确实将自己所拥有的28.35亿股全部捐出。”

2006年,李嘉诚荣获“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这个奖,可以说是对于李嘉诚在慈善领域多年付出的高度评价。为了表示自己对这个奖项的重视,李嘉诚提前飞去新加坡,亲自从福布斯家族手中,接过了这个奖项。

拿到奖项后,李嘉诚按照颁奖流程发表了演讲。他以《我的第三个儿子》作为这次演讲的题目,详细地介绍了“李嘉诚基金会”的宗旨,和他从商多年的内心感悟:

对我来说,“终身”一词给人的感觉是巨大沉重的,令人不得不反思自己走过的道路。

我成长在战乱中,回想过往,与贫穷及命运进行角力的滋味是何等艰难,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风雨。从12岁开始,我已工作66载。我的一生充满了挑战,蒙上天的眷顾和我自己的努力,我得到很多,也体会到很多。在这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家时刻被要求要有智慧、要有远见、要懂创新,确实是令人身心劳累。尽管如此,我还是能很高兴地说,我始终是个快乐的人,这快乐并非来自成就和外界的赞赏。对我来说,最大的幸运是能认识到内心的富贵才是真的富贵,这一信念促使我作为一个人、一个企业家,尽一切所能用上天交付给我的经验、智慧和财富来服务社会。

李嘉诚将名下基金会称为自己的“第三个儿子”这件事,从表面上看,仅仅只是为自己的基金会换了个称呼,但若能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包含了李嘉诚丰富的智慧。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李嘉诚是公司的大股东,他想要做什么事情,并不需要得到自己家人和公司股东的同意,大可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可是,李嘉诚却时刻顾虑着大家的意见,他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可以让大家满意,得到众人的支持,所以他才会如此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

很多企业家认为,自己是公司的老板,拥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因此要做一项决定,根本不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意。然而,这种仅仅利用手中权力,不顾及公司员工的做法,不但不能得到员工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拥护,还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叛逆,这对公司的发展十分不利。李嘉诚对这种做法非常排斥,他始终认为,一个好的领导人,必须学会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员工,时刻顾及员工们的感受,为他们谋取真正的福利。所以,李嘉诚才会称基金会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并且多次强调,基金会里所有的钱都是用来做慈善的,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人。任何人不得挪用,不管是家族成员还是董事会,都不允许从里面拿走一分一毫。李嘉诚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股东们感到公平满意,才能堵住天下的悠悠众口。

第三节 母亲的教诲:慈悲心

在李嘉诚基金会成立的发布会上,李嘉诚感慨万分。他说到自己的父亲,说起自己早年的生活,更谈了他的母亲。他表示每个人都该有慈悲心,慈悲心是人类最高尚的品格。

李嘉诚的慈悲心,与母亲庄碧琴对他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庄碧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李父去世后,留下庄碧琴和儿子、女儿相依为命。李母没有怨天尤人,默默地操持着这个家庭,艰难地把几个孩子抚养成人。因此,李嘉诚受母亲的影响很大。

在李嘉诚小的时候,庄碧琴便常常告诉他,佛家以慈悲为怀,不管在多么险恶的环境里,都要以一颗慈悲之心待人处事。李嘉诚的事业步入正轨之后,李母依然无法对自己的大儿子放心。她每天拜佛祈祷,求佛祖保佑儿子工作顺利、平安健康。

李嘉诚说,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多,教会他如何做人做事,帮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让他明白慈悲心的重要性。

李嘉诚认为,世上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说:“贡献社会是一种福分,有能力的人要有责任感,要有付出的决心,这样才可在复杂的世界内建立相互依存关系。”

他对企业家们说:“大家都知道要给资本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而社会资本像其他资产一样是可以量化的。社会资本包括同理心、同济心、信任与分享信念、社区参与、义务工作、社会网络及公民精神等,这些都是可量化和有效益的价值,是宏观与微观经济层面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同济心是人性最坦率最强而有力的内心表达,能建造、强化、增长及治疗和消除痛楚,大家都应乐于参与投资。”

