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城镇化的过程是保障广大农村居民更广泛的权利及权益,推动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本质内涵,也是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的根本要求。21世纪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以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二级节点、县城为枢纽、乡镇为末梢、农村社区为基础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体系的末梢,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另外,农村新社区建设及其治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正是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然而,从现实来看,作为城镇体系的末梢,在现代化快速发展中,农村社区治理却呈现较大的滞后性,阻碍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比如,受到各种制度体制等束缚,广大农民离土难以真正离乡;社区政经合一,治理封闭、排外,外来人员无法流入并融入本地社区,无法参与当地的社区管理实践,在开放与流动中,广大农村居民的各种合法利益也很难得到有效保障。社区政治、经济、行政及社会功能合一,社会发育不足,基础薄弱,制约了自治的深入发展。另外,集体经济力量弱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难以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与物质文化需求。传统以行政村庄、村民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使政府难以将公共服务有效地覆盖生活在乡村社会的每位居民,服务型政府及民生建设面临较大挑战。城乡二元体制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阻滞,城乡社区分治也阻碍着城乡社会的融合与一体化发展。如何改革农村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在解放农民的过程中赋予其更多的自由权利及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并以此逐步推动城乡一体与融合发展,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问题。
基于此,本书对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村社区治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考虑到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呈现区域差异性,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各地的基础条件、面临的发展难题及实现的目标不同,本书选取了农业型、非农型及工商型三类典型地区的农村社区作为分析样本,通过比较分析这三类地区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农村社区治理,以探讨新时期的农村社区治理转型及现代化诸问题。本书首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当代农村社区治理改革与创新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现代化发展对当代农业、农民、农村带来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分析了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能力不足之处。其次,对农业型地区、非农型地区以及工商型地区在开展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背景及动力机制、主要内容及实践做法、重建的新型组织体系及治理参与主体、重建的新型治理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透视这些地区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逻辑,探寻不同地区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共性特征及差异之处。
在探讨过程中,实现地方政府“自上而下”视角改革的比较分析与社区居民“自下而上”视角的结合,不仅注重探讨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改革的过程,还注重从农村社区治理改革的利益最密切相关者——农村社区居民立场出发,深入分析他们对农村新社区建设及其治理的实际感受、愿景及利益诉求等,考察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做”,以探究政府规划与社区居民意愿之间的张力。
本书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如何实现有效治理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在探讨部分,首先,提出了农村社区治理改革与创新的“现代化”大背景及实践命题;其次,对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特征进行了回顾;再次,对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的现实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农村社区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深挖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应具备的战略思路;最后,对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内容、关键因素及构成要件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若干政策思路。
总体上来看,当代农村社区治理改革,是国家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基层社会治理进行的规划调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层体现。通过治理改革将广大农村居民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为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历史舞台及发展空间,这正是国家公共权力应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更是公共权力运行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体现。只不过,在新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基础、发展理念、方式及综合考量的因素不同,这一计划的实施在不同地区呈现一定的差异性,诸多地区的社区治理都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当代农村社区治理改革及现代化发展,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要始终将“人的现代化”作为根本目标;需要政府的主导规划,更需要积极放权到社会,发育壮大社会力量,最终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同时,还需要规范不同参与主体的行为,建立共识性规则,真正通过改革保障民众的切身利益,满足民众的利益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平稳转型,同时也使新时期的社区治理改革真正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助推力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农村社区治理 改革 人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