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运行的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政党能力与执政能力建设

现代政治是大众政治,也是政党政治,大众通过政党这种组织化形式来有序参与政治活动,掌握政权,而政党则通过掌握和运用政权来整合、动员社会利益。因此,尽管各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但是制度有效运行并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党是否能动员社会资源,并在执政的时候,能较为全面地整合社会利益,维护公共利益,不使国家被某些个人或集团“俘获”,成为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导火线和加速器。因研究政治发展而享誉学界的美国学者亨廷顿曾说,世界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即通过创建政治制度而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

要全面理解一个政党的能力,应该从能力组成结构和能力发挥过程两个方面着眼。在结构上,政党能力包括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整合、代言公共利益的能力。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一个政党能否在与其他政党的竞争中赢得足够的社会支持,这是政党能力的底线;整合和代言公共利益的能力决定了一个政党能否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社会支持范围,尤其是在取得执政地位外,能否娴熟地运用公共权力来维护公共利益,确保社会不因为党派轮替而分裂,陷入冲突不断的恶性循环。实际上,第二种能力正是经典作家所说的国家产生和存在的理由,只不过随着现代政治的复杂化,国家要依靠包括政党在内的各类组织来实现这个功能。

在过程上,政党能力的发挥要依靠两个要素:制度化与人格化。现有的各种研究结果都认为制度化是衡量政治发展程度的核心标准,制度化程度越高,说明政治体系越稳定,可持续性越强。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也是如此。具体表现为:内部组织的规范化、领导阶层更替的正常化以及政党与国家关系的法律化等。但制度化并不排斥人格化,这恰恰是许多研究认识的误区,只强调制度化,忽视了政党的人格化。一个政党要获得社会认同,不仅要有鲜明的纲领与政策主张,还要有富有人格魅力的领导集团和党员群体,因为他们是纲领和政策的宣传者、实践者,其言行是制度的具体化。尤其在交往手段高度发达,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一个政党必须保持和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公众能清楚地辨认出其存在。

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党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成功的政党在能力建设方面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与整合社会利益的能力的融合,尤其是后一种能力更受到重视,使得政党能力建设有执政化倾向。面对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以及社会自组织能力的提高(尤其体现在新社会运动和NGO的发展上),政党如果再固守僵化的阶层界限,就无法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因此需要调整阶级性过强的政纲,科层化色彩过重的内部组织结构,在巩固既有社会基础的同时,寻求更多阶层的支持;在加强党内团结的同时,提高党内民主。二是制度化与人格化的同步。僵化和老化是制度生命周期的必然阶段,尤其是缺乏竞争和挑战的制度,其僵化和老化速度更快。要减缓这个阶段的到来,政党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的人员,尤其要保持从上到下各层次领导团体的活力。一方面他们掌握着改革制度的决策权,另一方面其表率作用会影响更多的党内成员、吸引更多社会公众,有助于提高政党的凝聚力和社会认同。但必须强调的是,人格化不是领袖崇拜,而是制度框架内领导人个人魅力的充分发挥。

当然,政党能力并不等于执政能力,后者不仅包括了政党自身的治理能力,还包括了治理国家的能力。但是一个政党只有治理好自身,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取得代表人民治理国家的资格。当取得执政的地位,治理国家的时候,政党要摆脱狭隘的利益束缚,按照政党发展规律加强自身能力,处理好政党与国家政权、社会公众以及各个阶层的关系,通过维护公共利益、整合社会利益,实现能力建设与执政水平的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