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1 选题背景
上面的各项统计数据表明,作为传统农区的河南,要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走上工业化道路,启动工业化进程。而启动工业化,需要工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群体的崛起。从我国理论界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来看,认为农村工业化的推动力量可以粗略地分为农村内源型和城市工业扩散外源型两种(申茂向等,2005)。从传统农区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地处内陆,远离国家中心工业区,这种外部的约束条件,显然使得传统农区并不具备走上城市工业扩散外源型道路的条件。而农村内源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依赖的正是具有创业精神的农民自我创业,从而实现由农业向非农业产业的转变。
从我国现有的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来看,珠三角地区,凭借紧临香港的区位优势及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通过招商引资、三来一补率先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而紧临上海的苏锡常地区,同样凭借其优越的地区位置和先决条件,借助上海工业中心的辐射力量,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开启了工业化道路,成就了“苏南模式”。可以说,从目前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来看,苏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都是通过城市工业扩散外源型的推动力量开启了最初的工业化进程。
当然,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的农村人口,开始兴办非农产业,实现了内源型农村工业化和外源型工业化相融合的综合型发展道路。而农村工业化的另一典型地区——温州则走出了完全不同的模式。温州作为远离中心工业城市的区域,缺乏发展工业化所必需的资源和区位等优势,但是,温州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开启了工业化道路。同时,大量的温州人离乡开拓市场,为其家庭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保障,形成了独特的“温州模式”。
从温州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来看,完全是内源型的农村工业化。而温州尽管在农业资源上与传统农区存在差异,但是,在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禀赋上,其与传统农区具有相当多的共通之处。从前一阶段传统农区部分地区的工业化来看,绝大多数也确实走上了和温州一样的内源型工业化道路。2006年,一项对河南省农村工业发展的调查(罗军,2010)显示,河南全省192个产值超亿元的农村产业集群全部是内生型的。而且,从对河南省地区工业发展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恰恰是缺乏自然资源优势和其他发展条件,甚至是连传统农区最基本的农业资源禀赋一并缺乏的地区,如长垣、长葛等地,率先开启了工业化进程。而传统观点认为,传统农区属于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缺乏资本形成,这将导致其工业化进程更依赖优势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条件或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等。但从河南省率先开启工业化的长垣县、长葛市来说,相对于传统农区农业资源丰富的其他地区,最不可能为工业化发展形成资本积累的这些资源匮乏地区,却率先开启了工业化进程,成长起众多的企业,推动了整个农区的工业化。与此对应的是,按照传统观点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的黄淮四市却未能实现有效的工业化。现实的状况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发展条件。长垣县、长葛市这些区域的工业化进程,更多地依赖本地企业家建立的工业企业的兴起,而非依赖外部投资形成的工业企业的带动。传统农区这些资源匮乏的地区,走的是典型的内源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否在传统农区,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较禀赋更优的地区更有利于企业家的形成,从而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检验和认真探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认识传统农区工业化产生和启动的内在机制,推动传统农区构建启动工业化进程的制度机制。
工业化是经济演化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建设工业化的城市,还要建设工业化的农村。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经历了初步工业化阶段,到工业化调整阶段,再从1993年到现在的明显高度化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张新刚,2003)。李成贵等(2002)在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农村工业化的理论角度切入分析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相当部分是在农村发生的,农村工业化显著加快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兴起的工业化相当部分是在农村发生的,欠缺工业化基础和条件的农村为什么会催生工业化?工业化进程中企业及企业家产生的条件及内在机制是什么?现阶段沿海农村的工业化已经基本实现,而缺乏资源、区位等禀赋优势的内陆传统农区,能否启动工业化进程,能否产生一批具有活力的企业及企业家?在传统农区,产生内源型工业化的企业及企业家的条件是什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将会是本书分析的起点。
1.2.2 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河南省作为传统农区,如何在缺乏资源优势的条件下寻找合适的工业化道路,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书的研究意义在于探讨传统农区在面临资源约束的情况下,作为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先发优势的前提下,启动工业化的内在机制,探索启动工业化的微观主体——企业家在传统农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为推动河南省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发展构建微观基础。
(1)本书以传统农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企业及企业家的形成作为分析基础,探索传统农区内生工业化进程中企业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运用机会成本及外部约束机制解释自然资源等禀赋更差的传统农区更易催生工业化,丰富了工业化的理论。
(2)本书把企业家的经济行为纳入分析框架,把对传统农区具有重要作用的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还原到经济体系中来,在理论上还原企业家作为最重要生产要素的功能,增强了对传统农区相关经济现象的解释力。
(3)本书将传统农区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社会结构、网络关系等因素纳入对传统农区工业化行为主体的分析,同时引入了金融体制这一重要正式的制度约束机制。通过对影响企业家成长的各种因素的引入,分析传统农区工业化的行为主体企业家的行为选择,从而为传统农区启动和加快工业化进程制定相应的正式制度,培育有利于传统农区启动工业化进程的非正式制度做出了一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