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东南亚的汉语教学手段与方法探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选(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汉语话题简述本文关于话题的定义、特点及分类等方面问题的讨论主要参考了刘丹青、徐烈炯研究汉语话题的著作《话题的结构与功能》。

(一)话题的定义

汉语话题未有公认的明确定义,普通语言学界、汉语功能语言学界、汉语形式语言学界和汉语结构语言学界的观点有分歧。而刘丹青和徐烈炯在《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把“没有明确定义”理解为缺乏形式化的定义。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要给话题下一个相对全面的定义,必须综合考虑话题的语义性质、句法性质和话语功能性质。《话题的结构与功能》认为话题的语义性质包括:话题是后面述题部分所关涉的对象,语义要素是通常所说的“关于”;话题与句子主要动词短语(VP)的关系可以是施事、受事或其他关系的论元,也可以是非主要VP 的论元或者在语义结构中处于嵌入状态的成分,还可以是时间、地点等句子内容的环境要素。

综合《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一书的观点,把话题看作一个句法概念时,可以这样给它下定义:话题是出现在句法结构中某个特定位置的词语。话题的句法性质有:位于句首;前置,即位于述题前;可省略;话题后可停顿;有话题标记;可以句中原位出现复指成分;不能是句子自然重音所在处;若干句子或整个段落可共用一个话题。

此外,话题具有话语功能性质,包括:话题必须有一定成分;话题是已知信息;话题须是听话人、说话人双方共享的信息;话题是已被激活的信息;话题是说话人有意引导听话人注意的中心;话题不能是焦点,并且跟焦点相对。

(二)汉语话题的特点

第一,汉语话题结构有主话题,也可以有次话题与次次话题。在一个复合句中,话题可能不止一个。位于句首的、处于所有非话题成分之前的话题是主话题,位于主话题的述题部位的话题是次话题,以此类推还有次次话题。主话题、次话题、次次话题在句中的位置有所不同。

第二,汉语话题结构中可充当话题的成分多种多样。关于可充当话题成分的问题,除名词短语、动词短语、数量短语外,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等也可以位于句首做话题。话题还可以是小句,如:

(1)下周的会议取消,我通知了我们班的人。

第三,汉语话题结构通常有话题标记。汉语话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常带有标记。话题标记是用来体现话题功能的语言形式手段。广义的话题标记包括各种音段成分、超音段成分以及成分语序。而汉语中的话题标记主要是狭义的话题标记,即语序(话题前置)、停顿和提顿词,如下面几个句子:

(2)a.我不会开这款车。

b.这款车我不会开。

c.这款车,我不会开。

d.这款车啊,我不会开。

上面句b、句c、句d分别使用了语序、停顿和提顿词三种话题标记。值得注意的是,在口语中这三种话题标记通常会被同时使用,如句c同时使用了语序和停顿的话题标记,而句d更是同时使用了语序、停顿、提顿词三个汉语主要的话题标记。其中,提顿词这一种话题标记特别值得注意。

徐烈炯、刘丹青最早提出提顿词的概念,称所谓提顿词,“提”表示了它的功能,反映话题在句子中的提契作用;“顿”则表示它的结构特点,即具有停顿作用。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当前学术界承认的提顿词有“啊”“吧”“呢”“嘛”等几个。

关于做话题标记的提顿词,以前人们仅仅认为它们只起标示话题的作用。第一个对话题标记提出不同看法的是张伯江、方梅,他们认为话题标记除了标示话题外,还有别的功能。张伯江,方梅,编.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此外,徐烈炯、刘丹青通过对上海话做分析,证明提顿词的确有别的话语功能,如咨询功能等。

第四,汉语话题具有三方面的功能要素。

其一,话题为后面的述题部分划定了时间、空间或者个体方面的背景、范围,即划定了语域。说话人可以通过话题来表明所谈论的内容在该语域内有效,超出该语域则未必有效,如:

(3)班里的事情,胡老师说了算。

例句(3)以“班里的事情”为话题,表明说话人表达“胡老师说了算”的表述只是在“班里的事情”这一语域内有效。

其二,话题提供了语义相关性方面的索引,说话者用话题来表明述题在内容上跟话题有关,以此帮助听话者理解话语。述题在内容上要围绕话题,述题的内容要跟话题有某种相关性。话题结构的相关性能可表现为明显的语义联系,也可表现为需用非语言知识建立的联系,但是它排斥没有语言联系的话题结构。

其三,话题给话语提供起点,还预示着它必须有后续成分,即述题部分。话题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告诉听话人话题后面将有围绕话题展开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才是表达的重点。

(三)汉语话题的类别

汉语话题可以从话题的关系语义的角度去分类。关系语义即话题与句子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或者说话题与话题后面的述题或述题中的某部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根据话题与述题或述题中的组成部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把话题分为论元共指性话题、语域式话题、分裂式话题、拷贝式话题、分句式话题五类。

1.论元共指性话题

论元是在句法意义上跟句子中的主要动词即谓语动词发生关系的成分。论元共指性话题与句子主要动词的某个论元或者相关的空位所指相同,这种话题-述题间的语义关系非常紧密。

在语义上,论元共指性话题通常表现为施事、当事、工具、受事、对象等;在句法上,它可表现为在主语、宾语等论元成分所占的句法位置上存在空位或复指成分,例如:

(4)a.陈小姐,她见过我。

b.刘先生,我见过他。

c.陈小姐,我送了她几张票。

d.我这把刀啊,它砍倒过一棵大树。

句a中的“她”、句b中的“他”、句c中的“她”和句d中的“它”都作为表示话题在述题中的复指成分,都可以不出现而成为空位:

(5)a.陈小姐,见过我。

b.刘先生,我见过。

c.陈小姐,我送了几张票。

d.我这把刀啊,砍倒过一棵大树。

若话题与述题的共指成分在述题中位于主句或小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空位的出现是比较自由的,但复指则受到一定的制约。这些制约主要来自话题成分的语义范畴。一般来说,指人的话题用“他”或“她”复指比较自由;而不指人的话题尤其是指无生命物的话题,用“它”来复指便显得不太自然。对比(4)(5)中的例句d可看出,“我这把刀啊,砍倒过一棵大树”比“我这把刀啊,它砍倒过一棵大树”要显得更自然。

2.语域式话题

语域式话题是一种为述题提供所关涉的范围或框架的话题,这里提到的“范围”及“框架”统称为“语域”。这一类话题跟述题的关系较松散,主要可分为时地语域式话题、领格语域式话题、上位语域式话题和背景语域式话题四类。

第一,时地语域式话题。

此类话题为述题提供时间、处所方面的语域,是汉语话题中很常见的语义类别。一般来说,主语前或者无主语语句句首的时间词或处所词都是时地语域式话题。

时地语域式话题与状语可以明显地区分开。时间地点词语在主语后谓语动词前时,若有前面提到过的停顿、提顿词等话题标记,是时地语域式的次话题,若无相关标记,则可以看作状语。

时地语域式话题与论元共指性话题存在共同之处,即两者都存在共指现象。当时间处所词或时间处所成分出现在句首时,可以看作在主谓之间存在空位,因为在这个空位上可以使用复指成分,例如:

(6)a.2010年,我在那一年本科毕业了。

b.2010年,我本科毕业了。

(7)a.广西大学,我在那儿有不少朋友。

b.广西大学,我有不少朋友。

例句(6)中的两个句子都以“2010”年这一时间词做话题,述题中的“我”和“本科毕业了”之间,句a出现了“2010年”的复指成分“那一年”,句b中则把该复指成分省略了。例句(7)的两个句子以地点词“广西大学”做话题时也有类似现象。此外,从这两组例句中还可以看出,时间地点词做话题时,在述题主谓之间出现的复指成分前往往需要加上介词。

第二,领格语域式话题。

这一类话题跟谓语动词有一种间接的语义联系,它跟谓语动词的论元在语义上有紧密联系,在意义上是谓语动词的某个论元的领属格成分。

在领格语域式话题中,述题中有可能出现话题共指的定语,因为可认为在没有复指成分时句中存在领格空位,例如:

(8)a.老张,他的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

b.老张,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

(9)a.小赵,我只见过她的照片。

b.小赵,我只见过照片。

例句(8)中,句b述题中的“女儿”与做话题的“老张”之间存在领属关系,与句a相比省略了“他的”,可看作“女儿”前出现了领格空位。同理例句(9)中“小赵”与“照片”也可这样分析。

第三,上位语域式话题。

这一类话题跟述题中的成分有全集和子集的关系,即上下位关系或种属关系。上位语域式话题是句子谓语动词某个论元的上位概念,在汉语话题中很常见。

上下位概念可以用系词构成表示归类的判断命题句,由下位词做主项,上位词则做谓项,如:

(10)a.苹果是一种水果。

b.苹果是水果。

例句(10)中,句b比句a少了“一种”。句b以做话题的下位词“苹果”为主项,述题中的上位“水果”做谓项,构成了一个表示归类的判断命题句。

第四,背景语域式话题。

此类话题跟述题内容之间的联系,主要是依赖背景知识或者谈话当时的语境而建立的,在句子的内部无法建立明确的话题-述题的语义联系,如《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多处引述的例句:

(11)那场火,幸亏消防队来得快。

例句(11)中,“那场火”与“消防队来得快”并没有任何可以做形式化解释的句法语义关系。句子能通过常识来理解,发生火灾时需要消防队来灭火,消防队来得越快,火灾造成的损失就越小。这里的话题与述题间的联系属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不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因此,背景语域式话题与述题的联系较松散。

3.分裂式话题

刘丹青给分裂式话题下的定义是:“可以看作由适于充当宾语的受事类论元经部分话题化而形成的,部分话题化的结果是一个受事类论元被分裂成了两个句法成分,一个在谓语核心动词前充当话题,另一个在其后充当宾语。”

在分裂式话题结构中,主要由不带指称性标记的单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来充当话题成分,宾语主要是由量词短语来充当。例如:

(12)a.鞋子买了两双,衬衣买了一件。

b.广州去过三次了,深圳只去过一次。

例句(12)的两个句子中,充当话题成分的“鞋子”“衬衣”“广州”“深圳”都是不带指称性标记的单个名词或名词短语,述题部位做宾语的“两双”“一件”“三次”“一次”都是量词短语。

分裂式话题具有特殊的话语信息功能。它分裂了数量短语,并且将数量单位留在了宾语的位置,使之成为突出强调的焦点。

(13)a.这种酒他喝了三杯。

b.他喝了三杯这种酒。

对比例句(13)的两个句子,句a比句b更能突出他喝了很多这种酒。

4.拷贝式话题

现代汉语里的拷贝式话题句是在语篇里形成的肯定性关系小句,它属于语用组形句,主观性强。在人际功能方面,拷贝式话题句反映言者对行为的态度以及对人物的区别性评价;在语篇方面,它语势高,具有内接与外指的双重功能,是语篇的信息峰。

这里的“拷贝”是一个比喻说法,拷贝式话题跟句子中的主语、宾语甚至谓语动词完全同形或者部分同形,且同形的成分之间在语义上也是同一的,如:

(14)a.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b.他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拷贝式话题结构有强调的作用。它让同一个成分既做话题,又做谓语或补语的一部分,通过该成分的重复出现从而对其强调。此外,拷贝式话题往往具有对比性,使之实际上成为话题焦点,而它的述题成分前通常又会有强调类语气副词,使得该成分又成为谓语中的焦点。同一个成分,在一个句子中同时占据话题和谓语的两个焦点位置,因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强调。

拷贝式话题结构还可以表示让步。所谓让步就是通过在让步小句中运用一些表示肯定或强调的成分,肯定对自己观点不利的事实。

5.分句式话题

分句式话题,顾名思义,就是分句做话题。这里充当话题的成分在意义上跟述题之间有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它的形式是一个小句。陆俭明提出的划分汉语话题形式的标志中有一条是“能在其后加上‘是不是’形成反复问句”。如下列句子:

(15)a.他不想结婚是骗你的。

b.他不想结婚是不是骗你的?

句b在句a的话题“他不想结婚”的后面加入了“是不是”,构成了反复问句。根据上述陆俭明提出的标准,“他不想结婚”是一个分句式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