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镜头基本规格特性
使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不同题材时,拍摄对象通过镜头,投射在感光元件上成像。镜头最重要的技术数据是焦距与光圈。数码单反相机的镜头都是可更换的,焦距标注沿用传统的35mm胶片相机标准。
2.1.1 光学焦距、镜头焦距与成像的关系
焦距是指平行光线穿过镜片后,所汇集的焦点至镜片(镜头的光学中心)间的距离。焦距是镜头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不仅决定着拍摄的视场角大小,同时还是影响景深、画面的透视以及物体成像尺寸的因素。
透镜、焦点与焦距的关系
相机拍摄时景物的成像位置会位于光学焦距的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这个成像位置也是数码单反相机感光元件所在的位置,即焦平面位置,数码单反相机上都有标注。如果最终成像位置偏离了焦平面(感光元件CMOS的位置),则拍摄的照片就是虚的;反之,则是清晰的。调整相机使拍摄对象清晰成像的过程,就是对焦过程。
成像位置位于透镜1倍焦距之外、2倍焦距之内,并且成像位置即是感光元件CCD/CMOS所在的位置,这时成像非常清晰。
如果成像位置偏离了感光元件CCD/CMOS所在的平面,这时成像变得非常虚,比较模糊,即摄影时的对焦不准现象。
定焦镜头的焦距采用单一数值表示,如50mm定焦镜头等;变焦镜头分别标记焦距范围两端的数值,如70-200mm镜头等。焦距的单位为毫米(mm)。
根据用途的不同,单反相机镜头的焦距涵盖的范围极广,短到几毫米的鱼眼镜头,长至数千毫米的超长焦远摄镜头,各自有着不同的用途,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转动变焦环调节镜头标注的焦距,就相当于使用放大镜放大景物的过程;而对焦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转动镜头上的对焦环来完成的。应该注意,本镜头的变焦环在前端,对焦环在后端,但在有些镜头上这两者的位置是相反的。
李大川 摄
尼康D2X相机,镜头焦距12mm,光圈f/13,快门速度4s,感光度ISO 100
这张照片使用12mm超广角镜头拍摄,贴近镜头的前景得到了大幅度的夸张。
苏岩 摄
佳能EOS-1D X相机,镜头焦距500mm,光圈f/4,快门速度1/2000s,感光度ISO 200在肯尼亚拍摄野生动物的特写,超长焦的远摄镜头必不可少。
2.1.2 最大光圈
最大光圈表示镜头透过光线的最大能力,也是镜头重要的性能指标。定焦镜头采用单一数值表示;变焦镜头中,恒定光圈镜头(焦距变化而最大光圈保持不变)采用单一数值表示;浮动光圈镜头(光圈值随焦距变化而变化),广角端与远摄端的最大光圈以焦距范围两端的数值标记。光圈没有单位,一般写作“f/(光圈值)”或“1∶(光圈值)”。
根据焦距不同,定焦镜头的最大光圈一般在f/1.4~f/2.8(定焦镜头的最大光圈可以做到f/1.0甚至f/0.9);变焦镜头中,恒定光圈f/2.8的属于专业级别的高档镜头,而浮动光圈f/3.5(或更小)-5.6(或更小)类型的多为普及型镜头。
刘奇 摄
佳能EOS 5D Mark Ⅱ相机,镜头焦距165mm,光圈f/2.8,快门速度1/250s,感光度ISO 100
专业级的EF 70-200mm f/2.8恒定光圈变焦镜头,即使在最大光圈下仍可以提供高品质的成像。
佳能EF 85mm f/1.8定焦镜头
佳能EF 24-105mm f/4变焦镜头
尼康AF-S 70-200mm f/2.8 G Ⅱ ED变焦镜头
2.1.3 镜头的像差
在光学系统中,由透镜材料的特性、折射或反射表面的几何形状引起实际成像与理想成像的偏差称像差。像差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不过镜头厂家通过光学系统的优化设计、制造工艺的改进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尽量将其降低。
镜头的常见像差有如下几种。
(1)球面像差:通常表现在广角与超广角镜头中,可以采用非球面镜片来消除;高档镜头使用光学玻璃切削方法制造的非球面镜片,成本较高;普及型的镜头多采用模铸制造的树脂非球面镜片。
(2)彗形像差:通过收缩光圈可以部分弥补。
(3)像散:多在长焦镜头中出现,可以通过使用萤石、ED等低色散镜片或APO(复消色差)设计进行改善。
