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学刊(2017年第4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力培育“浙江制造”经济新动能的思考

——以浙江省温岭市为例

◎王奭剑 李律

提要: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自入选浙江省首批“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县市以来,温岭市始终围绕产业、企业、产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依托“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和“品牌强市”创建,不断强化创新转型供给,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温岭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级试点为抓手,着力打造“浙江制造”有效供给体系,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力促制造向智造转型,就此课题组开展了专题调研,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浙江制造 温岭

作者王奭剑,中共温岭市委办公室室务会议成员、市委改革办公室主任;李律,中共温岭市委办公室、改革办公室改革调研科科长(邮政编码 317500)。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优化需求的角度提出,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自然而然地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对于民营经济活跃、块状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浙江温台沿海地区而言,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积蓄区域经济新动能、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益探索。而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组成部分、温台模式典型代表、浙东南沿海制造之城和台州南翼副中心品质之城,温岭培育壮大新动能,助力台州加快建成“制造之都”更是责无旁贷。

一 温岭深化“浙江制造”培育新动能实践

自入选浙江省首批“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县(市)以来,温岭市始终围绕产业、企业、产品抓好创新转型和智造升级,加快培育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2016年,温岭被列为浙江省5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地之一,系台州唯一。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27.06亿元,同比增长9.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2.1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居浙江省17强县(市、区)第一。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97亿元,同比增长18.5%;其中工业性投资160.33亿元,同比增长22.1%,增幅居浙江省17强县(市、区)第一。截至2017年6月底,温岭市4家企业6个单元产品通过“浙江制造”认证,5项“浙江制造”团体标准成功立项并发布实施,认证企业、认证产品、标准发布数量均居浙江省前列、台州首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件、省著名商标67件和省名牌产品47个。

(一)坚持试点先行育龙头

制定出台温岭市“浙江制造”培育发展三年规划及“浙江制造”品牌培育省级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路径,细化落实相关职能部门、镇(街道)和企业责任,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建成温岭市“浙江制造”品牌培育企业数据库,确定水泵、汽摩配件、机床工具、装备电子为试点行业,新界、利欧等8家行业龙头和“单打冠军”为试点企业。

(二)坚持智能升级强基础

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联动推进“互联网+”与“机器人+”,有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16年度工业性投资高出台州增速14.8%,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投入94.99亿元,同比增长36.3%;纳入台州“三个一批”重点技术改造的62个项目投资达21.54亿元。建成投用科创服务中心,打造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平台,增强研发设计、专利认证等技术实力。近两年来,温岭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台州第一。目前,获台州、温岭两级政府质量奖的企业共有22家,拥有首席质量官106名。

(三)坚持标准引领补短板

加快水泵、制鞋、工具等块状产业联盟标准建设,建立覆盖采购、生产、营销、售后等全过程的联盟标准体系。目前温岭市实施联盟标准9项,其中泵业2项、鞋业4项、工量刃具行业3项。同时,切实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标准技术指标,80多家企业参与各类标准制修订230项。如3家试点泵企参与起草的2项“浙江制造”团体标准达到国际先进,其中智能热水循环屏蔽泵产品能效指标优于欧洲标准13%,高出国际名牌企业同类产品14.8%。目前,温岭市拥有省级标准创新型企业10家及省技术标准研究创新基地2个。

(四)坚持品牌培育增优势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成立品牌推广服务中心,争创各级名牌,提高区域名牌的产品附加值。如水泵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省著名商标22件和省名牌产品12个,34家泵企获准使用“温岭水泵”浙江区域名牌标志,水泵产业集聚区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浙江省首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依托中国泵与电机展览会、中国工量刃具展览会及阿里巴巴·温岭产业带,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品牌推广格局。目前,温岭市水泵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出口交货值分别为77亿元、31.1亿元,同比增长33%、31.5%。

二 温岭培育“浙江制造”新动能存在的困难

当前温岭市“浙江制造”培育新动能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有效的工作体系、推进机制和培育环境,但“浙江制造”供给效应发挥不足,中小企业发展不快,县域品牌影响有限,对进一步释放温岭市制造业创新转型新活力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以下五点亟须重视。

(一)机制供给不足

温岭市民营经济块头大,但其经营体制、管理机制等优势正在逐步弱化。一方面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创新能力不强、“低乱散”现象普遍等严重制约转型发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制造”落地,但离真正即时响应、模块组合、柔性生产、按需定制的“工业4.0”境界尚有不小距离。这也导致温岭市走在全国行业前列的制造业企业屈指可数,做大做强任务十分艰巨。

(二)用地供给不足

近年来,温岭市一批制造业企业发展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对土地资源需求迫切。但受土地资源供应不足和国家对建设用地监控力度加大的双重影响,温岭市建设用地需求与实际供应能力之间矛盾加深,从而抬高了土地价格,提高了发展成本,恶化了投资环境。

(三)融资供给不足

温岭市民营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的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贷款占比不高。同时,由于民营企业的规模大小、经营模式、治理结构、信用程度、财务信息透明度等,与国有企业相比处于劣势,从而使贷款风险提高,外部融资难度加大。

(四)人才供给不足

从温岭市就业结构来看,制造业企业劳动成本高且受教育程度低,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更不利于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从温岭市人才流向来看,制造业企业高级人才引进难度大,优秀人才留住难度更大,而本地人才外流较多。同时,温岭市职业教育机制不够完善,推进校企联盟成效不够明显,企业车间实用型高技能人才较为紧缺。

