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东南亚的汉语教学手段与方法探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选(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对外汉语高级口语课话轮转换分析

话轮转换是由说话人与听话人互动、合作完成的。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上则由教师和学生通过会话交际完成。在会话过程中,话轮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发生转换,就如例1中教师获得会话的首个话轮开始说话,则是T1,而T2、T3、T4、T5则是师生话轮互换,轮流发言,直到交际结束。这就是口语课上师生的话轮转换。


例1

T1 师:保险在人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T2 生:保险就是(人人都)离不开的东西。

T3 师:恩,是人人都离不开的东西。人们怎么样?常说什么?

T4 生:人们常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T5 师:恩,好。


而话轮转换分为言语机制和非言语机制,非言语机制即通过眼神、表情等体态语的方式实现的话轮转换,言语机制则是由会话者利用言语手段进行的话轮转换。朱志夫.基于话轮转换理论的韩国中级汉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6.因为本文主要通过录音进行分析,所以本文只讨论话轮转换的言语机制,非言语机制不在讨论范围。

(一)课堂话轮转换规则

李悦娥和范宏雅在《话语分析》中对课堂教学内的话轮转换规则进行了修正,通过详细的分析,话轮转换的规则在高级口语课中同样可以适用,分析如下。

1.教师在任何话轮的第一转换关联位置上

第一,如果教师指定了下一个说话者,那么教师必须停止说话,被选的学生应该接下去,话轮转换就出现在教师选完后的第一个转换关联位置上。如:


例2

T:用正确的语调读出下列句子,找个同学说一下。玛雅,能看到这几个句子吗?(∗)来①。(2.0)

S(玛雅):不敢当(∗)

T: >不敢当不敢当<注意语气。

S(玛雅):不敢当,不敢当,这是(::)

T: =这是应该的,这是我应该做的,对吧?

S(玛雅):看到有同学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我们是绝对不会(::)

T:怎么读?不会(::)不会(::)这要读出来啊,不会(:::)

你不要蒙混过关啊,你还没有读出来,不会?

S(玛雅):不会袖手旁观的。

T:什么旁观?袖手旁观,好吧,注意啊,袖手旁观指在旁边,在一旁。


例2中,教师指定玛雅作为下一个说话者后,教师停止了说话,2秒后学生玛雅开始说话。所以话轮转换就出现在教师指定完玛雅后的第一转换关联位置①处。

第二,如果教师指定下一个说话者,但指定的说话者未说话,那么教师应该继续说话。如:


例3

T:额(:)有点难(∗)好吧,恩荣,你来做。这个句型比较难,看看怎么改?

S(恩荣):(沉默)。(14.0)

T:什么则什么,不怎样则怎样?学习就是这样(::)


例3中,教师指定了学生恩荣作为下一个说话者,但是恩荣并没有说话,14秒后教师继续说话。实际上,笔者从收集的语料中发现教师指定学生说话而学生沉默的现象比较少见。

第三,如果教师限定下一个说话者的范围,那么在这个范围内的学生都可以自选,如果有学生自选,最终将有一个学生取得下一个话轮。如:


例4

T:就是基本上都要考虑到。如果不门当户对的话,差别很大的话,就会反对。在西方国家可能也会考虑到,在中国现在已经好多了。(2.0)额(::)在泰国呢?在泰国呢?说说看?

S1: =也有的。

T:要求门当户对?

SS:也有的。

S1:要看个人,有的也要求。

T:那你们呢?

S2:没有。

T:如果真的喜欢呢,不会说一定要门当户对才可以吧,不门当户对就要放弃吗?

S1:没有必要。

T:没有必要。如果是真的喜欢就不在乎门当户对,或者可以说门不当,户不对。好,这是泰国同学的。好,来,其他同学,伊朗的呢?


在例4中,教师限定了下一个说话者的范围是泰国学生,那么泰国学生都可以自选,分别有S1和S2两名学生自选索取话轮,并最终成功获得了下一个话轮。

第四,如果教师没有指定下一话轮人选,但是通过发问等方式限定了下一话轮内容,那么全班学生都可以自选。如果有学生进行自选,最终将有一个学生获得下一个话轮。如:


例5

T:还有抽脂、隆鼻、丰胸,还听说过哪些?

S1:有时候物极必反的。

T:哦,物极必反。来说说看。

S1: =整太多了,太美了就会成鬼了。

SS:哈哈哈……(一阵笑声)

T:哦(:)你觉得不自然是吗?太完美了?

