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中共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从抗日战争全过程,即抗日战争的发动、坚持、发展和胜利去考量的,是从其在14年抗日战争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而得出的结论。具体而言,它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环境及其艰巨性、特殊性、复杂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抗日战争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日本是帝国主义国家,是工业国家,是世界强国;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农业国家,是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弱国。日本在军力、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有绝对的、压倒性的优势。据有关材料统计,1937年,日本的现代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0%,而中国的现代工业(包括外国在华企业)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日本的工业总产值为60亿美元,约为中国(13.6亿美元)的4.4倍。反映工业化程度的几个指标分别如下。钢产量,日本高达580万吨,中国仅为4万吨。石油,日本高达169万吨,中国仅为1.31万吨。在军事工业方面,日本能大规模生产重炮、坦克、飞机、军舰和航空母舰等(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年造舰能力52422吨),而中国除能生产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外,其他大型武器装备基本不能制造。日本海军有大型舰艇200艘,共77.1万吨,中国仅有舰艇66艘,共5.9万吨。日本有作战飞机2625架,而中国的作战飞机只有305架。日本一个常设师团与中国一个整编师相比,步骑枪比中国多1.5倍,轻重机枪多1.1倍,野榴山炮多3.1倍,并且还多有炮兵车和辎重车1000余辆,坦克24辆。日军不但武器装备好,而且人员训练有素,长期受武士道精神灌输,在作战中十分顽强。这种敌我力量的巨大差距,决定了进行并夺取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能简单和主要采用世界现代史上国家战争中普遍的、通行的战法(如互相攻防的阵地战),这种战法必定导致失败,而是要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形出奇制胜,要挖掘和发挥中国拥有的优势和潜在能力,利用中国的天时、地利、人和和日本侵略者的缺陷,用以对付和打击日本侵略者,加深其劣势,并逐渐减杀其优势,使敌强我弱的形势不断逆转,在坚持抗战的过程中最后战胜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也就是说,必须实行别具中国特色的应敌之策,否则将难于与日本帝国主义抗衡并取得胜利。在这些方面,中国共产党有众多的创造和成功的应对,从而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应是正确认识国共两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抗战作用的重要角度。

与中国共产党相比,执政的国民党未能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按照常规,中国的抗日战争应由执政的国民党领导,通过调动全国资源,进行有效的战争动员,组织全国力量,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去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但是,国民党错误的方针政策和其固有的缺陷,使其未能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一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之时,国民党当局以举世罕见的不抵抗主义应对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结果轻易丢失东北三省,造成严重的民族灾难。其后,蒋介石秉持“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在日本的侵略面前一次次妥协退让,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换来日本更大规模的侵略。华北事变和1937年的七七事变,宣告了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破产,而其错误的应对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加深了民族灾难。概括地说,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面临反对日本大规模侵略任务的历史关头,国民党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的6年多时间里,没有承担起抗击民族敌人、保家卫国的责任,并且使中华民族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二是,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提不出行之有效、推进整个抗日战争发展并制胜敌人的理论、纲领和战略方案。在关系中国抗日战争进程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国民党在很长时期内甚至直至抗日战争结束,都没有清晰的认识。比如,国民党提出了“持久消耗战”的抗日战略方针,但其基点是“苦撑待变”,等待国际形势变化,通过美、英、苏等大国干预而制胜日本。在对抗战阶段即抗战进程的认识上,国民党在抗战初期分别以南京、徐州、武汉失守为标志划分战争阶段;1938年11月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又将以前的抗战统称为战略防御时期,以后则进入敌败我胜的战略反攻时期,而否认战略相持阶段的存在。由于忽视和不能发动人民群众,因此找不到战胜敌人的力量,缺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国民党在全国抗战爆发及其后很长时间里,把抗战目标局限在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的范围内,蒋介石说:“我们这次抗战的目的,当然是要恢复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和日本开始谈判;假使能够恢复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可以开始谈判。以外交的方法,解决东北问题。”蒋介石:《外交趋势与抗战前途》(1939年1月26日),中国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会议记录(1939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也就是说,国民党缺乏驾驭抗日战争全局,在极其复杂、艰苦环境下引导战争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领导中国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能力、魄力和理论。