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改革发展30年的风雨历程向世人昭示,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是一项异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制度安排和路径依赖的复杂性、艰巨性远远超过国内决策、管理及专业人士的现有估计,也超过国际机构及国际知名专家的估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深化社会保障改革,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压力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现实和长远发展的严峻挑战。因此,立足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的现实,强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及实施统筹配套的改革思路,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及长效机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优先解决的战略性、全局性和紧迫性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推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大意义
(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当前构建我国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理论和决策领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而理论界对此课题的系统、深入研究较为缺乏,社会保障理论创新的成果也相当滞后,难以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社会保障的基础制度作用,难以解决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进程的若干深层次矛盾。基于此,我国迫切需要理论界提供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理论和决策成果。
第二,突出和强化社会保障的理论创新。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及长效机制,是社会保障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尤其是在社会保障面临模式选择、机制和制度构建,面临发展环境重大变迁的现实条件下,我们迫切需要判断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发展的历史方位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地位,从而为我国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中国市场化道路的独特性、中国特定的制度演化路径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和现实为依托,借鉴国外社会保障理论的合理成分,但关键还在于立足自身国情的理论创新。我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保障改革实际迫切需要社会保障的理论创新。本书研究的总体思路、内容及方法力求贯穿理论创新这一主线,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理论指导,将构建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提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第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面临严峻的挑战,改革实践中的诸多难题迫切需要理论支撑。但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不但缺乏对实践的指导,而且造成某些误导。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统领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建立长效机制的研究思路。我们要强调统筹发展的辩证思路,尽力克服单一机制的静态思路,更好地体现综合性、预见性、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构建思路。系统总结我国社会保障改革30年的经验教训,分析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面临的困难并查找原因,破解改革难题,构建长效机制,为社会保障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决策支持,将有助于避免正在构建中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出现失误,其理论意义和决策价值即在于此。
第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这一难题进行求解,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发展道路,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重大调整的历史转折点。立足中国实际的探索,有利于中国社会保障研究进入世界学术前沿并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成果。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无疑具有学术前沿性。
(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理论和政策价值
第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应急价值。
在促进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推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进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在新的改革背景下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都应予以深入的问题。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统筹城乡社会救助等都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政策问题。围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新的改革实践,在系统的理论分析、政策分析基础上,我们应提供具有重要现实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体现其重要的应急价值。
第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更多是基于城镇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分离式发展路径进行的,而对于城乡统筹的动态过程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研究,以及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动态整合的路径研究相对不足,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和谐发展价值标准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我们主要是基于目前纳费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的改进与完善,而对农村非纳费型社会救助养老金的研究相对不足,对农村金融制度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家庭保障制度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整合研究不够。本书力求体现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统领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大意义,力求着眼于重大现实问题的探索,回应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出的新挑战。
第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持价值。
我们要以理论研究、探索实践和实地调研为基础,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与宏观经济发展现实,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政策背景,特别是近年来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按照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综合性改革政策思路,从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的宏观视角,对我国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资金缺口、财政保障能力进行综合性测算,为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二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相关研究评述及文献综述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评价
1.国际机构和学者对构建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成果评价
自2000年以来,欧盟经济和社会委员会致力于构建社会保障长效机制。2003年的欧盟联合委员会报告提出了具体目标、原则和改革策略,欧盟25个成员国提交了构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报告;2006年2月,欧盟联合委员会提出的研究报告,对各国近年来建立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取得的新进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分析,对完善结构改革,控制社会保障替代水平,就业与社会保险协调发展,强化社会保障治理机制,大力发展补充保障制度等,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化的若干研究课题。这是迄今为止,从理论和政策结合层面系统研究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文献。
