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角色关系 乐享家庭生活个案
指导与评析:王淑玲
工作人员:宋小玲
实施机构: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金风社区
一 接案
2014年4月14日20时许,社区工作者接到片区居民小组长电话,被告知该居民刚搬来不久的邻居室内聚集了很多男女,声音嘈杂似有人打架,但具体情况不清楚。社会工作者通知社区内夜巡队员上门查看,并火速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社区工作者和夜巡队员针对情况,做了如下处理。
1.控制事态发展,确定受伤人员是否需要入医院处理
三名夜巡队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当时该屋内有20多人,确实正在发生肢体冲突。夜巡队员亮明身份,拉开了混战中的双方,并拨打了110。
社区工作者赶到后,现场仍然乱哄哄的,但冲突事态已被初步控制住。社区工作者一边安抚现场人员情绪、了解情况,一边和夜巡队员一起逐一查看脸上、手上有明显外伤的当事人的伤情。这一过程中,冲突的双方开始安静下来。社区工作者又询问大家有没有那里不舒服,以免有人内脏或身体其他地方受伤。当事人均表示伤口不碍事,不需要马上去医院,先等警察来。
2.安抚双方当事人的情绪,以免再起冲突
经过社区工作者和夜巡队员的劝慰,当事双方逐渐安静下来,不再争吵,但情绪都还非常激动。特别是一位50岁左右的妇女(后来得知是李某某的婆婆),由起初的抽噎突然转变成号啕大哭,声音充满了愤怒和委屈。旁边一个脸上挂彩的男士对社区工作者说:“你看看,他们这么多人围着社区工作者们打骂……”话音未落马上传来对方大声的驳斥,形势又开始急转直下,幸亏警察同志及时赶到。简要登记情况后,受伤的3人被就近带至医院检查,其余人则被带至派出所配合调查。
3.从北干派出所了解到的情况如下
(1)基本冲突情况:李某某(女)与高某某(男)系一对夫妻。自结婚以来,夫妻多次吵闹,李某某公婆也掺和其中,每次吵架李某某都会赌气回娘家。这次是因为李某某已回娘家数月,高某某与其电话沟通后请了堂哥和自己一起去接妻子回家。但到了妻子娘家后,岳父母要求男方父母也一起来把事情说明白,才能把女儿接走。高某某不得不又回去接父母来到岳父家。
高某某回去接了父母再来到岳父家时,岳父家里已聚集了很多亲戚。岳父母同意高某某把自己的女儿接走,但一定要高某某和其父母做出不再欺负女儿李某某的保证,并当场质问高某某父母的种种不是。几个回合下来,双方话不投机,女方的表哥因年轻冲动,上前挥拳要打高某某。高父替儿子挡了一拳,于是双方呵斥推搡,乱成一团,直至夜巡队员赶到才分开。
(2)伤势情况:经医院检查,受伤3人身体均无大碍,只是高父脸上被挥了一拳后,左面颊红肿乌青。高某某与李某某表哥只是在拉扯中胳膊受了一点皮外伤。
(3)当晚出警情况:鉴于打架是由夫妻问题引起的,与纯粹的打架斗殴有别。当时双方均未冷静下来,家庭纠纷有如乱麻,调解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于是民警建议社区先做工作,对冲突双方的个人信息及事件有一个登记后,等过几天再处理。社区工作者表示认可,进一步安抚了双方的情绪,并留了相关人员的电话,同时特别照顾到李某某的处境,当即约好李某某4月15日上午在社区见面。
