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报告

巩义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优势与对策研究

按照省委要求,我们以省社会科学院为主,与省委政研室、省委农办等组成调研组,对巩义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情况持续进行了3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其间,我们与巩义市四大班子领导、乡(镇)局委负责同志、金融部门和企业家进行座谈,现场到各类企业和农村基层调研,全面了解巩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制约因素,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分析面临的形势和机遇。为了拓展思路,我们还到省直管县(市)兰考、汝州和全省发展排名第1位的新郑市进行了比较调研,到郑州高新区世界工厂网进行了交流,到上海同巩义籍的企业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座谈讨论。在对巩义市相关专题进行梳理与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相关研究结果,形成本报告。

一 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近几年,巩义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这是和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大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全球金融危机后转型发展的新态势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发展形势出现趋势性变化: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二是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西方国家通过再工业化总体保持复苏势头,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乏力,世界经济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三是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与变革之中,一批颠覆性技术相继进入产业领域,大数据、云计算、量子通信、现代金融等直接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大量新经济、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涌现,持续不断变化、不断创新成为全球的基本特征。这些新的趋势性变化,一方面给巩义铝加工、耐火材料等产业带来深度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巩义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提供了历史机遇,但是适应这种变化需要一个过程。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在新常态下,巩义市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但也存在一些新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巩义市的传统优势正在弱化,改革红利、创新活力等新动力尚未形成有效支撑,下行压力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巩义传统产业比重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力不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滞后,尤其是传统铝材加工、耐火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面临较大困难,并有可能导致实体经济风险和财政金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传递,这些风险挑战给巩义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因此,未来谋划和推动巩义的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下决心转型升级,走出一条新的创新发展之路。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我国进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促进经济发展结构的深度调整。可以看出,去产能的任务排在第一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能源原材料领域,这些产业与巩义产业结构关联度很高,对巩义市的耐材、铝加工等产业影响较大,部分工业企业已经受到产能过剩的拖累,存货和应收账款明显增加,耐材、有色等企业停产、半停产、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显现,给巩义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巩义要吃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精神,拿出“巩义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真正在地方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处置僵尸企业,推进创新发展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二 巩义的发展优势

(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厚

巩义历史悠久,以坚忍不拔著称,自然风光与河洛文化资源交相辉映,文化底蕴深厚,是历史文化名城。早在3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是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地区之一。境内有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多处。是诗圣杜甫的故乡,河洛文化的摇篮。这里有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陵寝北宋皇陵,有中国三大地主庄园之一、豫商文化典型代表之一的康百万庄园,有著名的石窟寺等。其中,北宋皇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九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个皇帝及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均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堪称露天艺术博物馆,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氏家族前后有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共计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顶。是一处典型的17~18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石窟寺是北魏皇室开凿的一座石窟,孝文帝创建了寺院。其中的《帝后礼佛图》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石刻图雕,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这些丰富传统文化积淀,既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又具有传承传统智慧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总量持续保持省直管县(市)第一

巩义长期是全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工业基础好,经济总量大。自2012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总量连续居省直管县(市)首位。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40.5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长8.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7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9%;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75.2亿元,是2010年的1.4倍,年均增长7.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5.5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8.3亿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长14.9%。2016年第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7亿元,增长7.5%;规模工业增加值97.82亿元,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102.01亿元,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17亿元,增长1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5亿元,增长34%。以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继续保持省直管县(市)首位,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排名省直管县(市)第1位。

