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社会学评论(第8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首语

在1979年金秋十月的一个周末,以西达·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的社会学家,共同聚集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就参会者各自学术导师的著作——包括莱因哈特·本迪克斯(Reinhard Bendix)、巴林顿·摩尔(Barrington Moore)、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以及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展开了一场有关历史社会分析方法的研讨会。这一次会议成为历史社会学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三年后,“比较历史社会学”正式成为美国社会学学会的一个分支(ASA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Section);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开始进入到历史的纵深处,用比较历史的研究方法,挖掘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构建出社会学的理论景观。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社会学已经从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滔滔江河,流遍社会学领域的各个角落。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中国社会学界对于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关注和学术旨趣也飞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作为说故事的社会学者,我们要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2017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开始定期举办“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两场学术系列讲座,重点关注历史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取向,以及就这两个领域内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和经验面向进行集中讨论。系列讲座邀请了一批在北美接受过历史社会学系统训练的年轻学者,从问题意识出发,通过具体的个案实证研究,去探索不同因果机制在不同历史案例里的作用,并将内在的社会机制放置在另一个社会情境或者政治制度之下进行比较探讨,从而形成一个更优越的“经过社会科学认证过的故事”。

本期的历史社会学专题,正是在这两场学术系列讲座基础上的一次有益尝试。专题收录的几篇文章,不仅有从理论层面对历史社会学的研究路径、历史比较方法如何建构理论所进行的反思,也有从经验层面对中国与欧洲在19世纪之前的政治稳定、帝国转向框架下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所进行的审视;同时我们还收录了对共和国性别机制以及对韦伯正当性理论进行探讨的两篇研究论文。

本期其他重点学术论文还包括田方萌对配额制的原因、机制和后果的探索,陈玉琛对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思考,以及耶鲁大学Deborah S. Davis和印第安纳大学Sara Friedman对香港、台湾、大陆“去制度化”的婚姻形态的考察;同时本期还收录了两篇学术长书评,分别对西北大学莫妮卡·普拉萨德(Monica Prasad)的著作《过剩之地》和哥伦比亚大学西莫斯·可汗(Shamus R. Khan)的著作《特权》进行了述评。

《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