二 预估
1.2014年4月15日10时许,案主李某某如约来到社区办公室,社区工作者进行了第一次接访。
2.2014年4月15日下午,经事先电话联系高某某,社区工作者进行了上门走访。高父不在家,高某某和母亲在家。
3.2014年4月16日上午,社区工作者再次去事发地——女方娘家拜访了李父、李母,并和事发当天的亲戚和邻居有了一些零星、片断的交流。
4.与高父约了好几次,高父态度诚恳表示欢迎,但都因为工作较忙没有约成,故社区工作者于2014年4月18日直接去了高父的公司,双方进行了一些交谈,而后转为频率较高的电话沟通。
综合所有人的叙述及社区工作者的细致观察后,基本家庭情况如下。
案主李某某,女,30岁,公司出纳。丈夫高某某,与妻子同岁。夫妻均为萧山本地人,两人系媒人介绍认识,交往三个多月后结婚。至2014年结婚2年,暂未孕。双方都为独生子女,隅居萧山北干新城繁华地段,均系拆迁户,但属不同村。男方家境富裕,高父先前开纺织厂,转行后在物流基地开公司,年入80万~90万元,家中又要拆迁,生活很是不错,也非常爱面子。高某某学历不高,没有固定工作,偶尔在其父公司帮忙,主权还是由高父掌握。李某某家境一般,父母均为敦厚农民。
婚后夫妻与男方父母同住,高父较为强势,家里大小事情都是他说了算。高母比较内向,不善言语,较固执,患有神经衰弱,晚上经常睡不好觉,儿子高某某是其精神依靠,母子关系亲密。
自结婚以来,李某某成熟外向又独立,而高某某缺乏主见,喜欢约朋友出去喝酒,回家后就是整夜上网,烟蒂多到烟灰缸都装不下,妻子觉得这样的生活很不好,而且不利于优生优育,夫妻为此经常吵闹。每次夫妻吵架,高父高母便会掺和进来,公婆不但不引导儿子高某某,反而责怪媳妇李某某太凶,连喝点酒、抽个烟都要管。高父更是买整箱的酒和烟给儿子,希望儿子只要不到外面惹事就好。高父在外做生意,看到朋友家的儿子因赌博输钱、外出嫖娼等惹下不少事端,导致其在教育儿子方面有些偏激,他认为儿子个性老实,出去闯天下肯定要吃亏,便让其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高父只要求儿子在家好好待着,不要出去惹事就好。故李某某与公婆意见相左、矛盾较深,每次吵完架李某某都会赌气回娘家,更有一次因被公婆反锁在门外而报过警。李某某因此苦恼不堪,发展到后来,外向的她经常向亲戚邻居倾诉公婆的种种不是,也因此越发引起公婆的不满,矛盾也就越来越深。
经多方走访、面谈,以及对事情经过、现状的梳理,社区工作者总结出以下问题,也是最终导致两家发生冲突的根源。
1.夫妻关系:因为结婚前认识时间较短,彼此了解不够,家庭观念、孕育观念、生活习惯不同而致夫妻产生矛盾,丈夫缺乏责任感和对父母的依赖性强,致使角色不清进而使夫妻之间出现冲突、危机。
2.婆(公)媳关系:案主的婆婆和儿子关系太过亲密,公公又非常溺爱儿子,教育儿子的观念有偏差,存在病态家庭结构。案主李某某经常在邻居面前说公婆的不是,致使婆媳关系更加紧张,也让非常爱面子的公公觉得被邻居看了笑话而对媳妇冷眼相待,并放出话来:“凭我们高家的条件,随便换个媳妇好了!”
