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
巩义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在新常态时期被赋予更加突出的重要作用,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进入重要的新旧转换阶段,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的时代特征大大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和速度,高铁、航空、网络等新的交通交流方式加剧了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作为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巩义市必须抢抓新机遇,加快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一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展开,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加快,并且呈现出特点鲜明的新趋势。研究新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特点和趋势,对于指导巩义市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一)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特点
1.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新引擎
传统的工业引擎作为经济增长主动力的历史正在逐渐被服务业改写。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陆铭(2015)认为:制造业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服务业就会获得快速发展的动力,中国经济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转型过程。从国家统计公报公布的近十年来全国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可以清晰看出这一趋势。近十年来中国第一、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稳步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稳步提升。2012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且稳定保持这一趋势;至2015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首超50%(见图1)。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在全部税收收入中,第三产业占比高达54.8%,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9.7个百分点;税收增速7.6%,也比第二产业高出5.5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每天新设立各类企业12000多户,其中80%左右为服务业企业;其中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业新设企业数目增长率分别为63.9%、58.5%、60.7%,带动产业升级势头强劲。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比重为42.4%,高出第二产业13.2个百分点。服务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重要引擎,这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也是国家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政策结果。
图1 2006~2015年全国三大产业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三产”深度融合加速产业链整合
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带来了更多现实的可能性。随着经济发达程度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中国三次产业融合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融合发展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催生出农产品、化妆品等加工制造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产生了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等新形式。而随着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的整合步伐也进一步加快,证监会发言人就“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专业化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有效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链整合实质上就是“三产”融合与新旧产业的融合。在新一轮的产业链整合过程中,龙头企业为了以更加稳固的竞争优势来对抗快速转变的外部环境,会自觉以自身为利益核心,将不同产业中的要素进行重组,整合不同产业属性或功能以达到降低供应链成本,同时拥有更多的定价决策权并掌握更广大市场范围的目的,在价值链中占据更加优势的位置,提高自身产业竞争力。
3.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快速形成
新旧动力转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资源、要素禀赋发生变化而必然出现的结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2015)曾指出,新常态速度的改变背后就是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而产业结构的改变实质上就是新旧动力的转换。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消费正在成为新动力。大数据应用和互联网快速发展为企业创新驱动提供了更多选择,新业态、新模式正在蓬勃发展并不断形成新的增长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则有效地扩展了中国对外经济新空间,中西部地区处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位置上,近年来在全国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中优势突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2004~2014年,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持续增长,和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特别是中部地区,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都在稳定提升(见表1)。除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东部地区也在加快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转移电子信息、机械等高端产业。医药行业向东北地区转移聚集更多,2010~2014年东北地区医药产业占比增长1.84%,机械行业则加快向中部地区转移,推动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4.8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聚集,中、西部地区分别实现5.12个和3.77个百分点的增长。
表1 2004年和2014年四大区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2005年和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4.供需结构部分失衡