李嘉诚一再表示,是母亲的慈悲和善良影响了他。他在为此感动的时候,也无数次发誓要坚守这一品格。因此,他选择成立基金会。他相信,基金会成立后,基金会的同人及他的家人,一定会把他和母亲的心愿延续下去,帮助更多正在深渊中痛苦无助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世间的慈悲与关怀。

在李嘉诚眼中,如何做人是母亲给他的最好的礼物。1986年5月1日,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女士仙逝。李嘉诚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为了纪念母亲,他以母亲李庄碧琴善女的名义捐款210万港元,用于修建潮州市开元镇国寺。除此之外,李嘉诚还捐资维修了该寺的附属建筑。在建寺大典上,李嘉诚动情地说:“我旅港数十年,每碌碌于商务,然无日不怀恋桑梓,缅怀国家,图报母恩。虽然家母已逝,但我相信,她的在天之灵知道我可以为大家做些事情,必然会感到欣慰。”

如今,李嘉诚已经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了。他人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他说,自己所经营的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也是生意,虽然这些生意不能给他带来金钱上的回报,但却能为他带来丰富的精神财富,让他一辈子都受用无穷。

其实像李嘉诚这样热衷于造福社会的企业家并不少。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早在2006年,就已经将自己上百亿美元的资产捐赠给慈善基金会,并承诺自己以后还会捐出95%的财产。之后的两年里,比尔·盖茨逐渐将自己在公司的管理权责移交给公司的其他高管。2008年,完成公司交接计划的比尔·盖茨,正式加入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管理该基金会的日常运营。股神沃伦·巴菲特是世界第二富豪,他和比尔·盖茨一样拥有一颗仁爱的心。他没有组建自己的基金会,却将自己大部分的股票捐献给了5个慈善基金会。据报道,沃伦·巴菲特所捐股票的总价值应该在3000亿人民币左右。

慈善事业的背后,是一颗慈悲之心。李嘉诚的慈悲之心有目共睹,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将李嘉诚的名字纳入“慈善名人堂”。在此之前,从未有华人进入过“慈善名人堂”,李嘉诚是第一个上榜的华人慈善家。

李嘉诚非常喜欢一段格言:“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他说他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社会给的,所以用它们来造福社会是一件很合理、很正常的事情。事实上,对一个成功的商人来说,突破思维的局限性,把奉献的目光投放到整个社会,就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和社会共同成长进步。这种乐于贡献的行为,是一个人品质高贵的最好表现,也唯有如此做人,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第四节 心系家国,回到内地

据有关数据显示,李嘉诚基金会从成立至今,超过60%的捐款,用在了中国内地的助教兴学、医疗扶贫以及文化体育事业上面。这个消息一经报道,便引发了很多人的猜疑。李嘉诚是香港商人,按照常理他应该会更重视香港的发展才对。可是,他却将自己基金会的捐助重心放在内地,这实在让人费解。对于这些议论,李嘉诚在第一时间向公众解释了自己的立场。他说:“就像大家知道的那样,我是一个香港商人。可是,在是一个商人之前,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并且还是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中国人。每个爱国者都希望为自己的祖国尽一份力,我自然也不例外。在我眼中,香港和内地没有区别,都是祖国。1978年,我以港澳观礼团成员的身份来到首都北京,参加了新中国成立29周年庆典。看见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生活得如此困难,那时候我便决定,要为内地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李嘉诚从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在内地发展自己的事业。他在内地大力发展教育,投资兴办医院。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嘉诚在内地的投资规模不断壮大,投资金额不断增加,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多,项目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李嘉诚如此坚决地将自己公司的投资重心转向内地呢?