(4)像场弯曲:微距镜头由于其特殊的用途,对于像场弯曲普遍能做到很好的抑制;其他类型的镜头可以通过收缩光圈来弥补。
(5)畸变:通常在变焦镜头的焦段两端(特别是广角端)表现得比较明显,设计优秀的镜头在畸变抑制上会做得较好。在拍摄商品或建筑物时,畸变的影响不可忽视,由于镜头的畸变在边角表现得更明显,因此拍摄时可以让主体尽量占据画面中心部分,后期通过剪裁(牺牲部分像素)的方法使其得到改善。有些畸变后期通过图像处理软件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校正。
评价镜头光学素质的指标包括解像力(细节刻划能力)、色彩还原(再现真实色彩)、反差(层次丰富)与眩光控制(对光线反射的抑制)等。此外,镜头的成像均匀度也需要注意,普遍规律是:中心解像度高,边角解像度低;中心亮度高,边角亮度低;边角成像与中心成像的差距越小,镜头的素质越高。当使用镜头的最大光圈时,成像的不均匀特性表现得最为明显。
王小鹏 摄
佳能EOS 5D MarkⅢ相机,镜头焦距59mm,光圈f/11,快门速度1/160s,感光度ISO 100
大多数镜头的最佳光圈f/8~f/16,配合正确的曝光可以得到最佳质量的影像。
2.1.4 镜头结构
佳能EF 24-105mm f/4L IS USM这款镜头的结构是13组18片,从图中可以很容易地数出镜片数,但不同镜片的分组却并不是十分明晰。
在看一支镜头的参数时,会发现有镜头结构为多少组多少片的标识,例如“佳能EF 24-105mm f/4L IS USM”这款镜头标识为13组18片。这也就是说,这款镜头共有18片镜片,这18片镜片又分为13个镜头组,有的为1片成组,有的为2片成组,以实现不同的功能。目前任何一款相机的镜头都不可能仅由一块镜片组成,标准镜头和功能型附加镜头都是如此。一支镜头往往是由多片镜片构成,根据需要这些镜片又会组成小组,从而把要拍摄的对象尽可能清晰、准确地还原。由于不同厂商、不同产品采用的技术是不同的,因此绝不能简单地认为镜片的数目会决定镜头的成像质量,两者其实没有必然联系。
除镜片的数目之外,镜头的材质也是镜头结构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目前镜头的材质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玻璃和塑料。这两种材质和镜头生产商所采用的技术和特点有关,并无优劣之分。当然,这两种材质的镜头也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玻璃镜头更为沉重,塑料镜头相对要轻便一些。在市面上,富士的镜头多采用塑料,而蔡司、尼康等品牌的镜头则以玻璃为主。
2.1.5 焦距与拍摄视角
镜头焦距的长短与感光元件的大小一样,都会影响最终拍摄画面的视角大小,较短焦距所拍摄的大视角接近180°,而较长焦距所拍摄的画面视角要小于10°。即,焦距越长则视角越小,画面中可容纳的景物就会越少;焦距越短则视角越大,画面中能够容纳的景物也越多。
从17mm焦距到300mm焦距,镜头视角从104°缩小为了8°。
2.1.6 镜头的等效焦距
尼康数码单反机器右下角有FX的标志,说明为全画幅机型。
常见的画幅形式中,全画幅是指感光元件尺寸为36mm×24mm的机型,常见的有佳能的5D Mark Ⅱ及尼康的D700等机型,其性能及画质都非常出色。APS-C画幅是指感光元件尺寸约为24mm×16mm的机型,大部分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都为APS-C画幅,常见的如佳能500D、550D、600D、50D、60D、70D,尼康D3300、D5200、D5300、D90、D7000、D7100等。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以上仅为大体的划分。实际上,佳能APS-C画幅机型的感光元件往往要略小于24mm×16mm的尺寸,大体上是全画幅尺寸的1/1.6,尼康APS-C画幅机型的感光元件基本等于24mm×16mm,大体上是全画幅尺寸的1/1.5。尼康公司将自己的全画幅命名为FX画幅,将APS-C画幅命名为DX画幅。
相比于APS-C画幅,全画幅拍摄视角更大,其感光元件尺寸是APS-C画幅的1.5倍。相应地,同焦距情况下,全画幅相机所拍摄画面的视角也是APS-C画幅的1.5倍。由此也会产生一个问题,例如,50mm的镜头用在APS-C画幅机型上,所能拍摄的视角只相当于75mm的镜头用在全画幅机型上所得到的画面视角。于是等效焦距的概念就非常清楚了,即全画幅机型上镜头的焦距等效于APS-C画幅机型上镜头的1.5(或1.6)倍。这就是等效焦距的概念。
