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斯瓦尔巴群岛概述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极圈之内的北冰洋上,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斯岛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质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众多的科考人员和探险者的目光,使其成为北极最重要的科考基地和天然实验室。
一 斯瓦尔巴群岛的地理范围
斯瓦尔巴群岛属于挪威的特罗姆瑟(Tromso)地区,位于北极圈内的北纬74°~81°,东经10°~35°,处于挪威和北极极点之间,北面距北极点1750公里,南面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距挪威北海岸657公里,东面是格陵兰岛,西面是俄罗斯(见图1-1)。斯瓦尔巴群岛长约450公里,宽约40~225公里,面积约62700平方公里,占挪威国土总面积的16%,面积等同于爱尔兰,由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等九个主岛和众多小岛组成,该群岛将近60%的土地为冰川所覆盖,永久冻土层厚达500米,夏季只有地表以下2~3米的土层解冻,每年有长达4个月的黑暗严冬,受流经群岛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地区的气温比北极其他地区要温暖许多,群岛属苔原气候,多雾,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摄氏度,平均气温最高7摄氏度,最低零下22摄氏度,冬夏各有一百多天的极夜、极昼。岛上多崎岖山脉,最高点为海拔1713米的牛顿峰。煤、磷灰石等矿藏储量丰富。植被主要是岩高兰和云莓。其中西斯匹次卑尔根岛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39044平方公里,首府朗伊尔城(挪威语“城市”的意思)在该岛的西岸,南距挪威北海岸657公里,是最接近北极的可居住陆地之一,现有居民约3000人。
二 斯瓦尔巴群岛的地质地貌
地貌又称地形,指地表起伏的形态。斯瓦尔巴群岛有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种地貌类型。冰蚀地貌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冰碛地貌是碛物堆积的各种地形的总称,主要由相对高度数十米到数百米的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构成。冰水堆积地貌是冰融水将原来冰川搬运堆积的物质经过再搬运堆积而成,多分布于山脚下或海岸边低洼处,冰水沿冰水河道下泻,夹带大量沙砾入海,从而形成外冲平原、冰水河谷和冰砾阜阶地等。
从地质构造上看,斯瓦尔巴群岛作为欧洲北部的大陆岛,具有典型的平顶山和V型谷地貌特征,基底是十几亿年前的元古代到约4亿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经过长期构造变动形成的变质岩系;随后从泥盆纪到早第三纪接受了广阔的海相沉积和少量陆相沉积,各时期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包括公元前2.1亿年到公元前1.4亿年期间侏罗纪生存恐龙和公元前7000万年到公元前2500万年之间早第三纪形成的煤,这一时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至今基本上仍保持水平状态,那些桌状、金字塔状的平顶山大都由这些沉积岩组成。第四纪形成的冰川、湖泊、河流、海洋沉积物多呈分散状态,尚未固结为岩石,还有活火山活动发生。西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地层发育礁圈,几乎所有的地质时代的底层均有出露。虽然,由于冰雪掩盖其多次构造破坏痕迹,露头也有限,但在陡坡峭壁处,因没有冰雪和植被浮土覆盖,各种地质现象十分清晰。其地层分布受构造控制非常明显,前寒武系下古生界主要分布在岛的东西两侧,泥盆系老红砂岩限于中部地区,石质、二叠系及中新生界出露于南部。斯匹次卑尔根岛和东北地岛的西部和北部海岸线上有深入陆地的海湾。东北地岛东海岸由陆冰前沿形成,许多冰河延伸到海,斯匹次卑尔根岛上有些大块的无冰谷地,别处还有当年海面较高时生成的广大海岸平原。
图1-1 斯瓦尔巴群岛