1994年,世界银行发布了防止老龄危机的著名报告后,Holzmann和Stiglitz提出构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他们在系统总结世界上60个国家社会保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保险体系改革的目标、若干关键性原则及政策主张,提出了系统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思路。从强调社会保障与经济的关联分析,到进一步强调社会保障改革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系统关联,他们强化了对构建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值得深入研究的若干前沿研究课题。还有的研究成果从社会保障基本理念、具体目标、策略框架、经验教训及政策实施层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无论从研究深度还是从广度上看,它们都代表了国际研究的最新前沿。对我国来说,国外经验虽不应照搬,但从中吸取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并少走弯路,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诸多国际社会保障权威专家发表了他们对构建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成果及其评价。Thompson从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中揭示了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思路。他强调社会保障对储蓄、劳动力市场及收入再分配的重要作用,如果社会能够实现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那对于构建长效机制则具有关键意义。Munell分析了21世纪重建养老金体系的政策思路,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与完善金融市场的相关政策思路,并对养老金体系的风险问题加以关注。世界银行提出拓展发展空间、构建社会风险管理的策略框架、实施积极社会政策的研究报告,建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社会保障的制度创新作用,发展政府、市场、民间组织、家庭等在社会保护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该报告对于有效处置风险社会的种种不确定性,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国际劳工组织对各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Ginneken与Willmore等倡导实施将社会保障覆盖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全球行动纲领,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中国家深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改革,对于构建农村救助型保险计划、社区医疗保险计划等方面予以高度关注,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合组织专家Jütting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社区医疗保险计划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农村社区医疗计划的筹资模式、覆盖范围、运行机制、作用及局限等提出了较有参考价值的思路。
2.国外机构和学者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代表性成果的评价
哈佛大学Fleldstein教授对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原则和转轨路径提出了较有深度的分析,强调中国应当关注社会保障转制成本的吸收与消化。世界银行社会保障首席经济学家James对国有企业、金融市场改革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互动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养老保险的转制成本、管理体制及道德风险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强调完善金融市场对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意义。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保障社会专家Diamond对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尤其是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吸收深化途径、完善个人账户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有较强现实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美国社会学专家Willmson对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模式选择、面临困难、名义账户方式等提出了系统建议,认为部分私有化的改革思路不适合中国实际。
Liu Yuanli等主持的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报告《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思路进行系统分析,强调政府扶持、社区服务、财务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德国专家Leisering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Hussain等完成的亚洲发展银行《关于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研究报告,在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国外专家对中国社会保障的研究成果,均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但国外专家对中国社会保障历史与现状的把握毕竟有限,对问题的分析深度不够,对中国特定制度环境下社会保障改革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对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深层矛盾无法认识,因此,政策建议的现实针对性存在种种局限。因而,对中国社会保障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我国还是应当由中国的专家群体立足于中国实际,总结基层的新思路、新探索、新办法,通过艰苦的努力而后完成。
3.国内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相关研究成果评价
(1)2004年,劳动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报告》。其主报告为《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供了基本的政策框架。报告不但首次在国内提出构建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思路,而且对我国养老保险在制度上、体制上、机制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完善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强调统筹协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报告对做实个人账户,统筹各层次养老保险的关系,扩大覆盖面和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提出了若干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课题。成思危先生提出要探讨社会保障理论基础,注重评价国外经验,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框架,分析实施难点,他的观点构成了系统思维观的社会保障整体框架,其提出的构建三维四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对社会保障改革具有重要启示。田雪原研究员较早提出了构建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新思路,强调政策的主导作用,重视发挥家庭保障的作用,对现实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冯兰瑞研究员对重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模式,即高度社会化的、多层次的、全国统一的、法制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践证明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至今仍具有某种启示意义。黄范章研究员提出构建我国社会保障委员会的建议,强调从组织架构上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模式,至今仍有重要价值。郑功成教授对社会保障理念、制度及其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理性的概括和思辨,对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政治及人的发展等宏观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较早对社会保障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郑功成教授近年来的多部论著对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富有新意和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学术观点。郑秉文较全面地阐述了构建养老保险长效机制的若干问题,从部分积累、多支柱模式、个人账户、企业年金、投资策略等方面分析了构建长效机制的具体设想。邓大松等对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分析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景天魁分析了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的现实可行性,强调立足于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共卫生和大病统筹制度来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新体系,进一步探讨了深化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若干问题。