(三)转型升级发展显示出积极势头

近年来,巩义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谢伏瞻“巩义要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表率和排头兵”,“望继续努力,争取再上台阶,为省直管县(市)改革发展积累经验,做出表率”的重要批示精神,用足用好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形成巩义特色和亮点,为全省积累了经验,做出了示范。巩义对转型升级工作认识早、行动快、抓得实,目前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2015年以来巩义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回升态势明显,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也从第一季度的-16.3%,回升到第四季度的9.1%。2016年1~4月,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为18.6%、19%、34%、37.4%,回升态势坚实稳固。在当地发展中影响非常大的豫联集团,瞄准行业技术前沿,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切实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高端化水平。一方面依托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平台,先后与国际知名铝加工行业专家团队和国内知名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投资56亿元实施高性能特种铝材项目改造,主要生产国内市场紧缺、过去长期依赖进口的高精度铝板带材,目前已经建成投产。通过以上措施,产业链由过去的“煤—电—铝”,向“煤—电—铝—铝精深加工”延伸,双零铝箔坯料、罐体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全流程管控。目前,该公司第一季度连续3个月实现盈利,罐体、罐盖、拉环料、铝箔坯料、汽车板等合金板材产品订单已排至6月,生产经营形势非常好,已经度过艰难期,进一步发展空间比较大。在工信部指导发布的2015年度全国工业百强县(市)中,巩义位居第30位,全省第1位。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2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连续第7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获中国驰名商标3个,专利金奖1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0个,河南省优质产品13个,名优产品7个,省级著名商标24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8.2%,转型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四)工业发展基础雄厚

巩义被誉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目前,全市工业企业达到70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477家,形成了12个产业体系,构建了100家重点企业、中小企业20强企业、30强“双扶”企业、8家行业龙头为梯队的发展格局。主导产业优势突出。2015年,铝及铝精深加工、高端耐材、机械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26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71.4%,销售收入突破1400亿元。全市铝板材产量达到353.7万吨,约占河南的36%,约占全国的6.8%,回郭镇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普通铝板箔生产基地,明泰铝业是全国第二大铝板箔企业;耐火材料制品产量达1630.6万吨,约占河南省的30%,约占全国的13%,是我国的重要耐材基地之一。2015年,净水材料年产量达130多万吨,在国内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着力破解资金难题,加大企业上市力度,拥有上市企业6家,是河南上市企业最多的县级市,近年来利用配股、增发、发债等方式再融资89亿元。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拟投放资金79.8亿元,支持企业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和外商眼中最佳投资城市。

(五)拥有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

巩义企业家既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智慧,也有创新发展的战略眼光,更有愈挫愈勇的坚韧毅力。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回郭镇就突破“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开启了社队经济的先河,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1999年,就与中国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是全国首家开展院地合作的县级市。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巩义企业家充分发扬不怕难、打不倒、敢争先、敢担当的品质,带领企业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形成了巩义工业基础较强的现状,为保持巩义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张洪恩带领豫联集团连续多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董书通入选“河南省改革开放30年·国企30家·民企30人”,谢保军带领恒星科技多次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巩义大力实施“回归战略”,带动众多巩义籍在外成功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其中上海世邦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松科投资1.8亿元的精制粉机械设备制造项目,佛山市坤粟窑业有限公司陈雪投资3.9亿元的特种陶瓷项目,慧医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仁明投资3.7亿元的智慧医疗等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巩义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新理念的注入带来新契机。