资料来源:参见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www.lzb.cas.cn/kyjz/201012/t20101214_3044554.html,访问时间:2015年3月16日。
三 斯瓦尔巴群岛的自然资源
斯瓦尔巴群岛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宝贵的矿产资源及动植物资源,这使得斯岛无论是作为北极科考基地还是旅游地都充满吸引力。
(一)斯瓦尔巴群岛丰富的矿产资源
斯岛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发现储量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磷灰石、铁、石棉、石膏、硫磺、金、锌、铅、铜和大理石等多种矿产,其中煤矿资源储量丰富,这些煤产生于7000万年前,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积存大量的森林,在地质作用下形成了煤,地球板块运动的作用又使煤层移到了斯岛,形成了北极地区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商业矿产资源(储量约110亿吨)。除此之外,熊岛盆地和西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水域130~2000米永久冻土区还可能蕴藏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
(二)斯瓦尔巴群岛珍稀的动物资源
相比同纬度的北极其他地区和南极地区,斯瓦尔巴群岛孕育了丰富的动物资源,但这些动物主要分布在内陆和沿岸,生活在斯瓦尔巴地区的动物都拥有能够适应北极极端严酷寒冷环境、食物营养周期性缺乏和漫长极夜的生理结构和生活方式。群岛陆地及周边海域是北极熊、斯瓦尔巴驯鹿(1925年被列入保护动物,现有约10000头)、麋鹿、麝香鹿(1930年在群岛放养,1985年全部消亡)、旅鼠、野鹅、北极野兔、北极狐、海象、海豹、鲸等珍稀动物的活动场所,北极熊的种群数量在5000头左右(1973年以来北极熊受到保护), 研究表明,生活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北极熊源自活跃在北极地区的一支较大种群,它们从东格陵兰岛向东经过斯瓦尔巴群岛到达俄罗斯所属的岛屿。
斯瓦尔巴海域常见的鲸鱼是白鲸,1611年鲸贸易开始之前,斯瓦尔巴海域有大约25000头北极露脊鲸,荷兰、英国最先开始在该岛附近海域捕鲸,随后法国、丹麦、俄国等国家也相继加入捕鲸争夺战,现在北极露脊鲸已经非常少见了。
海象曾是斯瓦尔巴地区最大的动物种群,但在1952年实施保护之前,人类为了获取油脂和皮革,大量掠杀海象,使其种群数量下降到几百只。近年来,海象种群数量迅速恢复,达到几千只。
海豹是斯瓦尔巴地区最常见的海洋哺乳动物(1952年实行全面保护),春季时常在海湾地区的海冰上活动,髯海豹是斯瓦尔巴地区除鲸鱼以外最大的哺乳动物,这种懒惰的动物在浅水区常见,但不如环海豹普遍。
此外,在斯瓦尔巴地区有300万~500万只的海鸟,鸥鸟、矶鷸、雪地颊白鸟、棉凫、松鸡(学名斯瓦尔巴岩雷鸟)、三趾鸥(栖息在群岛北部Liefdefjord岛内冰山顶)等160多种鸟类在岛上繁衍生息,其中只有20~30种在此长期栖息。斯匹次卑尔根的西海岸稀疏的植物和裸露的土壤,是海雀(Allealle, Cepphus grille, Urialomvia)、三趾鸥(Rissatridactyla)、北极燕鸥(Sterna paradises)等大量海鸟的聚居区,是世界最大的迁栖鸟类聚集地之一,海岸的山崖上可见大量的鸟巢,在斯岛栖息的鸟类大多数在冬季到来之前从斯瓦尔巴地区飞向南方,在此越冬的鸟类只有松鸡。
斯岛渔业保护区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斯岛所在的巴伦支海更是挪威乃至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渔业产区之一,主要鱼类有黑线鳕鱼(Melanogrammus aeglefinus)、北极鳕鱼(Gadus morhua)、挪威鲱鱼(Clupea harengus)、鲑鱼(Salmon)、北极嘉鱼(Arctic charr)、格陵兰比目鱼(Flounder),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其中,大西洋东北部70%~75%的北极鳕鱼和鲱鱼春季在这一海域产卵繁殖,春季熊岛周围也蕴藏着丰富的鳕鱼(Cod fishery)资源。由于群岛渔业保护区海水温度常年较低,其中一些鱼类仅生活在淡水中,另一些在海洋和淡水之间迁移,北极嘉鱼(生活在世界最北端的大麻哈鱼)是斯瓦尔巴地区唯一的淡水鱼种,北极鳕鱼是该地区最重要的鱼类(见表1-1)。