当前供需结构失衡问题比较突出,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3月在《人民日报》刊文明确分析了这一问题:一方面需求侧变化明显。需求结构转型升级迅速,多样化、高端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日益提升;以“住”“行”为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00辆;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等大产品几乎都产能过剩:2015年钢铁产量出现自2000年以来首次下降,水泥产量出现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有效和高端供给则存在不足,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在国内往往难以得到满足;原有的制度供给也阻碍了结构性改革。
5.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与产品内分工转变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市场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不同零部件等在空间上被分布到不同区域,建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交通运输极度发达的基础上,仿计算机式的模块化生产逐渐成为主流。目前中国东部地区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对于智能终端等电子产品普遍采取产品内分工合作的形式,而中西部地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下,也逐渐加入新的分工形式中来,但是对于关键模块和核心技术的研发环节,中国整体上仍处于弱势地位,这导致了中国企业在传统国际分工的微笑曲线上一直处在附加值较低的底端位置。美国学者于2011年发布《捕捉Apple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研究了iPhone在全球的利润分配,在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中,中国大陆组装成本仅占1.8%,苹果自身收益高达58.5%。也正因为如此,尽管苹果代工生产在国内东中部地区发展迅猛,更多有远见的企业仍然将目光瞄向了微笑曲线附加值更高的技术研发与营销服务两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中国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华为和小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6.基于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创新持续涌现
自“互联网+”行动实施以来,互联网红利不断得到释放,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新兴产业突飞猛进,同时传统企业都在进行“互联网+”的改造与渗透。曾经视互联网、电商为洪水猛兽的传统企业都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管理到销售不断创新发展。京东入股永辉、阿里入股苏宁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不断整合,找钢网、世界工厂网等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推出;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发展的产品创新不断涌现。产品的互联网化进一步加深,并逐步搭建起物联网发展基础,智能家居、智能健康等产品以智能化、方便快捷的特点迅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
1.增长结构逐步趋于平衡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增长结构会随之更加平衡。首先,第三产业发展加速,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长更加平衡。2015年全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过半,根据学者蔡昉(2015)的研究,第三产业在过去五年的提高速度是此前五年的2.7倍,第三产业逐渐改变第二产业单引擎的地位。其次,从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43.1%提高到2015年的66.4%。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受教育程度的加深,消费需求中对于旅游、医疗、休闲等服务性需求也将进一步提高,相关产业的发展必然使消费市场随之拓宽。最后,在去产能和扩大有效供给的政策带动下,不合理的过剩产业将会进一步被淘汰,高成长性产业的增长带动作用会愈加明显。
2.“四新”经济进一步蓬勃发展
在新一代技术革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联网应用更加广泛的大背景下,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标志的四新经济将全面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一方面传统产业生存受到严峻挑战,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难以融入新经济发展格局终将被淘汰,而部分传统产业则会紧紧抓住新经济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找钢网、世界工厂网的兴起就是最好的证明,互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正在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另一方面新经济在市场和政策的双向带动下高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在“双创”平台的创新驱动下,新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迸发。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介绍,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网上零售额接近4万亿元,增长33.3%。
3.新型制造模式快速渗透
新一代技术革命正逐渐拉开序幕,以互联网信息数字技术应用与制造业相融合为标志的智能制造、云制造、数字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正在推进制造业的发展。国际上,以制造业为引领的再工业化进程多年前就已开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员(李伟、刘鹤等,2013)发表文章称,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大力出台政策推行“再制造业化”战略目的不仅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是力图在新一代技术革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和细化的制造业全球分工格局中处于有利位置。德国以工业4.0为引领,美国推出“选择美国”方案,计划五年吸引1亿美元的制造业跨境直接投资,法国设立2亿欧元对重返国内的制造业企业进行补贴,新型制造在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下俨然成为各国引领新一代工业革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领地。3D打印技术愈加成熟,3D打印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上、中、下游从精密机械、数控、材料科学到打印设备、打印材料的生产再到模型设计服务等,完全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格局。另外,以新一代技术革命为背景,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也发展迅速。学者许小年(2016)曾提过青岛一家服装公司,用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将传统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改为单件生产、定制化的工业生产,用相应低得多的成本提供定制化服装生产,在市场上非常具有竞争力。诸如此类的新型制造模式层出不穷,未来《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也必将进一步助力中国新型制造业快速发展。
4.新旧动力转换将进入实质阶段