(2)从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到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近年来,“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一直围绕着统筹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两方面来展开。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发展。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包括郑功成主笔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汪泽英、何平等著的《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等。目前在我国,是否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怎样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衔接,成为理论争论的焦点问题,对此理论界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曹明贵(2005)等学者为代表,认为当前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消除,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且目前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不具备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的客观条件,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实行与城市不同的制度。我国农村保障不仅应与城市保障有差别,而且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农村保障也不可能一样。我国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统一性和差别性相结合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种观点则与第一种观点持相反意见,其中,刘俊霞(2005)等学者认为应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城乡分离的保障制度将会进—步加大城乡差距,不能体现公平性的原则,应该给所有的公民以同等的待遇和平等的机会,凡由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其受益对象就应将农村居民包括在内。
大多数学者持第三种观点,如樊小钢(2004)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格局决定了城市和农村社会保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完全意义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应当将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长期发展目标,目前只能通过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在完全割裂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之间构建一种衔接模式,为将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创造条件。在农村社会保障和城市社会保障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即农民市民化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构筑一个阶梯,打造城乡社会保障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连接和相互转化的平台,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向城市社会保障的过渡,最终实现在全国建立以社会公正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关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思路。现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实行多元、多层次的制度安排,倡导积极发展型理念,以社会保险制度为主体。首先,要解决2亿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其次,利用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探索城市周边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最后,再逐步推行普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应从最低生活救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九年义务教育入手,再逐步向养老等其他项目扩展。当前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和调整社会保障项目,适时控制社会保障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短期内,我们不能期望通过扩大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对城镇从业人员的全覆盖,应考虑通过建立单独的缴费型社会保障制度、普惠式非缴费型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基于家计调查的社会救助制度来为未参保人群提供保障。关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由分割到统一的步骤,有学者提出了实现城乡衔接,东、中、西部区域内的动态衔接,全国范围内衔接三步战略,以及2012年前构建“二免除一解除”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2020年前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定型和稳定发展,2050年迈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社会的三步战略。此外,我国应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农村农民、农民工、城镇个体工商户与灵活就业人员等三个群体宜用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的完全积累制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城镇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等三个群体宜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另有学者对明确各方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合理量化历史债务,强化综合配套的改革思路,完善多层次制度构建和有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他们较早对社会保障的配套改革进行研究,强调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配套、社会保险改革与金融市场完善配套、近期改革与长期稳定发展配套的观点。实践证明,强化社会保障的综合配套,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二)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问题研究成果的评价
1.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程、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相关研究
王国军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历程及制度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定性描述,并分析了制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诸多因素。李迎生认为,长期以来,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制度安排,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亦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存在明显的制度性断裂。杨翠迎认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反差与失衡,已经对中国目前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已经构成了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行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等等。童星、赵海林进一步分析了制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因素,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现行国家财力的制约,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制度依赖,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政策的固有思维惯性,等等。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必然地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以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及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2.围绕农民工社会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问题开展研究,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
