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摘要: 随着全国持续出现的“国学热”“国博热”“故宫热”“汉风热”“非遗热”等,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形式要求更丰富,内容要求更多元,质量要求更高端。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让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资源活起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文化需求,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新的历史使命。重庆市文化文物单位依托独特的地方历史人文资源,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走出了坚实的一步。本文以重庆市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为例,进行现状剖析,发现存在问题,从社会效益、资金、队伍、政策保障、群众需求、市场规律等方面提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 文物 创意产品 文化产业
21世纪以来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看书、看报、看展览、进行艺术欣赏等成为人们打发空闲时间的重要内容。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公共文化场馆的代言符号之一,作为“最后一个展厅”,给文化文物插上了创意的翅膀,是让广大观众把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留在身边的重要形式。文化文物创意产品开发已成为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重要历史使命,是提档升级、满足广大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的重要纽带,也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对外开放的一条亮丽风景线。
一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意义及作用
文化创意产品,是以历史文化文物资源为基础,发挥创意创新思维,开展设计、研发、制造等推出的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大多是给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赋予了文化内涵,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提升地区发展软实力
当今国际国内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以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竞争,提高地区发展软实力已成为常态。小说《哈利波特》的创作和后续的电影、游戏合作,“迪士尼”故事的创作及其人物形象设计和主题乐园的建设等,均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国还通过好莱坞电影、芭比娃娃、微软、谷歌、硅谷等造就了举世公认的软实力。英国以莎士比亚、英伦摇滚、足球、大不列颠百科、牛津词典等传统文化符号和体系,在全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并以整个世界为市场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亟待加强对自身悠久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形成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风”。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市委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把重庆打造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西部创新中心。《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结合起来,打造一批文旅深度融合的主题娱乐、观光路线、节展活动、演艺精品和纪念品工艺品。”重庆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独有的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巴渝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大力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借势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掀起“巴渝风”,全方位展示“中国气派”“重庆特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文化创意产品将把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注入时代元素,融入产品与服务中,让世界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重庆,提升重庆的国际国内形象,增强发展软实力。
(二)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因其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既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抓手。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挖掘特色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进一步强化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非遗”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功能。这些场馆也可以借助文化创意产品宣传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提升知名度,增加自身造血功能。从经济效益来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以文化创意产品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项服务功能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需求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其开发易与新技术对接,创新应变能力强,而且进入门槛较低,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化建设相辅相成,同步推进。没有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就无法全面提升公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更难培育公众的文化消费意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不仅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反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可以借其“创意之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凸显现代化和时尚性。
(三)提升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
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具有高知识性、智能化、高附加值的特征。从社会效益来看,文化产品能够抚慰心灵、调节情绪,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得好,就可以在延伸和拓展文化传播功能的同时,有效促进和扩大社会文化消费,对于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也是加强对文化文物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让更多的文化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广大群众把公共文化场馆留在身边,把历史文明、文化创意、文化精髓带回家。
二 重庆市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现状
长期以来,重庆市以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为依托,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其中,以文物保护单位、“非遗”项目传承单位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机构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起步较早、体系较为完善。
(一)取得的初步成效
1.统筹部署,全面启动
2016年9月,在国办发〔2016〕36号文件下发后,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强化了对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扶持,对全市推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该《实施意见》的出台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进行了转发和推广。另外,《重庆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落实国家培育文博产业的政策,支持博物馆挖掘馆藏资源,试点开展委托或授权经营,合作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同时提出:“力争在2020年,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国民支柱性产业。”《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以文博单位和文化创意设计企业为主体,深入挖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2.建立机制,试点先行
为形成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合力,重庆市成立了由市文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10余个部门协同配合的推进机制,加强对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的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了政策制度体系和发展规划,做好政策宣传、引导扶持和统计监测等工作。在市文化系统成立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处室密切配合。2016年,重庆美术馆、重庆图书馆2家单位入选由文化部备案的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3家单位入选国家文物局确定的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重庆市政府还策划了一批市级试点单位,并制订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