随着传统产业过剩产能淘汰工作逐步开展,“四新”经济蓬勃发展与新型制造模式的快速渗透,未来全国新旧动力转换将进入实质阶段。新旧产业的转换必将经历原有动力减弱或谋求转型,而新动力培育尚需要一定时间“播种”,才能收获成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将会面临较大压力,各地经济与工业基础不同,经历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东部少部分经济领跑地区在10年前就已开始经历这一阶段,根据张兆安、傅新华(2016)两位学者的描述,上海在10年前就开始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驱动,发展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等“四新”经济。2010年以后,上海曾有两年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在上海的GDP增速已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新旧动能转换速度不断加快,新经济培育成长已经初见成效。而对于更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而言,随着过剩产能加速淘汰和新动力的加速培育,未来新旧动力的转换将会进入实质阶段。
5.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互动发展的内在机制,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分工细化的必然产物,而生产性服务业又在降低交易成本、推进信息化与智能化,提升产品附加值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转而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宣烨等(2014)利用长三角38个城市群的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具有的空间外溢效应,通过比较优势的发挥可以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席强敏等(2015)采用中国284个地级市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同样进行空间计量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分工越多样化,空间溢出效应越强,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对于促进制造业生产率提高作用最为显著。另外,服务业整体发展在打造制造业转型升级软环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吸引高端人才,促进产城融合,为制造业发展积累必备的人力资本优势,也可以凭借软环境的提升在承接新技术产业转移浪潮中居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6.产业政策面临深刻变革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逐步深入,未来的产业政策将产生较大改变。一方面传统产业政策暴露的负面问题逐渐突出。江飞涛、李晓萍(2010)曾指出传统产业政策偏向以政府为主导,重视挑选特定产业加以扶持,常常出现一窝蜂投资热的现象,研发投资水平不到位,而产业同质性过高。许多产业扩张迅速以致出现产能过剩,个别地区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恶性竞争,扭曲了正常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调整可以起到的良性作用,产业政策扶持效率也受到严重挑战。据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企业科技研发整体水平不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一般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84%,而主要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2.5% ~4%。2015年国家统计公报显示,高技术产业投资32598亿元,虽然增长17.0%,但是占总体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为5.9%,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过低,距离创新驱动阶段还比较遥远。另一方面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已经逐渐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行业规则,传统的产业政策并不能真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未来新技术发展不断催生新产业,在创新驱动作用下,新业态与新模式也将不断产生,产业政策发展的方向应从挑选型向普适型转变,从政府重点扶持特定产业发展向维护市场竞争和促进市场主体创新转变。
二 巩义市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与趋势看巩义的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上可以认为,近些年巩义市虽然在推进结构优化上持续发力,但是过度依赖传统领域和传统产品,新兴产业与新兴业态发展缓慢,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这里将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巩义市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的研判,分析当前巩义产业结构的现状,并通过与相关区域的比较,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
巩义市作为郑州乃至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支撑力非常强,改革开放以来,巩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呈现倒U形特征,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呈现U形特征(见图2),与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轨迹基本一致,但也体现出地方特色。
图2 1978~2015年巩义市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历年《巩义统计年鉴(2015)》。
改革开放以来,巩义市第二产业占比有两次快速提升,第一次是1985~1992年,在经过了1978年到1984年平稳发展之后,从1985年开始,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比快速提升,第二产业占比由1985年的47.8%提升到1992年的70.8%,工业占比由1985年的39.2%提升到1992年的64.3%,分别提高了23个和25.1个百分点,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主要贡献。这一段时期,巩义市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品短缺的机遇,充分发挥巩义市在工业领域的长期积累和企业家优势,占得发展先机。巩义市工业比重的第一次快速提升要比河南起步早(见图3),河南工业比重的大幅度提升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第二次是2001~2008年,第二产业比重从70%提高到77.3%,工业比重从67.6%提高到74.1%,均创历史新高,自1985年以来,巩义市工业比重总体上高出全省和全国水平20个百分点左右。这一时期的主要拉动力来自中国加入WTO后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出口快速增长带动了内地能源原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巩义市企业家抓住本轮机遇,电解铝、铝加工、电线电缆等产业快速扩张。自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工业比重开始下降,服务业比重出现明显提升。
图3 1978~2015年巩义市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与全国和河南省比较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巩义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以来,巩义市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占GDP比重总体上处于下滑状态,由1978年的39.3%下降到2008年的21.1%,与全国、全省总体上升的态势存在明显差异。自2008年以后巩义市服务业占比开始持续回升,2015年达到34.5%,与全国、全省的差距明显收窄,但是仍然比全国、全省分别低16个和5个百分点(见图4)。