S1: =就是做手术做多了做坏了。

T:哦(:::)做手术做多了会有副作用。


在例5中,教师没有指定下一话轮人选,但是通过发问等方式限定了下一话轮内容,那么全班学生都可以自选。分别有S1和S2两名学生自选索取话轮,并最终成功获得了下一个话轮。

2.如果第一、第三或第四生效,则学生在任何话轮的第一转换关联位置上

第一,如果学生限定下一话轮内容,学生必须终止说话,其他学生或者教师都可以自选成为下一个说话者,往往是教师首先自选成为下一个说话者。如:


例6

T:比如说有的人喜欢温柔的,有的是喜欢贤惠的,有的是喜欢怎么样的?

S1:我觉得看人当然还是要先看外貌。①

T: =哈哈哈……(一阵笑声)

S2:你觉得一个人开始的时候你就不想看了,怎么会去了解她的内心呢。②

T:首先外貌要看是吧?

S2: =对,要先看外貌。③

T:不一定是美女,但一定要看得过去是吧?

S2:对,不一定是美女,但你要和她聊天你才能了解。④

T:好,这是他的想法。


例6中,①②③和④处均为学生话轮的转换关联位置,而且学生都没有指定下一个说话者,其他学生或者教师都可以自选成为下一个说话者,但是往往是教师首先自选成为下一个说话者。

第二,如果学生没有限定下一话轮内容,会话参与者可以自选,第一个自选的人(通常是教师)成为下一个说话者。如:


例7

S:我说(∗)完美的话(人)肯定是没有的了。

T:那比如说有的男孩子他并不太注重外在美。


例7中学生没有限定下一话轮内容,会话参与者可以自选,而第一个自选的通常是教师,这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优势。

第三,如果学生没有限定下一话轮内容或选择下一话轮说话人(很少发生),该学生并不一定必须说下去,直到教师自选为下一个说话者。

以上就是在高级口语课上师生话轮转换的规则,与学者们对话轮转换规则的描述大同小异,所以话轮转换规则在口语课中是适用的,为本文接下来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教师话轮转换策略分析

Stenstrom提出话轮转换分为三个阶段:取得话轮、保持话轮和放弃话轮。取得话轮指发话人开始发话和听话人通过某些会话策略取得发话机会并开始说话。保持话轮指发话人利用发话技巧延续自己的发话。放弃话轮是指发话人认为自己此刻的发话已接近结束并准备放弃发话。黄靖,徐晓珊.话轮及话轮转换策略分析[J].电子制作,2015(10): 179.

在课堂上,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外汉语课堂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以提高学生汉语水平为目的而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在高级阶段的口语课上更加需要教师作为引导,鼓励学生多开口练习,将课堂的说话权、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在口语课上教师要知道如何使用策略进行话轮的转换。

1.教师让出话轮

在口语课上教师不能一直控制话语权,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因此要适当让出话语。笔者从收集的语料中分析总结出教师让出话轮、诱发话轮转换的策略主要有:点名、补充语义、附加疑问词或疑问句、提供语境以及使用固定套语。通过收集的语料统计出教师让出话轮使用的策略,如表2所示。

表2 教师让出话轮使用的策略统计

(1)点名让出话轮

从Sacks等人的话轮转换规则1中可以知道:如果当前的说话者选择了下一个说话者,那么现在的说话者应该停止说话,入选的说话者应该接着说话。话轮交接出现在选定说话者后的第一个转换关联位置。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6.在口语课上教师经常通过点名这种方式来指定下一个说话者。如:


例8

T:我说这事啊不可能,而且一去就是一星期多,怎么允许他请这么长(时间)的假呢,马上就要考HSK4级了。好啦,想也别想,不可能,没门。第六,来,文松。

S(文松):现在社会(∗)老龄化也是一种问题。

T:一个问题。

S(文松): =一个问题。


例8中,教师通过点名的方式让出话轮,这在口语课上是最常用的选择下一个说话者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教师对课堂话语权的控制和分配。这种方式增加了在课堂上不爱发言或者在话轮获得上存在劣势的同学的开口率。

当然,通过点名的方式指定下一个说话者不单包括称呼姓名来选择,在口语课上,教师还常用“你呢”或者“你”来指定下一个说话者。如:


例9

T:来,我们先来说这四个问题,(∗)第一(∗)你有恋爱计划或者结婚计划吗?(∗)有吗?(∗)然后(∗)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好,你说说看。(4.0)

S1:我没有。

T: =没有结婚计划?

