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末医学考试的呼吁与尝试
晚清时期,伴随着西医在国内的渐次传播并取得惊人的效绩,国人对西医的态度总体上从起初的不信任、狐疑,逐步走向亲和与认同。特别是,面对中医界的芜杂以及诊疗上的是非莫辨,晚清时期开通的学者、官僚和医家对中医开始积极反思,并由此而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西学大潮的冲击下,部分学者、士人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反复权衡,开始对中医从信任走向怀疑、批评,甚至弃如敝屣。其中,晚清学者吴汝纶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从其文集来看,吴汝纶是一个十足的“推崇西医、贬斥中医”论者。在他看来,中医的阴阳五行,皆不足信;研制出的药饵,亦不足恃;中医的诊疗,更是率多虚妄。总之,与科学明白的西医比起来,“中医之不如西医,若贲育之与童子”。吴氏对西医的推崇,与其后半生相终始,乃至在临终之前仍断然拒绝中医的诊视。更有甚者,晚清大学问家俞樾提出了“废医”的呐喊。在《俞楼杂纂》中,俞氏用洋洋七千余字的篇幅,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论证中医的可废。俞氏之所以如此厌恶中医,据学者研究,实与其亲人的接连早逝有很大的关联,从而使其对中医彻底绝望。尽管在当时来说,俞樾的《废医论》不过是一纸文字,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影响却迅速从医界逸出,对民国时期的思想界、政治界均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俞氏也因此被作为废除中医的首倡者,被载入史册。
与吴汝纶、俞樾等人或推崇西医或废除中医的激进主张有所不同,更多的晚清士人以及中医家则希望政府能够对中医界的混乱局面进行有效的介入与管理。“考试医学”成为他们的共同呼声。
在晚清文献《皇朝经世文统编》中,便有多篇文章对此积极探讨。一篇名为《医学亟宜讲求说》的文章开篇便指出,时下之医每于“《素问》《景岳》《仲景》《本草》《医宗金鉴》诸书未能深探其蕴”, “遂诩诩然开医馆、贴医招以赚取人间财物”, “其不草菅人命者几何哉”。而造成这样一种状况的原因,实为“各省中不设医馆不考医学耳”。文章作者指出,考试医生已是政府当下最为紧要之事。作者甚至提出了考试医生的设想,“诚使各省父母官与省内诸绅酌商捐资设立医馆,延请名医招徒教习。凡父兄有愿出薪水率子侄来学者,无不辟门接纳。且每岁示期考取,凡学业有成者、于此道三折肱者,给札准其行医。如是则数年间医学必日盛于中土矣”。考试医生不仅能够振兴中医,在部分人士看来还能够与西医相竞。有文章严肃指出西医之所以能够凌驾于中医之上,其秘诀即在于西洋有考试医学之举。一篇名为《书中西医学浅说后》的文章强调,“今中医之所以不能驾于西医之上者,何也?盖泰西医学有院经试官考取之后,始准行道,良法美意,颇与中国上古相仿佛”。显然是基于上述同样的认知,《议遍考医家以救生命论》的作者极力呼吁,“今为天下苍生计,惟有哀告王公大臣创千古之良规,作无涯之公德,表奏朝廷饬下各自督抚将自各省医生设法考验。如有明医中之理者,给以凭文;若假冒知医者,则治以庸医杀人之罪”。
“考试医学”的呼声,并不仅仅局限于文人阶层,在中医学界也不乏相应的呼吁。而且,其所倡议的内容亦大同小异。如清末医家孟今氏对于医界之荒芜,也并不否认,“方今吾国医界,皆为读书不成、他业不就之逋逃薮”,但他对于过高推许西医的行为却极不赞同,“近之蔑视中医者,固其宜,而其谬许西医偏重西医者,殊耳食而目论也”。那么,对于中医“腐败不堪,庸恶陋劣之病”又当如何来革除呢?孟今氏认为,朝廷应首先做出表率,正是因为“庸医杀人向不论抵”,从而导致“世人苟且轻贱之心有以自召,以致是非成败,难于稽核”。如此时日既久,遂使“庸医漏网,充斥人间”。因此,朝廷的治化之道,“莫要于赏罚,亦莫先于赏罚”。在实际操作上,孟今氏主张,朝廷应在各地方设立“乡医、县医、府医、省医各等医官”,并令真正“通医可为国师者,按临各省,认真考试”。果有考取者,即录用之,并将之“分布各区”,而“一切经费悉由各区社会及地方官合筹,分给各医,总以优裕足赡医之身家,使得借以资医穷乏”;对于考试并未录取者,仍令复为医士,勉励其继续钻研医术,但“不许即妄与人诊治”。此外,医生在诊疗疾病之后,应将“脉相、证相、治否、方法逐一详列存之病家,并榜诸通衢”,按月、分年报官核验,以定其是非功过。遇有“成效多著而又能通治道者”,应“破格录用,不次超迁”;若仍有“恶劣如前以及大小不韪者,则即治以应得之罪”,或“更予以不测之诛”。
综上所论,无论是激进的废医论者,还是保守的改革派,对中医界的混乱不堪,实际上都已洞若观火。只不过,两者的不同在于,一个要废除中医,一个则要保存并改良中医。而中医无论是“废”还是“存”,其实两者都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外力介入方能实现。这个外力,就是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威。
在社会各阶层对中医的抱怨、不满,以及对国家介入的强烈呼吁声中,晚清的部分督抚终于有所行动,开始尝试考试医生。其中,最大的一次考试医生发生在1907年。时任两江总督端方以“医学一科,攸关人命”,特札饬江宁(今南京)提学陈子砺组织考试医生,“凡在省垣行医之人,必须一律考试,以定去取”。考试方法为,应试医生须在内科、外科、女科、幼科、产科、痘科以及眼科等科中,选报一科或数科听候考试。考时“第观学术,不以文艺为先”, “所出之题,就病症方药古今治法不同之处,疑难奇僻之病症,及游移争竞之学说,每科撮要设为问题数条,能对若干即判为若干分”。考试结果分最优等、优等、中等、下等、最下等五等。考取中等以上者,方给予文凭,准予行医。此外,考中者尚需到中西医院附设医学研究所,继续研求学问,以求深造。清末的医生考试,前后总共举行两次,报考者甚众。不过,随着不久后端方的去职,“被摈之医旋即复业,以致既取者不复精益求精,未取者罔知勤加观摩,遂令医学日趋退化,可慨也夫!”
图2-1 “考验医生”
资料来源:清吴友如等绘《点石斋画报故事集》子集,第70~71页。
总体来看,清末的考试医生,仅限于江苏、浙江等地,并未在更广的地域内展开。兼之,时隔不久,大清王朝被推翻,因此其整体影响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