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结合我国政府债务负担率相对较低这一经济现象以及目前宏观调控的财政化特征,基于降低政府预防性动机,充分释放财政政策空间的考虑,将突发事件的影响纳入政府债务风险分析,并通过政府债务风险的理性预期检验、突发事件影响政府债务风险渠道和机制探索以及政府财政前瞻性管理假设前提下的简易逻辑趋势分析三部分经验研究,提供突发事件影响政府债务风险的经验证据。据此基础,在财政反应机制框架下,综合考虑财政反应的非线性特征及经济的不确定,将我国财政预算体制内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财政后备金作为财政调整的“储备渠道”纳入分析,考察这一财政前瞻性管理对政府债务风险的具体影响,并对不同经济状态下我国财政空间进行粗略测算。
相关经验证据表明,突发事件确是政府债务风险的一个影响因素,具体而言,首先,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波动并不能通过理性预期框架给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发现突发事件存在财政调整影响渠道引致财政大幅波动,以及金融危机类极端情形下的复杂影响渠道引导政府惯性预期两条路径影响政府债务风险。其次,政府通过在预算体系设置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后备这一财政前瞻性管理,虽并不会从根本上决定政府债务风险,确能直接缓解突发事件引致的财政大幅调整带来的政府债务风险上升,同时防范面临金融危机类突发事件时政府惯性预期引起的政府债务风险波动,有助于形成政府风险防控的“逆周期性”调整基础。最后,政府在预算体系中设置相应财政后备具有两面性,在缓解突发事件冲击带来的政府债务风险扩放的同时,也可能面临更加沉重的财政负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财政政策空间,有利于资金高效配置,但也面临资金安排过量影响使用效益的风险,即“收益性”与“成本性”共存准确阐释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前瞻性管理影响政府债务风险的具体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财政反应机制框架下相关研究发现,我国目前表现出“财政疲劳”现象的初期特征,财政调整的“储备渠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后备尚未达到最优“储备”存量,无论是基于降低政府预防性动机,充分释放财政政策空间的考虑,还是为降低突发事件引致的财政大幅调整或为形成政府面对金融危机时的“逆周期”调整基础,预算体系中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突发事件的防范确有助于改善基本财政状况,降低政府债务风险,释放财政空间。同时,在纳入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应财政后备金的前提下,我国存在较大的潜在财政空间,以2012年为基准,保守估计政府负债存在1.11~12.89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
本文的政策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在认识到突发事件确是政府债务风险一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政府有必要对突发事件进行事前管理,完成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化解”的风险管理理念转换,并通过财政预算体系中相应财政后备的合理配置,防范突发事件带来的财政大幅调整引致政府债务风险上升,或形成应对金融危机时政府“逆周期”调整基础,及时对冲此类突发事件带来的政府惯性预期,防范预期的“顺周期性”放大或缩小真实政府债务风险性。二是意识到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前瞻性管理,政府首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打破被动调整的“试错”状态,在预算体系内实现相应财政后备金的合理配置,既能有效控制风险扩张,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财政政策空间,实现资金高效配置,又不至于因资金安排过量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甚至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三是注意到财政调整的“储备渠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后备尚未到达最优存量,并结合政府债务风险调控受财政调整能力限制,以及我国目前尚处于“财政疲劳”特征初期,通过改善基本财政控制政府债务风险成本相对较低这一现实,政府应在预算体系中适当增加投入用于突发事件的防范,不仅对直接改善基本财政状况,实现政府债务风险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充分释放财政政策空间(尤其在经济处于非常态时),保障了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推进动力以及通过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控制政府债务风险这一渠道的通畅性。
本文对突发事件影响政府债务风险的渠道和机制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并在财政反应机制框架下对预算体系内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财政后备金进行考衡,不仅为如何争取有效财政政策空间提供了可行路径,而且对国内现有政府债务风险相关研究进行了扩展,一方面体现在研究内容上,提出突发事件是政府债务风险的一个影响因素,并通过相关经验证据得以证实;另一方面体现在研究思路上,在财政反应机制框架下,通过财政前瞻性管理研究对我国预算体系内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财政后备金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发现其尚未达到最优存量,适当增加有效财政后备金有助于风险防控,同时结合发达经济体相关经验对我国具体财政反应机制和政府负债上限决定机制进行探索。但如何构建恰当的模型,实现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后备最优动态变化的刻画,给出更完整和具体的理论基础,仍有待深入探究。因此,后续研究将主要围绕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前瞻性管理动态分析展开,探索就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前提下我国财政后备的最优动态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预算体系内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财政后备设置模式,以期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量上都能实现有效防控政府债务风险的最优化,为相关政策出台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