S1:额(::)


在例9中,教师没有用称呼姓名的方式来指定下一个说话者,而是用了第二人称的“你”来指代被指定的学生,这也是教师通过点名让出话轮的方式。

(2)补充语义让出话轮

教师通过让学生补充完整语义的方式让出话轮,这种补充语义让出话轮的方式一般与语音的延长、停顿相结合,在口语课上,一般在做课后练习时教师喜欢使用这种方式让出话轮,让学生完成练习。比如:


例10

T:你看这色彩(:::)

S:搭配得多(3.0)多(::)

T:多(:::)多(:::)

S:多鲜明啊。


例11

T:哎,对,你看人家年轻人穿上婚纱都(∗)

S:如花似玉。

T:林妈妈一个老太太觉得怎样?(∗)哪能(::)跟(∗)

S:年轻人比。


在例10和例11中教师通过语音的延长和停顿来让出话轮,但是并不是一定要有语音的延长和停顿同时出现,就像例10只有语音的延长。语音的延长比较常用,一般是拉长话轮中的最后一个音节或拉长音位从句中的重读音节,来提示学生接过话轮,并在自己的话轮中补充完整。

(3)附加疑问词或疑问句让出话轮

教师让出话轮会利用附加疑问词或疑问句的策略,教师在话轮转换的关键位置会使用一些含有疑问词或疑问句形式的短语、句子以及句子组合等方式让出话轮,使学生接过话轮完成话轮的转换。这种让出话轮的策略非常明显,可使汉语水平不高的学生较易接过话轮。如:


例12

T:好,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上来。我们这个课文讲到婚姻,它里面说婚姻就像围城,啊(:)外面的人想进去,啊(:)里面的人想出来。对不对?

S:哎,对(:::)


例13

S:愿意(:::)

T:愿意什么?

S:愿意(:::)

T:愿意听你的,对吗?

S:对。


例12中教师使用“对不对?”和例13的“愿意什么?”“对吗?”这些附加疑问句让出话轮,使学生很容易接过话轮,完成话轮的转换,这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提问用语。

(4)提供语境让出话轮

提供语境让出话轮,在教师讲解生词时往往会使用这个策略让学生理解生词的用法,但是在高级口语课上在学生忘记某个词的读音或者用法时,教师通常用提供语境的方法帮助学生唤起记忆。如:


例14

T:继续,下一个词。

S:沉默。(3.0)

T:不能说话或者已经说不出话了叫什么?叫什么?

S:哑(巴)。


例14教师在学生沉默3秒后利用提供语境的方式帮助学生唤起记忆,然后进行话轮的转换。这种策略在语料中使用得不是很多,在语料统计中只有5.9%。

(5)使用固定套语让出话轮

教师在让出话轮时有时会使用一些固定的套语,比如“说说看”“说一下”“想一下”等,教师尤其是教龄较长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让出话轮的习惯用语。如:


例15

T:还有抽脂、隆鼻、丰胸,还听说过哪些?

S:有时候物极必反的。

T:哦,物极必反。来说说看。

S: =整太多了,太美了就会成鬼了。


例15中教师使用固定套语“来说说看”让出话轮,如果教师经常使用这些套语,或者有意识训练学生这种策略,则会使学生知道这是话轮转换的关联位置。

综上分析,教师让出话轮的策略有:点名、补充完整语义、附加疑问词或疑问句、提供语境以及使用固定套语。可以说教师让出话轮的策略多种多样,从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教师点名让出话轮的策略占主导,在收集的语料中教师一共使用了131次点名让出话轮的策略,占了49.81%,平均每节课使用10次以上。在口语课上使用点名的策略有利也有弊,首先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教师其实并不太喜欢使用点名的策略让出话轮,而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自选取得话轮。因为点名让出话轮会影响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如果学生自选取得话轮就可以听到不同学生的发言,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语言表达的缺陷,教师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讲解,而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学习。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尤其在高级口语课上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开口练习,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这里不一一列举。所以从课堂观察和访谈的情况来看,教师使用点名的策略让出话轮也是无奈之举,只能通过这种教师优势来分配话轮权,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言,这样也可以照顾到汉语水平不高的学生或者可以使不爱发言的学生得到开口说话的机会。总之,点名让出话轮的策略利弊共存,关键是教师如何使用,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

第二,让学生补充完整语义让出话轮的策略在语料中使用了41次,占15.59%,虽然使用的次数不多,但是在语料转写时发现教师一般在课文操练和课后练习时使用。这种补充完整语义的方式在对外汉语中又叫“留空句”,学生只需要补充句子空白处即可,往往与教师的语音延长和停顿一起使用,让出话轮的标志很明显,能够使汉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容易接过教师的话轮,尤其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使用会减轻学生回答问题的压力。在高级阶段应该让学生试着说完整的一句话,甚至一段话,但是在语料分析中笔者发现教师并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汉语水平使用不同的策略。

第三,附加疑问词或疑问句让出话轮的策略有时因为提问的语气不强,导致课堂沉默现象。在语料中教师使用了71次该策略,占27%,但是由于附加疑问词或疑问句让出话轮的策略教师比较常用,加之比较简单单调,所以在高级阶段的口语课上学生虽然知道这是教师让出话轮的标志,却不愿意接过话轮,只是当作教师的惯用语。提问的语气不强,学生认为并不是一定要回答,所以在高级阶段利用这种让出话轮的方式效果不是很好。如:


例16

T:啊,对,举行完婚礼了还没有领结婚证,是吧?(∗)万一啊(::)男的又反悔又后悔了,怎么办?(∗)在法律上你们还不是夫妻呢,对不对?对吧?(4.0)那你们呢?(5.0)根慧?


