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沈理,男,1937年10月出生,浙江省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VLSI测试、SOC设计、容错计算、计算智能、模糊系统。195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并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从事计算机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早期曾参加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的研究工作以及多台计算机的电路研究和体系结构设计工作。1979年后从事容错计算等基础研究。1982~1984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Binghamton分校作访问学者,进行VLSI测试研究。1985~1988年,进行测试理论的基础研究,主持完成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并参加“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测试方法研究及应用”的工作,获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9~1991年,参加国家“863”计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后两年赴美国参加国际科技合作,进行工作站设计和AsIc设计工作。1992年后进行软计算和模糊系统等基础研究,连续主持“八五”、“九五”的“863”计划项目,“九五”中国科学院基础性研究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1995年研制成功模糊推理控制芯片F100,该芯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2000年研制成功新一代模糊推理控制芯片F200。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两项,发表论文90余篇,译著1部。1990年后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容错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1998年后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IEEE高级会员。
刘翼光,男,于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数字图像、数字视频及版权保护等。曾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九五”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主持多项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广电总局项目。目前在中国科学院从事图像识别、图像信号分析的研究工作,并在国家广电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主持数字电影发行放映中图像编码、数字版权保护、图像处理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已成功建立我国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2项,获得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现为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电影专业委员会委员。
熊志勇,男,于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人脸图像识别。目前从事无线通信基站的设计开发工作,作为主要设计人员参与设计了国内第一个实用的IS95A、CDMA1X基站;有多年的手机终端设备的研究开发经验,设计实现了GPRS无线网卡以及TD-SCDMA无线网卡;参与设计开发了多款手机,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