1978年初秋,李嘉诚在香港收到中共中央政府邀请他参加香港国庆观礼团的请柬时,便决定不理会英国驻香港政府,毅然返回阔别多年的内地,参加新中国成立29周年活动庆典。1978年9月月底,李嘉诚推掉所有的工作动身前往内地。到达北京后,他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一见面,李嘉诚马上表示了他对祖国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他说:“今天可以见到各位领导,我感到十分荣幸。1940年,日本侵略者打到广州。为了躲避战乱,我的父母不得不带着我和弟妹们离开故乡前往香港。今天是我从1940年离开家乡后的第一次返乡。我的内心激动极了。这么多年,我始终记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不停地告诉自己,总有一天要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为家乡、为祖国做些事情。如今我回来了,就一定要为家乡的建设奉献一分力量。”

作为港澳观礼团中的一员,李嘉诚激动又兴奋,他时刻告诉自己,一定要趁这次机会好好看看祖国的山川大地,看看祖国首都的繁华和壮丽。在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李嘉诚和一众港澳企业家一同观光游览了长城、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等地方。当时,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北京城中人人面带喜色,精神焕发。那个时候的李嘉诚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企业家了。不过,他只是在香港有名气而已。内地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谁是李嘉诚。这让李嘉诚十分高兴。他不必小心翼翼地上街,不再害怕被记者发现。他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在北京的每一条街道上,仔细地游览观光整个北京城。但兴奋的同时,他又觉得十分难过。因为他从街景、车流以及人民的衣着上可以看出,内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贫穷且落后的。李嘉诚为此十分忧心,他想:如果连首都都这样的话,那偏远地区就更不用说了。自那天开始,这份淡淡的忧愁,便像一块烙铁般,印在了李嘉诚的心中,一度压得他无法呼吸。这份沉重,严重影响到了他的心情,一连数天,李嘉诚都无法高兴起来。他不停地问自己,口口声声说着爱国的自己,到底能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

10月1日,举国狂欢的日子。那天,李嘉诚很早便起床准备了。整理好自己后,他便跟随港澳观礼团一起来到了天安门前。站在天安门前,看着雄伟壮丽的城楼,李嘉诚激动极了。他一直盼望着自己可以再次回到家乡,好好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去到如今的首都,瞻仰一下雄伟壮丽的天安门。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成为现实,就像是将自己多年的梦境,搬到了现实中一样让人激动,让人不敢相信。当天晚上回到住处后,李嘉诚便仔细思考了公司的发展问题,他决定,大力扩展公司规模,将公司的重心从香港慢慢转向内地。因此,可以说是改革开放政策,让李嘉诚看到了祖国突飞猛进的大好形势,让他决定将长江集团的投资重心和李嘉诚基金会的捐助目标,从香港慢慢转移到内地来。

2001年,李嘉诚在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考察。他当时的计划是去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石头寨中心小学参加一个教育工程的开幕式。为了主持好这场开幕式,李嘉诚连续数天都在翻看与西部地区和石头寨中心小学有关的资料。就在他去贵州的前一天晚上,李嘉诚做了一个梦。在他的梦中,祖国土地上的辽阔沙漠都有了良好的道路,干旱的地区有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全国各地的自然资源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人口密集的城市也慢慢地从以前的快节奏中解放出来,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大家唱着跳着,相处得十分愉快和谐。梦醒后,李嘉诚久久不愿意睁开双眼,他静静地回忆梦中的每一个场景,他多么希望那些画面都是真实的。梦中美好的生活是李嘉诚所向往的。从1957年建立公司挣到第一桶金开始,李嘉诚便希望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为自己的这个梦而努力。他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竭尽所能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是希望自己的这个梦想,有一日可以成为现实。

第二天,李嘉诚站在西部广阔的土地上,动情地对大家讲述了自己的这个梦。他说:“我相信,那些美好的画面绝不会永远只存在于梦中,它总有一天会成为现实,真真实实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李嘉诚希望可以通过这个梦,来鼓励大家,带给大家希望,让他们知道,祖国没有放弃这里,他们的同胞没有忘记他们,他们能够安居乐业依然是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心愿。李嘉诚还在那次演讲中宣布,他将以名下基金会的名义往西部捐款3亿元,支持中国西部地区的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发达不忘家国,必以报效桑梓