在例16中,教师使用“是吧?”“怎么办?”“对不对?”“对吧?”这些惯用的提问语,且在这些提问语后都有语音的停顿,但是学生都没有接过话轮,最后教师使用了点名的方式让出了话轮。所以在使用该策略时教师还需要多加训练学生,培养学生判断话轮转换的关联位置的能力。

第四,教师在使用策略让出话轮时,并不是只使用一种策略,而是多种策略一起使用,完成转换的目的,增加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当然,使用什么策略也与教师个人上课的风格和教授内容有关,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总之,不管教师使用哪种策略让出话轮,其目的都是让学生接过话轮,增加话轮的转换,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2.教师抢夺话轮

在口语课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多练习,引导他们说出比较丰富的内容,训练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的话轮越长越好。但是有时候学生也会出现口语错误或者话轮内容偏离课堂,影响课堂的教学,这时教师就会对学生的话轮进行抢夺。

从收集的语料中分析总结出教师主要是通过重复学生的语义、异口同声、反馈评价和补充学生的语义以及打断来抢夺话轮。通过收集的语料统计出教师抢夺话轮使用的话轮转换策略如表3所示。

表3 教师抢夺话轮使用的话轮转换策略

(1)重复语义抢夺话轮

教师通过重复学生的话对学生的话轮进行抢夺,即重复学生的语句或者重复学生最后一句话的结尾部分,如:


例17

S:正好就来玩股票,比较刺激。

T: =对!玩一场股票,玩刺激。(6.0)

S:还可以买(:::)买一些基金。

T: =还可以买一些基金。


例17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语义的重复或者对结尾处重复的方式进行话轮抢夺。这种方式在高级阶段口语课中很常见,尤其是在做课后基础知识巩固部分练习时,这些练习只是加深学生对课文或情景的基本理解,或是强化学生对以前所学的汉字、词语、句型结构的回忆及重复应用,防止遗忘。所以在学生回答较慢,或者存在语音错误时,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推进课堂进度,会使用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话轮进行抢夺。

(2)异口同声抢夺话轮

教师能够预测学生的下一句话的内容,所以和学生同时说出同样的内容来结束一句话,从而进行话轮的抢夺,如:


例18

T:好的,大家注意一下,看看这几个句子。(∗)看一下课文里边的。(13.0)好,文松,你来看看啊(:)你(::)读出来啊,课文里出现了几个句子,第一。

S(文松):读↑?(3.0)

S(文松): [三思而后行]

T: =三思而后行,你可以直接省略三思后行。你做些什么,三思而后行。好,第二。


例18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同时说同样的内容来抢夺学生的话轮。这种策略与上一种策略用意相同,也是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推进课堂进度,而且在语料中笔者也发现教师往往是在学生停顿沉默之后跟学生说出同样的话造成重叠。例18中,学生文松对教师的指令不清楚,所以发出了疑问,而教师没有及时回答,导致学生沉默3秒之后才开始说话,而教师又因为学生的沉默而说出了答案,造成了教师抢夺话轮的现象。

(3)反馈评价抢夺话轮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话语进行反馈和评价进行话轮的抢夺,教师的这些反馈评价有时只是简单的“对”“嗯”“好”“哦”。适当使用这个策略可以让教师对课堂进行把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会话当中。如:


例19

T:好的,其他同学说说吧,你有没有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类型,就是这种女孩你特别喜欢的。女生也来说一下。(3.0)

S1:喜欢照顾自己,有责任心的。

T:好,还有吗?

S2:喜欢的女孩子?

T:对,在你的眼中的,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标准,你来说说你的标准。

S2:实在!

T:好!


例19中教师通过简单的评价反馈既可以肯定学生的回答,又可以推进课堂的进展,而且简单的反馈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多说,这种策略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

(4)补充语义抢夺话轮

Dixson指出,自选说话人可以凭借对当前说话人的话语语义在恰当的时刻进行一定的补充来达到夺取话轮的目的。刘森林.话轮更迭的语用策略[J].外语教学,2007(4): 35.教师可以利用补充学生话轮的方式对学生的话轮进行抢夺。如:


例20

T:好!(3.0)第八题:马健对于结婚签合同这种行为觉得怎样?他觉得(::)?(3.0)见外!马健觉得见外,一家人太见外了,对吧?觉得怎么样?

