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改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汉堡纲领》:回归社会民主党传统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对政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努力争取执政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个时期的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格哈德·施罗德认为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纲领已经不再适应20世纪90年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右翼政府推行的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了失业率居高不下。德国社会民主党必须找出一条不同于原有政策导向的竞选策略才能获得选民的青睐。在1998年的大选中,格哈德·施罗德打出了“创造就业与中产阶级”的口号,这迎合了选民的心理需要,使其一举赢得了大选。

一 《汉堡纲领》的制定背景

施罗德上台之后就开始仿效英国布莱尔政府所进行的“第三条道路”探索,决定走“新中间”道路,并以此作为推进德国福利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组织内部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又一次大讨论。此外,这个时期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还面临着党员和选民的大量流失、政党与其基本支持阶层的依附关系不断松懈以及人民群众对政党日益疏离等状况。施罗德政府在进行福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带有新自由主义色彩的措施遭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以及广大中下层民众的反对,并且“引发了社会民主党内改革派精英与基层党员、传统选民之间的分裂,社会民主党陷入身份认同的危机”, 张文红:《人民党缘何失去人民:〈汉堡纲领〉\之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这种危机后来甚至引发了政党的分裂。这个时期的德国社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德国社会民主党面临的新挑战层出不穷,旧党纲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 《汉堡纲领》的主要内容

2007年10月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了一个新纲领——《汉堡纲领》,这是该党在二战后,继1989年前通过的《柏林纲领》后制定的第三个基本纲领,也是整个政党发展历史中的第七个纲领。该纲领在分析时代特点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策取向时,强调了政党在欧洲市民社会联合方面的作用。这份纲领的出台被舆论视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回归左翼的标志。

新纲领在遵循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以往原则纲领在时代特征、基本价值与信仰、目标、政策以及未来政党发展道路的展望的基本问题论述的基础上,在“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政策”一章中特别提到了可持续发展和质的提高、就业问题以及预防性福利国家等发展性问题,实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政党纲领过程中对社会利益诉求的表达功能。

《汉堡纲领》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新时期的任务,即“对于开放边界和社会风险所带来的挑战要找到符合时代研究的答案。”纲领在第一章详细论述了时代背景,纲领一方面肯定全球化对创造就业岗位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指出全球化中的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失范与不透明,强调对资本市场加强监管。指出“全球化的矛盾”在于全球化、边界开放和市场开放一方面在技术创新与政治发展的推动下帮助克服了饥饿、贫困和瘟疫,并且为许多人创造了新的工作和福利。然而另一方面,全球资本主义也明显地因为缺乏民主和公正而违背了自由和团结互助的目标。《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 〈汉堡纲领〉》,张文红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4期。

在《汉堡纲领》中,德国社会民主党重申了政党的基本价值和未来发展目标,更加强调公正,主张保证质的经济增长,但即便如此,《汉堡纲领》在展开对基本价值的论述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把公正作为社会民主主义的首要特征摆在最高位置,而是更加强调基本价值理念之间互为条件、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互相制约的关系。罗云力:《德国社会民主党新基本纲领》,《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3期。

在福利制度方面,《汉堡纲领》首次提出要建设预防性福利国家,平衡个人责任和国家保护,鼓励人们找到好的工作帮助国家实现充分就业,实施公民保险,并扩大法定保险范围,要求自由职业者等高收入者参加法定保险。纲领指出预防性社会福利国家重视教育的作用,将其理解为社会福利政策的核心元素,并通过互助与学习将人与人的关系的改善与调节作为首要任务。《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 〈汉堡纲领〉》,张文红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4期。在预防性国家建设的相关论述中也可以看出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公正”内涵阐释上的变更,即不再通过再分配等手段实现结果平等,而是通过教育实现机会平等。纲领提出建立德国和欧洲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继续主张解雇保护、员工参与企业决策权、建立劳资社会权利平等的企业基本章程、劳资自主权和行业普遍工资标准制度。

在国家和市场关系方面,纲领强调从政治上对市场进行调控的必要性,反对极端市场化。在生态能源方面,纲领反对使用原子能。在教育政策上,反对大学收费。社会民主党重新自我定位为“左翼人民党”,并以这种方式向社会民主主义传统回归。与此同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新的党纲中还努力尝试缓和与工会的关系。

《汉堡纲领》重新强调社会民主党传统,继续以“民主社会主义”为党的政治理想。新党纲分析了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发展与变革,对21世纪德国社会民主党应对全球化挑战给予了纲领性指导。党纲表明德国社会民主党仍将社会主义作为长远目标,并阐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对于当前最为核心的社会政治冲突所持的基本立场。张文红:《人民党缘何失去人民》,《世界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三 《汉堡纲领》的影响