表1-1 斯瓦尔巴地区特色生物资源
(三)斯瓦尔巴群岛特有的植物资源
在寒冷的斯瓦尔巴地区还生长着特殊的植物资源。由于该地区属苔原气候,多年生苔藓类和极地沙漠植物区系成为优势植物,地表覆盖苔藓厚度超过10厘米。除此之外,这里还生长着168种管状本土植物、373种苔藓类植物、606种地衣、705种真菌和超过1100种陆地淡水和海水藻类植物。岩高兰、云莓、虎耳草属植物、斯瓦尔巴罂粟、山地水杨梅属植物(呈钟形八瓣大白花、木质茎和根系)是斯瓦尔巴最常见的植被,但多年生维管植物较少,仅有的树木是小极地柳和矮桦木,没有大型的灌木存活,植被稀疏。这里的植物为了抵御严寒气候、短暂的夏季以及缺乏授粉昆虫等生存的障碍,进化繁衍出独特的物种形态,正因如此,斯瓦尔巴群岛建有世界闻名的种子银行“末日粮仓”,存储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亿计的种子。
四 斯瓦尔巴群岛的人口和居民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整个斯瓦尔巴群岛几乎没有原住民,相比人类,北极熊、麋鹿、海象、飞鸟更属于这片土地。但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地处高纬的斯瓦尔巴仍然适合人类居住。截至2012年,斯岛大约有居民2642人,其中439人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10人为波兰人,其他长住居民来自泰国、瑞典、丹麦、伊朗、德国等缔约国,形成巴伦支堡(Barentsburg)、希望岛(Hopen)、朗伊尔城(Longyearbyen)、新奥尔松(NyAlesund)、Isbjørnhamna、斯维格鲁瓦(Sveagruva)六大居住区。这些居民大部分是矿工以及在斯瓦尔巴大学从事极地研究的师生与科研人员,早期,苏联矿工在岛上建了巴伦支堡矿区,曾有近500人在那里开采煤矿。目前,朗伊尔城(Longyearbyen)是斯瓦尔巴群岛最大的居民区,也是挪威在斯瓦尔巴群岛的管理中心,每天有从挪威本土到朗伊尔城的航班穿梭两地。
五 斯瓦尔巴群岛行政管理制度及其首府
斯岛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斯瓦尔巴总督,集地方行政长官、警察局长和公证人的职能于一身。总督向司法部长负责,负责本地的救援工作。与斯瓦尔巴群岛有关的事务通常由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负责办理。司法部牵头组成了跨部门委员会,负责协调与群岛有关的行政管理事务。此外,斯岛还设有咨询机构——“斯瓦尔巴群岛理事会”。
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城位于朗伊尔山谷和Adventfjorden海岸之间,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西岸,距北极点仅1300千米,是世界最北端的有较多人口的城市之一(截至2015年12月有居民约2144人,大约有1000多名永久居民,当中挪威人居多,俄罗斯人次之),基于其极端的地理位置,亦以多项世界之最列入世界纪录。
早在1906年,美国人约翰·芒罗·朗伊尔(John Munro Longyear)在这里成立北极煤炭公司,开采煤炭资源,这一城市因此得名。1916年挪威的Store Norske Spitsbergen Kulkompani(SNSK)公司接管了北极煤炭公司,直到今天仍然从事采矿业。1943年8月8日,该岛被德国纳粹完全摧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一直以来,朗伊尔城都是采煤公司的生活区,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多数采矿作业搬到斯维格鲁瓦(Sveagruva),这里成为北极旅游和科学研究中心。自2002年以来,朗伊尔城社区委员会开始行使公共事务、教育、文化、消防、公路和港口等诸多的管辖责任。建有斯瓦尔巴酒店、斯瓦尔巴餐馆、斯瓦尔巴商店、斯瓦尔巴医院、朗伊尔和斯瓦尔巴群岛教堂、斯瓦尔巴机场、斯瓦尔巴博物馆、斯瓦尔巴大学(最大的研究机构)、斯瓦尔巴报纸、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斯瓦尔巴群岛卫星电台、无线电通信基地。1984年斯瓦尔巴群岛开始第一次接收挪威本土电视节目。
六 斯瓦尔巴群岛主要人类活动