(1)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绝大多数文献都描述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缺失的原因,并就如何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不少政策建议。杨立雄认为,我国应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将农民工纳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此举顺应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为农民工提供“市民待遇”,体现了社会公平的政策目标。另有学者主张应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在适当时机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统一接轨。彭宅文等认为,理性的选择是建立相对独立、封闭运行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郑功成认为,我国应根据农民工的城市化程度进行分层、分类的保障,这反映了当前国内对此问题的关注程度,是一种较有价值的观点。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的规模日益扩大,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大量的研究文献集中分析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其可行路径。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取得共识。现在存在争议的问题是,在不过多地增加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财政压力的前提下,如何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提供切实有效的资金支持。较多看法是我国应改革现行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提供法律上的依据,并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让失地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建立正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能把农民的保障仅系于土地。姜长云认为,土地的经济保障功能日益弱化,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也呈现出日趋削弱的发展态势,我国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迫在眉睫。李迎生认为,基于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和国际惯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最终将与城市实现衔接或整合,而在现阶段尚不具备实现这种衔接或整合条件的情况下,构建一种基于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现实情况,同时又便于未来与城市衔接或整合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即“过渡模式”)是具有合理性的选择。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有的文献主要涉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现状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背景、具体做法和存在的问题等。刘远立等肯定了建立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大量的试点经验,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的具体做法、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等。少量文献也涉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包括控制医疗费和提高保障水平的两难困境,合作医疗基金的有效管理问题,合作医疗基金的融资机制,等等。大多数研究文献均强调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近年来,林义等学者开始深入进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其比较的对象包括发达国家、经济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比较的领域涉及农村养老保障、健康保障、社会救助等。这一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三)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长效机制的资金需求与财政保障能力研究综述
1.社会保障基金测算的研究现状
林义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隐性障碍即资金供求矛盾尖锐进行了研究,对制约养老保险计划的收支平衡因素进行了分析。李珍(1999)论文研究了影响“统账”制度收支平衡的变量、工作总额与“统筹”制度的收支平衡关系,就影响统筹制度收支平衡的因素如工资替代率、覆盖率和收缴费率、转制成本、工资制度、退休年龄和基金收益率等进行研究,提出扩大覆盖面和提高收缴率不是解决统筹制度困境最根本的办法。
邓大松、刘昌平以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缺口和个人账户基金平衡模型为基础,在相对理性的前提条件下,对社会统筹账户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的敏感性进行测度。研究结论认为,我国应采取适应劳动力就业年龄提高,调高法定退休年龄,允许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实行投资营运,适当延长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期限,实现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与商业保险的人寿保险年金对接等措施。
由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社会保险研究》杂志和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组织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课题组,根据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走向,特别是针对个人账户的调整和做实,推算未来50年内养老基金收入总量与个人账户分开管理后的基金状况;根据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本收支平衡的基本限定,推算参保单位缴费费率的负担水平。
邱菀华、高建伟(2002)利用保险精算中的生存年金理论,分别测算“新人”和“中人”个人账户下养老金给付水平,并构建“中人”过渡性养老金给付模型。研究结论表明,在职工退休时平均余命一定时,个人账户养老金平衡的实现取决于职工退休后的实际利率水平是否与预期利率水平相同。如果目前个人账户实际利率达不到8%,就会出现到达平均余命之前个人账户养老金储存额出现亏空的危险。
张立光利用职工养老金计划精算模型,以目前退休年龄为基础(男60岁,女55岁,女工人50岁,特别工种可提前5年退休),假定职工个人账户实账运营(利率8%)等条件测算出退休养老金现值额。结论表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职工面临巨大的老年贫困风险。饶茜利用现收现付制财务平衡模型、完全基金制财务平衡模型和部分积累制下的财务平衡测度模型,利用1995年全国人口生命表,分别测算退休年龄56岁、60岁、63岁和65岁时的费率变动情况,实证数据论证提高退休年龄对养老金纳费的影响。边恕、孙雅娜、穆怀中以辽宁省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为研究样本,认为确定适度的养老保险纳费水平应考虑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还应分析财政的负担能力。
2.社会保障隐性债务与财政可持续性研究现状
Jorge Bravo等人就隐性债务的界定和测量,不同策略下转型成本高低等问题进行了研究。Van der Noord等人研究隐性债务的界定,提出降低隐性债务或者隐性债务明晰化的方法包括改变给付公式和给付条件,引入部分基金制,增强基金制的激励,引入DC计划,维持现收现付的财务机制(收入关联机制)。杨爱兵撰文指出,社会保障既是一个分配问题,也是一项政府行为,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需要国家财政参与分配和管理。在我国部分积累制下,财政是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提供者,财政是政府运用社会保障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财政是转轨时期偿还养老金隐性债务的主要责任承担者。
贾康、杨良羽的论文认为,财政介入养老保险领域应考虑社会保险税、养老基金预算管理和养老保险补贴制度三个方面,并对征收社会保险税的意义、社会保险税的制度设计及其相关风险进行深入分析,论文还对财政社会资金的能力趋势进行分析,根据GDP与财政收入的数量关系,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财政收入增长规模进行估算,建议每年将5%的财政收入用于养老保险补助。
Richard Blundell等人针对英国国民养老金改革对财政的影响效果进行研究,结论表明,英国国民养老金制度的三次改革对财政收支状况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一阶段将退休年龄提高3年,第二阶段将退休年龄统一提高到65岁,第三阶段将把退休年龄提高到70岁。论文模拟研究表明,国民养老金制度退休年龄的提高,导致国民养老金支出水平总体上降低和政府财政收入相应提高(收入税提高、商业保险费增加),但这两方面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将被政府增加用于社会救助养老金和失能给付养老金的支付而部分抵消。John Bongaarts在《人口老龄化与公共养老金上升》一文中以最大的7个欧洲经合国家为分析样本,分析了一般情况下影响公共养老金支出水平的变量,主要有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给付水平、平均退休年龄和劳动参与率。论文从实证角度探讨了在其他三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支出水平的影响。模拟实证表明,在不进行其他改革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使公共养老金支出产生巨大的缺口,最后论文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提出鼓励生育、增加移民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蔡社文2002年对我国未来5~10年社会保障支出趋势进行了分析。论文先提出“九五”期间社会保障的特点,即社会保障支出明显高于财政总支出,中央社会保障支出高于地方社会保障支出。论文指出,在未来5~10年内,从总量的角度,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0%~11%,较优的比例是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5%~20%。