(五)品牌供给不足

温岭市民营企业品牌创建通过近几年努力富有成果,拥有注册商标2.92万件,其中行政认定驰名商标11件,但国内叫得响、国际影响大的品牌较少。同时,各级名牌产品培育难度越来越大,如泵与电机、制鞋企业的规模要求分别为2亿元、3亿元,企业创牌主动性不够高,创牌氛围不够浓,温岭市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总体上不强。

三 温岭培育“浙江制造”新动能的对策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浙江省委、台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一再强调,要把增强发展新动能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对于温岭而言,提升“浙江制造”品质,打响“浙江制造”品牌,无疑是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级试点的重要体现,无疑是持续打好“四换三名”组合拳的关键一招,无疑是培育壮大新动能的有力支撑。对此,温岭市紧扣温岭市十四届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再创经济新优势”目标,强化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协同,全面补齐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的短板,着力打造“浙江制造”有效供给体系,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力促制造向智造转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为此,要突出抓好“四个裂变”。

(一)强化自主创新,狠抓产业裂变升级

要推进工业技改增效。以工业强市建设为抓手,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及产业化工程,重点在高端装备、泵与电机、机床工具等关键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发挥钱江工业机器人研究院和浙江工业大学温岭研究院技术支撑作用,有效推动“机器换人”广泛应用。建立健全“省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阶梯式培育机制,力争五年内达到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的目标。

要推进行业标准提档。推进“标准强市”战略,以温岭市泵与电机、汽摩配件、机床工具、鞋帽服饰等本地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厨卫家电、水产食品、塑料建材、船舶修造等传统产业为重点,突出“标准+”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同时,鼓励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标准技术指标,引导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力争到2018年,制定“浙江制造”产品标准6个以上,制造业企业为主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12项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采标率达65%以上。

要推进研发机构建设。对龙头企业,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高层次研发机构,完善主导产业技术研发机制;对骨干企业,鼓励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对中小企业,鼓励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做好专利文章。同时,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对接,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方式获得先进技术、人才团队、市场份额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力争五年内实现省级以上研发(技术)中心70家,每百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达45%。

(二)强化量质提升,狠抓企业裂变成长

要抓好企业质量管理。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引导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攻关、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企业管理、产品服务等水平。力争每年培育5家卓越绩效管理示范企业,15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200人次参与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培训。

要抓好企业数据收录。继续完善工业企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切实做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入库及税收、能耗、科技、用地等指标数据收录工作,抓紧引导新建投产企业进入规模以上工业库。在温岭市增量超3000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选取27家优质企业开展重点扶持。

要抓好企业上规升级。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加大“小升规”培育力度,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基数,推动温岭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调速增质。力争三年内实现亿元企业160家,其中30亿元企业1家、20亿元企业3家、10亿元企业10家。同时,坚持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加快企业上市及新三板挂牌步伐。

(三)强化品牌建设,狠抓产品裂变效应

要加大省级试点力度。持续抓好省级“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县域试点,抓紧制定出台“浙江制造”品牌培育激励政策。同时,提高“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在各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中的权重,重点考核企业培育、政策扶持、品牌影响等内容,促进属地责任落实。力争每年培育“浙江制造”品牌企业3家。

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推进“品牌强市”战略,依托全国水泵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省级装备电子产业基地等平台,培育发展一批较具竞争力的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浙江名牌、省出口名牌企业。力争每年培育浙江名牌企业2家、省著名商标企业4家,实现“三名”培育试点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全覆盖。

要加大品牌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温岭市重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保护名录,引导高知名度企业开展商标防御性注册和储备性注册,提高企业品牌保护意识。完善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加大假冒伪劣产品打击力度,从严查处侵犯自主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如严格监督“泽国鞋业”“大溪水泵”等集体商标、地理标志商标使用许可制度落实及备案情况。

(四)强化智造融合,狠抓要素裂变聚合

要优化创建工作机制。紧紧围绕“浙江智造”战略目标,深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建立“智造强市”建设长效机制,力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依托省经信委智库的产业研究、规划编制、政策设计、项目对接等方面优势,积极争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试点县市。同时,重点推进泵业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目前温岭市新界集团、东音股份、大元泵业等4个示范项目已启动建设,特邀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对示范项目推进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要优化公共检测平台。充分发挥现有的省级质检中心和计量检测中心等检测资源优势,推进国家级水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开展“浙江制造”产品检测、科研攻关、制定标准等服务。同时,着力提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能力,扩大检验检测项目范围,确保检验检测行为规范和数据真实可信,为“浙江制造”产品质量控制提供有力保障。另外,加快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和企业实验室建设,致力打造高层次产学研创新平台。

要优化人才引育机制。深入实施曙光英才行动计划,瞄准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行业领军人才。进一步打响“千人计划”台州产业园这一“金字招牌”,积极发挥好省、台州和温岭三级人才招引政策的叠加效应,立足全球、开放引才。深化人才柔性使用机制,鼓励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课题攻关、个人技术入股、联建重点实验室、创建“虚拟研究所”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吸引留住核心技术人才。紧贴温岭市产业需求,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及实用技术人才。

(责任编辑 方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