由于斯瓦尔巴群岛特殊的地理位置,群岛在北极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一直是人们探索北极的前沿阵地,人们在这里的探险、科考、矿产开发、捕鱼、狩猎等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科考活动
斯瓦尔巴群岛是世界上保持原生自然状态的最后几个岛屿之一,整个群岛被大峡湾、冰川、冰碛岩、冰川河流、山和典型的苔原生态系统所包围,其地形地貌、地层系统、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性为海洋、大气、冰川与海冰、生物生态、地质、大地测量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天然场所。此外,由于气候的特殊性,斯岛孕育了特有的适合于极地生活的特殊的植物群和动物群,少雪少冰的地理环境适合冰河学、地质学和气象学研究,是北极天然实验室,也是世界各国北极科考的基地,在北极科考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挪威研究理事会(The 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主持的“斯瓦尔巴群岛科学论坛”(Svalbard Science Forum)是各国斯岛科考活动重要的国际协调机构。
自1596年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Willem Barents)发现斯岛以来,一些简陋的海图中便记录了斯瓦尔巴地区的地形、水、航道和资源等情况。1827年挪威的探险队在这里开展活动,19世纪和20世纪,研究与考察活动的重要性逐渐增加,人们逐渐对这个区域的海流、地质历史、动植物区系、北极光、气候、冰川和地貌等情况有所了解,更多国家陆续在斯岛开展科考活动。1871年佩耶(Payer)和魏普雷希特(Weyprecht)带领一支探险队到达斯瓦尔巴群岛,随后在1872~1874年组织了名为“奥匈帝国北极探险队”的探险队,虽然被困在船上,但是探险队对冰的永久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没有永久的冰存在,同时指出那里是千年前并无人类生存。1882~1883年的第一次国际极年期间,从事国际纬度测量考察的瑞典科学家在伊斯峡湾(Isfjor)越冬,1899~1901年确定了地球的精确形状。在1896~1928年间,不少于9个考察队从斯瓦尔巴出发开始了寻找北极点的竞赛。其中以所罗门·安德烈(Salomon Andre)科考队最为著名,该科考队于1897年7月11日乘大气球从Virgohamn(斯岛一个小港口)出发,目的地是北极点,气球在高空飞行了几天。1928年,斯瓦尔巴群岛和极地海洋调查研究所成立,在斯岛开展科考活动已经成为国际惯例,1948年这一机构改名为挪威极地研究所。挪威极地研究所在北极冰川和生物的研究领域一直处在世界领先地位。2009年3月,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冰、气候和生态系统研究中心”(Centre for Ice, Climate and Ecosystems),简称ICE,该中心主要研究北极海冰的变化过程,同时关注北极冰盖及其与海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我国正与挪威极地研究所在这一领域展开深入合作。近几年来,斯岛的科考活动无论在科考次数、科学家数量还是参与国数量上都大大增加,随着北极科考活动的发展,斯岛已经成为北极一个突出的、普遍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中心,成为世界各地观测北极的窗口。
目前,新奥尔松是斯岛科考活动的主要场所。新奥尔松距北极点1231公里,离斯瓦尔巴群岛首府朗伊尔仅107公里,位于斯瓦尔巴群岛的最大岛屿斯匹次卑尔根岛西海岸,是一个由大峡湾、冰川、冰碛岩、冰川河流构成的典型的苔原生态系统,其地形地貌、地层系统、生态环境的复杂和多样性为海洋、大气、冰川与海冰、生物生态、地质、大地测量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场所。不仅如此,新奥尔松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极地海洋性气候,常年温暖湿润,最冷的2月份平均气温约零下14摄氏度,最暖的7月份平均气温约5摄氏度,年平均气温约零下5.8摄氏度,比同纬度的东格陵兰高出6摄氏度,温暖湿润的气候更适宜人类活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新奥尔松成为斯岛科考活动中心。