图4 1978~2015年巩义市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与全国和河南省比较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巩义统计年鉴》。
与周边地区和先进地区相比,巩义市三次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距。在郑州市范围内,巩义市的服务业比重仅高于荥阳市,低于中牟县、新郑市、上街市、登封市,与全国百强县(市)前10位相比,巩义市服务业比重仅高于福建晋江市,低于其他县(市)(见图5)。
图5 部分县(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各县(市)2015年统计公报。
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制约了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也制约着工业、农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资源配置效率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工业、农业转型升级具有巨大的促进与支撑作用,高层次产业与高附加值环节所需要的高端生产要素如人才、技术、资本、管理、信息等对以服务业为代表的软环境要求更高,没有高水平服务业支撑,高端生产要素不仅不会向域内集聚,本地要素也会向域外流动,尤其是巩义地处郑州和洛阳两大城市之间,高级生产要素容易流失,所以大力发展服务业必须提高到战略层面加以谋划。
(二)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
一直以来,巩义市依托资源与技术优势,抓住我国能源原材料产业发展机遇,铝、耐材、特色装备等传统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巩义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5年,铝、装备、耐材三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1.5%,利润合计占全市工业的67.5%,其他如净水剂、陶粒砂、电线电缆等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从“十二五”发展情况看,铝工业占比明显下降,而装备、耐材等行业有所提高,尤其是装备制造增加值、利润占比均有较大幅度提升(见表2)。
表2 2011~2015年巩义市传统产业增加值与利润占全市工业比重
数据来源:巩义市统计局。
一些优势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巩义市(回郭镇)产业集聚区铝板箔产量占全市的75%,铝精加工年产量占全省的63%左右,占全国的22%左右,主导产品中电子箔占国内市场的60%以上,PS版基占35%以上,空调箔占30%以上,鑫泰铝业幕墙板占全国的40%的份额,是河南乃至全国重要的铝及铝加工产业基地。其他如净水剂的产销量占到全国市场的60%以上,在国内净水剂市场及国内同行中享有崇高的声誉和知名度。装备制造领域也具有一定优势,如建设机械烟草真空回潮机占省的70%的市场份额。但是,当前由于下游产业需求萎缩,传统产业产能相对过剩,大大压缩了传统产业的赢利空间,部分行业发展陷入困境。
近年来,巩义市抢抓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尚处在起步阶段,远未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一是产业覆盖面小。目前,巩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涉及新材料、医药制造和新能源等,与国家2010年10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确定的七大重点领域相比,覆盖面偏小,产品主要有铝合金、镁合金、固体制剂、光伏电池等,相对比较单一。二是产业规模不大。巩义市三个主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相对偏小,新材料产业主要是依托支柱产业铝工业发展起来的铝合金,目前年产量只有11万吨。医药制造与新能源产业各只有一家企业,并且规模都不大,没有形成较强的产业支撑,其他新兴产业更没有形成规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巩义市传统产业支撑力下滑、新兴产业支撑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固化。三是要素支撑薄弱。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在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积累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并且由于巩义市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产业产品多处在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投资驱动特征明显,生产要素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在上一轮产业周期中,地方政府、企业家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传统产业发展上,对技术、高端人才等关注相对不够,加之巩义市区位优势不明显,对高端人才吸引力弱,高级生产要素供给不足,进一步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优势产业链延伸不足制约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巩义市一些具有优势的产业,普遍存在着链条延伸不够的情况,产品层次不高,突出表现为“两少两低”,即高端产品少,终端产品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有产品研发能力的企业少,产品开发主要以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差,企业间产品雷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现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专利保护的产品少,核心竞争力差,生产的多是一些大路货,形成了“什么产品都会做,什么产品也做不好”的局面,丧失了很多市场机遇。多数企业一直是停留在模仿制造、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的境地。
以巩义市最具优势的铝工业为例,近年来虽然产业链条持续延伸,但是产品主要集中在铝板带箔等中间产品,附加值较高的铝合金新材料、工业型材、棒材等产量不高。2014年,全市铝材产量为309.7万吨,但是铝合金产量仅为11.1万吨,仅为铝材产量的3.6%(见图6)。终端铝产品发展更为滞后,近几年虽然引入了一些终端铝产品企业,但是普遍规模偏小,大部分铝初级加工产品销往沿海地区。
图6 2011~2014年巩义市电解铝、铝材、铝合金产量
数据来源:2011~2014年《巩义统计年鉴》。
(四)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制约产业网络的构建
截至2015年底,巩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7家,但是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数量不多,铝、耐材、净水剂、陶粒砂等优势产业主导产品类似,同质化竞争严重,大、中、小企业间缺乏上下游对接,没有形成产业分工合作。由于巩义市企业多形成于乡(镇),导致产业布局分散,不利于产业链合理布局。产业组织结构较为分散,造成产品关联度低,各企业相互之间比较优势差,很难形成合力,更不能形成产业链整体优势,甚至出现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和自相残杀的局面,这就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由于缺乏能够对产业链进行全面整合的大型龙头企业,巩义市传统产业的潜在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并且还导致部分领域的产能过剩,大多数企业处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利润微薄,难以对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进行投入,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引导区域内的企业进行资源与产业整合,形成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格局,化解落后过剩产能,把资源转化到新领域中去,龙头企业可以提高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中小企业在提升专业化水平基础上参与区域产业分工,提高综合配套能力。