王利军、穆怀中在分析养老保险财政支出规模最优化的理论基础上,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函数中引进财政支出变量,模型证明,在不存在税收扭曲的情况下,最优财政支出规模的自然效率条件为财政支出的边际收益等于1。若该比率大于1,表明财政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若该比率小于1,则表明财政支出的公共服务过度。论文根据模型求得养老保险最优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最优比例是10.97%,而我国目前财政用于养老保险的净支出只有5%,因此,从理论分析上看,政府还应该加大财政对养老保险计划的投入。但由于现实的约束,我国解决养老保险财务平衡问题应该从综合的思路入手,重点放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新增财政收入解决养老保险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上。
近年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研究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多,但需要指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发展战略观有待进一步深化。现有一些研究存在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将城市社会保险的制度安排、运行机制简单地移植到农村,对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的制度条件缺乏足够的估计;对养老、医疗保险计划运行的可持续性和风险控制明显估计不足;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成果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领域,而对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的生活救助制度、传统的家庭保障等领域的研究则需要强化。
三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创新、制度框架与政策思路
在系统总结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30年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的实践,借鉴社会保障改革的国际经验,紧紧围绕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及长效机制这一主线,创新性地研究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问题、制度框架、机制设计及关键政策问题,研究我国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制度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筹资机制、组织管理及制度平台,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和互动进程中,创新性地研究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设计,研究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机制,为解决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改革发展中的关键性难题寻找突破口,努力强化社会保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制度保障作用。
(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分析
我们要立足于人口老龄化及我国转型期城乡社会风险增大的现实背景,研究我国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压力。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已成为立足当前和构建长效机制的首要任务,理论创新和制度分析尤为重要。由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复杂性、长期性、敏感性,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从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的高度关注其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要从历史、现实及未来的三个维度中,探讨社会保障发展的内在轨迹和发展规律;我们要从思维方式这个高度总结、提炼制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因素及相互作用,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系统整体研究、实证计量研究框架中,实现社会保障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首先,我们要对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进行理论反思。目前,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时,忽视中国国情对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制约,缺乏战略性、系统性、整体性的理论构建和政策思路,使管理协调与综合配套的不足成为改革推进的一大难题,制约和影响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顺利推进。其次,我们要系统探索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中国模式的路径和方法。一些研究成果指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分析旨在通过历史的、系统的、整体动态的比较分析视角,结合多因素制度分析方法,揭示城乡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选择、制度约束条件、制度发展路径及内在规律,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成果强调,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制度分析框架必须重视比较分析和跨文化研究,行为方式、决策模式、社会心理、文化等在深层次上制约并影响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制度构建和制度运行。再次,我们要对统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难点进行分析。他们强调我国应当从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考量入手,破解覆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难题,抓重要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方面。我国应遵循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规律,认识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科学发展、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及改革原则尤为重要,短期行为、主观意愿、政绩观驱动等都非常不利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及科学发展。最后,我们要统筹解决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需要重视的几个关键理论和政策问题。他们提出应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议题,置于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他们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中国模式。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必须整体布局,稳步推进,协调配套。
实际上,各地在试点探索中已初步积累了经验。本研究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提炼和分析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的新思路、新制度和新政策,为实现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分析思路。
(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与机制创新研究
国内对城乡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养老、医疗保险等正规制度的构建方面,并且存在将城镇社会保险模式简单移植的偏颇,对统筹城乡社会保险运行机制自身问题的研究不够,对社会保险模式简单运用于农村的实施难度和实施效果明显估计不足,尤其对农村社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较为薄弱。可以说,现有政策思路难以有效应对农村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并满足农村日趋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因而,我们要寻找新的切入点,重点系统研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系统分析和把握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创新性地探索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理论决策框架和政策思路。我们既要立足于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形势的严峻性,注重研究应急性政策的思路,又要充分考虑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战略性、长期性体制构建目标,对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保护制度进行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国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有较强现实针对性的政策思路和决策参考的成果。
