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的通知
华大科〔2013〕10号
学校各单位: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现将《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华侨大学
2013年7月6日
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2012—2020)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3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社科〔2011〕3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和《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年)》(国发〔2011〕2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华侨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和《华侨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本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一)坚持正确导向培养优秀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导向,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践行办学宗旨、营造人文氛围、提高综合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握正确方向,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突出侨校特色服务国家战略
华侨大学是国家侨务工作的重要阵地,侨校特色是华侨大学的生命线和立足之本;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侨务工作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是华侨大学的价值旨归。为此,必须紧紧围绕“建设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这一奋斗目标,按照“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注重质量、协调发展”的原则,依托已有学科优势、侨务资源和区域资源,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努力承担大项目、建设大团队、带动大协作、建设大平台,创造优质成果,培育杰出人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为侨服务、为国家战略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三)推进协同创新加快繁荣发展
全面实施“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国际一流”为导向,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营造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平台和条件建设为支撑,以评价体系改进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打造具有侨校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加快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二 战略目标
紧抓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机遇,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发挥综合大学和侨校优势,通过若干年努力,使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方向更加凝练,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平台更加坚实,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研究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国家侨务工作能力明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文化建设新要求、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国际文化对话与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20年,力争使华侨大学成为国内外著名、福建省一流的文化传承与知识创新高地,国家侨务工作的核心智库和提供社会服务、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要阵地。
三 重点任务
(一)学科培育与发展计划
1.通过学科发展规划、项目带动、优秀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措施推进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重点建设与有序发展。在计划期内,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有重大突破,一级学科硕士点有较多增加;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和重点学科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提升。
2.按照分层建设、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原则,把传统优势学科、特色明显学科、对长远发展有价值的学科和社会急需的学科作为优先和重点发展的对象。为此,确定以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为优先发展学科;以法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公共管理等为重点发展学科;以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等为培育发展学科,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格局。
3.加强学科整合,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加大力度建设与涉侨研究密切相关的学科,建立具有侨校特色的优势学科群,努力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人才队伍和团队建设计划
1.实施“高端领军人才造就计划”。依托国家“千人计划”、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拓宽引进渠道,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实施“学科带头人发展计划”,面向海内外公开遴选和招聘能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并取得标志性成果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与引进长江学者。
2.加大高端人才的培育力度。加强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和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福建省闽江学者等各类高端人才的培育,形成一支有规模、有层次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3.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团队培育计划”。以重点学科、创新基地为平台,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以领军人才或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实施“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和“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著名学者培育工程”,培育跨学院、跨学科的创新团队,打造具有学术原创力、在福建省乃至国内有持续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和学术梯队。
4.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和跟踪支持,使其尽快成长为重要的学术骨干。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在职学位提升项目、出国研修项目、国内访学和博士后研修项目,不断提高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海外留学和访学研修经历的比例。
(三)基地和平台建设计划
1.制订并实施《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培育与发展计划》,着力建设省部级研究基地,大力培育与创建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按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要求进行建设,每年提供配套经费支持,推动基地凝练研究方向、凸显学术特色、打造学术团队,冲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形成教育部、福建省、学校三级基地平台体系。争取到2020年,华侨大学的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2.整合内外资源,构建协同创新中心。紧抓实施“2011计划”的重要机遇,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协同创新为目标,通过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积极培育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和“闽籍华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在计划期内,积极申报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教育部和福建省“协同创新中心”,力争取得突破。
3.制定并实施《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重点支持有潜力科研机构的发展,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充分发挥研究机构的学术凝聚力和创发力。
4.加大文科类实验室建设力度。结合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特色,以国家级示范中心标准建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实验中心,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使之成为实践创新、科研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的基地。
5.抓住学术期刊转型机遇,加强和完善校办学术期刊学术规范与投稿评审制度,刊发高端创新学术成果,提升《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在学术期刊界的地位,推广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学术成果。
(四)科学研究水平提升计划
1.要跟踪学术前沿,着眼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着力加强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研究,努力产出标志性学术创新成果。在计划期内,发表、出版一批具有学术原创性、在国内具有显著影响的学术论文、论著;进一步提高国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侨办科研项目和福建省基金项目的立项数,要整合力量,在重大和重点项目上有新的进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取得大的进展,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奖项和获奖等级稳步提升。