李嘉诚始终怀有“发达不忘家国,必以报效桑梓”的情怀,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不忘为国家做贡献。从1992年开始,李嘉诚便把旗下的公司从香港迁址内地,为中国内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到1997年年初,他在内地的投资总额已达500亿港元,捐款逾23亿港元。

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李嘉诚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投入不菲。他曾自豪地表示:“可以帮助国家培养人才,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是我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在学校。”李嘉诚对教育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因此,他大举捐助教育事业,并创办汕头大学。汕头大学从创办开始,就成了李嘉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之一。1992年,他在汕头大学的开幕式上动情地说:“我愿意为国家、为家乡的教育事业竭尽绵力,并引以为荣。”1993年,他又在汕头大学师生员工大会上说:“我尊重知识分子,心底下我有一句衷心的话,就是‘我一直希望能够永远和你们一起携手建立一番对乡梓、对我们的国家、对中华民族都有贡献的事业’。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从未有如今这样的欣喜和充满信心,今日整个国家充满繁荣兴旺的景象,实在令人鼓舞。虽然目前有些制度还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整体而言国家已步上了康庄大道。我们生于这个有重大责任感的时代,这是一个机会,使我们共同肩负一个崇高的使命,为我们的大学,为发挥对潮汕地区和整个国家的影响而做出贡献。如果我们能够朝着目标好好地干下去,所得到的快乐是任何物质不能替代的。”

李嘉诚一直说,慈善基金会是他最富有的“第三个儿子”,因为它没有负债,并且随时可以从李嘉诚手里拿钱。基金会从成立至今,滚存的基金数额至少有李嘉诚1/3的资产。有相关人士报道,李嘉诚基金会从成立以来,便一直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但是因为李嘉诚为人低调,所以基金会的很多捐赠项目并不为大众所熟知。这一点很多业内人士都清楚,他们常说:“李嘉诚先生做慈善的目的很纯粹,就是想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不是为了在公众面前树立形象才那样做的。而且李先生不喜欢出名,他投资建设过很多大学和医院,却很少冠名。”

李嘉诚基金会的网站上清楚地记载了李嘉诚历年来捐助的所有项目。其中,没有命名的捐款项目占了总数的80%。这80%的项目里,教育投资占了47%,医疗投资占42%,剩下的11%,则用于发展文化和其他的公益。基金会的重点捐款地区在内地,在内地的捐款占全部捐款的65%,远远高于香港的23%,和海外12%。

李嘉诚将基金会的捐赠重心放在国内的这一做法,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赏。他们呼吁,中国的多数富豪,都应该向李嘉诚先生学习。取得巨大的财富后,不要忘记你的祖国,和支持你的人民,应该为祖国为人民,多做一些公益事业。

第六节 公私分明,一丝不苟

李嘉诚在成立基金会之前,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许多零散的资助活动。而基金会的建立,则使他的慈善捐助事业更加系统化。

李嘉诚基金会董事周凯旋女士在2006年12月8日下午接受访问时,就李嘉诚基金会的运作和李嘉诚的慈善理念发表了一些感想:“李先生是一个要常常深入思考的人,是一个常常提升自己、不怕转变的人,这是他令人赞叹的地方,也驱使他从慈济家转变为一个慈善家。慈济跟慈善工作、跟基金会的工作是不同层次的。基金会在李先生看来,是个人信念的延伸。每个基金会不是讲求你有多少钱、多少能力,最重要的反而是你自己相信什么,世上的哪一点是你所不满并且想改变的。”周凯旋董事似乎在无意间在说出,李嘉诚基金会的成立,多少标志着李嘉诚在慈善理念上的质变与升华。照她所说,慈济与慈善都包含救济,但慈济是行为,比较零散,慈善是工作,比较讲方法、有系统。再者,慈济与慈善背后的感情,一个是慈悲,是一种冷静的爱,一个是浓厚的爱,对无助者和社会的关爱。总之,慈善比慈济复杂而伟大。

