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改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研究意义及目的

政党改革问题在政治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既是政党政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政治发展的重要研究途径。在政治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今天,各种类型的政党只有根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以及政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特点来选择符合政党利益诉求以及政党发展需要的改革方式,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措施细化的调整,才可以在保证政党政治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政党自身的发展。

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一个善于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传统型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在二战结束之后,伴随着德国政治发展所展现出的强大政治发展动力,该党在价值体系、组织结构以及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改革尝试。这种发展动力尤其表现在德国社会民主党20世纪50年代末的政党转型,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主要执政党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既发挥了它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创新能力,也体现了它自身在政党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时代挑战时所作出调整的及时性与敏锐性。

然而国家治理对政党提出的要求与政党自身发展要求这两个政治发展动因对于一个政党的不同发展阶段来说并不总是一致的,二者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相适应。国家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优先于个别政党的自身发展,从而使政党在设计施政方案时出现内部的利益矛盾。政党一方面通过承担国家治理任务来吸引选民,另一方面也分担了推进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政治改革的风险,而这种政治风险往往被选民转嫁到政党的政治认同上。例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治疗德国“福利病”的改革。虽然从德国总体的政治发展来说这种改革是积极的,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但德国社会民主党也在推动这项改革的过程中触动了政党长时间以来所依靠的政治力量的利益,也因此遭遇了政党核心价值摇摆不定、党员认同减弱、党内组织分裂、党员与支持者流失等政党自身发展危机,换句话讲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为整个德国的福利制度改革埋单。

然而,从一个宏观的政党发展角度来看,政党暂时的选民流失和支持率下降也并不必然意味着政党改革能力的下降。在像德国这样的多党制国家中,政党在野期间比执政期间反而更加便于其进行政党自身的调整,不仅适应了执政时期提出的国家发展理念及改革方案,也为政党下一步的竞选做好了理论准备。但是所有的政党推进的改革策略都是具有政治风险的。在政党无法充分预判政党执政期间的改革结果的情况下,政党的改革成果往往集中在竞选前被集中评估。另外在通常情况下,政党往往陷入被动处理影响国家整体发展的那些最紧急的问题,这也可能使政党丧失了自身改革的最佳机遇期。西方多党制下的政党,尤其在其执政期间,在对政党自身的发展以及国家整体发展二者关系的权衡与评估中,往往倾向于优先考虑后者,因为以国家整体发展为根据进行竞选方案的设计,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吸引选民。于是,政党在竞选过程中往往偏好将关涉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最核心的问题变为政党执政后主要施政抓手吸引选民。然而政党选择的改革课题越是接近核心问题,越有可能导致相关利益团体关系复杂化,所带来的政治风险也就越大。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二战后所推进的改革尝试中多次涉及这样的核心问题,例如对已经变革的社会结构进行利益重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处理经济发展与后物质主义兴起的关系以及应对全球化的问题等。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其自身发展与其作为执政党所进行的国家治理政策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成为理解该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特点的关键。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研究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二战结束后的发展历史就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首先,二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很快地实现了重建。在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深刻发展和国际政治格局变革的影响下,德国社会民主党不断进行自身调整与改革的尝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并在发展中呈现出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该党的政治纲领、指导思想、组织形式、领导风格、群众互动模式都不断展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构成了德国社会民主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其次,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一个具有悠久政党历史的欧洲政党,二战后伴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德国社会结构的变革,德国社会民主党需要不断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并在遭遇多次选举失败后艰难寻找新的政党发展道路。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它所遇到的很多关涉政党自身发展的问题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通过研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改革过程不仅可以探索出新时期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根据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而不断实现的理论创新,还可以摸索出在现代政治发展过程中,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在国家治理模式变化过程中实现发展的普遍规律。最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改革在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改革过程建立在社会民主主义相关理论推进的基础上,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对其纲领、组织以及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外交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从德国社会民主党以《哥德斯堡纲领》颁布为标志的二战结束后第一次重大的政党转型到20世纪末以施罗德的“新中间”道路为代表的探索之间的三大改革历程。二战的结束标志着改革取代革命与战争成为政治发展的主要方式。世界各国的政治改革相互影响,各国政党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相互借鉴。政党在二战后所面临的新的发展趋势包括:意识形态的消解、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非传统安全的威胁、现代化社会沟通及动员方式等。这些新兴政治因素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传统政党的发展。对于传统型政党来说改革势在必行,难度非同一般。可以说,在《哥德斯堡纲领》宣告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之前,德国的乃至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发展早已对传统政党展开了一系列重塑过程。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影响了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功能的实现及其自身的发展模式探索,尤其对拥有悠久政党传统的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来说,这些变革不断促使它们适应新的政治生存条件而进行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改革。对德国社会民主党来说,二战结束后社会民主主义的理想不得不从体制内寻求发展的途径,由此也派生出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即如何面对由政党改革所带来的政党组织松散、意识形态功能减弱、党员认同感下降等政党危机;如何避免在改革后失去政党自身理论特点及原有支持力量;如何在改革的时机以及改革的领域之间进行斟酌以避免打破政治体制的平衡;如何协调维护政党传统和推进政党现代化的关系,使其既保持政党特色又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新的支持者;如何应对二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形势对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产生的影响等德国社会民主党政党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可以成为对德国社会民主党改革研究的切入点,也使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改革研究更加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