新奥尔松曾经是煤矿,1962年发生事故后煤矿关闭,1964年,欧洲空间研究机构在此建设了卫星遥感监测站,用来观测北极极光现象,同时搜集、研究并提供太阳能在北极活动的数据,由此拉开北极科考的序幕。1964年以来,挪威、俄罗斯、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法国、荷兰、中国、波兰、印度、韩国等国家都在新奥尔松建立了永久性的野外观测考察站,其他一些国家的研究机构通过租借、合作的方式来这里开展研究,多达120名科学家长期或短期在岛上进行大规模气象学、地质学、海洋学、冰河学等领域的科研活动。因此,挪威政府将新奥尔松定位为北极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的国际中心,新奥尔松地区的国王湾被选为欧洲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基准站点。
总的看来,挪威十分重视与缔约国在斯岛展开多领域、多层面、多形式的科考活动合作,挪威也乐于将科考活动发展成挪威与《斯约》缔约方发展外交关系的重要平台,为其整体外交政策服务。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斯岛在全球环境与气候研究方面的价值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挪威政府也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主要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二)大学教育
为了促进斯岛科考活动的发展,同时更好地利用各地科考信息资源,挪威在斯岛组建了斯瓦尔巴大学,发展北极特色教育。1993年,四家挪威大学及私人基金会在斯岛首府朗伊尔城协作组建斯瓦尔巴大学(University Centre in Svalbard, UNIS),斯瓦尔巴大学为挪威政府直属大学,也是世界上最北的大学,该大学占地3200平方米,从1993年8月开始招生,当时有23名学生在此进修北极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方面的课程。1994年学校正式成立,目前有北极地球物理、北极地质、北极生物及北极工程科技4个系,现有14名教授和副教授,开设37门课程,全部用英文授课,每年还从全球各地邀请180多名客座教授和讲师前来授课,为大约300名学生提供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教育,斯瓦尔巴大学已经成为世界北极研究的重要机构,挪威科学研究评估委员会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力量有很高的评价。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也于2001年10月与斯瓦尔巴大学部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和斯瓦尔巴大学部在北极高空大气物理、地质、生物和冰川学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双方将互换科学家和留学生,并进行中国和斯瓦尔巴群岛相关地区的科学考察数据的对比研究。
(三)旅游活动
斯瓦尔巴群岛及其周边海域是人们最容易接触高纬度北极区的地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北极旅游地。
从19世纪中期起,就开始有观光游客来到斯岛。1975年,朗伊尔城机场的开通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SAS)和布拉森斯航空公司开通了特罗姆瑟至朗伊尔城的航线,冬天每周5次航班,夏天每周6~7次。航班开通后,斯岛旅游业快速升温。以新奥尔松为例,2004年夏季,一周仅有一艘旅游船到访,到2008年夏季旅游人数不断增多,多的时候一天有1~3艘游船光临;仅科斯塔号邮轮(Costa Atlantica)载入的游客与船员就多达4000人。而今,每年大约有25艘这类游船来群岛进行40~50次的游览活动,带来1.5万到2万名游客。俄罗斯人居住点——尼阿桑得也是重要的游船挂靠港。
