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书研究诗性林语堂及其跨文化传播,属于比较文化中的传播研究。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他却逆潮流而动,热衷于东学西渐,并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功。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个案,林语堂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林语堂的人格特点作为切入点,研究林语堂的跨文化传播,是目前林语堂研究当中一个崭新的视角。
本书创新点之一,是剖析林语堂人格中的诗性特点,这主要体现在第二章。林语堂是一个立体、多面的人,他的人格非常复杂,他曾自称是“一团矛盾”。不同的人可能会关注到林语堂人格的不同侧面,然而,他的人格具有一些突出之处,这在他的作品和跨文化传播中有着鲜明的体现,那就是——诗性。这种诗性人格具体表现为率性自由的性格、自然真挚的情感、温和闲适的气质、矛盾和谐的思维。林语堂的诗性人格既是天生的,也是后天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受到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个人主义、基督教思想,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思想,还有乡土文化的影响。他的诗性人格影响了他的创作,进而对其跨文化传播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林语堂在创作前期主要以边缘人的心态,自由化地进行写作,在国内倡导“幽默、性灵、闲适”的小品文,不仅创办若干杂志,还身体力行写下了大量散文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大家之一。在创作中后期,林语堂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人,以全球化心态在国外用英文进行创作,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创新点之二,是从林语堂诗性人格出发,研究林语堂如何向西方读者诗性地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文化融合,这主要体现在第三章至第七章。林语堂的诗性人格是独特的,他的文化传播也独具特色、自成一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面对不同的文化,受其诗性人格的影响,林语堂对文化的选择、吸收、融合、解读都带有极为明显的主观性,他偏好于吸纳东西方传统文化中颇具诗性的部分。在林语堂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无论采取哪种体裁和表现形式,其作品都饱含诗意、亲切可人,而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一特点使得他的作品个人印记非常明显,也获得了读者的接受和喜爱。林语堂诗性人格中那种率性自由、追求自然的天性使得他具有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进而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人。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整合是应对文化多样性的强有力的工具,它体现出传播者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能力。作为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者,林语堂超越文化整合,进行着文化融合的尝试。从开始时的下意识,到后来的有意为之,这种由潜而显的文化融合意识,不仅影响着林语堂的思想、文化观,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不同时期的作品会流露出他不同阶段的思想痕迹,他的全部作品就是一部林语堂的文化融合思想史。林语堂秉持着“以长补长”的原则,即融合不同文化的优长处来面对、处理东西方文化,此过程艰难而漫长,他的思想受此影响出现过波动和变化,如其信仰的变更,其作品也因此呈现出一些矛盾性的表达和困惑状态。但这些并不能削减林氏作品的魅力,反而为其作品增添了异样的风采,吸引人去揣摩文本、探究原因。晚年林语堂修正了他的文化融合思想,其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乡土情结,文化传播关注点也由传统文化转而为闽南文化。
本书创新点之三,是通过深入分析林语堂这一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个案,指出感性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结语部分。林语堂的诗性人格、文化传播中的诗性演绎以及不同文化间的融会贯通,其实都与感性息息相关。在文化传播中,我们不能割裂传统,更不能忽视受众的需求,要对受众进行定位传播。面对大众化的受众,文化传播不能走纯学术性的“高大上”路线;而要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即使有理性的成分,也要让它感性化,走平易近人的通俗化道路。允许传播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个人阐释,也允许传播者在吸收不同文化的优长处之后,做新的发挥和建构。文化传播要融入日常生活,要全民动员,雅俗共赏。
时势造英雄,林语堂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可再得;然而,英雄也造时势,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借鉴林语堂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的成功经验,集众人的智慧,或许能开创中国文化向外输出的崭新局面。
关键词 林语堂;诗性;人格;文化融合;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