S:觉得很见外。

T:哎,对,觉得一家人很见外。

S:觉得两个人……

T:觉得两个人只要真心相爱……

S:根本不需要。

T: =根本不需要签什么合同。


例20通过对学生的话轮进行补充,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抢夺,但是在语料统计中笔者发现这种方式教师使用的次数还是比较少的。

(5)打断抢夺话轮

学生回答的内容偏离教师的要求或者学生回答的话语中存在语音错误,教师会强行打断,有时会跟学生的话轮重叠。虽然在日常的会话当中,打断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是不被提倡的,但是在教学中可以用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如:


例21

S:遵命遵命。快说说,最近你们还有什么计划,我一定(:)额(:)效(:)太(:)马(:)[之(:)劳(:)

T:犬马。]

S: =额,犬马。

T:太是底下那有一点,好,一定效犬马之劳,嗯,我一定什么?(∗)我一定尽力去帮你。


例21中学生分不清楚“犬马之劳”的“犬”和“太”,出现语音错误,教师利用打断的方式对他进行及时的纠正。但是这种情况在语料中也是比较少出现的。

综上分析,可以知道教师为了控制课堂而进行的话轮抢夺策略主要有:重复语义、异口同声、反馈评价、补充语义以及打断。使用重复语义的策略最多,有63次,占38.15%;其次是异口同声的策略抢夺,出现了35次,占21.21%;反馈评价出现32次,占19.39%;补充语义出现20次,占12.12%;打断抢夺出现15次,占9.10%。教师使用抢夺学生话轮的策略是为了推进课堂进度,减少沉默和冷场的情况,但是笔者在分析语料时发现教师在使用抢夺话轮策略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教师往往在学生停顿和沉默的时候使用异口同声策略,即教师指定的学生无法立即回答,需要一定的准备和思考时间,但是学生并不是不懂如何回答,从后面学生与教师同时说出答案可知,学生只是需要时间思考。一般来讲,在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确实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即使这种停顿时间不算长,对于学生来讲也是必要的,教师应该视情况满足学生时间上的需求,而不应该急于抢夺学生的话轮。如


例22

T:嗯,对。在图书馆门口站了一天,怎么样?还得大声宣传,弄得怎么样?(∗)

S: [嗓子都哑了](异口同声)

T:他们俩都是?叫什么?(∗)

S: [爱心社的积极分子](异口同声)


在例22中学生都是在0.2秒以内的瞬时停顿之后回答问题,沉默在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要放弃答题机会,用沉默来表示;另一种是正积极思考教师的提问,只是所用的时间较长。所以教师在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先辨别清楚学生的情况,再决定是否要抢夺学生的话轮。

第二,笔者在分析语料时发现教师在使用反馈评价的策略抢夺话轮时因反馈评价很多,教师一直占据话轮,学生无法说话,得不到练习机会。如:


例23

T:所以说啊(::)(2.0)作为男的,30岁而立之年,40岁是不惑之年,50岁而知天命。那你这个时候,作为年轻人,工作也稳定了,经济上也有一定基础了,社会上站住脚了,这是30岁而立之年。40岁,不惑之年,能够看清楚很多问题,你对很多问题都清楚了(∗)就是说人到了一定年龄段会达到一定的阶段,产生新的变化。男的呀(::)我们班的这两位,首先结不结婚不要紧,先工作几年,先稳定下来,是这样打算吗?

S:我自己是这么打算,但是老妈不这么打算。

T: =对,你们可能面临的是逼婚和催婚,中国很多啊,越南有没有?(∗)毕业了之后工作啊,工作一两年,你还是没有找对象,到后面你就随便,都不想谈,都无所谓了。然后你家里人就着急了,就会催你,怎么还不结婚,就是催着结婚。怎么还不生孩子,催生,催生孩子。(3.0)所以说这是你没法计划的是吧?