目前,朗伊尔城是斯岛旅游活动的中心,该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便利的设施使它成为旅游首选地。从气候特点看,由于挪威海暖流从群岛西岸流过,带来的热量大大提高了朗伊尔城周围的气温,因此比同纬度的地区温暖,全年平均气温零下7℃,最低气温零下40℃至零下50℃,一年中有一百多天极昼,是人们游玩的好去处。大多数游客会在春、夏两季抵达朗伊尔城,春季更受欢迎,二月至十一月,多家旅行社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旅游行程。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较为便利的交通运输系统也为朗伊尔城旅游活动提供了保证,挪威的特罗姆瑟及奥斯陆(Oslo)两地有定期航班,当地的斯瓦尔巴机场,仅在2004年就接纳了9万名旅客。岛上还备有直升飞机和轻型飞机在空闲的时候出租给游客,冬天人们还可以租用滑雪车或狗拉雪橇,群岛是挪威少数许可驾驶雪橇的地方之一,夏天,可以进行数小时或数天的带向导的徒步旅行。
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挪威已在朗伊尔城建成世界上最北的邮局、斯瓦尔巴博物馆、极光观测雷达站,为避免游客对斯岛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挪威制定了专门在斯岛适用的《关于在斯瓦尔巴群岛旅游及其他旅行的规定》等法律法规,针对游客规定了生态保护的各项禁令。
(四)采矿活动
斯岛是挪威唯一的产煤区,也被称为世界最北的煤都。早在19世纪,挪威、美国、沙俄等国就陆续开发岛上的煤矿资源,1920年前后中断。虽然煤炭工业规模不大,但煤炭产业是斯岛的传统产业,也是人类在该岛建立的第一个产业,对斯瓦尔巴群岛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1.斯瓦尔巴群岛矿产开发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挪威的能源分布图中,斯瓦尔巴群岛是一个重要的产煤区。煤炭工业在挪威并不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只占能源总产量的0.07%,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总消费的1.75%,规模不大的煤炭生产只在远离大陆的斯瓦尔巴群岛上进行,岛上也只有一家煤炭发电厂,因此煤炭利用在挪威只占据着很小的一块份额。虽然挪威煤炭工业规模不大,但如上文所述,它对斯瓦尔巴群岛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斯约》的产生也是缔约国对斯岛煤炭资源争夺的结果。
2.缔约国在斯岛的矿产开发活动
早在1800年,岛上的煤矿资源陆续即被发现和开发,1900年以来,基于工业化及欧洲市场优惠的价格,采矿业蓬勃发展,美国、英国、荷兰、瑞典等都曾在群岛采矿,投资者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雇用工人,建立厂房,采矿活动持续了100多年。各国的无政府活动刺激了《斯约》的最终缔结,以解决日益混乱的采矿业无序的发展问题。《斯约》将斯岛的矿产开发权平等地赋予所有缔约国,此后,英国、俄罗斯、挪威仍在斯岛开展矿产开发活动,二战期间还曾在斯瓦尔巴群岛发生冲突。英国于1941年撤走了它的采矿人员。随后,该岛被德军占领,随后他们又被英国和挪威的军队赶走。德国的战舰于1943年炮轰采矿区,将矿区摧毁。
目前,岛上主要的矿产开发区位于朗伊尔城(Longyearbyen)、斯维格鲁瓦(Sveagruva,矿业居住地,斯岛第三大居住地)、巴伦支堡(Barents-burg)和新奥尔松,现在只有俄罗斯和挪威仍在该群岛从事采矿活动。
采矿业是俄罗斯在斯岛的传统产业,俄罗斯主要在皮拉米登(Pyramiden)和巴伦支堡(Barentsburg)采煤,矿区总面积为251平方公里,当前正在运营的是巴伦支堡矿井。巴伦支堡在朗伊尔城西南40公里处,是斯瓦尔巴群岛地区第二大居民区,本身就是一座煤城,是因煤炭生产形成的永久居民区,该区隶属于俄罗斯Trust Arktikugo采矿公司,俄国人自20世纪30年代起便在巴伦支堡开矿,年开采量为30~40万吨(1920~1930年,当时挪威在朗伊尔城的煤矿产量为40万吨),二战期间曾一度撤离,战后苏联的煤矿工人仍在这里从事矿产开发活动,如今仍是座名副其实的俄罗斯城,但近年来,俄罗斯的采矿人员和采矿量都有所下降。
3.挪威在斯岛的矿产开发活动
1916年,挪威斯托诺斯克斯匹兹伯根煤矿收购了1906年由美国人成立的朗伊尔煤矿,该公司由总公司Store Norske Spitsbergen Kulkompani(SNSK)和其两个子公司Store Norske Spitsbergen Grubekompani(SNSG)和Store Norske Boliger公司组成,在朗伊尔城从事煤炭勘探、生产、销售及煤矿社区房屋建设等商业活动。目前年产70万吨,该集团99%股份为国家所有,年利润达1000多万挪威克朗,由于矿井采掘及运输均采用机械化,仅有100多名矿工,但人口几乎占了全镇人口的三分之一。