三是,国民党没有发挥引领中国抗日战争不断发展的作用。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表现了抗日积极性,在南北战场与日军正面作战,同时提出了《抗战建国纲领》,设立国民参政会,制定惩戒汉奸条例,释放政治犯,承认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等。当时,出现了全国各党各派拥戴国民党抗日的局面。中华职业教育社表示“拥护政府及最高领袖”,“服从领袖命令”。王金鋙:《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第512页。救国会“七君子”呼吁“国民应为赤诚拥护政府抗战,务使政府无内顾之忧,由此能尽其全力对外”。《抗战》第18号,1937年10月16日。第三党认为国民党制定的《抗战建国纲领》可与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媲美,对国民党寄予“新希望”。王金鋙:《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第511页。李济深、陈铭枢等解散了所领导的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认为“国民党已经居于唯一领导抗日的地位”,呼吁国内各党派“一心一德拥护政府拥护领袖”。《批判中国资产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3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第33页。各个地方实力派也表示拥护国民党中央,1937年8月7日,刘湘、阎锡山、龙云、李宗仁等在南京国防联席会议上一致表示:“今后军事、外交上各方之态度均听从中央之指挥与处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党内反蒋势力纵横的局面消失。中国共产党积极赞助国民党抗日,认为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与中共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坚决赞助其实现”,并表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地位”。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中共重申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承认国民党的执政党地位和蒋介石的领袖地位,由此形成全国抗日高潮。但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国内政策严重后退,制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对中共进行各种污蔑,严格限制、封锁中共的活动。在军事上大搞反共“磨擦”,甚至掀起三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压制民主党派,“几使其他党派无存在余地”,“各小党派及一般文化人,……不堪其苦”。梁漱溟:《论当前宪政问题》,《民宪》(东南版)第1期。不仅没有使全国抗战的形势进一步发展,而且严重损害了团结抗日的局面,国民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国民党日益加深的腐败尤为触目惊心,严重损害了抗战事业。甚至连蒋介石也公开承认:“我们党现在实在是极其腐败”,“现在国土被敌人蹂躏,同胞受尽苦痛,完全是本党的责任”。转引自李良玉《抗日战争时期新道德思潮》,《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1939年1月,蒋介石指斥说:国民党一盘散沙,“一般党员和党部的职员,最大的毛病就是懒惰废弛”,“虚伪粉饰,应付了事”。蒋介石:《唤醒党魂发扬党德巩固党基》(1939年1月23日),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6卷,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4,第35页。抗战中后期,国民党各级机关人浮于事,大小官员竞相聚敛,“因贪污被诛之军人、公务员,为数颇多,而后来者仍毫不畏惧,群起效尤”。《何成浚将军战时日记》,转引自黄道炫《国民党为何在抗战后期彻底腐化?》,《解放日报》2014年12月19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交通部长张嘉璈、重庆卫戍司令刘峙、二十九集团军司令王缵绪、第二十四军军长兼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等,都不同程度存在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挥霍浪费行为。重庆等大都市大小官员吃喝成风、奢靡成风,时人对此批评道:“前方吃紧,伤师失地;后方紧吃,醉生梦死。”甚至蒋介石也看不过眼:“舆马填塞于酒寮,柬帖纷驰于衢市……在一般社会,方苦物价之高昂,我党政军人员乃日食万钱,无稍顾惜。”黄道炫:《国民党为何在抗战后期彻底腐化?》,《解放日报》2014年12月19日。抗战之初,国民党明确提出:必须“达成‘国防第一,军事第一’之任务”,要求“必须于抗战中求国军创设之完成”,具体规定为“注重国防心理的建设,培养豪侠忠勇的情操,吃苦耐劳的习惯,报仇雪耻的决心,杀敌致果的能力”。荣孟源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第492页。但实际结果大相径庭,从蒋介石的言论中就可见一斑。1940年4月,蒋介石批评说:“上层官兵不知奋发补进,而且驰懈偷安。”1941年10月他再次批评说:高级将领精神堕落,只知道做官。敌人来了,不能抵抗,敌人退了,不能追击,几次战斗,毫无俘获。国民党将官徐永昌、关麟征、李汉魂也是如此认识:“前方师长以下作战不力、报告不实,军长以上结党营私、不知有国。”参见王奇生《研究抗战应挤掉国军官方战报中的水分》,共识网,2014年6月16日。但这种情况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每况愈下,越来越严重。比如抗战中后期,国民党将领虚构战情、虚报战绩、虚领军饷等情形十分严重,抗战后期国军某些部队缺额率高达50% ~80%,国军士兵逃亡比例惊人,最多时是伤亡人数的3倍以上。严重的腐败,极大地影响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影响了抗日大业,是导致1944年豫湘桂战役大溃败的重要原因。

而中共始终以中国抗日救国为己任,在民族危难的紧急关头屡屡提出救亡之策、采取积极行动,发挥了推动抗日战争发动、发展和取得胜利的引领作用。国民党对中国抗战的相对消极表现和中共主导性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呈现逆向演进的态势,中共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发动、坚持、发展和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其历史内涵,就是不论在多么复杂和困难的情况下,始终高举抗日大旗,坚持抗战,不惧怕,不动摇,不妥协,就像屹立在黄河激流之中的砥柱山一样,不管河水如何湍急拍打,都能够巍然挺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动、发展和胜利中发挥的作用,恰好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