S:是(::)

T: =哦,行,也是暂时没做计划,看来你暂时不想结婚。


在例23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反馈评价过长,一直占据着话轮。学生只能说一句话或者一两个词,这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话轮较长,学生话轮较短。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开口说话并且尽量引导学生的话轮,出现个别学生一直占据话轮的情况比较少,教师要视情况而决定是否抢夺话轮,抢夺之后要控制自己的话轮长度,不能一直占据话轮,避免造成学生话轮短的现象。

3.教师保持话轮

虽然在口语课中,教师应该主动让出话轮,让学生多参与到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话、多练习,但是在高级汉语口语课中,学生的汉语已经达到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水平,有时个别学生会一直占据话轮,甚至还有抢夺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话轮的情况,使课堂失去控制,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保持话轮的策略让课堂的话轮发生转换。

Coulthard指出保持话轮可采用以下技巧:一是应用Sacks所说的语句未完成成分,如:“but”“and”“however”和其他的从句组合;二是在话轮开头使用未完成标记,如“if”“since”等主从连词,它可以使别的会话参与者了解到在话轮结束前,至少有两个从句;三是说话者可以使用“我想说两点:第一……第二……”,或者使用“首先……其次……”之类的句子;四是讲话者在可能会被打断时采用提高音量、加快语速的方法保持话轮。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1.对录音语料分析发现在高级口语课上教师保持话轮的策略主要有语句未完成成分保持、未完成标记语和利用语音以及利用搪塞语。语料分析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教师保持话轮使用的策略

(1)语句未完成成分保持话轮

Sacks说语句未完成成分的作用是把一个潜在的完成句变成非完成句,意思就是在一个句子完成后,使用表示句子还未完成的连接词,如“而且”“并且”“另外”“因为”“所以”“如果”等,让听者认为说话者还没有结束话轮。教师在课堂上也会使用这个策略保持话轮。如:


例24

T: =不是不工作,是没有工作,失去工作,原来一般来说下岗是没有工作,比如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知道吧,(∗)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后来,企业一改革,很多工人失去了工作。因为(∗)这个单位不需要这么多职工了,不需要这么多工人了,就产生很多下岗工人。


例24中,教师通过“原来”“后来”“因为”这些连接词保持了话轮,并且在使用这些连接词时一般也会采用提高声调的策略。尤其是在解释某个知识点说话较长时,教师往往会使用这些连接词和提高音量保持话轮。

(2)未完成标记语保持话轮

教师可以使用未完成标记语来保持话轮,比如可以在话轮的开头使用“首先……其次……最后”这些标记语,也可在话轮当中使用一些标记语。笔者从语料分析中发现教师在话轮开始时使用未完成标记语较少,一般在话轮中使用,尤其是在话轮较长时使用。如:


例25

T:正方: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反方:创造的美高于自然美。第一是反对美容、整容,生下来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第二是创造的美高于自然美,你可以用人工创造美。我们班对整容是什么态度?有赞同的吗,有反对的吗?反对的(∗)反对的(∗)


例25中教师使用未完成标记语“第一……第二……”来保持话轮,顺利地把想表达的内容说完。

(3)利用搪塞语保持话轮

利用搪塞语,比如“嗯,额,啊,好”等填充空白,拖延时间,达到保持话轮的目的。搪塞语经常伴随着教师的停顿一起使用,教师停顿是会话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有时会因为要回忆、思考或犹豫而导致一时语塞,这时可以使用搪塞语保持话轮。如:


例26

T: =啊,有的事情不要太计较。(∗)额(:)要容忍他的缺点,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容忍他的缺点(∗)对吧?优点每个人都有(∗)谁都有,问题就是缺点(∗)对吧?结了婚之后两个人能不能过到一起去,关键就是能不能容忍对方的缺点,对吧?(∗)好,那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要学会包容,对吧?(∗)好,那么接下来,(4.0)说得简单,这个过程怎么样?(2.0)额(:)艰苦而又漫长,是一个磨合的过程。


例26中教师利用搪塞语“啊、额、对吧、好”保持了话轮。这些搪塞语可以填补话轮内出现的空白,避免冷场和尴尬,说话人也可借此思考下文,起到拖延时间的作用,保住话语权。何慧英.话轮转换及其语用策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5): 40-42.

(4)利用语音保持话轮

教师在保持话轮时,为了防止话轮被学生打断往往会利用语音策略保持话轮,经常使用提高音量和加快语速的手段。如:


例27

T:这其实啊,孟老师有没有教过,围城就是中国的一位作家(3.0)钱锺书(∗)写的一本书。他就是把婚姻比喻成围城,四四方方的墙围起来。那么婚姻呢?就像这样啊,你住在里面的想出来,结了婚的想离婚。可是住在外面的人呢,还没有结婚的呢,哎,就想赶紧结婚。>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就是这个意思啊。(3.0)


在例27中,教师在解释“婚姻就像围城”时,为了把这个解释清楚或者说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在话轮转换的关联位置提高音量并加快语速以保持自己的话轮,防止被学生打断,这是教师在预测话轮可能被打断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策略。