三 巩义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与重点方向
巩义市过于依赖传统产业,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缺乏一个清晰的基本思路和顶层设计,在产业体系架构设计上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意识,主要考虑的是原有产业基础,由于区域产业定位对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足够重视,在当前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国布局调整中没有找准位置,导致招商引资和产业承接方面缺乏亮点,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制约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一)总体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巩义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加速服务业,升级工业,做精农业,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积极融入河南省“四大国家战略”,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机遇,坚持“两化一高”方向,突出“三个并重”(加快发展服务业与转型升级制造业并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并重,加大集群引进力度与支持本地企业转型并重),坚持“拓展优势”和“无中生有”相结合,抓住机遇培育壮大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新旧产业、新旧动力、新旧经济的顺利转换,进入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轨道。
1.提升中间,扩展两端,以中间带动两端
当前,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附加值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工制造这个中间环节的附加值大幅度降低,高附加值环节加快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与品牌等服务增值环节延伸(见图7),而巩义市传统优势又大多集中在中间制造环节,服务增值能力较低,如何发展两端增值环节,一个可靠的途径是进一步提升中间制造环节的发展水平,制造业层次低是制约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提升中间制造环节竞争力带动两端的增值环节发展,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由制造环节向两端的高端环节拓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图7 微笑曲线
2.强化优势,补齐短板,以优势拉长短板
巩义市在一些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与资源优势,但是由于产业链上存在着一些瓶颈环节,如缺乏终端产品、高层次人才、关键核心技术、关键产业链环节等,产业链各环节分割发展,难以形成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使得比较优势不能有效发挥。现代产业的竞争是整条产业链的竞争,只有把一些产业链短板补齐才能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补齐短板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一步强化优势环节,以优势环节带动短板环节,补齐短板,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效益。
3.整合上游,延伸下游,以上游拉动下游
作为传统产业基地,过度依赖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业在发展上容易陷入路径依赖,上游投资过多,而下游终端产品投资不足,从而造成产业附加值偏低。以铝工业为例,巩义市是河南重要的氧化铝、电解铝以及铝材基地,但精深加工度不高,近几年氧化铝、电解铝等上游环节处于亏损状态,破解这种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对上游环节进行整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避免同质化竞争,培育一批“链主”型企业,同时以上游优势吸引下游精深加工、终端产品项目向域内转移,加快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4.升级增量,优化存量,以增量激活存量
鉴于当前传统产能普遍过剩的现状,应力推增量升级,严格控制传统产能的简单规模扩张与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新增产业与项目的层次,引导投资向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项目倾斜;同时利用增量的升级效应,引导传统产能中的生产要素向新产业、新项目、新业态转移,加快资源重组,调整与优化产业存量。巩义市在很多产业领域有着长期积淀,有些暂时处于困难期,一旦得到合适力量的牵引和助推,必然重焕生机,关键是要抓住产业升级的机会,在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领域加大投入,以增量激活存量,高起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重点方向
巩义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是要从现有的产业架构跳出来,构建一个新型产业体系,把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突出出来,构建一个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契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型产业体系,我们提出构建“一体两翼,多点支撑”的产业新体系。“一体”即千亿元级铝及铝深加工产业,“两翼”指的是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互联网平台经济、大数据、环境服务业等,先进制造业主要包括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等。立足第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演进、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合作、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方面发展新动力,培育新引擎,实现新旧动力的顺利转换。
1.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中寻求新动力
巩义市面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艰巨任务,而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可以催生新的产业、产品、技术等,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从新旧产业互动发展中寻求推进产业发展的新驱动力。一是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改造提升铝、装备、耐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品向高端化、终端化、系列化、品牌化发展。二是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培育新兴产业,挖掘区域资源优势与传统产业潜力,大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尽快把新兴产业培育成巩义市新的产业支撑。
2.从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演进中寻求新动力
对巩义市来说,传统产业比重很大,且大多处在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的空间还很大,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演进,就是要发展壮大这些高附加值环节,提高制造业的服务增值能力,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智能装备与制造业服务化、节能环保装备与环境服务业、新能源、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等高端新兴产业,明确重点方向,引导企业形成“制造+服务” “硬件+软件”的发展格局,打造一批系统集成与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培育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3.从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合作中寻求新动力