(六)形成了务实重干的干部队伍

近年来,巩义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拥有一支勤勉敬业、甘于奉献的干部队伍。巩义围绕构建“T”形知识结构,借助“巩义大讲堂”、清华大学专题培训班、编印《党员干部应知应会知识读本》等载体,持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有效提振了干部精神,提升了干部素质和能力。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凭实绩用干部,常态化管理干部,探索形成了“五阶差额梯次公选”“三推两考”“两推两考两票决”“两推三评一票决”等成熟模式,选拔了大批重点岗位干部,构建了梯形的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结构、互补的能力结构、协调的经历结构,队伍活力明显提高。全面实行工作日志制度、新任正科级正职领导干部向市委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干部动态考核实施办法,率先实行科级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建立配套的科级干部个人有关事项信息管理系统,创新出台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办法,把常态化从严管理干部落到了实处,有效调动了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三 当前巩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发展思路和战略定位问题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足够重视这一轮全球性和全国性的转型升级如此深刻,以至于很多企业出现明显发展停滞,甚至发展困难时,认为这是经济周期,过一段就会好起来的人比较多,全市应对策略较少。经过近几年努力,巩义进一步明确了省直管体制下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提出了建设“山水宜居城、现代工业城、历史文化城”的“三城”定位,并且聘请有关规划机构对“三城”发展做出了战略性规划。这些都为巩义“十三五”和更长时期发展明确了方向。但从实际调研和座谈情况看,巩义市实行了省直管后,有受直管体制影响而追求自我独立发展的倾向,对于如何借势郑州和洛阳来谋划发展,怎样融入郑州和洛阳的产业体系,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思路,对于如何利用郑州航空港建设发展产业和项目还缺乏有效探索。而过分看重直管因素追求自主建设“三城”,这样有可能使巩义落入“直管陷阱”,盲目与郑州和洛阳平起平坐、自成一体、封闭发展,反而不利于巩义发展。其实,巩义目前发展遇到的困难,以及与新郑、中牟、新密以及荥阳在发展速度上差距的拉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巩义正在失去方向感,发展思路和战略有待进一步调整。据我们对全市135名正科级以上干部问卷调查,大家对涉及未来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认识差异比较大(见表1),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任务仍然繁重。

表1 巩义市正科级以上干部问卷调查结果

注:本表数据为2015年12月21日在巩义市干部大讲堂现场发放问卷调查的结果。

(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传统产业增长乏力,战略接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巩义铝工业、耐材工业等主导产业普遍困难。据统计,到2015年底,铝工业行业56家企业,开工率不到70%;耐火材料行业正常生产的企业只有125家,占总数的28%,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同时,战略接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缺少产业链长、牵动力强的标志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短期内新兴产业很难形成产业集群,很难对经济总量增长形成有效支撑。

服务业占比低,发展比较滞后。2015年,巩义市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4.5%,低于工业比重29.2个百分点。虽然近几年第三产业占比增长比较快,但是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比较突出。

优势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层次不高。一些具有优势的产业,普遍存在着链条延伸不够的情况,产品层次不高,突出表现为“两少两低”,即高端产品少,终端产品少;主要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现代产业分工体系远未形成。目前,巩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虽然有447家,但是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数量不多,铝、耐材、净水剂等优势产业主导产品类似,同质化竞争严重,大、中、小企业间缺乏上下游对接,没有形成产业分工合作网络。

(三)发展动力不足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乏力。2015年,全市亿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148个,比上年减少35个,下降19.1%。特别是国家实行财政涉企资金基金化和PPP投融资新的体制机制以后,巩义新投资项目储备少,在建项目和储备项目接续不足,项目的补充跟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档”。

中心城区带动不足。巩义产业布局分散,中心城区难以实现生产要素和产业资本的有效集聚,新城区人气不旺,老城区发展滞后。到2015年底,市区人口只有32万人左右,而且近几年几乎没有增加,核心增长极没能有效发挥作用。

招商引资重视不够。过去当地企业较多,政府对招商引资尚未引起高度重视,氛围不浓,实招新招较少,缺乏通过招商引资打基础、添后劲、调结构、增活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缺乏通过招商引资摆脱发展困境的决心和勇气,影响了中高端项目的进入。

企业家队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巩义市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规模较大的企业家队伍,这是巩义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巩义的希望所在。但从调研情况看,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巩义企业家队伍都在奋力拼搏,但仍然不适应创新发展的重大变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发展乏力,全市财政预算收入增速连年回落。与郑州市的其他5个县(市)相比,2015年,巩义市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税收总量降至第3位和第4位,比第1位的新郑市分别少21.9亿元和22亿元。在全省10个直管县(市),巩义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位居第6位,发展形势比较严峻。

(四)生产要素制约问题

当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巩义市发展面临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生产要素供给制约和瓶颈制约比较突出。