综上所述,教师在保持话轮时使用了语句未完成成分保持、未完成标记语和利用语音保持以及利用搪塞语保持的策略。语句未完成成分的保持策略使用了69次,占45.39%,是使用次数最多的;其次是搪塞语保持的策略,使用了49次,占32.24%;利用语音保持的策略使用了20次,占13.16%;未完成标记语策略使用了14次,占9.21%。教师在使用策略保持话轮时也要注意控制话轮的时间长度,毕竟对外汉语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尤其是口语课,其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提高汉语口语表达的能力。如果教师一直保持着话轮,占据话轮时间过长,容易造成“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会降低,课堂气氛会沉闷。学生锻炼口语的机会少了,口语课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所以教师在使用话轮保持策略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三)学生话轮转换策略分析

对外汉语口语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课,其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运用交际法教学原则,课堂上交际互动,精讲多练,以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尤其是高级口语课,其培养目标应是能够灵活地使用交际策略,能够进行得体的语言交际活动。所以作为学生除了懂得汉语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掌握话轮转换的规则和机制,懂得如何开始说话和结束说话,如何使自己的谈话不被别人打断,如何在会话过程中运用各种话轮转换的策略。以下具体阐述学生在话轮转换过程中使用话轮转换策略的情况。

1.学生取得话轮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引领者。一般来说,任何话轮的分配都经由教师之手,然后学生才能获得话轮;并且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当他有意让出话轮且未指定下一个说话者时,学生会根据话轮转换策略来获得话轮,取得说话权。笔者通过分析语料得出学生取得话轮的策略主要有自选取得、主动提问取得和竞争取得,如表5所示。

表5 学生取得话轮的策略情况统计

(1)自选取得

话轮转换规则为:如果教师没有指定下一话轮人选,但是通过发问等方式限定了下一话轮内容,那么全班学生都可以自选。所以学生可以通过自选的策略获得话轮。


例28

T:很好,绝不会袖手旁观。第三个问题学校的爱心社他们接下来有什么计划?下个周末,他们打算组织(::)

S:一批学生一起去盲……

T:盲(:::)盲

[盲人学校]


例28中,教师没有指定下一个说话者,所以全班学生都可以自选获得话轮,这种方式是很常见的,也是教师在口语课上鼓励学生开口说话的一种常用方式,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积极思考。

(2)主动提问取得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因为没听懂存在疑问或者对课文中某个话题很感兴趣,就会主动向教师提问,获得话轮。如:


例29

T: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S:老师(::)那个(∗)做那个牙?(2.0)

T:也算是整容,牙突出来很难看,对吧?(2.0)做手术弄回去,也算整容。

S:还有一种啊,是(::)是用自然的方法,比如那个油啊,用自然的油啊,自己做美丽的。

T:哦,那个是天然的,是可以接受的,有的是牙突出来不好看,去做的,有的是牙不好,去矫正,这个也算是整容。


例30

S:老师后悔的“悔”是悔恨的悔吗?

T:“后悔”这个词我们学过了,也是悔恨的悔。


例29中学生对整容这个话题感兴趣主动提问,利用这种主动提问的策略获得话轮。还有例30中学生不明白“后悔”和“悔恨”这两个词,所以主动提问,获得话轮。高级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处于知识运用的阶段,所以在一些汉语知识上会产生疑问而主动提问,获得话轮。

(3)竞争取得话轮

在口语课上,为了更多地得到锻炼口语的机会,学生与教师进行话轮的竞争,或者学生与学生进行话轮的竞争,有时会出现两人或者多人同时说话的情况。


例31

T:所以男同学说的美女的标准都不一定是要漂亮的,都是内在的,内心的一些东西。那女同学呢?(2.0)根慧,好久没有见你说话了。(2.0)

S1(根慧): <温柔的>

T: =温柔的。(3.0)

S1(根慧):额,还有(2.0)会做饭的。

T:哦(:::)会做饭的?这一点,我倒觉得男孩子应该更在乎。

S2: =最重要

S3: >对!对!对!<

T:最在乎的是这个吧,男孩子?

S3: = >不!不!不!<(∗)最不在乎,哈哈……(一阵笑声)

S2:不会做也可以。

T:在乎吗?

