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开放理论体系与大国软实力研究
王晓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基础是经济领域的开放理论体系能够成立并且在实践中成功的前提。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开放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形成于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积极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特色开放理论体系,有利于促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并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一 中国特色开放理论体系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特色开放理论体系,首先包含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里形成的对外开放理论。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借助国际市场扩大经济规模,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还有利于提升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倒逼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同时,世界上一些国家也打开了国门,但只有中国获得了最明显的成功。回顾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可见中国的经济开放道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国的开放不仅是向世界市场打开国门,而且与国内经济改革同时进行。中国逐渐尝试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发展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形成改革、开放、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第二,中国的开放,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合作、吸纳海外资本与先进经验的同时,始终立足于自我而不盲从,有选择地适应外部世界。一切制度改革的需求来自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而一切制度改革的效果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得到检验。第三,中国的开放与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先实践后总结,先在小范围内实验再向大范围推广,不搞顶层设计,不拘泥于既有理论框架。
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理论。中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成功,政治与社会的稳定是前提,政府与社会对待世界的开放态度是保障。中国之所以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开放的社会心态,与中国政治制度的有效性、政府治理的高效性是分不开的。相比西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中国拥有一个独立于所有利益集团并且具有良好执行力的中国共产党。西方民主国家的选举制度具有分裂社会的效果,通过选举选出的执政党往往代表某些阶层的利益,也很容易被某些利益集团绑架,但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全体国民的利益出发,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中国政府的政策规划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美国学者斯蒂芬·李柏在《红色警报》一书中指出,“中国领导层能制定长远的国家发展规划,按部就班地把计划付诸实施,这是西方国家做不到的。”公正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稳定的政治体制,是改革最理想的政治环境。第二,正因为中国有着稳定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所以中国可以不断进行各种制度的改革,可以在制度的“纯洁性”与“有效性”之中选择“有效性”,可以在“程序民主”与“结果民主”之中更偏重“结果民主”,从而不断提升“善政”水平,进一步强化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第三,与政党竞争的民主代议制不同,精英执政下的民主集中制更容易引导社会达成共识,再加上中国文化务实的传统,使得中国社会容易摆脱意识形态以及既有发展模式的禁锢,远离争论,形成“发展共识”。正是因为存在“发展共识”,相信“发展”能够解决问题,中国才能够克服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均衡现象,实现社会稳定。
中国的这种开放实用的理论体系是以中国文化多元开放、世俗实用的思维模式为基础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待异文化历来持有多元包容的态度,同时又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采取的立足自我、兼容并蓄的开放路线与中国的这种文化精神一脉相通。历史上,各种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碰撞、融合、变迁,从未有一种宗教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中国人的思维带有更浓厚的实用主义、世俗化的特点。这种思维使得中国人容易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超越既有发展理论的思维定式,超越文化冲突,构建起更加开放的理论体系。正因如此,中国人不会照搬“苏联模式”或者“华盛顿共识”,在福山断言“历史终结”、苏联和东欧在“华盛顿共识”的指导下接受休克疗法的时候,中国能够持续摸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中国能够在美国式民主制度的全球扩张中抵御“程序民主”的诱惑,接纳“结果民主”,能够放弃“制度纯洁性”而追求“制度有效性”。
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还体现在中国的国际秩序理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有机整体论出发,把世界解释为和而不同、相互依存的共生体,认为国际社会成员具有道德自觉,从而远离“原子论”视角下的“霍布斯从林”,化解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紧张关系,在此基础上追求和平、开放、包容、公平、共赢的国际制度安排。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其实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基础是经济领域的开放理论体系能够成立并且在实践中成功的前提。在经济领域里,中国探索出一种复合型的所有制结构、政府指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立足自身的同时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政治领域里,中国拥有一个独立于任何利益集团、具有良好执行力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实际情况出发,不逡巡于任何政治体制模式,以增进广大人民的福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目标,不断地进行制度改革,追求良治善政。在社会领域里,中国既追求公正,又容纳阶段性的差异,通过发展解决问题。在文化领域里,中国秉承多元的价值理念,既珍视传统文化,又积极吸收全人类的文明发展成果。在国际政治领域里,中国提倡多元包容、合作共赢。
二 中国特色开放理论体系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特别是经历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以后,世界尤其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兴趣越来越高。《埃及新闻报》2012年末刊文称:“不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穆斯林,各国政府在中国的大门前排起长队,等待学习新本领。”澳大利亚《广告报》称:“中国模式让迷恋高增长、稳定、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心驰神往。”中非关系专家丹尼尔·拉志在《非洲事务》撰文:“中国独特发展模式的成功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关注,成为与后殖民主义时期其他现成经验不同的理念和新的发展援助的来源。”不仅如此,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的开放理论会被沿线更多的国家所了解,“一带一路”本身也将进一步推动沿线各国的开放与合作。
