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禄回忆录:时任民国驻中亚总领事的回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伊犁概况

民国七年时,伊犁镇守使为云南蒙自人杨飞霞,系日本士官学生,同盟会会员,是一个头脑清新、有胆有识的军人。他在伊犁对于军事、政治(伊犁镇守使管理锡伯,索伦,察哈尔,额鲁特四爱曼及哈萨克游牧行政)、教育、文化以及民族问题,皆有建设性的改进,政绩斐然,颇得民心。

伊犁在清时设有将军、副都统、四大领队大臣等高级军府,足见其国防地位之重要。新疆在未设行省以前,伊犁将军尚统辖全疆军事,伊犁筑有九城,星罗棋布,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所以当日喻其坚固,有“铜墙铁壁”之称。民国以来伊犁镇守使即驻于昔日伊犁将军驻节之惠远城。

伊犁文化,在清末,因将军长庚的苦心经营,就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办学校,招收各族学生,设立报馆,出版汉、满、蒙、回四种文字的报纸,名曰“白化报”,执笔者都是革命党人,如已故监察委员李梦彪及楚人李雅泉、冯特民等,同时又已举办电灯厂以及交通汽车等的新兴事业。

军事方面,清末伊犁将军长庚(后升陕甘新总督)请由南北洋军调去两团精锐之师,作为在伊犁训练新军之基干,并聘去日人原尚多士(原英东)及保定军校毕业学生多人,开办讲武堂,就地造就军事干部,因之军容甚盛,面目为之一新。俄帝睹此情形,大感不安,每逢伊犁将军检阅军队之机会,其七河省总督,必不惮跋涉之劳,前来参观,俄人重视此一力量之心,显然可见。

伊犁为天山中间的一块大盆地,东南北三面皆环山,独与俄帝接壤之西面为一平川,形成天然缺口,这也注定了伊犁时受“西来盗”侵扰的命运。盆地中央有伊犁河,由东向西,滚滚流入俄境,气候因以调节,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伊犁河两岸土质肥沃,五谷茂生,冬夏牧场,亦皆旷阔,因之牧畜业亦称发达,各种矿产更加丰富,白金、红铜尤为著名。又据中外专家推断,伊犁盆地悉系煤层构成。

伊犁原有居民准噶尔部(蒙古),在清乾隆时,经过几次的叛乱和几次大规模的军事扫荡,除巩哈地方尚残留一小部分外,其余俱徙他处,以致遍地榛莽,人烟几绝。迨军事结束后,经清廷施行军屯、民屯政策,移军民实边,居民始渐众多,惟其初移民仅有汉、满、锡伯(鲜卑)、索伦、汉回、蒙古等各民族,稍后才由南疆移去维吾尔族农家,配给土地,教以耕种,以裕军需,此为维吾尔族人徙居伊犁之滥觞。其他如黑宰哈萨克,则又稍后始由今日之苏俄哈萨克斯坦移居伊犁。至乃曼克勒依哈萨克和柯尔克孜,则皆于苏俄革命后,始行逃来中国。又如塔塔尔、乌孜别克、白俄等,除其中少数系在光绪七年伊犁条约订立以后来伊犁经商外,多数还是苏俄革命后,逃到伊犁求我政治庇护的。

过去曾有一个军事家说过:“要想底定全疆,必先占据伊犁”,因为伊犁南达南疆,北临阿尔泰、塔城,东通迪化,尤其西邻俄帝,形势无比险要。观于以后新疆之军事得失,无不以伊犁之谁属为转移,则底定全疆先据伊犁之说,可证其为卓识名言。所以说伊犁不但文化、经济、建设为全疆之冠,即以战略地位而言,也是一大要隘。至其山明水秀,说者谓不亚江南,而其伟大则过之,犹其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