3.加强合作,整合力量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文化文物单位切实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在产品研发、推介、展示、营销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通过委托出版、品牌授权和重庆出版集团、万事利集团合作开发出3D红色画廊、红岩老照片讲故事系列、党性教育系列笔记本等一批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并设立了2个互联网销售商店和10个实体销售场所;重庆自然博物馆通过合作经营与上海允礼商贸有限公司、上海嘉麟杰益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恐龙雕塑及模型、“重庆自然博物馆的来信”明信片、“世界恐龙艺术大展”等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利用自有空间设立9个销售场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通过品牌授权等方式与北京嘉德明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市金亚迪彩色印刷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三峡博物馆结合“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工农红军标语展、馆藏花鸟画展以及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和研学旅行等开发了一大批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利用自有空间设立博物馆商店进行销售,深受观众欢迎。此外,完善了文化创意产品营销体系,积极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参与精品文化数字产品展览推广项目,引进社会力量建立文化创意产品集中展销点,重点布局在旅游景点、重点商圈、交通枢纽、大型文化设施等区域。文化文物单位在保证公益服务的前提下,将自有空间用于文化创意产品展示、销售。同时利用“互联网+”营销手段,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发展电子商务和体验式营销。
4.全面推进,成效明显
重庆市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初步成果。全市博物馆紧紧依托馆藏资源,推出了1000余种文化创意产品,深受观众喜爱和欢迎。其中,重庆自然博物馆采取与文化企业合作开发模式,开发8大类70个品种文化创意产品,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870.7万元;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采取自主研发方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51种,2016年文化创意产品经营收入193.16万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通过设立企业开发文化创意产品21种,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190.11万元。201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期间,成功举办“创意生活 传承文化——重庆首届文博创意产品展示活动”,全市30余家文博单位带来的1193件(组)优秀文化创意产品在展会上集中亮相,评选出了十大文博创意产品。重庆市还组织了优秀文化创意产品参加国际博协第24届米兰大会、2016年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等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和知名展会,荣获“最佳展示奖”“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最受欢迎奖”“最佳创意文化创意产品奖”等多个奖项。另外,重庆近年来还连续举办了5届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对中外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动漫文化、艺术品收藏等180多个行业进行展示。2016年举办了首届中国(重庆)老字号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700多家全国知名老字号品牌企业和非遗项目参展,汇集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产品。
(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重庆市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在延伸和拓展文化传播功能的同时,有效促进和扩大了文化消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步显现。但也要看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阶段,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政策扶持。
1.产品研发水平不高,创新不足
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要体现“文化”,而且还要体现所在地区、所在场馆独特的文化符号,要通过创意打动观众,让人产生购买欲。部分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符号缺失、产品创意不足,开发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都不够,导致产品单一、同化严重、低水平开发。很多文化创意产品仅是一些图书、音像制品、书签,或是文物复制品,产品实用性、艺术性差,文化文物信息含量不高。在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还有差距,未能充分利用本单位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研发,未能有效打造地域符号文化创意品牌,对观众吸引力不够。
2.文化文物单位发展不均衡
文物博物单位由于起步早、资源丰富、平台较好,所以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做得相对较好。“非遗”项目多年来紧紧依托市场,推出大量的“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已形成良性循环。大型博物馆、纪念馆,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红岩联线、自然馆等由于人流量大,产品研发、营销体系健全,推动有力;但是一些小型博物馆、专题性博物馆由于人流量小,产品研发动力不足,销售效果较差。部分区县博物馆甚至还未设立销售商店,亟待起步推动。其他场馆,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非遗”中心、乡镇综运动合文化站等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
3.产品营销乏力,经济效益不明显
部分公共文化场馆纪念品商店的市场定位模糊、产品同化严重、不具备独特性。有的店铺堆放杂乱,甚至与地摊无异,经营运行不畅,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展示呈现大打折扣,让游客产生不了购买欲望。有的商品标价虚高,性价比较低,数月甚至数年不能出售。由于经济效益不明显,部分开发单位积极性不够高,未能形成良性循环。
(三)重庆市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经验与优势
1.政策利好机遇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提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挖掘特色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6〕36号)的出台,为文化文物单位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进行了全面部署。2017年,国家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文化文物单位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已逐步提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人民群众素质,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重要抓手。重庆市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为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带来了新的机遇。
2.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文物资源富集,有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不竭源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908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采集登录文物470234件/套,实有数量1482489件。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282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27处。其中白鹤梁题刻和钓鱼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属于保护范围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7个门类、4110项。“非遗”保护构建起了三级名录体系,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44项、市级511项、区县级2052项。另外,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纪念馆、“非遗”保护中心及其他国有、民营文化文物单位,掌握了大量的文化资源,为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产品研发机构众多
重庆市拥有众多的文化文物创意产品开发机构,其中博物馆数量达到85家,民间博物馆16家,免费开放博物馆68家,区县博物馆覆盖率达74%。全市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红岩联线、自然馆等为代表的文博单位与民营企业合作开发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重庆有“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40人、市级563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市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55个。在文化创意开发方面,荣昌陶器、夏布,梁平竹帘、年画、垫江角梳、谭木匠梳子、城口漆器等,通过创意团队研发、生产,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全市有公共图书馆41个、文化馆4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00余个,这些公益性文化机构正逐渐成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生力军。
三 加快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重庆市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全市文化文物单位要以馆藏资源为载体,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规律为准则,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完善人才、资金、政策保障,推动文化资源、科技手段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不断提升竞争力,发挥文化创意产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具体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文化创意产品自身具有产业属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之一。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因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的特殊作用,应纳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统筹部署。所以,要切实厘清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具有的公益、产业双重属性。要充分整合公益文化活动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资源,实现相辅相成,合作共赢。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免费开放或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参与各类公益服务活动,为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提供人流基础;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销售、引导服务,进一步丰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服务项目和功能。要切实将文化创意产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持其对公众服务的“公益性”“便捷性”,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范周说:“对文化资源应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不能为经济利益而亵渎文化文物单位的形象和文物价值。”只有理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到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意义,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完善资金、人才、政策保障
