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时代与理念
现时代的期望和前景
2011年是辛亥百年和建党九十周年。在同一年,纪念这两个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并且是在21世纪走过了10年之后,让人也不由得想起今后的90年,今后的100年。虽然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漫长而难以企及的,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不过是沧海一粟。
正是历史的长时段与生命的短周期之间的紧张关系,让我们对于历史充满着无数的遗憾,对于未来又寄托了无限的期许。正因为这样,许多人带着许多假设来回望过去的100年,又以今天为起点设想着下一个100年。今天我们看到的、读到的关于历史的各种争论,在本质上是历史观之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壮大,使得在辛亥革命后风起云涌,相互媲美的各种选择都归为了一个选择,也让众多关于历史发展道路的假设仅仅成为假设。这就是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也是我们思考未来不能绕过的起点。
经过了100年的发展,现时代的中国是什么?现时代的世界又是怎样?毫无疑问,今日的中国不是百年前那个积贫积弱、一盘散沙的古老帝国,而是一个充满活力,正在复兴的大国;今日的世界也不再是欧风美雨笼罩,西方中心垄断的世界,而是百舸争流,更为多元的世界。不仅中国、世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二者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中国的繁荣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现时代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大国。这种影响力既包括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平稳定、共同治理等的正面贡献,又包括了因改变世界力量格局而引发的忧虑、恐慌,乃至敌意。更为重要的是,当国家利益之间出现激烈竞争的时候,意识形态的功能就被发挥出来。在这样的情景下,对“特色”的强调,反而成为在国际话语辩论中处于下风的起点。但无论如何,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不容忽视,必须正视和重视的国际角色。这既是国民信心的基础,又是国家信心的根本。
现时代的中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转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物质层面的巨变,也激发了人们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各种形式的差别、差距的呈现,乃至拉大,让这种张力既有创造力,又蕴含破坏力。这种破坏力集中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对于现状的判断,对于未来的憧憬存在着较大的分殊。认识不同、判断有别,必然影响集体行动的达成,也会削弱基本价值的确认。不时产生并激化的各类极端事件,让许多人对未来产生了忧虑。但这不是对生存的担忧,而是对发展的渴望。
现时代的中国,还面临着其他任何国家从未遇到过的重大挑战。庞大的、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人口,短缺的资源与恶化的环境,贫富差距拉大和道德约束的弱化,个人权利的张扬与民主法治的短板,执政队伍的能力不足与公信力的下降,基层秩序的混乱与组织化方式的落后,外部压力的加强与影响方式的多样,等等。这些挑战有的是结构性的,有的是过程性的,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中长期的,有的是局部的,有的是整体性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重大挑战是交织在一起出现的,对于它们之间是如何互动,如何形成合力,以及如何发挥“蝴蝶效应”,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制度还不能更深入地理解,更有效地做出应对。
与现时代的中国相比,现时代的世界也同样复杂多变。虽然和平发展是世界潮流,但是动荡冲突,战争屠杀,贫困饥馑不时发生;虽然世界格局更加多极化,但是少数国家的霸权主义色彩依然严重;虽然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更加频繁,相互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但是自我认同,寻求自主独立的倾向更为明显;虽然在网络的支持下,社会民众的权利普遍增强,但是个别人和群体的言行也有了影响更大范围,乃至全球的机会。
对于不同的国家及其人民来说,对于世界变化的感知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在世界格局处于不同的位置,承受着不同的压力,面对着不同的机会。对于中国及其人民来说,也许感受更为强烈。一则因为中国与世界的全面而紧密的接触,只是近30多年来的事情;二则因为中国及其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已经有了百年的梦想。正因为这样,我们对外部世界看我们的眼神比许多国家更敏感,更重视外部世界对我们的评价;我们比许多国家更强调对外的学习,更留意外部提出的要求;我们也比许多国家更不熟悉所谓的国际规则,更不习惯这些规则背后的利益博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这个正在复兴的大国,的确像一个有些稚气的孩子。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处在了世界舞台的前端,需要在一幕又一幕的演出中,提高自己的演技,学会用自己的表现来应对嘘声与掌声,而不至于慌了手脚,从前台溜到幕后,甚至被轰下舞台。
我们要顾及国际上的“面子”(这是诸多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及其人民都难以割舍掉的心态),更要顾及我们的未来,现时代的我们应该用更为健康阳光的心态来面对未来,而不是总是感慨今不如昔,中不如洋,己不如人,更不应该为了眼前的高楼大厦,牺牲到子孙的青山绿水,为了个人集团的利益,绑架全民的未来。
固然,面对未来,我们可以选择悲观,也可以选择乐观,更可以漠然无语,与我无关。但是,任何个人或群体的选择都代表不了全民的选择,任何态度的取舍都无法替代具体的行动。在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也许是做好自己,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公民,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领导者。每个人都在社会的分工中有着自己的角色,演好自己,而不是批评他人,尽好责任,而不是一味旁观。这样我们才能在灰暗中找到光明,为乐观找到实现的基础,在参与中消解掉漠然。
面对未来,选择权在每个人的手里。这种选择既可以是踏实地去做每一件事情,将这些普通的事情看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可以是逃避与放弃,去寻求更舒适的环境,更安逸的生活;既可以是在现有的制度架构中寻找改革的空间,实践的机会,也可以是推倒重来,用一代甚至更多代的生命换取不确定的未来;既可以为了眼前的奢华生活而牺牲掉后代的未来,也可以再苦干实干,为后代积累更多的优越条件。
这些选择就在于每个人的手里,也在每个人的心里。
但是,无论是怎样的选择,都不应该是自私的,更不应该是害人而利己的;无论是怎样的选择,都应该学会享受选择的过程,追求选择的结果。
鲁迅先生曾经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其实,进入21世纪的中国,脊梁不再是几个人,甚至是某个群体,而是已经经历了现代化洗礼的全体中国人。这是现时代与100年前最根本的不同。
也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现代化的洗礼,我们才能更为乐观地看待未来。毕竟,未来掌握在每个人的手里。现时代是真正人民的时代。这是希望所在,也是行动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