3.父子关系:高父偏激且不正确的教育观,导致高某某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想着要出去找工作(偶尔闲时去父亲公司转一下),从小养成的习惯致使其在生活及物质上完全依赖父亲。高父在家里是说一不二,其又是一个不注重过程的人,平时与儿子沟通交流很少,只是在金钱上给予满足。
4.母(父)女关系:案主李某某是家里的独生女,虽说经济条件一般,但从没受过什么苦,所以,对公婆一家人的联合对抗,其深感不安与无力,致使李某某每次回家都向父母倾诉公婆的不是,父母觉得女儿在高家受了很大委屈,心里很是担心、不安与愤怒。
5.亲家之间问题:因为沟通不畅,夫妻之间吵闹,引得亲家之间也是互相埋怨。出于天性,在保护自己儿女的同时,对对方充满了不满,以致引起冲突,而不能正确地引导夫妻双方,反而造成两家人冲突的升级。
三 服务计划
1.目的:采用危机介入原则和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解决首要问题,着重采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并辅以认知行为理论和增能理论提高李某某、高某某及其家人的处事能力,缓解夫妻矛盾,厘清各自角色,改善家庭关系,最终得以恢复家庭功能。
2.目标:根据问题的紧迫程度及解决问题的时间周期,制订如下服务计划。
(1)近期目标:当务之急是解决北干派出所已受理的打架案件,不让矛盾激化,妥善解决此次事件后,才能平安度过家庭危机期。
(2)远期目标:通过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和心理疏导,厘清家庭成员关系、角色分工,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挖掘案主及其丈夫的潜力,激发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增强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身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并改变目前的情况。
四 服务介入过程
(一)当务之急是妥善解决由打架引发的后续问题
2014年4月14日北干派出所受理案件后,经多次走访当事人,特别是与高父的多次沟通协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事件中的关键人物高父,从愤怒得一定要立案惩处对方的表哥,并扬言要让儿子离婚,转而降为赔偿10万元,并且要求对方赔礼道歉。社区工作者婉转地告知高父,婚姻是儿女自己的事情,如果不想让儿女的婚姻走到尽头,建议其可以考虑适当退步,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可以显示高家人的宽容与大度,也可给儿子与儿媳的和好带来可能。
2014年4月21日,经派出所民警、社区工作者的协调,最后高父同意只让对方赔偿1000元,这让女方大大松了口气,夫妻的婚姻危机有了转机。
(二)着力解决整个家庭的问题
1.针对夫妻李某某和高某某开展的工作
2014年4月15日10时,李某某如约来到社区办公室,社区工作者将其引领至温馨静谧的“心之韵社区服务中心”,看其一脸的倦容,社区工作者为其倒上一杯清茶,并给其靠垫让她靠在舒适的座椅上,缓缓引导其情绪宣泄。出乎意料的是,与昨晚在派出所不声不响的她不同,高某某时而情绪激动,时而抽噎哭泣,足足说了2个小时,至12点还没有停歇的意思。因为是第一次沟通,社区工作者只是非常专注地倾听,很少提问,着重于让李某某宣泄负面情绪。将结婚2年来的大事小事来了个淋漓尽致地畅诉。
在随后几次谈话中,社区工作者在舒缓其情绪的同时,给予同理心支持,肯定她的独立能干,但告诉她有矛盾时,一走了之不是明智之举,夫妻间的事情只能自己解决,并让其感受到,她身边的这个男子需要她好好引导,既然选择了这个男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那就不轻言放弃,陪着他一起慢慢成熟。社区工作者引导案主树立信心,相互沟通,一起建筑爱的港湾。
2014年4月16日上午,社区工作者约高某某进行了详谈,看得出高某某对李某某还是很有感情的,一直说妻子比自己能干,他也很想改变这个现状,但有时候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社区工作者表示理解的同时,引导高某某思考:作为一个男人,自己的父母总有一天会老,不管愿不愿意,都要承担起作为一个丈夫、一个儿子的责任;往后有了宝宝,还要承担起为人父亲的责任。高某某有点触动,表示会改掉不良生活习惯。
在随后几次谈话中,社区工作者列出一个框架,让夫妻二人自己去商讨和决定计划进程。内容包括高某某逐渐减少抽烟、喝酒的次数,让生活有规律,并由妻子进行监督;李某某减少点工作,多和高某某出去旅游,到外面散散心,陶冶情操,增进夫妻感情。
