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企业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创建企业能力和大企业的形成

1871~1914年,德国的工业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企业家不仅获得了采用新技术的能力,而且还创建了开发新技术所需要的组织能力。在这一发展阶段,德国兴起了规模巨大的企业组织,逐步形成了有组织的管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经济上也从萧条走向了繁荣。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至1914年,除了其中有1900~1902年、1907~1909年短暂的经济发展中断外,德国经济基本上处于扩张阶段。1873~1913年,德国的GNP翻了3翻,其中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这次经济扩张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40年间,德国经济面貌彻底改观了,在经济规模与工业化程度方面都赶上了欧洲大陆国家。

这一历史阶段恰恰又是我们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期。德国企业家所擅长的都是工业革命中的核心工业,他们生产了欧洲大陆、英国和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和机械。德国的工业实力存在于以下一些产业中,包括金属加工、重型机械(尤其是生产、输送和使用电力的新机器),以及人造染料、纤维、化肥和各种化学制品等。在这些生产领域,德国企业家是欧洲市场的先行者。

在一些次要的工业中,德国企业家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钱德勒的研究成果显示,在有商标的包装产品的制造中,德国企业家只做出了有限的反应;在啤酒酿造、巧克力生产和肥皂业中,德国企业作为挑战者建立了销售力量和开发了新的技术。

特别是啤酒产业,在德国,到目前为止都是最大的消费品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啤酒酿造商并不在“小酒店”或其他零售渠道大量投资,而是花费更大的努力进行根本性的技术革新,从而创造了现代啤酒工业,这些技术包括现代无菌和保鲜技术、冷却压缩机的革新、蒸汽沸腾技术的改进,以及采用新型瓶装技术等。向新型批量生产技术投资的第一批德国企业在其所在地区获得了长期的统治地位。到1911年,不到10%的德国啤酒厂商生产了总产量37%的啤酒。随着铁路网密布各地,领先地区的企业,如西部的多特蒙德、南部的慕尼黑、中部的莱比锡和柏林、东部的布雷斯劳开始了更多的相互竞争,并参与到出口贸易中〔美〕 A. D.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张逸人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第505页。。在19世纪8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舒尔特海斯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较早地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层级管理制度,以及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积累了企业的技术和组织能力。

在橡胶、人造丝、碱以及炸药等工业,具有欧洲风格的德国企业成了先行者。在新技术、招聘管理人员、建立国际销售网络等方面德国企业都处于先进企业的行列。它们迅速统治了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的先行公司展开竞争。

在橡胶工业,德国第一家大批量生产汽车轮胎并占统治地位的公司——大陆橡胶公司于19世纪80年代建立。1893年,该公司只有600人,1903年增加到2200人,而1913年飙升到12000人。1907年,轮胎占其销售额的91.6%。后来大陆公司迅速为汽车轮胎在全球的销售网络进行了投资,到1913年,共建立了130个分支机构,其中20个在德国,48个在欧洲其他国家,62个在世界其他地方,而卡特尔化和银行家的影响都与它的发展无关。

在人造丝行业,先行者企业是1900年设立的VGF公司,不久就在该行业占据了统治地位,其盈余收入的投入支持了企业的增长,不需要从银行融资,而且与欧洲竞争者通过和约和协议来保持市场份额和利润。1911年,与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和西班牙的一些企业组建了国际联合体。

在大量生产的轻型机械工业方面,作为先行者,德国企业具有某些美国企业的风格。企业在制造、销售和管理方面进行了投资,然后进行全球性的扩张。1869年,最早的机械制造商之一路德维格·勒韦(Ludwig Loewe)开始了生产缝纫机的企业生涯。因为不能动摇美国胜家公司在德国的地位,只好先组装可互换零部件的小型武器,后来又把一部分生产能力用在了机床生产上,19世纪80年代集中生产电气机械和摩托车,1894年专门生产以美国专利为基础、用美国工序制造的打字机。其他试图挑战美国胜家公司的德国企业也都纷纷转向生产其他产品,从缝纫机转到自行车,然后是汽车,如亚当·欧宝公司,成为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也有转到工业机械和机床的,仍然留在缝纫机行业的有百福公司和杜克普爱华公司。在农业机械方面对美国企业发起挑战的德国先行者企业,要属海因里希·兰兹公司(Heinrici Lanz A. G.),于1859年创建。20世纪初期,该公司采用了美国的生产技术和销售方式,先后生产了蒸汽动力脱粒机、可移动脱粒机和拖拉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个企业已经在德国以及俄罗斯、法国、英国、南欧和东欧建立了销售分支机构1956年,该公司被美国农业机械生产商收购。