2.加强对重大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时代性、针对性、创新性。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鼓励教师潜心钻研、自主创新,实现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3.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重点支持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支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研究,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4.加强涉侨研究等应用对策研究。充分发挥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华侨华人研究的优势,继续强化涉侨研究,大力开展侨务公共外交、海外华社、华商及华文传媒、华文文学等研究,积极推进华侨华人信息中心建设,主动服务国家内外发展战略需求;支持区域研究、行业研究,培育区域、行业发展研究报告;鼓励教师积极面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需求,开展应用研究,通过校内外合作平台,积极争取重大横向科研项目,进一步增加横向项目在科研考核和业绩奖励中的比重。
5.实施“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经典文库计划”和“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高水平论文、著作专项资助计划”,激发各学科学者的学术创造力,创造出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夯实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
6.鼓励教师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库》等出版资助项目;鼓励教师向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教育部《成果摘报》及《专家建议》、国务院侨办《侨务专报》、福建省社科基金《成果要报》等报送成果,对申报成功的科研成果,在成果等级认定、奖励和资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继续实行对省部级奖等重要奖项的配套奖励。
(五)科研评价体系改进计划
1.制定并实施《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认定办法》。以激发研究活力为根本,以提升研究质量为导向,以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为重点,以改革体制机制为动力,构建不同形式、不同标准、不同指向的学术评价制度,完善评价标准,规范评价方法,构建分类指导、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2.严格遵循评价的质量标准,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按照国内通行的学术评价标准和原则,尊重公认的学术标准,修订《华侨大学期刊分类目录(人文社会科学)》,确立具有学术公共性、稳定性的评价和奖励体系,以规范化的评价尺度和标准,尊重学者的学术研究。
3.完善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突出专家与同行在科研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术委员会在学术评价中的独立地位。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学术环境,以科学评价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六)社会服务能力提高计划
1.打造国家侨务“智库”,着力服务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华侨华人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泰国研究所、侨务公共外交研究所、华侨华人信息中心等涉侨科研机构的建设,加强华侨华人、泰国和东南亚、侨务公共外交和侨务政策法规与侨务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强化服务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向国侨办的《侨情》《专报信息》《侨务专报》等提供政策咨询和研究报告,提高为侨服务水平,打造国家侨务工作重要智库。
2.打造区域发展思想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鼓励教师面向社会,推动优秀科研成果的普及和推广;办好“理论进基层示范点”,鼓励教师参与“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名师上电视、上报刊等活动,加大科研成果向文化产业、决策咨询、公众普及、教育教学的转化,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水平;继续办好“华大讲堂”,打造校地合作的重要平台;积极谋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与合作,整合校内资源,政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为社会服务功能和水平。
(七)人才素质培养提高计划
1.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侨校特色学生思想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2.各学院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支持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以达到锻炼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形成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其他国家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努力在竞赛成绩中取得新的突破。
3.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科研潜能,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生论文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的支持力度。引导推动相关学院加强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力争突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升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获奖级别与数量。
(八)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计划
1.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学术交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重点促进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谋求和策划高水准国际战略合作,提高国际对话能力;积极参加国侨办“文化中国·名家讲坛”等活动,有步骤、有层次的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战略。
2.全面实施“华侨大学华文教育拓展和提升计划”。加快建设海外华文教育基地和孔子学院,设立华文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华文教育普查与研究中心、华文教育资源研发中心和华文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调研及研发项目,完成国家汉办及各级政府侨办、社会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华文教育机构委托的各项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的调研及研发项目。
3.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与国外和港澳台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实质性交流合作,共建研究平台,合作开展讲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学者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到校讲学;支持各学院、研究院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对外学术交流。
4.加强学术成果的国际发表和出版。推动华侨大学教师按照国际学术规范和标准从事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在高水平和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国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对在外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纳入成果评价体系,给予合理的评价。
四 实施保障
1.建立组织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学校设立“华侨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领导工作,研究并决定“繁荣计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社会科学研究处,负责“繁荣计划”年度工作计划的制订、预算建议的编制、工作进展考核等具体事项和日常管理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学校多方筹措资金,设立“繁荣计划”专项经费,计划期内每年增加投入3000万元,重点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保证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逐年增加而相应增长。
3.加强基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丰富专业图书馆馆藏,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图书资料建设,加强涉侨研究资料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水平,购买国际国内权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数据库的使用权,为实现科研的规范化、精确化和国际化水平提供条件支撑;建设若干个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把部分数据库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数据和信息中心。
4.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和队伍建设,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实现与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研究院)的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加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推动电子档案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
5.成立“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加强与省(市)委宣传部、省(市)社科联的沟通和联系;组织协调各学科之间、社会科学界与自然科学界之间,以及理论研究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宣传、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咨询服务活动,促进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编辑、出版会刊和学术资料,兴办智力开发事业;沟通社会科学研究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反映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愿望和要求,维护其合法权益;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协力推进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