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变迁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旧中国展览活动(1851~1936)、抗日战争时期的展览(1937~1949)、新中国展览(1950年至今)。中国会展业真正逐步进入发展轨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50~1977年是中国会展业起步期,当时会展业计划经济特征明显,还不能称作现代会展业;1978~1999年是发展期,会展业走向市场化,并基本具备了现代会展业的特征;2000~2005年是飞跃期,现代会展业体现出程度较高的专业化;2005年以来为现代会展业突破期。
一 旧中国展览活动(1851~1949年9月)
(一)1851~1936年的展览
主要形式:集市。
特征:展出农副产品和土特产。
会展业的形成发展与经济活动是否活跃息息相关,近现代的中国,经济十分落后,特别是工业非常不发达,占主流的是农耕经济和农耕文明。小农经济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小富即安,作为承担流通领域服务的会展业,在当时几无用武之地。旧中国展览活动主要表现为集市形式,在固定地点、定期举办的集市已基本具备了展览的性质和形式,欧美展览界普遍认为展览会起源于集市。
集市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古代的集市是市、集、庙会等多种形式的统称,集市上买卖的主要是农副产品和土特产。集市有多样的称呼形式,中国北方一般称为“集”,广东、福建等地称为“墟”,四川、贵州等地则称为“场”。不管如何称呼,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参与者主要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生产者向消费者的直接出售,是生产者之间的产品流通。
不过,旧中国在参加一些国际大型展览活动之外,也尝试举办了中国的商业博览会,掀开了中国展览会史的第一页。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水晶宫”举办。中国商人徐荣村和一些在中国经商的外国商人,将丝绸、茶叶、中药材等中国传统出口商品运往世博会,并一举荣获金、银大奖。此后的每一届世博会,中国官方和民间商人都组团参展。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清政府派出以贝子溥伦为首的代表团,并在圣路易斯修建了中国馆和中国村,此举被外媒称为“中国政府正式登上世博会舞台的开端”。
此后,中国本土对展览活动的探索和尝试开始慢慢增多。1905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出洋赛会通行简章》20条,鼓励各省商家“精择物品”,踊跃参赛,同时在北京设立“京师劝工陈列所”; 1909年武昌设立“武汉劝业奖进会”; 1910年南京设立“南洋劝业会”; 1921年南京设立“商品陈列所”(又称物品展览会); 1926年上海开设“中华国货展览会”; 1929年杭州开设“西湖博览会”,据称此次博览会的展品约15万件。1935年11月至1936年3月,中国第一次出国办展。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展出3000余件商品,参观人数42万人次。当时中国的瓷器、绸缎、茶叶畅销一时,中餐馆食客络绎不绝,在英国乃至欧洲都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些展览活动都是中国展览会的先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0年南京的“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现代展览概念的第一个商业博览会,它的组织、规模、水平都能与同期世界大型博览会相媲美。全国各地除内蒙古、西藏、新疆外提供了100多万件展品,共分24部420类。东南亚国家、英国、日本、美国和德国都有展品参展。展馆总数共32个,博览会历时近半年,参观人次达30多万,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全国性博览会,起到了“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的作用。
旧中国展览活动前后80多年时间内,包括中国参展的历届世博会以及国内的展览活动,展出的基本上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和土特产,如丝、茶、绸缎、器皿和美观却不实用的工艺品,没有任何近代的工业产品参展。与同期世界强国展览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发明和工业品相比,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近代工业革命的历史潮流中已远远落后于他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与此相同的是,旧中国的会展业也十分落后。
(二)1937~1949年9月的展览
主要形式:展览会。
特征:“官办”,政治宣传为主。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刚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受到巨大破坏,各业经济凋敝。政局动荡、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十分困苦。当时全社会的主基调是抗日,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举办了许多展览会。这些展览会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繁荣经济,更多的是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显示成就,鼓舞士气、抵抗日本侵略。所以,那时的展览会所体现的主要不是经济功能,而是利用展览会来提升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这一时期展览会的主要特征是“官办”,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质和宣传意义。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把“抗战必胜”寄希望于外援,“攘外必先安内”,对人民军队进行围剿。国民党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贪污腐败成风。此时的漫画工作者们以突击方式,举行了“漫画联展”,许多作品暴露了统治者的罪恶,传达出人民的呼声,因而博得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一类形式的展览会,先后在重庆、成都、昆明一连串地举行,一直继续到抗战胜利之后,其中特别以“猫国春秋”漫画展的表现最为突出。与此同时,大后方木刻工作者联合了延安的作品,举行了国际展览。中国人民的英勇战斗生活,通过木刻艺术,传递到美国、英国和印度,获得了这些国家广大人民的同情。1943年和1946年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双十节全国木刻展览会”和“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民不聊生,经济类型的展览基本没有,只举办过少数的文化性质展览,如摄影展览会。1945年9月,北平摄影学会为庆祝学会成立举办了影展,张印泉、蒋汉澄、张卓人、刘光华等均有作品参展,本次摄影展在全国起了带头作用。上海摄影学会于1947年举行影展,参展的作品有300多件,北平摄影家张印泉、香港摄影家吴章建也有作品参加展出。1948年11月22日,上海中国摄影学会举行摄影作品展览,有382幅作品展出,参观者达数万人。1949年2月,昆明摄影家杨春洲在香港举行《杨春洲教授摄影展览会》,展出作品80余幅。
