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改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研究方法及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本书主要研究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社会民主党改革情况,研究涵盖二战后两德分裂时期在联邦德国重建的社会民主党以及在两德统一以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横跨二战结束后到2009年德国大选这段时期内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组织、纲领、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采用的是历史研究方法,结合政治学的政党现代化理论分析工具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实现转型与改革的过程及其对政党发展的影响进行考察。

二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德国社会民主党分别在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进行了各自的组织重建。民主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与德国共产党合并成德国统一社会党并不在本书研究范围。在进行了组织重建之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已经为参与到现存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做好了准备,在之后不同的历史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几次调整自身的政党角色,从制度转换的推进者到竞选内阁的主流政党、从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到指导原则多元化、从代表无产阶级到走“新中间”道路、从人民党到传媒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尽相同的理论关注点与改革突破点,针对这些关键点德国社会民主党充分结合已经变化了的政治环境进行政党改革。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党改革在思想层面着重表现在政党指导思想的变革以及政党内部文化的转变上;在实践层面则主要表现为政党根据时代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组织嬗变、作为执政党的执政方略调整等方面。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改革包含着政党主动适应变化了的政治环境与社会诉求,自觉地偏离传统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政党文化、组织结构以及发展模式等。政党变革,尤其是传统的执政党变革,其根本动力不仅来源于政党自身的发展需要,更多地来源于执政需要与社会诉求的双重压力。而这二者的发展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发展历史上往往呈现出相互对立的状态,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执政期间往往将重心放在国家整体的发展方面,在不断扩大政党自身对于各个阶层的普遍代表功能的同时也不断丧失其对原有的核心利益群体即中下阶层的代表功能,该党内部成员的政党认同意识也随之不断降低。由此可见,在政党作为执政党推进政策改革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很大的改革风险就来自政党自身。德国社会民主党所推进的福利制度改革也在不断地对该党自身的组织发展构成内部损耗。如何协调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也成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几代改革推进者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本书的研究主要利用以下数据和文献来源:①德国政府文件、政党纲领、政党会议记录、领导人讲话和政治家的回忆录。②二战后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新闻报道和评论。③学术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种德文、英文、中文发表的专著和期刊论文。④德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和我国相关研究中收录的统计数据。

本书试图阐述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以下几个改革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战后长期的在野地位使得德国社会民主党以反对党的身份来审视当时的德国执政党所遇到的问题与困境,这个过程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日后一举获取政权以及长期执政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后来的几次重大的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德国社会民主党开始了以《哥德斯堡纲领》为标志的二战后第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这次转型使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了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所发生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环境的变革,并推动了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在这个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支持率不断升高,德国社会民主党大众化的时代也随之到来。这次政党转型策略符合了这段时期德国社会结构发生的重要变化,即传统社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认同减弱,各阶级之间的阶级立场逐渐模糊,中产阶级队伍在不断扩大,普通选民决定支持哪个政党不再简单地取决于选民自身的阶级归属。在这个时期,多党制国家的政党,尤其是具备一定执政能力的大党更加倾向于制定吸引大多数甚至全体选民的政策纲领,从而表现政党去意识形态化的发展趋势。而这些也构成了德国社会民主党这一时期的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组织和竞选策略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这些调整却给党的自身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实现了二战后的第一次执政,同样,它也面临着从反对党到执政党的转型。执政的德国社会民主党遇到了更多的挑战,如信任危机、经济危机等。在长达16年的执政过程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如何协调政府与政党的关系、如何适应政党的成员结构变化等问题上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其所做的政党宣传工作以及基层组织建设等相关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20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再次下台,虽然失去政权,但这对该党自身的发展并不只意味着失败,正是因为这段在野期使德国社会民主党可以腾出精力审视以往执政过程中的得与失,并且在暂时的在野状态中孕育新一轮的政党转型。在80年代中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又一次准备颁布新的政党纲领,而后物质主义、女性主义等多种新社会运动也大大影响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在这个时期的转型,并充分体现在新纲领的制定过程中。在这次的政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政党内部领导力量的转换,德国社会民主党遭遇了“党的历史上也许是最混乱的领导危机”。这个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出现的危机具有很多时代特点,不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独有的。联邦德国的政治环境以及国际政治气候的变化从更为深刻的层面影响着这个阶段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改革。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深入,其弊端也不断地暴露出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施加影响。金融危机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发展也随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面对这种世界政治的结构性变革时,如何维持自己的人民党的角色并实现政党的理论创新,便成了理解德国社会民主党欧洲政策的关键所在。

