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战时美国对日研究与战后对日构想的确立
1941年12月7日是美日关系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天,正如美国国务卿赫尔所控诉的,这一天日本在与美国进行谈判的同时对美国发动了一次“背信弃义的、毫无迹象的突然袭击”, 这种“恶行”使得美国不得不向日本宣战,美日从此成为敌人。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人对日本人的恐惧与敌视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1942年7月,美国舆论调查局就美国人心目中的日本人形象展开调查,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选择最能体现日本人形象的词汇,结果排在前四位的都是负面形象,其中“背信弃义的”高居第一位,占73%,接下来“阴险的”占63%, “残虐的”占56%, “好战的”占46%;从第五位才开始出现一些正面形象,其中“勤勉的”占39%, “自豪的”占27%, “有才智的”占25%, “勇敢的”占24%。战时美国人对日本人的敌视还影响到了在美国的日本人,不管是“第一代”移民还是“第二代”移民,都经常被怀疑是日本政府的“第五纵队”,遭联邦调查局盘查,财产被冻结。居住在西海岸的日本人(包括取得美国国籍的日裔美国人)还被强制迁移到内陆的拘留地,失去了家园。
战时美国人对日本及日本人的这种认识除了源于战争这一特殊环境以及历史上形成的种族主义偏见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当时美国人对日本这个国家没有太多了解。从珍珠港事件发生那天起,日本这个东亚岛国才开始真正走进美国人的视野。为了更好地了解敌人以便尽快打败敌人,美国的人类学家在战争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开始对日本的国民性进行研究;为了更好地规划战后日本,美国的日本研究专家开始对日本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探索。这些研究不仅加强了美国人对日本及日本人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战后对日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正是参考战时美国学者对日研究成果,美国国务院提出了以改革为主题的战后对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