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询问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问题脱离了情境

读前思考

假如有记者在篮球队的新闻发布会上问五人制足球和十一人制足球有哪些区别,那么他肯定会被大家当成一个笑柄。因为他的问题脱离了具体的情境,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但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为什么呢?

询问这件事,可能很简单,也可能很复杂。对于头脑清晰的人而言,询问如同家常便饭一样轻松自如;对于思路混乱的人来说,询问如同一场突出重围的恶战。从一个人提出的问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他的思考水平高低。优秀的询问者能用令对方舒服的方式来提出尖锐的问题,让人甘愿积极调动脑细胞去认真答复;平庸的提问者则经常提一些脱离具体情境的问题,让人哭笑不得,不知该从何说起。

问题脱离情境的表现

问题的情境,就是能让提问者和回答者双方相互理解的宏观环境和背景。情境使得双方在面对问题和答案时都能明白对方所指的意思。不过,假如别人在不停地请你解释你的问题,那就可能是你并没有阐明事情的恰当情境。以下情况的出现往往就是由于问题脱离情境所致。

· 回答者问:“您问这个是什么意思?”

· 回答者对于如何给出合理的回复意见感到犹豫不决。

· 大家好像总是曲解我的问题的原意。

· 对方发来的邮件信息并不是你当初想要的。

· 有人复述了一遍你的问题,然后说:“我认为这跟××刚刚的问题是一个意思……”然而你想提出的问题和××的问题其实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 提出跟当前对话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

· 重复提问对方已经明确回答过的问题。

· 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实际上都表达了一个意思。

· 在情况紧急的时候插入很久以前的问题。

· 明明是要询问对象A的情况,却打听对象B的消息。

· 提出了一个外行想当然的问题。

· 在高端的专业学术交流场合提出一个入门级别的问题。

· 在别人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提一大堆问题。

· 在别人身体或精神状态不佳时提出一大堆问题。

避免不当提问的办法

提问者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状况,是因为思路不清晰,没搞清楚自己想问什么。如果把你想要问的内容区分为“数据”和“理解”两个部分,思路就会清晰许多,表达也将变得更为流畅。

美国沟通专家约翰·R.斯托克认为:“数据就是‘可观察到的’或‘可证实的’事实或信息,即任何人都可以观察到的事件或情况。”也就是说,“数据”可能表现为反映实际情况的事实,期望或承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的事实,或者行为与相应结果的事实。

脱离情境的问题,往往跟当前环境中的“数据”缺乏直接联系,所以回答者会觉得这个问题的方向跑偏了。假如提问者能围绕在场众人都关注的“数据”进行提问,并以此为基础阐述自己对“数据”的“理解”,就能把话题与当前情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对话场合中表现出对应的情感色彩。最基本的经验是:在严肃的正式场合,不嬉皮笑脸、不哗众取宠;在轻松的场合,则不过分拘谨、严肃。但很多人即使长大了也并没做到这一点,时常在沟通过程中制造麻烦。

并不是每一个人脑子里都绷着那根名为“话不能乱说”的弦。有些人不擅长看气氛,只顾自己表达得痛快,完全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你悄悄地提醒他“这时候不适合说这种话”,他们的反应却是“要什么紧,我又没说错”。这类人如果碰上脾气暴躁、内心敏感的沟通对象,说不定还会引发肢体冲突。

优秀的询问师未必每个人都是口若悬河之辈,也可能寡言惜字,但一定是观察气氛的高手。他们不仅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还会时时刻刻留意回答者的反应。只要对方稍微面露尴尬,询问师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措辞,让听者重新回归舒适安心的状态,这样也就不会让问答变得莫名其妙了。

自我检查

阅读下表中的内容,选择你认为符合自身情况的描述,在前面的括号里打钩,每空1分。总分最高5分,最低0分。得分越高,说明你需要改进的细节越多,反之则说明你有较好的询问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