1.要加大投入,为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打牢基础
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有效投入。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创设发展基金,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文物局提出将鼓励众创众筹,为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研发、经营等活动提供指导和便利条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原创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这无疑为管理部门支持文化创意产品发展做出了良好示范。以重庆为例,在中央设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应争取设立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业绩奖励。
2.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供人力保障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不仅需要文化文物类的专业人才作理论支撑,还需要具有高端创意水平的研发人才,需要产品营销的经营管理人才等。在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应将人才培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打造集创意研发、营销管理、宣传推介等为一体的专业团队。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企业积极参与各类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探索现代学徒制、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实习提供岗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成果纳入公益性文化机构职称评聘、“非遗”项目传承人管理、工艺美术大师认定中。进一步畅通国有和民营、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人才流动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引进、交流优秀专业人才。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文化创意产品提供政策支撑
针对公益性文化单位从事经营活动的依据模糊不清、管理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在国办发〔2016〕36号文件基础上出台实施细则或配套政策。支持文物文化单位成立文化创意经营企业,打造文化创意基地,利用丰富的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尽快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企业纳入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范围。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纳入政府对各级文化文物单位的绩效考核中,制定考核办法,对开发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给予激励。对在开发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按规定予以奖励。鼓励社会力量与文化文物博物馆单位合作,在资源共享、投资入股、权责明晰方面要进一步细化政策,在接受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督方面提出可操作办法,以便各单位参照执行。以重庆为例,应制订政策搭建银企、商企对接平台,畅通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企业投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组织文化创意产品精品推介会,促进文化文物单位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的合作交流。
(三)切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1.产品研发要在传承中创新
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文化创意产品就是最好的载体。以博物馆为例:传承与创新是博物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在开展文化创意工作中的应有前提和义务。对博物馆而言,文化创意产品是对传承与创新精神加以运用并直观表达的最优途径。文化创意产品,要立足于文化文物自身资源挖掘,着意于创新创造,而且应多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文化创意产品除了实用价值外,更多的在于它背后的故事和代表的文化内涵,左右着观众的心理需求判断。这就需要在传承中挖掘资源,学会将传统的文化文物素材或物品赋予新时代的故事,在创新中切中观众的实用、审美、时尚需求等心理预期。
2.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
供给创造需求,这是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判断。供给与需求之间是一种互动均衡的关系,供给会影响需求,需求也会影响供给,文化创意产品的供需总体上也是符合这种互动均衡规律的。当今时代,文化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读书、看报、看电影和电视、听广播、上网等,对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产品衍生品消费较少。我国文化创作长期以来就存在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群众对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产品呼声极高,当面对众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创意产品时,选不出有地方代表性、称心如意的产品,因此亟待进行供给侧改革。只有提供高品质的文化创意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文化创意产品来说,供给的意义和作用显然更为重大,将极大地刺激消费,形成群众新的消费需求并良性循环。
3.开展体验式消费服务
文化创意产品,其本质特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要,最适合采用体验式营销策略模式。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创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消费过程中是否能提供顾客愉悦的体验,已成为决定产品价值的关键。可以通过设置场景,让观众亲自参与制作,感受创意全过程;可以让观众对音像、书籍等创意产品进行局部欣赏,获得体验后产生购买欲望;也可以对产品在出售中、出售后的观众体验进行总结,为进一步完善产品创意设计提供参考。例如重庆市荣昌陶博物馆的制陶体验、山城漆器的制胎体验、叶脉书签制作体验等活动,都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
(四)严格遵循市场规律
1.注重强化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连接产品研发单位与市场、群众的桥梁,是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对于长期享受政府买单、财政供养的公益性文化文物单位来说这还是个新课题。要尊重市场规律,在坚持文化创意产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采取与社会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发观众喜爱、市场欢迎的创意产品。营销要以顾客至上为准则,运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做到线上线下同步经营,注重商品陈列展示。产品设计理念要与时俱进,要把内涵丰富的文化变得鲜活生动,吸引消费者。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驱动能力,通过开发、供给,创造消费需求。强化消费刺激,利用消费季、展销会、博览会等平台,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加入文化消费企业联盟,进一步畅通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渠道,扩大消费群体。
2.注重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文化+农业”等多种业态融合模式不断涌现。“文化+”也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注入了新动力。文化、文物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应与旅游、地方城市建设规划、科技研发应用等有机融合,让文化、文物资源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除了产业之间的融合之外,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某些地方科技活动本身就是创意,科技与创意已经密不可分,科技对创意的支撑作用更是显而易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科技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只有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打造出的产品,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3.注重品牌开发和保护
文化品牌作为文化文物单位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是一馆、一站、一中心的代言符号,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应树立品牌意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挖掘其蕴涵的巨大市场潜能,打造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应当着手对文化、文物机构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进行清查记录,形成本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体系,规范图像授权、品牌授权和合作开发的授权制度。慎重选择有诚信的合作商,防止盗版产品,提高市场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以重庆为例,应着重对红岩革命历史、三峡移民建设、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等品牌进行大力开发和保护,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利用、宣传,将其打造成为重庆的代言符号,成为重庆的特色和骄傲。要不断地抽象、提炼、创造和升华,用全球化的思维打造品牌,促使重庆文化更好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