现代产业需要企业具有分工合作网络的支撑,沿海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这种企业网络上,而产业集中度低,大企业带动力弱,中小企业专业性不强、配套能力弱,是巩义市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构建现代分工合作网络中蕴含着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巩义市要形成这样一种网络化产业组织结构: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中型企业为节点、无数小企业配套的产业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提高大型企业集团对产业网络的带动力与支撑力,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
4.从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中寻求新动力
“两化”深度融合指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深层面的融合,巩义市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综合带动提升作用,尤其是要抓住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把信息技术嵌入主导产业中,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实施“互联网+产业”行动计划,引导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企业依托互联网培育新兴业态,培育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四 加快巩义市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性战略任务,尤其是对县域经济体来说,对优质资源和传统产业依赖度高,缺乏吸引人才、研发等高级生产要素的高端平台,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从可操作性角度,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制定巩义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
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巩义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机遇,目前广东、河北、重庆、湖南等地陆续出台了实施方案,河南省也正在制定实施方案。作为转型升级任务特别繁重的巩义市,应积极对接国家和河南省相关政策,参考广东的“1+5”方案,制定巩义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实施专项行动,明确巩义产业结构闯关过坎的时间表与路线图,优化与整合各种资源配置,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培育新的产业发展优势,特别是能够为当地创新发展与高端制造奠定基础的发展项目,需要周密谋划,想方设法推进,历史性地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
(二)实施服务业跃升行动计划
突出顶层设计,成立市级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统筹总体规划、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围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互联网平台经济、大数据、环境服务业等,实施服务业三年跃升计划,力争五年内实现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倍增。着眼“十三五”发展规划,形成前瞻、系统、务实的政策支撑体系,把国家及河南省关于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举措落实到位,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推进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责任,形成长效机制和发展合力。争取河南省在巩义布局省级大数据基地。
(三)实施“互联网+产业”行动计划
抓住河南省建设网络经济大省的历史机遇,积极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立足比较优势和区域需求,加快实施“互联网+产业”行动计划,全力推进互联网在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与主导产业相结合,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积极引导制造业龙头企业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适时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引导服务业企业依托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和营销模式,在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领域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大力实施“企业上网”和“电商换市”工程,鼓励互联网企业搭建行业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支持企业通过阿里巴巴、世界工厂网等第三方电商平台拓展营销渠道。
(四)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基地
2015年5月,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发布,陆续出台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等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抢抓发展机遇,河南省也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明确了河南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思路与举措。未来一段时期巩义仍要突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主导作用,提升产业层次,带动服务业、农业做大做强,优化产业结构,为精准对接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建议巩义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基地,全面梳理区域工业发展的产业、机制和基础优势,研究谋划试点领域的工作推进机制,在有色、耐材、装备等领域,围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打造一批示范型企业。
(五)打造郑洛新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重要板块
2016年4月,“郑洛新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正式成为全国第12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省正加快研究出台一系列举措推进示范区建设,将针对示范区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形成支持示范区建设的“1+N”政策体系,并将率先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向全国推广的10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和示范区内其他先行先试政策,成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建成支撑河南全省创新发展增长极。巩义市地处郑州、洛阳之间,在产业发展与创新研发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应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打造郑洛新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板块,依托郑州的高铁、航空、网络等枢纽地位,积极吸引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研发机构以及各类孵化器入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辐射周边的创新创业中心。