土地制约比较严重。巩义市地处浅山丘陵的地形地貌中,导致建设空间和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加之国家日趋严格的土地政策,河南保重点地区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土地倾斜政策,致使巩义等县(市)的建设用地指标比较紧缺,已成为当前制约巩义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不少项目因此不能按时落地建设。

投融资瓶颈较为显著。当前,“贷款难,难贷款”已成为制约巩义企业发展的突出瓶颈,尤其是受前期企业“贷款互保联保”的影响,巩义不少企业发展面临金融风险,部分企业已经出现由于银行政策变化所导致的发展困难。由于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滞后,新型投融资体系建设不给力,投融资能力有限,地方政府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

环境容量制约。受较重的产业结构、污染物不容易扩散的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制约,巩义市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环境容量几近极限,环境抑制因素不断凸显,对未来发展影响较大。

(五)对企业和企业家亲和力不够

巩义拥有各类工业企业7000多家,部分地方干部认为多几十家或少几十家没有多大关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企业多了不珍惜、企业出走不劝阻、外地企业不用引”的思维共识,面对本地企业家到外地投资的现象,认为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缺乏积极挽留措施,也没有采取飞地经济、联建园区等方法留存税收收益。近几年,在邻近的温县形成了一个产业集聚区,主要是吸引巩义企业而形成的,有79家巩义企业在这个产业集聚区投资达100多亿元,形成了明显的资本外流现象。因为企业多了,一些党政干部对待企业家也不亲切了。我们调研时,有一个企业家含着泪说,在企业形势好能给政府缴纳很多税的时候,各级领导经常来企业,给荣誉、给戴大红花,而企业遇到困难、日子过不下去时,想见个领导都十分困难。

(六)干部管理问题

主要领导不稳定等因素导致对经济下行缺乏战略应对。2006~2014年,巩义换了5位市委书记,中间3位市委书记的平均任期在两年左右,直接造成巩义市整体发展思路变化太快,干部队伍对巩义的发展思路不清晰。同时,在市委书记频繁调整的情况下,市长接任不了书记又不能及时调整,造成工作开展比较被动,在干部中的威信难免有所降低。

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不足。市委书记频繁变动导致巩义全市上下干部调整工作多年没能有效进行,未能确保年轻有为的干部及时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干部队伍积极性受到长时间压抑,影响了干部干事创业激情的发挥。

干部交流通道不顺。巩义被省直管以后,其组织、干部关系和郑州脱离,干部直接由省里安排,尽管省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作为体制性问题难以突破,广大干部认为交流任职和晋升、提拔的机会变少了,包括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在内的大多数现职干部都感到晋升困难较大,导致干部队伍滋生出明显的意志消沉现象。

四 巩义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市委领导核心作用

建立健全市委主要领导持续稳定工作机制,稳定市委主要领导正常任期。市委班子要发挥好“牵头抓总”指挥部的作用,有效整合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的力量,形成系统合力,共破发展难题,共促转型升级。市委书记要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积极主动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为巩义市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分批组织党员干部走出去,到发达地区和先进县(市)考察学习,引导全市广大领导干部跳出传统思维、工作习惯和既有经验。建立“务实管用”“能上能下”的干部激励机制,将政治过硬、群众认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拥有真才实绩的干部选出来并推上去,以具体行动激励更多善于干事创业的干部迸发激情,以实际举措营造蓬勃向上的工作氛围。

(二)切实理清巩义发展大思路大战略

对照中央确定的“十三五”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调研过程中不少干部提出的中肯意见,调研组认为巩义的发展战略定位还有进一步丰富、拓展、提升的必要。理清巩义发展大思路,重点是吃透五大发展理念的精神,放眼全球、全国和全省,在中原城市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国际商都建设发展一盘棋中来谋划,主动融入郑州国际商都建设,主动对接郑州向西发展的大局,主动融入郑州航空大都市,积极参与郑州、洛阳产业分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适应全国国民经济服务化、服务业发展信息化、科技创新高端化、居民购物网络化、能源结构绿色化的历史趋势,以合作共赢的战略魄力,全面加强与周边上街、荥阳、新密、温县、偃师等县(市)的战略合作,扩大巩义创新发展的舞台。只有这样,巩义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之路才能够越来越清晰,未来发展的总体能量才能够越来越大。