20世纪末21世纪初,冷战结束,苏联的共产主义模式宣告失败,新自由主义强烈涌入刚刚统一的德国,统一的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在稳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发展施加了影响。虽然德国社会民主党在1998年又一次成功实现执政,并积极探索“第三条道路”,但是,新自由主义席卷全球也给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和经济挑战;与此同时,德国新的社会思潮和新兴政治运动、新型政党兴起也给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发展制造了压力。针对这些问题,德国社会民主党试图通过探索“新中间”道路来解决。这个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发展的政治背景更加复杂多变,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自身道德优越感、纲领可靠性及党员认同感的逐渐流失,它在尝试了各种政策调整之后依然呈现出政党发展虚弱的状态。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全球化发展得更为迅猛,它打破了工业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德国社会民主党曾经推崇的福利模式也使德国政府负担越来越重。欧洲各国政府的职能不断地向欧盟转移,在德国联邦政治体制原有的乡镇、州与国家之上又多了欧盟一级,这四层不同机构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德国社会民主党施加影响。欧盟在弱化了国家对政治和社会发展进程的控制之外,对政党的组织和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新兴社会运动的组织结构的发展也使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加入传统的政党组织,德国社会民主党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很多努力,2007年推出的《汉堡纲领》就是该党针对这个时期诸多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该纲领同样也揭露了很多现代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共同问题。

以上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德国社会民主党为什么要冒着失去执政地位的风险继续推进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改革的动力来源于哪里?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如何处理好作为中左翼政党的政治传统与代表不断扩大的民意范围之间的关系?

三、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推进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是如何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

本书分为六章来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第一章以德国社会民主党党纲的修改为依据,通过党纲修改内容和党纲修改过程中所引发的关于政党价值的讨论来探讨德国社会民主党指导思想的变革。本章首先探讨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二战之后对其基本价值的重新解读的历史发展过程;深入分析重新调整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政党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关系的原因;尝试探索政党价值的目的性和工具性之间的关系。依据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战后价值变更的线索分别探讨:1945~195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重建过程所依据的旧纲领以及相应产生的政党不适应所表现出的各种矛盾;《哥德斯堡纲领》宣布了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人民党对于政党未来发展的重大影响;《八五大纲》与其他政党纲领的关系以及前者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改革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柏林纲领》对于新时期问题的对策及局限;《汉堡纲领》在恢复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员对该党的政治认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纲领制定过程中重新向“左”靠拢的过程所表现出的政党发展动态。

第二章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发展为线索,通过对比德国社会民主党不同时期政党组织机构以及联邦与地方层面党组织关系的变化来对该党的组织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试图探索该党如何通过调整组织结构与党员活动方式来加强政党的凝聚力,从而维持政党在德国政坛上的大党地位。本章重点论述了二战后德国被占领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不同占领区的政党组织重建情况及其对后来该党发展的影响,以及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组织平稳发展期所进行政党组织机构改革和基层组织的发展。在论证过程中也涉及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历史上不同类型的政党领袖对政党组织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通过对二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几个重要领导人物政治风格及其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发展的贡献的比较,探索政党领袖凝聚力来源的变化。

第三章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二战后的五个执政时期的政策措施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党在执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理论特点与执政特色。本章分别论述了1966~196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执政适应期辅助联盟党进行宏观经济调控;1969~1974年勃兰特担任总理期间与自民党联合执政的联邦政治经济改革以及外交成就;1974~1982年由施密特担任总理继续领导红黄联盟进行的应对德国经济危机;1998~2005年由施罗德担任总理领导红绿联盟对德国福利制度进行改革以及对“新中间”道路的探索;2005~2009年大联合政府中德国社会民主党推动福利制度改革及稳定政策等。本章通过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几个主要执政阶段的比较,探索该党在执政理念和执政重点领域等方面的转变与制度创新。

第四章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主张与政策实施为重点,在厘清社会民主主义相关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探索相关政策在不同时期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平衡。本章重点论述了二战结束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的“社会化”思想及其实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带领德国进行的从社会市场经济向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转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总体调节”经济政策带领联邦德国度过两次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经济发展理念的影响以及该党的应对措施等。通过总结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经济指导思想方面的变革、社会发展理念的调整来分析该党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领导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

第五章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与新兴社会运动以及新时期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组织的关系为主线,通过研究德国社会民主党对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解的变革来进一步探讨社会结构变革以及新兴社会运动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国家治理方案的影响。本章主要研究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认识方面的转变,通过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的嬗变进行分析,论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工会、新社会运动、生态主义运动以及与青年政治发展等新问题上对国家治理方法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创新。

第六章主要研究全球化对德国社会民主党产生的冲击以及该党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时做出的政党变革。其中重点论述了全球化的深入对民族国家主权的侵蚀进而削弱政党通过执政来实现政党价值的能力。本章列举了全球化对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的最直接的挑战,即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后物质主义盛行以及政党传统的不适应性等问题。由全球化所塑造的新型国际格局及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政党发展和执政能力方面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并对政党未来的发展施加了压力。本章重点论述德国社会民主党扩大政党的价值覆盖范围、从物质主义向非物质主义发展模式的转型、大力发展媒体党以及“新中间”道路等方面探讨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政党未来发展模式的实践经验。

本书以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二战后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梳理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价值、组织以及执政政策上的改变,并通过这些历史的归纳提炼出影响德国社会民主党发展的几大重要的发展动力源,从而方便读者能够兼具历史和世界的双向维度观察德国社会民主党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政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