TIPS
全画幅又称为135画幅,1是指1次性使用,35是指35mm,为普通胶片的尺寸。
此外,普通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尺寸更小一些,这类相机的成像比例大多为4∶3,也不同于全画幅或APS-C画幅的3∶2比例。下表列出了常见的镜头等效焦距。
2.1.7 镜头口径与有效口径
数码单反相机镜头的前端一般都会标一个数字,如52mm、58mm、77mm等,例如佳能入门机型18-55mm套装镜头的前端会有一个58mm的数字,这是指镜头前方的口径大小。标识这个镜头口径值,可以方便用户在为镜头加配滤镜时作为参考,搭配与镜头口径大小一致的滤镜。镜头口径除作为加装滤镜的一个标志之外,并没有其他作用。此外,我们还经常听说有效口径的概念,这个概念对镜头参数影响很大。有效口径是决定外界进入镜头光量的参数,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将有效口径看作通光孔径的最大值(即最大光圈的实际直径)。
有效口径是指将光圈开至最大时,光圈孔的直径。
2.1.8 非球面镜片
光线通过透镜时,透镜中间位置附近透过的光线会准确地汇聚在焦点位置,但是通过透镜边缘部位的光线则会汇聚在焦点与透镜中间的位置,这样光线汇聚的散乱性就会造成最终拍摄照片的模糊。这种汇聚焦点的偏差,称为“球面像差”。如果要修正透过透镜边缘光线的汇聚偏差问题,可以通过使用特殊种类的透镜来实现,这种特殊的镜片即为“非球面镜片”。它是指镜片中间的弧度与镜片边缘的弧度不同,以此来修正光线折射的焦距,确保通过镜片任何位置的光线都能准确地聚焦在焦点上,形成锐利的图像品质。
一般球面透镜无法将通过其边缘的光线聚集在正确的焦点上。
非球面镜片可以把通过透镜所有位置的光线聚集于正确的焦点上。
景物透过非球面透镜放大后(左),几乎不存在形状的畸变;但透过球面透镜放大后(右),边缘部分形状畸变严重。
2.1.9 低色散镜片
自然界中的光线都是复合型光线,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光线复合而成的,不同颜色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焦点位置也不相同,这样就会造成聚焦点的不一致,造成色散的问题。摄影学中,物体发出或是反射的光线进入相机最终在感光元件上成像时,如果发生色散,会对成像质量有严重影响,因此相机厂商多采用了低色散镜片。低色散镜片可以有效抑制光线通过透镜后色散严重的程度,提高画质。萤石镜片就是典型的低色散镜片。
2.1.10 萤石镜片
萤石(Fluorite)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能够发光的晶体,由于它拥有夏夜飞舞的萤火虫一样的美丽色彩,因此被命名为“萤石”。萤石是由氟化钙(CaF2)结晶形成的,它明显的特征是折射率和色散极低,对红外线、紫外线的透过率好。另外,萤石还具有一般光学玻璃无法实现的鲜艳、细腻的描写性能。光线通过一般透镜产生的焦点偏离会出现颜色发散,使拍摄图像的锐度下降,我们称之为色差。萤石镜片因为光的色散极少,几乎没有色差,所以最适用于摄影用的镜头。但在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可用于单反相机镜头那么大的萤石,所以制造人工生成的萤石镜片可以说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愿望。佳能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发出萤石的人工结晶生成技术,并开始在其众多的L级镜头系列中采用萤石镜片。光线折射率极低、低色散的萤石镜片,不仅具有卓越的红外、紫外线透过率,还能更好地清除影响拍摄画面锐度的色差。
普通玻璃对光线的折射率及色散程度较高。
萤石对光线的折射率及色散程度较低。
正常来看,要达到很好的远摄效果,镜头长度是很长的,这是因为普通的光学镜片难以补偿画面弯曲像差,故此无法缩短长焦远摄镜头的长度。但如果采用低折射率的萤石镜片,即可在保持高画质的情况下,大幅度地缩短远摄镜头的长度。图示为佳能EF 800mm f/5.6L IS USM超远摄镜头,由于采用萤石镜片,这款镜头的最大直径仅为16cm,而长度则为46cm,不足半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便的,这就是使用萤石镜片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