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关于“灌输论”研究的选题意义
“灌输论”是否具有当代价值以及如何实现其当代价值,是学术界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也是当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从理论上讲,它关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思想的正确理解,具有马克思主义专题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共同关心的课题。就实践层面而言,它是工人阶级政党历来关心的课题,关涉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唤醒阶级意识、掌握群众、动员社会从而实现历史使命的重大问题,从而关涉和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
1.弥补国内外列宁主义研究的薄弱环节之需
因其内容特殊,“灌输论”在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乃至列宁主义的整个体系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以“灌输论”为支撑的理论教育活动是列宁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列宁的理论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就没有列宁主义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就没有伟大的十月革命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及其发展。相反,正是列宁以后的几代领导人,在理论教育这个根基方面出了问题,而且越走越远,特别是戈尔巴乔夫全面背叛列宁主义及其理论教育思想,从根本上否定“灌输论”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最终葬送了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列宁灌输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列宁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重要历史地位的认识,总结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比而言,国内外理论界却对此重视不够。目前,学术界对列宁灌输理论展开研究的论文为数不少,但对之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专著缺乏。2002年2月8日,我们查阅了中国国家图书馆关于列宁主义的研究文献,经多种路径搜索发现,它共收录308部专著和教材(中文222部,外文86部)。2012年8月15日,我们重新查阅中国国家图书馆关于列宁主义的研究文献,在馆藏目录中输入“列宁”为搜索词,发现它共收录4303部(中文4220部,外文83部)。2017年2月8日,我们第三次查阅中国国家图书馆关于列宁主义的研究文献,在馆藏目录中输入“列宁”为搜索词,发现它共收录4855部(中文4669部,外文186部)。以2012年8月15日的搜索为例,有关数据表明,由于该馆增收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因而有关馆藏大幅增加;在4303部著作中包含了各种版次和文字的列宁著作2196部;此外还有少量重名收录的情况。综合考虑到上述因素,根据粗略估算,该馆收藏的关于列宁主义的研究专著、教材大约为500部。从研究内容来看,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列宁的思想发展史研究,理论体系研究,传记,经济、政治、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就研究的论文情况来看,其研究的内容大体上与专著、教材的情况相同。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苏联的学者对列宁的研究较为全面,但未见关于列宁的理论教育研究的专著或教材;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列宁学”等各派学者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列宁及其思想,也未见关于列宁的“灌输论”研究的专著。因此,研究“灌输论”从而丰富列宁主义研究,可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2.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的基础之需
当代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何总结这些经验,并将其用来更好地指导理论教育的实践,需要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提出,要构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但至今看来,并未真正构建起来。究其原因,除了构建一门新的学科本身的难度较大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人们的认识有关。偏重理论本身的研究而忽视理论教育的研究,偏重教育内容的研究而忽视教育规律和方法的研究,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这种现象已引起了有关领导、专家的重视。原国家教委党组成员朱新均在199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培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学科应该将侧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否则的话,与马克思主义其他学科就没有区别了。顾海良教授撰文,特别强调了教学法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当前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这是因为,关于教学内容的研究,如在教学中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的研究,不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给予重视,高校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也会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就不可能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不仅有教学方法上的一般规定性,更有其特殊规定性。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际来看,教学方法上的“滞后”现象确实存在,在有些方面还表现得比较突出。注重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2013年,他再次撰文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教育功能:“高校党委要统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大学生的教育功效。要发挥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党的建设工作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作用和功能,以增强学科建设的集约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体现于教学的整体过程和各个环节。”应该说,重视理论本身的研究而忽视乃至轻视理论教育研究的现象,现在已经有所改变,但是在许多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内容的学术期刊(包括各种核心期刊),实在是不在少数;而专门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学术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却是少之又少。一般综合类学术期刊和大学学报探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问题的专栏的,实在是不在少数;而专门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专栏,却是少之又少。值得高兴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在2016年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创办了《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毫无疑问,这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方法与途径是多样的,既可以从理论教育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又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中借鉴知识,还可以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等新兴学科中得到启发。但是,无论怎样都不能忘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施教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施教的方法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其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论教育的原著。因为这其中不仅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而且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宝贵经验,凝聚着他们对理论教育问题的直接思考的智慧。恩格斯曾经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梳理出理论教育的思想,加以研究,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化的前提和基础。而在这个方面,关于列宁“灌输论”的研究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列宁成功地开展理论灌输,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了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既有“灌输”的理论,又有“灌输”的实践,既有革命条件下的理论教育经验,又有建设时期的理论教育经验。以列宁的“灌输论”作为研究对象,如果研究清楚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的构建,其意义不言自明。
3.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史研究之需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学科调整、融合而成的新学科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当中,它与各个二级学科都有关联,特别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更为紧密。在这个新的学科方向中,马克思主义是整个学科建设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理论教育的思想是整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因此,加强对经典作家有关思想的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列宁的“灌输论”是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研究这一核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就是研究列宁的思想理论教育思想。不搞清列宁的“灌输论”,也就无法搞清楚列宁的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此其一。其二,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不研究列宁的“灌输论”,就无法理清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而这恰恰是目前学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有关研究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理论教育思想的研究来看,整个研究呈现出不平衡性。十多年前,有学者指出:“目前对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其他经典作家的探讨则比较少,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应该说,这一状况虽有所改变,但是总的情况仍然如此。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史的研究来看,根据我们的了解,至今缺少专门的教材与专著。因此,加紧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有关思想的研究,应该成为新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此外,本课题研究对于回应关于“灌输论”的质疑、挑战,探索实现“灌输论”的当代价值,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