集团自成立至今的90年中,先后开采过8个矿,分别是位于首府朗伊尔城的1到7号矿和位于另一块聚居地斯韦亚(Svea)的斯韦亚·诺德矿(Svea Nord)。其中,1到6号矿现已先后开采完毕,一些还被开辟成了旅游参观地,目前仍在生产的是7号矿和斯韦亚·诺德矿。7号矿现年产约7万吨,斯韦亚·诺德矿(Svea Nord)年产约280万吨,是挪威煤炭工业的未来,其出产的煤炭主要供应给挪威唯一的火电厂——朗伊尔城火电厂,为朗伊尔城居民供给电和热。该集团除在朗伊尔城从事煤炭生产外,还负责对该地区进行社区建设,如建立配套的医院、学校、商店和各种公共设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该集团逐渐将医疗保健等社会服务和商业活动管理权交给挪威政府,2002年斯瓦尔巴群岛自治,这些权力又被转交给新成立的自治政府——朗伊尔城社区委员会,可以说该集团的发展史便是朗伊尔城的发展史,其对朗伊尔城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一个单纯的煤炭生产公司,该公司对朗伊尔城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渔业活动
渔业活动是目前缔约国在斯岛的主要经济活动。就商业捕捞的海洋鱼类而言,北极鳕鱼是最常见的捕捞鱼种,随着鳕鱼活动区域的移动,西班牙、葡萄牙、冰岛、俄罗斯、波兰等国家大量的拖网渔船有规律地沿挪威海岸、俄罗斯巴伦支海专属经济区北部、斯岛渔业保护区一带作业,因挪威距这一海域较远,仅有极少的挪威本国渔船在这一海域捕捞,但对于俄罗斯渔民来说,斯岛渔业资源的经济回报是实质性的,俄罗斯渔民几乎整年都在斯岛东南部海域开展捕鱼活动,仅鳕鱼就有超过一个季度的捕捞季。俄罗斯在这一海域捕获的鳕鱼比在俄罗斯东部专属经济区的鳕鱼更大,肉质更为鲜美,由此引发的缔约国针对保护区管辖权、渔业捕捞配额、渔具使用、网孔大小等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
七 斯瓦尔巴群岛的战略价值
斯岛靠近地球的北极,不但是理想的北极气候研究实验室、北极搜救活动训练基地和卫星服务的重要区域,更是大国战略博弈焦点,有着极为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
(一)斯岛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缔约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斯瓦尔巴群岛拥有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斯瓦尔巴群岛渔业保护区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渔场之一,这一水域面积为130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浮游生物资源、底栖鱼类和远洋物种,北极鳕鱼是该地区最重要的鱼类。此外,已在斯岛发现煤、磷灰石、铁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矿资源蕴藏丰富,北极地区迄今最重要的商业矿产资源就是斯瓦尔巴的煤矿资源。斯岛海域与丹麦格陵兰东侧陆架区、法罗群岛陆架、挪威海以及巴伦支海等区域一样都是北欧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区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冰川逐渐消融,斯岛资源的开采成为可能,围绕着斯岛资源的争夺必将快速升温。在新的气候和技术条件下,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瑞典、丹麦等《斯约》缔约国纷纷调整、推出各自的北极战略,力争未来在斯岛的资源之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斯岛的资源之争、利益之争近在咫尺。
(二)斯岛在大国战略格局中地位非常重要
资源是地缘政治理论演绎的逻辑起点,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现代地缘政治的本质特征。斯瓦尔巴水域与科拉半岛(Kola Peninsula,见图1-2)隔巴伦支海相望,与北极公海相连,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储备而成为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中心。
图1-2 科拉半岛