(三)努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以融入河南省四大国家战略为重点,坚持“两化一高”方向,突出加快发展服务业与转型升级制造业并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并重,加大集群引进力度与支持本地企业转型并重等“三个并重”,抓住全国性结构调整的机遇培育壮大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新旧产业、新旧动力、新旧经济的顺利转换。加快实施“互联网+产业”行动计划,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与主导产业相结合,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争创“中国制造2025”示范基地,在有色、耐材、装备等领域,围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打造一批示范型企业。要紧紧抓住产业整合机遇,推进以铝代钢的步伐,在汽车轻量化、高铁轻量化等方面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打造郑洛新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板块和辐射周边的创业创新中心。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围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互联网平台经济、大数据等,制订并实施服务业三年跃升计划,力争在五年内实现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倍增,补上长期以来服务业发展的短板。加快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打造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和园区。

(四)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充分利用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政策,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开辟新路,为全省积累经验。重点以解决土地、资金、环境等三大要素供给为切入点,着力破除发展的要素制约和瓶颈障碍。在解决土地问题上,要按照摸清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区域合作的思路,通过摸清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大胆探索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新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僵尸企业”处理力度,与周边地区的温县和偃师等展开合作等多种举措,着力扩大全市的发展空间和建设空间。在解决投融资问题上,建议认真学习新郑和汝州等地的成功做法,建立健全注册资本300亿元以上的地方投融资平台,通过投融资平台的资金链扩充,破解过去形成的企业互保联保的死结,大幅度盘活当地的金融资源。通过实施上市企业培育计划、寻求各类金融机构支持等措施,逐步缓解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在解决环境容量问题上,一方面要以加快实施煤改气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着力强化与省发改委、环保厅等沟通协调,适时适量提高巩义市的环境容量指标。

(五)关爱企业和企业家

要珍惜产业、关心企业、关爱企业家,建立稳定的领导干部分工产业、联系企业机制。坚持一企一策,实施企业脱困帮扶工程。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通过有序组织培训、到沿海发达地区学习、到国外培训等,开阔企业家视野,提高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新生代企业家培养、新领域企业家培育、新行业骨干工匠养育的步伐,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积极主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优秀人才的驱动,真正落实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之中,让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河南科学》2015年第1期。

金碚:《总需求调控与供给侧改革的理论逻辑》,《经济日报》2016年5月5日。

刘道兴:《努力建设“人文城市”》,《河南日报》2015年2月6日。

张占仓:《我国“十三五”规划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与战略预期》,《中州学刊》2015年第11期。

杨兰桥、刘晓萍:《用新的发展理念谋划河南“十三五”发展——第三届中原智库论坛综述》,《中州学刊》2015年第11期。

张占仓主编《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丁同民、朱军主编《巩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完世伟:《保持定力 精准发力》,《河南日报》2015年9月16日。

杜明军:《“十三五”时期河南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路径探讨》,《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1期。

张占仓、赵西三:《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河南日报》2016年3月23日。

张占仓:《创新发展的历史规律与战略措施》,《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1期。

刘尧飞、沈杰:《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分析》,《理论月刊》2016年第4期。

金华斌:《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展望》,《现代商业》2016年第4期。

童露:《论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3期。

胡鞍钢、张新:《创新发展: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年第2期。

吴宏亮:《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河南日报》2016年5月5日。

王承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河南日报》2016年5月5日。

李政新:《转型变革:巩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南日报》2016年5月5日。

丁同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创新发展》,《河南日报》2016年5月5日。

郑泰森:《从工业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型》,《河南日报》2016年5月5日。

(执笔:张占仓 刘道兴 杨兰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