综合起来,慈善让人把自己的成就回报于社会,并在社会贡献中成就自己。单独的个人可以行慈善,一个团体也可以行慈善,但团体相当于一个小型社会,其行为在整个大社会中所引起的反响,显然比单独的个人更大。李嘉诚明白,就算个人的力量再怎么大,也不如一个团体有力量;在办事效率与效果上,个人也不如团体。除了李嘉诚本人的慈善之心,这恐怕是成立李嘉诚基金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李嘉诚基金会是李嘉诚对社会以及社会上无助者施加爱心的代理处,也是他爱心的结晶。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的“第三个儿子”。

至于李嘉诚对基金会的运作,可以用“公私分明,一丝不苟”来形容。

首先,是方向明确而单一。李嘉诚在成立基金会的当天,向众人保证说,李嘉诚基金会只做一件事,就是慈善,就是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任何李氏家族成员以及公司董事都不可以从基金会里拿走一分一毫,基金会掌握的所有资金都要用在慈善和公益事业上。

其次,李嘉诚严格把好金钱关的目的是,不让李嘉诚基金会成为他的附庸,而是让它独立运作,就像他当初教育两个儿子一样。数年来,李嘉诚始终遵守着自己的承诺,不曾从基金会中拿过一分钱。为了保证基金会的持续发展,他为基金会量身定制了一套特殊的管理方法。他不允许任何人私自动用基金会内的现有资产。如今,基金会的总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了百亿美元,但李嘉诚仍然在用这种特殊的方法管理基金会。他曾高兴地对自己的家人说,基金会终于有了自己的“生命”,终于摆脱了依附于他才能发展的命运。

人们似乎更关心这个已经有了自己“生命”的基金会,其生命到底有多强大,亦即关心它捐献了多少资金。至今没有人知道李嘉诚私人捐给基金会的金额究竟多大,李嘉诚不曾向任何媒体或个人透漏过。可以肯定的是,那一定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这跟香港的法令有一定关系,因为香港法令允许基金会进行投资,投资的回报可以在基金会账户上滚存,这就意味着李嘉诚之前投进去的金钱和股票能通过良好的投资发展转变为更多的资金。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才会推测李嘉诚基金会的资产一定是十分惊人的。李嘉诚自己也承认,基金会现在的规模,早已超越了他个人定下的目标,于公益事务服务投入的金额更加是高到“不可估计”。在跟家人的交谈中,李嘉诚还笑称:哪怕他今天就离开这个世界,基金会也能继续发展下去。现在,基金会每年只要拿出30%的收入来,就比他现在捐助的金额要多得多。

李嘉诚把教育和医疗看作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根本,而李嘉诚基金会的主要服务方向就是教育事业和医疗事业,除此之外还有文化事业、公益事业等。在教育事业上,2005年5月7日向香港大学医学院捐款10亿港元,北京大学1997年百年校庆时捐赠1000万美元以支持新图书馆的建设等;在医疗事业上,捐建汕头大学医学院、“人间有情——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等;在文化领域,重建文物古迹、创立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等;公益事业上,香港公益金和JIT基金(Just In Time Fund)。此外还有一些纯粹的救难捐助,比如2005年10月10日,基金会与和记黄埔合计向巴基斯坦地震灾民捐出50万美元;2008年汶川地震,李嘉诚个人、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等,共计捐款1.3亿元人民币。当然,李嘉诚基金会所参与的慈善项目和公益活动是不胜枚举的。凝结李嘉诚爱心的李嘉诚基金会,已然成为一个单向中转站,他借此只向社会馈赠爱心,不图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