斯瓦尔巴水域与俄罗斯科拉半岛隔海相望,由于科拉湾及科拉半岛在俄罗斯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俄罗斯十分关注斯岛水域的航行及战略安全。科拉半岛是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州内的一个半岛,北面是巴伦支海,东南面是白海,近邻芬兰,虽地处北纬,位于北极圈内,但冬季科拉湾海水不结冰,是俄罗斯少有的不冻港。船舰出入该港不经过别国控制的峡湾,交通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为全俄最大的军港和北冰洋沿岸最大的商港,俄罗斯船只由此通往世界各地170个港口,年吞吐量800万~1000万吨,现在仍是俄罗斯北方舰队的总部,俄罗斯196艘核潜艇大部分都停靠在科拉半岛、斯瓦尔巴群岛东南部,靠近挪威边境。从战略布局角度看,俄罗斯的四个海军基地(北冰洋、波罗的海、黑海和太平洋)中,俄罗斯与波罗的海、黑海和太平洋海域的沿海国均处于紧张状态,这些水域的沿海国不仅能够密切监视俄罗斯的海军舰队,而且还很有可能随时切断俄罗斯海军舰队驶往公海的通道。因此,俄罗斯的海军舰队要到达公海,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允许自由穿行的各种海峡和海域,科拉湾恰好有其独特的优势,是四大基地中最难遭到封锁的一个,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俄罗斯一直以来将斯瓦尔巴群岛和挪威大陆之间的水道看作“海峡”,以科拉半岛大片的冰和陆地作为战略潜艇基地,通过这个水道从巴伦支海到达西半球,俄罗斯的潜艇也可以直接从北冰洋发动进攻,那里的北极冰帽咆哮的冰和频繁的海风会影响天气温度,干扰声呐的探测,使监测数据不准确,从而阻碍反潜艇攻击。因此,该国历来重视这一水域重要的战略地位。
斯岛所在的北冰洋和巴伦支海海域在美国军事战略规划格局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斯岛靠近北美,是北美大陆前沿防御和与欧洲通信联络的枢纽。在20世纪的“美苏争霸”中,上述地区一旦被苏联控制,将对美国的全球防御体系造成重大伤害,因此,美国必须设法控制这些地区。早期美国的雷达预警装置可以横跨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格陵兰岛,如果苏联从美国北部发起攻击,美国借助斯岛水域或巴伦支海的雷达预警装置探测到相关信号,将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反击,阻止来自苏联的进攻,斯瓦尔巴水域雷达信号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情报搜集提供便利。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借助这一水域的信号发现苏联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水域数量大幅度增长,这些潜艇可以顺着巴伦支海到达西半球,对此,挪威和美国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曾联合对苏联北方舰队在这一区域日益增加的活动提出严厉的警告,作为回应,北约要求海上作战强调反潜操作的重要性,纵深防御,抓住海上主动权,美国和挪威建立起更为紧密的伙伴关系,开展更大范围的情报搜集合作。由此可见,斯岛俨然成为美苏争霸过程中最有战略价值的区域之一。
(三)斯瓦尔巴群岛是北极科学考察的窗口
斯岛作为世界上最北的陆地之一,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可同时用作天文台、实验室和野外作业基地,是北极科考活动的中心。随着北极的地理大发现,一些国家陆续在斯岛进行零星的海洋学、地质学、冰川学、测绘与制图学、气象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考察活动。1962年以来,挪威、苏联、波兰、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中国、印度、韩国等国家都在这里建立了永久性的野外观测考察站,大量的科学家长期或短期在岛上进行大规模气象学、地质学、海洋学、冰河学等领域的科研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人类科学活动进入大科学时代,斯岛的科考活动出现了真正的国际化趋势,人类迈入了科考的北极时代。斯岛作为北极科考的根据地,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