《汉堡纲领》是社会民主党在二战后第一次在执政期间通过的纲领。在党纲草案的讨论中,德国社会民主党不仅允许所有社会民主党党员参与讨论,并且向党外人士敞开大门。社会民主党在1999年12月召开的党代会上决定修改党的纲领,为此也展开了全党大讨论,并持续数年之久。党内重大问题交党员讨论是一个不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又能很快提高政党组织活力的办法,因此大规模地讨论政治问题本身可以被看作提高党的吸引力的一种手段。德国社会民主党认为,讨论党的纲领的过程比最终出台的新纲领更加重要。张文红:《德国社会民主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教训》,《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此外,纲领制定出来之后,根据党的总书记的提议,2006年以后该党各选区的联邦议员候选人都将由全体党员和党外人士共同提出。党的组织对外开放,尽可能地吸收党外精英入党。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5页。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社会各界对本党政治的关注,德国社会民主党将党内生活向社会公开允许非党员参加党的政治生活。德国社会民主党还积极利用各级基层党组织成立的论坛,广泛征集政党发展的社会意见。

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党报党刊公布《汉堡纲领》,让党员了解党的主张;党的机关报《前进报》每月出版,寄给党员。党的每一级组织都有互联网网站,可以从网络上了解社会民主党的情况,包括会议记录;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传递信息;普通党员也可以参加地方一级和区一级的所有活动和委员会会议。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政党对外宣传能力的提升。

德国社会民主党希望通过修改党纲,与施罗德时期的政府行为保持距离,或者说是通过强调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翼立场来与施罗德政府对于福利制度所进行的改革相平衡。制定《汉堡纲领》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挽回社会民主党的中低层收入选民的支持,为新一轮的政党竞选做准备。另外,德国社会民主党是在与基民盟—基社盟进行大联盟的时期制定的《汉堡纲领》,也想通过新纲领的制定与联合执政的基民盟—基社盟在政策和政党特征上保持距离,从而维持本党的特殊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党纲的制定不失为一个调动选民积极性、吸引选票的竞选策略。

但是《汉堡纲领》提出的一些政策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步骤,例如纲领提出通过建设一个“社会欧洲”将全球资本主义纳入社会和民主的实现过程,以及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重塑全球化”,这些提法虽具前瞻性,但缺乏具体实践细节从而最终落入空谈,并失去选民的信任。纲领的策略性左转一方面没有获得选民对政党足够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使其与联盟党的联合执政同盟有了罅隙。基民盟总理默克尔不再顾及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伙伴的身份,公开指责其“重搞社会主义”,并频频指出社会民主党在实施“公正”原则中的漏洞,使社会民主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http://parteitag.spd.de/servlet/PB/menu/1731275/index.html.与此同时,左翼党对社会民主党左转也是抱着谨慎观望的态度。

从《汉堡纲领》开始,德国社会民主党不断重申自己代表的中下层群体利益。“在《汉堡纲领》中,出现了不少带有较强左翼色彩的词汇和概念,比如6次使用‘民主社会主义’, 18次讲到‘运动’, 20次提到‘资本’或‘全球资本主义’, 23次出现‘公正’, 213次涉及左派意义上的‘社会’。”罗云力:《德国社会民主党新基本纲领〈汉堡纲领〉评析》,《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3期。与德国社会民主党政策向左转相伴随的是政策回归中下层的倾向。很多迹象表明,社会民主党希望重新回归过去的传统理念,即维护劳苦大众的利益。但是,《汉堡纲领》在回归传统理念方面并没有给出更为具体的解释,因此没有形成足够的力量吸引更多的党内外支持力量。相反,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右摇摆却给选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左右摇摆的同时,左翼党和联盟党分别从左右两方抢占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领地,使其在两面夹击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党员人数也随之持续大幅度下降。

总的看来,德国社会民主党自二战结束以来以制定基本纲领为契机的政党发展,体现出了该党在理论创新以及发展党内民主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从《哥德斯堡纲领》所选择的“人民党”发展战略,到《柏林纲领》所选择的向后现代主义的进发,乃至《汉堡纲领》针对全球化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德国社会民主党不断推进政党现代化过程的实现。但是随着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制度发展所特有的规律,德国社会民主党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遭遇诸如政党衰落的问题。在解决这些政党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党的组织建设也不断配合理论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因此,经历了三个纲领调整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与二战结束初期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甚至已不能再用某个单一的社会民主主义发展模式来对其改革进行定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