本书分析了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的创新模式及其选择问题,强调社会公正是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应秉持的基本理念。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度普惠的原则,统一规划、城乡双向推动的原则,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原则,可持续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弹性原则。我们在进行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时,应强调合理界定国家、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责任定位及职能边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应以缴费型的社会保险为主体,选择性的社会救助和普惠性的社会福利为补充,构建统筹城乡的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应重视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有机协调。
关于统筹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的创新性制度构建问题,我们提出应立足于现阶段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分立现状,论证统筹城乡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的创新性制度框架设计,重点探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以及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路径;我们还应立足于现阶段多元并存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去分析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整合与优化路径,分析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衔接机制、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偿付机制。
(三)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需求和财政保障能力研究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将会以超常规模增长,因此,构建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资金支持将成为一个关键性约束。在对我国社会保障的资金供求总量和结构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探索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创新条件下的新机制,分析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资金缺口,研究中央地方财政负担比例及实施难点。我国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支持限度和社会保障隐性债务吸收方式和吸收程度。我们应以政府社会保障责任为前提,从城乡统筹角度,研究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对政府财政资金的需求,以及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责任的财政资金保障能力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同时就其国际比较和动态平衡给出基本判断和决策建议。社会保障资金需求与财政保障能力的平衡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且具长期战略意义。为建立二者长期平衡机制,我们需要厘清政府社会保障责任边界与深度,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着力城乡统筹与制度整合,完善社会保障资源配置的公共决策机制。我们要对“十二五”时期及以后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背景下的社保基金供求规模、资金缺口及潜在增长幅度和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为建立社保基金供求的预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数量分析依据。本研究对2009~2030年我国社会保障资金需求与财政保障能力的不同预测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按照经济、财政保障能力与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各自的发展规律进行预测,提出了基于预测分析的政策结论。
(四)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创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社会保障主体之间有关权利划分的制度安排。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深入,特别是构建社会保障城乡统筹过程中,原有的“二元”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弊端愈加显露出来。原有的管理体制、法制滞后,社会保障管理政出多门,社会保障监管“虚化”,社会保障城乡统筹衔接难度大等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当前的二元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已经落后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社会保障制度绩效的发挥,是影响城乡社保统筹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构建、创新和完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成功的关键性约束条件之一。在对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障部门调研及对城乡居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当前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缺乏部门联动机制,社会保障公共选择显示偏好机制缺失,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央与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治理机制不合理,事务管理划分不清,等等。本研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强调适度集中,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以政府为主、以市场为辅的社会保障资源配置等原则;强调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管理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以政府管理为主,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进行社会保障经办服务流程再造,建立省管县的垂直管理经办机构管理模式;强调探索新农保“政府购买服务”路径,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实现“小政府,大社保”的治理模式。我们建议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方案中,通过税收杠杆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向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制定和优化社会保障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增强社会保障微观主体的满意度,改善短板效应,提高管理绩效。
(五)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及长效机制的配套改革研究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是一项异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改革的成败与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综合配套措施及其完善程度。近年来,国际社会保障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协调机制的构建,如美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波兰等国均成立社会保障协调机制或总统任命的社会保障专家委员会,负责统一协调社会保障改革中出现的利益分配和调整问题。我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试点的经验表明,社会保障的综合配套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对改革进程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改革中出现的诸多新矛盾也与综合配套改革的失效密切关联。我们需要深入地探索社会保障综合配套改革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配套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配套改革的制度构建及管理体制调整的政策思路,我国社会保障配套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我们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配套改革的政策建议中,力求从制度、法律和机制建设上切实加强我国社会保障的综合配套改革,为构建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创造有利的环境和良性政策协调机制。这对于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制度和政策效应。
(六)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研究