(六)设立市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
当前国家层面大力支持各地依托优势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企业与专业化的产业投资机构共建特色产业基金,河南省以及各市均设立了一批产业发展基金。例如,许昌设立了1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由许昌市投资总公司、中原证券、兴业银行合作设立,也是继濮阳、漯河之后河南省第三个直辖市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的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资许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中的优势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建议巩义市抓住当前国家和河南省鼓励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的战略机遇,整合有关资金,与域外产业投资机构、银行等联合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以市场化机制,有针对性地支持本地新兴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培育一批新兴项目,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七)培育新生代企业家群体
企业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传统业态、传统产品呈现困难局面,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巩义市部分企业家没有从传统思维中跳出来,对新形势、新需求、新技术反应迟钝,这也是巩义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制约因素。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企业家的转型升级,巩义市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三次创业”战略,更新企业家思维,深入分析当前青年企业家和“创二代”的知识和素质结构,拓展国际视野,引导青年企业家在新兴领域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每年将一些青年企业家作为培育对象,组织他们赴重点知名大学参加高级研修班。开展“新巩义经济论坛”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巩义授课,提高企业家把握宏观经济能力和管理水平。
(八)引进培育高端研发与管理人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在于人才,高附加值环节、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对于高端人才更为依赖。当前,郑州市的综合交通优势更加凸显,以高铁、航空为代表的新型交通方式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交流方式改变了巩义的时空距离,为巩义吸引北京、天津、上海、广东以及海外高端人才提供了新支撑。巩义市应抓住机遇,创新人才政策,强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吸引高端人才到巩义创新创业,打造人才高地。创新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探索“星期天工程师” “季度专家”“项目专家”等模式,引导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强化与国内外研发机构的合作。尝试推进专家公寓建设,破解人才居住问题。
(九)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协同推进机制
更好的发挥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的协同推进作用,对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等进行协调谋划。在领导小组下设立专业研究小组,深入研究国家、省出台的推动传统优势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的政策与举措,积极对接、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加快建立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形成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理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商务中心区等领域的管理体制,更好地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张秀生、王鹏:《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经济问题》2015年第4期。
魏杰、张林:《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改革》,《经济纵横》2015年第6期。
张国胜、杨怡爽:《我国制造业内发生了区域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吗——基于“五普”与“六普”的数据比较》,《当代财经》2014年第11期。
郭加玉、邢智仓、李鹏:《新常态下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24期。
黄亮雄、王贤彬、刘淑琳、韩永辉:《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互动——横向省际竞争和纵向地方跟进》,《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8期。
黄亮雄、安苑、刘淑琳:《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基于三个维度的测算》,《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0期。
王文举、向其凤:《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节能减排能力评估》,《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期。
胡安俊、孙久文:《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3期。
胡伟、张玉杰:《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当代财经》2015年第2期。
周平:《新常态下的工业转型升级》,《中国统计》2015年第12期。
李伟、刘鹤、卢中原、隆国强:《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管理世界》2013年第2期。
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9期。
宣烨、余泳泽:《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地区38城市的经验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席强敏、陈曦、李国平:《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研究——以工业效率提升为导向》,《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2期。
龚绍东、赵西三:《从传统工业到新型工业:河南工业的转型方向与升级路径》,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宋歌、王中亚:《升级河南制造——转型背景下河南制造业新成长之路》,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张占仓、丁同民主编《河南工业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执笔:赵西三 杨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