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打破了西方模式的垄断地位,使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鼓励他们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领域里,中国“实事求是、着眼长远、渐进改革”的道路启发了很多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者。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说:“中国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解决问题时没有现成答案,国家通过计划、干预、反馈回路、问责机制和局部实验寻找解决方案。”美国《纽约时报》也认为:“自1978年以来,中国领导层一直在做着尝试、创新及调整。”在政治领域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如何追求适合自己的民主形式的困扰。自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来,很多国家的民主化转型都不尽如人意。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急切追求民主的新模式的关键时刻,跳出既有民主制度模型的中国式民主制度展示了其高效性,对整个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
中国特色开放理论也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反省和深思。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文章称:“全球经济衰退暴露出的最大讽刺就是,共产党统治的中国在处理资本主义危机时表现得可能要比民主选举出的美国政府更好。”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12年夏天连续刊登题为《为什么中国不会崩溃?》以及《美国存在缺陷的民主制度可以从中国的一党制中学些什么?》的文章,比较了中国的“精英领导制度”与“西方民主选举制度”的优劣。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载文称:“中国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西方社会历史经验之外。”福山在金融危机一周年后说:“人类思想宝库需要为中国传统留下一席之地。”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论述了中国的政治传统,指出中国的领导层非常重视“善政”和“克制”的必要性,而这种思路与儒家传统紧密相连。他在书中预言:“中国将提供西方模式的替代品,包括完全不同的政治传统、后殖民世代的发展中国家、共产党政权、高度成熟的治国方略和儒家传统。”
随着中国开放发展道路的成功,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提出了与之一脉相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样立足“多元融合”“开放共赢”,从而化解了“零和游戏”“修昔底德陷阱”等霸权秩序思维给国际社会带来的紧张,化解了异文化之间的冲突,为人类社会指出了一条和平共生之路。
三 中国特色开放理论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意义及其面临的困难
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虽然仍然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是中国三十多年来持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和东欧国家按照西方经验进行“转型”却付出了沉重代价,亚非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也在追随美国道路的途中陷入困境,2007年美国的经济模式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使得中国的开放发展理论被全球瞩目,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软实力。
中国的开放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形成于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而且为世界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美欧等西方先进国家把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民主制度作为最重要的软实力,不遗余力地在全世界推广。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与之不同,这个理论体系的精髓是开放的思维模式。中国没有复制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也不认为其他国家能够复制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道路”就是没有既定的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因此,中国不会向世界展示某种确定的发展理论,但开放的思维模式鼓励世界各国立足自身,向着多样化、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解构当前以美国为核心的霸权秩序。在制度层面,中国的“专制市场经济”与“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竞争,尤其是2007年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向世界展示了更好的经济调控能力。中国的政治模式与美国的民主制度产生了竞争,中国的精英执政、民主集中制显示出较高的治理水平,追求结果、不拘泥于程序合法、政策纯洁性的改革逻辑也引发了世界的深思。中国的世界秩序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与国际政治的“霸权格局”产生了竞争。
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全球思想界和舆论界在讨论中国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在质疑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美国的思想界,近年来开始把“中国道路”描述为对中国崛起给美国带来的最大挑战,这些现象可以解释为中国软实力增长引发的反作用力。今后,中国的持续发展必定使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体系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使得中国具有更强的软实力,但与此同时,来自“西方中心主义”的抵抗也会增强。
四 积极介绍中国特色开放理论,提升中国软实力
当下,我们应该积极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向世界介绍自身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在政府指导下建立半官方机构,整合政府、企业、学界的力量,向世界主动介绍中国的发展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理解。
“开放包容”是中国特色理论的特点,我们应该在介绍中国经验的同时学习世界各国经验,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问题,与世界思想界共同思考发展模式,丰富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中国文化不带有侵略性,中国也不会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世界。目前西方强国对于“中国道路”持有危机感,中国在介绍自身发展经验时应该秉持“交流互鉴”的态度,既向发达国家学习,也向发展中国家学习。通过这种交流,我们可以期待三个层次的效果:首先,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为思考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借鉴;其次,寻找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的道路,使中国崛起更受世界欢迎;再次,促进世界思想界对于发展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思考,使得中国开放、多元、包容的价值体系更多被世界所接纳,这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的“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建设,同时削弱“霸权体系”。
我们要向世界介绍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体系,吸引世界共同思考中国特色的开放理论体系。在现阶段,中国急需加快建设全球人才库。首先,中国需要培养更多的国际问题专家和国别问题专家,鼓励这些专家长期在对象国进行跟踪研究、掌握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动向。其次,中国应该在全球建立起了解中国的专家队伍。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奖学金、设立国际研究项目等方式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到中国学习和开展研究。政府还应该强化对来华外国留学生的管理,并在留学生毕业归国后,筛选其中优秀人才,为其提供长期支持。再次,政府应该设立基金组织,鼓励中国人研究世界和海外专家研究中国,鼓励中国思想界与海外思想界建立起学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