虽然美国企业控制了大多数标准的轻型机械,但是德国企业家仍在其他少数工业中成为先行者。他们像美国人那样建造大型钢铁工厂以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像美国人那样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招募必需的销售和管理人员,迅速成为全球性的竞争者。蓄电池制造商AFA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先行者企业的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博世公司和林德制冰机股份公司。

德国现代的大型工业企业从一开始就集中在重型工业机械(包括电气和运输设备)、化工和五金三个主要行业。20世纪上半叶,在德国的200强企业中,有55% ~65%属于这类行业。

这些企业拥有大型工厂,使用同样的原材料以及同样的锻铁炉和铸造车间为各种各样的制造行业加工设备,包括纺织、食品、木材、皮革、印刷出版、钢铁、金属装配、玻璃、纸张和化工品行业。他们还制造采掘车、机车、铁道车辆、铁道上的其他设备,以及车站、造船厂、码头和船坞用的各种机械。这些企业在国外的销售部门能够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务,聘用了多级管理人员,并整合生产和分配过程。这些企业包括:19世纪50年代在科隆设立的为采矿企业提供设备的洪堡机械厂、1869年波尔锡希建立的机械加工厂,以及汉诺威机械股份公司、柏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BEMAG)、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制造公司(MAN)、好望炼钢股份公司(GHH)和德意志机械制造公司(DEMAG)等。这些企业都利用了范围经济进行多元化经营,通过内部投资来支持扩张,创业者家族往往能够长期控制监事会。

在电力机械工业方面,西门子公司和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这两巨头企业是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代表性企业。它们集中在大工厂进行生产,在全球有很大的销售网络,销售机构中配有技术优良的工程人员来销售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

在化学工业方面,德国大型企业占据绝对优势,它们所具有的先行者优势使它们主宰了欧洲市场,还挑战了美国市场。其企业能力来源于它们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对科研的巨额投入、合理的管理结构、合作竞争的市场格局,以及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营销网络。

此外,德国企业在有色金属加工和钢铁制造工业方面,都利用了规模经济效应,进行了纵向一体化经营,这些企业包括1886年成立的诺伊豪森铝工业公司(AIAG)、1881年组建的五金股份公司、1869年建立的西门子-马丁平炉炼钢厂,以及蒂森钢铁公司、莱茵钢铁公司和多特蒙德联合采矿公司等。

到1914年,所有这些大型工业方面的英国企业都被德国企业的组织能力所击败了。大型工业作为工业动力是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先头部队,而德国工业的核心力量就是这些大型工业中领先企业所具有的组织能力,包括物质设施和人的技能,集中表现在以西门子公司为首的电气设备联合企业,在勒沃库森、路德维希港和法兰克福的大型化学工厂,以及在鲁尔和沿莱茵河两岸众多的机械厂和钢厂之中。

大型企业通过内部扩张与外部并购,财务价值进一步增长,所有权与控制权更趋分离,企业所经营的产品进一步趋向多样化,工业企业更进一步卡特尔化或组成企业联盟,银行对企业的参股控股也普遍兴起。大型企业的复杂性增加,以及在生产、配售和管理活动中科学的应用变得活跃,反过来又对所有这些重要结构变迁产生了影响。

采矿、机械工程(包括电气机械工程)、化学、纺织等行业的生产集中化,主导着企业的规模扩张与产品多样化的发展趋势。1893年,莱茵兰与威斯特法利亚煤炭辛迪加得以组建,共有98家采煤企业加入,有的企业是为扩张而扩张。

经营领域多样化,主要是通过强势企业对现有公司的吞并,特别是通过接管与并购来实现的,而很少是依靠创建新企业来实现的。采矿企业的股份公司不是以家族作为企业运作的基础,在电气和化学行业中,其他的激励动机显得更为有效。在这些产业领域,经营产品的多样化主要地表现为新型的技术窍门与技术方法在整个工业领域范围内进行了自然地配置,相应地建立了新部门、新分支和新附属机构。电气行业是在19世纪90年代,而化学行业是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进行了,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品多样化趋势相对有限。

除了横向扩张外,制造商越来越倾向于把商贸经营功能也承揽下来,走纵向一体化扩张道路,这些部门包括电气、化学、缝纫机械和自行车等。在1914年之前的几十年时间里,德国企业将生产的不同功能与阶段结合到同一家企业中的趋势更加明显了,而这种变化趋势比英国要明显得多。

但这一时期的企业一体化与产品多样化并没有导致混合型联合企业的组建。而混合型联合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通货膨胀环境中首次大量出现,企业家们乐于组建这种企业的主要动机在于对实物商品进行追逐,企业扩张与产品多样化将大型企业的范围在企业内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