据统计,1937年至1949年,陕甘宁解放区共举办了74个展览会。邓小平在参观“战绩、生产展览会(1944年)”后评价:这次战绩和生产两个展览馆宣传了我们太行军区几年来的奋斗成果,的确是惊人的。我们同华北、华中、华南及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一样,干出了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英雄事业。
当然,这些展览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些促进作用,但在流通领域所起的作用不大,会展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仍然十分有限。但这一时期政府的努力,对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 新中国展览活动(1949年10月至今)
会展业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甚至是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历程和特点,同样,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因素也影响着会展业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至今,会展业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发展、飞跃、突破,每个阶段都体现着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特色,承载着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变迁。
(一)起步期:计划经济特征明显(1950~1977)
1951年3月,在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时候,中国首次参加了“莱比锡春季博览会”,这标志着新中国展览业发展的开端。1953年,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受政府委托,负责接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展览会”来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接待的第一个来华展览会。1950~1977年近30年时间,是中国会展业的起步期。
由于该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贸易不发达,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靠计划调拨,经济贸易型展览在国内市场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只有极个别的展览会是贸易性质的,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这个时期的展览也具有浓厚的“官办”性质,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代表国家主办出国展览,当时的展览包括接待来华展及参加国际博览会。起步期的中国会展业,经济功能淡化,主要是为政治提供服务,目的在于宣传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大好形势,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谊。1951~1985年的34年间,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举办427个出国展览。1953~1978年的25年间,中国共接待了112个外国单独来华展览会。
总而言之,该时期展览会数量不多,组织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很低,国家尚未将展览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会展业及相关产业的经营意识还未形成。从严格意义上讲,当时展览会大都不具备现代贸易展览会(trade show)的特征。
(二)发展期:迅速发展,走向市场化(1978~1999)
从1978年至1999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加快,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展览业迎来第二个阶段:发展期。该阶段会展业发展迅速,并走向市场化。
1978年是个特别的年份,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即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该展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展览业由起步期的“单国展览时期”向发展期的“国际展览时期”过渡。1985年,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其前身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所属的来华展览部和技术交流部)竣工,成为20世纪80年代北京十大著名建筑之一,并于同年10月成功举办了开馆的第一个展览会——第四届亚太国际博览会。该阶段北京、上海、大连、珠海等城市会展业脱颖而出,出现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知名专业展览会,如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国际机床展览会、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大连时装博览会、珠海航空博览会等。