构建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国际社会保障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课题,并成为国外经济学及社会学诸多学科最活跃的学术领域之一,各国社会保障改革实践不断出新,社会保障学术研究非常活跃。但对国外社会保障的理论与政策,我们在认识上存在几类偏颇,一种是盲目搬用国外的制度模式和技术机制,或略加改良便套用于中国的改革实践;另一种是完全忽视国外的经验,认为同我国的制度环境相差甚远;再一种是更多关注发达国家的经验,忽略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事实上,系统分析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教训,尤其是着重分析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尽量避免重蹈覆辙具有特别重要的启示作用。本书运用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通过一般的国际比较方法,通过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典型案例的分析,通过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探索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及制度基础的国际经验,透过国外改革措施,揭示出制约改革路径的诸多制度因素和制度条件,为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保障发展道路进行创新研究。国际经验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益的参照系统,使我们在关注各国社会保障制度趋同性的同时,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保障自身发展道路的内在制度化特征,进而为探索中国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照。
(七)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典型案例研究——基于成渝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案例研究
本案例研究将对成渝两地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分析成渝试验区所具备的条件和面临的挑战,总结成都和重庆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探索和实践,进而比较分析两大区域推进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以及战略举措,并提出如何在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及综合配套改革中实现两地政策的互动和对接。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失衡,相应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基本民生制度发展滞后。重庆和成都是典型的“城市带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差距大,集合和叠加了我国东部现象与西部现象。选择这两个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本书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对于重大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等的先行试点,具有全局和典型意义。同时,成都和重庆两地在城乡发展差距、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既有共性,也存在着差异性;两地各有优势,但也有诸多劣势。在统筹城乡改革的过程中,双方都在诸多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各具特色的经验,但都存在不足。因此,对成渝两地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与政策措施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总结两地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加强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的作用,从而为全国其他地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案例研究表明,重庆和成都在探索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重点突破、循序推进、规范整合,将原来呈“碎片”状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统筹规划设计,打破城乡分割、城乡居民身份界限,尤其在城乡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种核心制度方面,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稳定扩大;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差距有所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基本一致,为城乡之间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提供了方便;城乡社会保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案例分析,对全国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具有借鉴作用和经验启示:一是社会保障必须围绕城乡统筹发展配套推进;二是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向是城乡一体化;三是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四是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应围绕“确保城乡居民享受公平的社会保障权利”这一基本目标,完善相关制度、体制和机制;五是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务必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尤其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六是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应重视经办机构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四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创新
(一)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一,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以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创新为主线,研究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探索多形式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制度创新之路,探索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政策。
第二,本书以构建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为核心,通过理论研究、机制研究、比较研究、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的结合,强化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本书的内在逻辑结构体系,以实现预期研究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本书运用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方法,立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际,研究各阶层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认同度的行为模式及社会心理基础,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和非正规制度的融合方式及融合程度,探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效机制的公众信任基础和社会共济互助的制度基础。
(二)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创新研究的关键在于方法论上的新突破。遵循这一思路,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系统综合的分析方法
我们将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纳入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展开系统深入和有较强现实针对性的研究,将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密切相连并作为重点突破领域,有针对性地研究。唯有如此才能使社会保障理论和政策的研究,直接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课题研究既重视研究毛泽东、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社会保障思想,重视我国社会保障改革30年经验教训的总结,又重视国际经验和比较制度分析;既重视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又重视制度设计,重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尤其从系统整体的方法入手,对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具有关键性意义。我们从社会保障制度各子项目的系统整合与系统配套的分析视角,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从动态的发展中及各子系统的动态整合过程中探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效机制。
2.跨学科研究方法
社会保障制度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多领域的、异常复杂的制度安排,唯有对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才有助于深入破解我国社会保障改革进程中的诸多难题,实现预期研究目标。