S4: = [在乎!因为

S3:在乎]但不是最重要。

T:哦,[难道说

S3:会做饭,但是都是说假话]


例31在高级口语课上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尤其是在话题讨论时,学生自由竞争获得话轮。在这个例子中,讨论“关于女性美的标准,男性和女性的看法有差异吗?”对于这个话题女生和男生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因此这个话题会引起大家的热烈反应,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在教师指定根慧回答后,还是有很多学生通过竞争获得了话轮,学生3通过语速的加快和打断学生4和教师的话轮获得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在竞争时出现与学生4和教师话轮的重叠。这种现象在话题讨论时经常出现。

综上所述,学生在话轮的取得上主要采用自选取得、主动提问取得和竞争取得的策略。使用自选取得的最多;其次是主动提问的策略;最后是竞争取得话轮。课堂上学生取得话轮使用的策略比较少,也比较单一,主要使用自主取得话轮的策略。

2.学生保持话轮

学生在获得话轮以后,为了表达完自己的想法或者获得更多的机会练习口语,就会对自己的话轮进行把持。在分析语料时学生把持话轮的方式主要有语句未完成成分保持、利用搪塞语和重复自己的话。具体分析如表6所示。

表6 学生把持话轮的策略情况统计

(1)语句未完成成分保持

学生利用语句未完成成分保持话轮,让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认为自己的话还没有说完,如例32中,学生利用“不过……如果……”保持了自己的话轮。


例32

S:自然美(∗)当然是最好的,不过(:::)整容的话(∗)如果是(2.0)如果只是(∗)有一些地方觉得(2.0)不太满意的话(∗)就做呗。


(2)利用搪塞语保持

学生利用搪塞语“嗯、啊、额”等填补话轮内的停顿,以此来保持话轮,拖延时间,完成自己的话轮。如:


例33

S:家境(::)额(:)贫困,又得了这种(:)嗯(:)病,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3)重复自己的话保持

学生利用重复自己的话保持话轮,尤其在被别人打断时为了表达完整自己的观点,会选择利用重复自己的话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话轮。如:


例34

T:哦(::)你说两个人。

S:是两个人。如果两个人一起的话如果两个人一起努力的话就可以。

[就可以

T:能解决我们家庭的(困难)]

S:你不能要求太高,如果你没有能力赚钱,会很累。


例34中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与教师的话存在重叠,教师即将抢过话轮发言,但是学生利用重复自己的话的方式保持了话轮,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观点表述。

综上分析,学生在保持话轮的过程中使用了语句未完成成分保持、利用搪塞语和重复自己的话的策略。语句未完成成分保持策略使用了8次,利用搪塞语策略使用了6次,重复自己的话保持话轮的策略使用了4次。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保持自己的话轮使用的策略比较少,且使用次数不多。这说明学生在话轮转换策略上的意识比较弱,没有意识到在口语课中需要掌握话轮转换的策略。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3.学生放弃话轮

学生放弃话轮,即学生放弃现在持有的话轮,出让说话权。课堂会话是一种互动的交际行为,如果当前说话人一意孤行,独占话轮,会将互动的会话变成演讲或独白。因此,在课堂上不能是某个学生一直独占话轮,应是学生和老师轮流发言,所以学生要在适当的时候主动放弃话轮,实现话轮的有效转换。笔者在分析语料时发现学生放弃话轮主要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回答或已经表达了完整的意思。

(1)不知如何回答

在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中,学生有可能因为不知如何回答教师的问题而选择放弃话轮。


例35

(课后练习用A是A, B是B改写句子)

T:你看这色彩(::)

S:搭配得多(3.0)多(:::)

T:多(:::)多(:::)

S:多鲜明啊,红的地方(∗)鲜红,白的地方。(2.0)

T:什么是什么,什么是什么

S:白的地方(3.0)纯白,看起来赏心说(::)日

T: =赏(∗)心(∗)悦(∗)目(∗)

S:赏心悦目。

T:你还是没说这个句子怎么改。

S:哦(::)(2.0)

T:你看这色彩搭配得多鲜明啊(:)

S: =是(∗)红的地方

T:哎(2.0)怎么改?

S:(沉默)


在例35中,学生在做练习时与教师进行话轮的转换,通过教师的引导说出句子,但还是没有把句子说正确,最后因回答不出而放弃话轮。

(2)表达了完整的意思

如果学生完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不想再继续说下去了,也会主动放弃话轮。如:


例36

T:追求自由,自己的事情,是吧?

S: =也不一定,要看家庭。

T:要看家庭?

S: =对啊,有人看重,有人不看重。有人觉得爱最重要。

T: =嗯,对。

S:要看条件,因为条件有好有坏。

T:那有的家庭呢?有的家庭也在乎。

S:那就是要看条件。

T: =那你的意思是有的家庭条件好的(∗)反而在乎。

S: =也不一定。

T:不一定。好,还有吗?

S:没了。


例36中,教师通过提问“还有吗?”诱发话轮继续转换的目的,但是学生认为自己的观点已经表达完了,所以自动放弃了话轮。

综上分析,学生在放弃话轮时并不是有意识地使用放弃话轮的策略,而是不知如何回答被迫放弃话轮或已经表达了完整的意思让出话轮,并不像教师在放弃和让出话轮时会有意识地使用让出话轮的策略,所以学生话轮转换策略使用的能力还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