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展也步上新台阶,继中国国际展览公司同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在北京成功合作“中国卫生洁具、供暖及空调设备展览会”(ISH China)和“中国汽车配件展览会”(Automechanika China)后,双方又同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分会合作,举办了“上海国际消费品博览会”(Ambiente Shanghai)。而且,出国展览也经历了一次大变革,其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1986年参加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此次博览会上,中国改变了以往以宣传成就为主的展贸分离展览方式,首次采用摊位式展览形式,以展览为手段,以贸易成交和销售为主要目的,展览的贸易性和专业性因此大大加强,此举也标志中国展览业开始与现代国际展览业接轨。1999年,中国政府独立举办了20世纪最后一个A1类专业世界博览会——昆明世界园艺世博会,有69个国家、地区以及26个国际组织参加展出。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期,展览会的主办单位从起步期的几家发展到上百家。据不完全统计,仅1998年,中国90多家办展单位共到过50多个国家举办经贸展览会,并且参加400多个国际博览会,相当于起步期1950年至1977年出国展览数量的总和;1998年在中国境内举办的较有规模的经济贸易展览会共有600多个,是起步期1950年至1977年来华展览数量总和的3倍。
(三)飞跃期:专业化程度高,外资介入会展业(2000~2005)
在这一阶段,会展主题呈现细分化、专业化。2000年以来,中国会展业已渗透到各个行业,不论是机械、电子、汽车、建筑,还是纺织、花卉、食品、家具,均有各自的国际专业展。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会展中心城市。从展览规模看,北京位居全国首位;从展会数量看,上海为全国之最。北京市2000年展览会突破100个,2001年又有增加,而且展览会的面积不断增加。地处国际贸易商圈的北京国际贸易中心,年均接待50个展会,在这个展览馆举办展会则需要提前一年预约。
另外,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将举办地点选择在中国,也有力推动了举办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会展水平的提高。国际商会年会、亚太法官会议、环太平洋论坛年会、国际引航员大会、APEC会议等700多个国际性会议在上海举行,上海由此赢得“国际会议中心”的盛誉。
为适应迅速发展和细分化的会展业市场,2002年以来,不少大型展馆纷纷改建或扩建,将展馆建设规模、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会展辐射范围等联系在一起,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例如:为满足珠三角(广交会)会展市场的需求,广州建成新国际会展中心;大连星海会展中心二期的扩建,体现了大连在东北会展经济带中的龙头地位。近年来,中国展览面积年均增长20%。至2005年,全国共有160多个展览场馆,可供展览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已经超过了号称“世界会展之国”德国的展馆面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展览场馆。
外资纷纷介入中国会展业市场,寻求新市场的新机会,进行低成本扩张。通过资本运作,德国、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际会展业巨头,先后找到中国合作伙伴合作或者独资运营,在发展中国家会展业市场施展拳脚,2001年,德国三大展览业巨头与上海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共同投资兴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运营后获得巨大成功。这一效应具有很强的榜样示范作用,2002年,法兰克福(上海)展览有限公司、慕尼黑(上海)展览有限公司等外商独资展览公司相继成立。2005年10月,看好中国市场的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与广州光亚展览贸易公司合作组建“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公司”,该公司是中国展览业投资最大的一家中外合作公司之一。
有些跨国公司通过收购中国展会或移植海外知名展会的办法参与竞争,抢占中国会展市场份额。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直接收购了上海一个较有名气的地面装饰展览会,并直接把国际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最大的CeBIT展览会移植上海举办。2005年11月,继法兰克福登陆广州取得成功之后,德国的另一家展览大腕——美沙展览集团也跃跃欲试,与广州振威展览公司举办的品牌展GIMT(广州国际机床展)进行合作,引进德国顶级金属加工展(AMB)等等。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会展业的主办单位从单一的政府或具有政府色彩的部门,发展到政府、协会/商会、国有和民营展览公司、合资展览公司以及外国展览公司,形成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办展的新格局。2000~2005年,中国会展业在质和量上都实现了飞跃,全国每年平均办展数达到3000个左右,2004年展览业总收入为108亿元。
(四)突破期:新理念和新技术交织(2005年至今)
经国务院批准,2005年1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和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一起主办了第一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发表的主题演讲中指出,“中国会展业要向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为正在蓬勃发展的会展业指明了方向。这次论坛也为中国和国际会展界的交流和合作搭建了桥梁,对增进双方的沟通和了解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国内外会展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在之后召开的全国出国经贸展览工作会议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阐述了中国展览业的“四化”意义,进一步明确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新理念。“法制化”即规范会展市场秩序,尽早健全会展行业法规;“市场化”指会展业走向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产业化”即逐步健全会展业的服务体系,完善会展业的产业拉动作用;“国际化”指的是要主动融入国际展览市场,增强中国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
会展业的新理念还要求中国会展界要研究办展新模式,要“两条腿走路”,真正重视专业观众和有实力的采购商,构建展览会的平台功能。新技术是会展业发展中必然会接触和采用的辅助手段,会展项目中将会运用一些最新的技术或软件来提高会展业的管理水平,如场地规划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使得会展业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