3.田野调查、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我们选择成都、重庆、广元、厦门、昆明等城市进行农村社会保障专题调研和展开新农保试点推进的问卷调查,收集有关数据。同时,我们运用风险度量原理、风险估计方法等计量方法,分析估计我国社会风险的程度及其临界点,预测分析社会群体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其波动幅度,为社会保障改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精算模型等计量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测定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需求及其缺口,以及财政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保障能力测定。精算模型主要用于社会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的资金需求及其缺口,以及有相关制度变量调整的敏感性分析。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精算测度模型主要使用社会统筹基金缺口模型和个人账户基金平衡账户模型。财政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能力测度主要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最优财政支出模型,然后使用回归方程对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并对方程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
5.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对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结构、运行机制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支出模型和农村养老、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模型。对此,我们强调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全面地分析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若干独特路径依赖特征。同时,我们强调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项研究在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理论框架分析的基础上,为我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的有效运行提供费用测算依据,力求在政府投入结构、费用支出结构及费用控制等若干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解决上有新进展,并运用实证方法进一步检验和论证政府支出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作用程度,探索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的组合效应等数量关系。
6.比较分析方法
运用宏观比较、微观比较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重把握不同类型国家农村社会保障的最新发展趋势,同时研究有关国家在养老、医疗和社会救助项目实施方面的典型案例。我们强调不同层面和不同制度结构的比较分析,以便获得更全面系统的启示与借鉴。我们运用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强调采用国外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比较分析、国别分析、现状分析和趋势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更好地提炼不同类型国家农村社会保障的路径依赖特征。
(三)成果的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1.在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上的特色和创新
第一,提出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分析方法。力求在总结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三十多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分析方法,从历史分析、系统分析、跨学科分析、跨文化分析的集成分析框架中,揭示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及方法论原则,描绘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及其若干理论分析结论。本书强调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战略思维、战略构想、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力求在理论高度上把握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力求突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难点问题研究,强调将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纳入和谐社会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十二五”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既关注城乡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制构建,更强调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战略构想,注重遵循和贯穿“战略管全局,战略管长远”的思想原则。
第二,本书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改革中重大热点问题的研究同构建长效机制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重视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本书重视将养老、医疗和社会救助制度构建与制度衔接、协调起来,重视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本书将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机制建设同资金需求以及财政保障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将顶层设计、政策推进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局部探索与实践经验同全国性改革思路的提炼有机结合起来;将国际经验与国内探索有机结合起来。本书注重政策建议的综合性、预见性,注重将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与建制理念、制度设计、核心技术、难点突破、综合配套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努力贯彻并突出创新性原则。
第三,我国城乡养老保险改革推进,迫切需要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进行规范和引导,既满足城乡居民现实而紧迫的需要,又力求避免孤立地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的各个项目,尤其是避免农村模式简单套用城市的社会保障技术机制,而忽略其可持续发展和计划管理及实施难度。研究表明,如果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地、准确地、创新性地回答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模式选择、机制构建、政府支持、管理平台建设及制度保障等关键性问题,那么未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运作成本、管理成本都将远远大于城市现行模式。因此,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城乡统筹的视角,在设计理念上注重制度纵向发展的多层次性和横向设计的可衔接性;在政策细节上考虑制度的历史文化背景,发挥家庭功能;同时,在缴费方式及待遇调整等参数设计方面需更具灵活性和长效性。我们要提高新农保制度水平、拓宽农保基金保值、增值思路,强化构建基层平台,不断扩充业务经办能力,保障制度持续发展。
2.研究方法的创新
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关键之一在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书既重视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又注重制度分析方法和跨学科、跨文化方法的运用;既重视制度设计模式选择的研究,又充分地关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既注重经济因素分析,又注重非经济如文化、行为和心理因素等深层动因的分析;既关注现实制度设计的有效性,又重视长效机制的构建;既立足于国内的改革实践,又拥有较宽泛的世界眼光;既注重调查分析、静态分析,又充分考虑动态分析方法的运用;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较强现实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既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又充分关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的应用及国际经验的借鉴;既重视定性研究,又充分运用定量分析工具和预测工具。
3.提出统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分析思路及政策建议
这些思路和建议既涉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战略思维和战略构想、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也包括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框架设计及优化运行机制方面的思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财务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完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思路与具体政策建议。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分析思路和政策建议既有助于理论界进一步深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改革发展问题,也有助于为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改革实践提供有较强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