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政府公信力分析
曾出任过古罗马执政官的著名历史学家塔西佗曾经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这个著名的见解被称作“塔西佗陷阱”。现代社会中,它被解读为当政府不被信任的时候,无论他怎样做都会受到公众的质疑和批评的一种状态。在我国,“塔西佗陷阱”现象也不时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打造诚信政府,防止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应当成为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个别地方政府面临“塔西佗陷阱”的挑战。比较典型的是2011年7月23日晚上D3115次动车发生追尾,造成40人死亡的事件。事故消息最先由新浪微博网友发布,而后迅速在互联网上引起哄动。尽管政府部门及时跟进,但关于这起事故的发生原因、死亡人数的相关说法差距颇大。不久前发生的厦门公交车爆炸案,同样面临这个挑战。尽管当地公安机关已经拿出了犯罪嫌疑人确凿的证据,但网上的质疑仍然不断。
概括起来,我国个别地方政府面临的“塔西佗陷阱”的挑战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中国公众中出现了“老不信”现象,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中国经济有了根本改变,但改革中由于公权约束不力造成的两极分化和部分腐败案件曝光及社会生活民众权利保障的艰难,屡屡冲击政府的公信力,导致越来越多的公众不相信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如采取隐瞒或否认态度,在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或“躲猫猫”的博弈中控制事态、推诿责任,都使公众产生越来越多的不安、抵制甚至指责,官方发布信息的权威性屡屡受到质疑。尽管政府做了大量努力,但人们仍然把屡屡出现的药品安全、食品安全、楼房质量、交通事故等问题及因无良商家和逐利者以及市场某些无序环节造成的各种“乱象”,都惯性地归因于政府。
二是在公共事件中,公权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公众质疑,反而导致质疑声音一边倒,进一步促进了“塔西佗陷阱”。有些政府部门在应对社会质疑方面采取的一些做法欠妥,导致合理的说明都无法被民众接受。如厦门公交车爆炸案,警方于次日宣布嫌疑人陈某被火烧死,并于6月10日公布证据。但对于警方如此快速破案,民众反而存疑颇多。6月11日,《厦门日报》发表题为《陈水总如此丧心病狂 全社会必须共诛之》的社论文章,引起民众反对声浪。
三是现代科技放大了“塔西佗陷阱”的能量,以某种形式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由于新媒体的发展,信息流通出现了全方位、广覆盖的特点。2009年以后,以新浪作为最早推出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为标志,微博在经过两年发展后,截止到2011年6月底,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迅速增长到1.95亿,新增微博用户1.32亿人,增长率高达208.9%,在网民(4.85亿人)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播“不再是一对一的传递或一对多的广播,而是一乘以多再乘以多的链式反应”,而这种高能量的信息时代正在以某种形式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也就是说,在“塔西佗陷阱”条件下,政府在公信力方面即使略有瑕疵,也会被无限放大。
四是“塔西佗陷阱”对政府公信力的摧毁性影响较大。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只要控制了媒体,就能够掌控公信力。但在新媒体条件下,传统控制媒体的形式和手段都不再适用.如果政府仍然以传统的模式控制媒体,其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更多人会认为政府是故意传播假消息掩盖真相。显然,政府不能再以传统的方式和态度对待媒体,现代传媒已经远远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边界,而且其传播的速度极快,效果也是极大的。这就是“塔西佗陷阱”的破坏性。
可以说,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现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在某种意义上,我国正在形成政府公信力与微博等全流通信息的某种较量。政府可以仍然用传统或习惯的方式对待媒体,但已经无法掌控真相。而政府的公信力则取决于真相。在这一前提下,政府要提高公信力,唯一的做法就是以快速、有效的方式公开相关信息。如果政府对待媒体的方式在公共信息的发布方面具有明显的真实性、规范性的优势,政府的公信力就会提高。反之,公信力就会降低。而“塔西佗陷阱”则发生在政府的公信力已经出现问题之后,如果政府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来对待媒体和舆论,则“塔西佗陷阱”现象就会越演越烈,而政府的公信力将会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而引起人们的厌恶,这正是塔西佗当年所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