2.针对夫妻与双方父母的关系开展的工作
2014年4月15日下午,经事先电话联系高某某,社区工作者进行了上门走访。高父不在家,高母显得比较拘谨,不善言辞,但待人很客气。社区工作者关心地询问了高母身体状况,并称事情总会有个好去向的。闻言高母的眼泪就下来了,一直在说,社区工作者是想让他们(指夫妻)好的。社会工作者顺水推舟,让高母将这个想法表达给媳妇,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沟通不畅而失去理解的好机会。再者,儿子已近而立之年,作为父母要学会放手,让他过自己的生活,不能干预太多,而且媳妇不让其儿子喝酒,也是为了优生优育,到时生个健康的大胖孙子。高母频频点头称是。
与高父约了好几次,但都因为其工作较忙而没有约成,故社区工作者于2014年4月18日直接去了高父的公司,公司开在传化物流基地内,高父很忙,电话不断,但很有序,是个非常能干的人。他只是透露,这个儿子让他操碎了心,心里很想家庭和睦,没有吵闹之事,但对如何教育儿子,他坦诚没有精力也不懂技巧。社区工作者表示非常理解作为父母的苦衷,但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与责任分工,而且,儿子高某某毕竟已经30岁,应该让其独立思考与生活,让他成熟有担当,而不能包办、代替,永远呵护在掌心。可以考虑让儿子接管部分工作,一来锻炼他,二来也好有接班人。高父说以前儿子也来过公司,但出了一次纰漏之后,儿子就不愿来了。社区工作者告诉高父,儿子需要他好好地引导,要给其信心与鼓励,发掘他的潜能,只要尝试让儿子回公司来管理具体事情,一定可以看到他的成长。
2014年4月16日上午,社区工作者拜访了李父李母,他们都比较忠厚,是典型的农民。李某某每次回家都向父母倾诉公婆待她如何不好,丈夫也只听他父母的,等等。由此,李父李母总觉得女儿在高家受了很大委屈,心里很是担心、不安与愤怒。李父李母最后表示:内心希望女儿能够幸福,不想拆散他们。社区工作者表示非常理解,哪个父母不想自己的子女过得好呢?但有些时候,理性的劝慰比意气用事好多了,可以省去很多麻烦。经过这次事件,李父李母也懂得了支持女儿一定要理智行事,不从中添乱,做女儿坚强的后盾。其实,每个父母的初衷都是一样的,但需改变看法,改变策略,彼此沟通才能互相理解。
五 评估
按照服务计划,社区工作者提供了详尽的服务。
经过一系列的工作,基本解决了案主李某某一家的矛盾,厘清了家庭中各成员的责任和角色,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父子关系、亲家关系等均有明显改善。
特别是夫妻李某某和高某某,经过多方努力,成长了不少,应对能力和角色认知由模糊转为清晰。他们对自己的改变非常自豪,愿意以崭新的姿态承担起责任,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案例进行过程中,案主李某某已怀孕)。
六 结案及跟进
鉴于李某某一家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同时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故考虑结案。在提前告知的情况下,社区工作者于7月29日上午,在案主李某某家做最后一次的结案谈话,双方心情愉快,气氛和谐温馨,高母在织婴儿绒线衣,李某某一脸温馨地坐在沙发上,丈夫高某某在削水果。社区工作者认为是该“撤退”的时候了。当然,因李某某表现出来的不舍,社区工作者表示还是会不定期进行电话联系,也非常欢迎其常来社区办公室坐坐。
七 工作感悟
通过这个案例,社区工作者深刻体会到,社会工作理论学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并不简单。此案中危机介入及时,但对后期运用家庭结构治疗模式时,深感专业不精。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并不直接解决个人行为问题,而是致力于改变案主家庭的交往方式,个人的问题只是表象,家庭的问题才是真正原因,因此,社区工作者通过解决家庭中的几种病态家庭关系,以最终解决案主个人的问题。在此案中社工努力运用了此观点,也应用了包括尊重、倾听、引导、忠告、同感等个案技巧,特别是心理治疗模式,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底,真的是如履薄冰,需慎之又慎,谨之又谨,以防自己变不成“心灵鸡汤”,反而成了“心灵杀手”,误导案主走错门,这也是社区工作者需要不断自省及防范的,社区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才能在老师及资深社区工作者的指引下,不断进步,将“助人自助”的社区工作精髓传承下去,并取得卓越成效。
案例评析
家庭问题犹如一团乱麻,牵牵扯扯,置身其间,每个家人都是受害者,也都是施害者。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家庭社会工作案例。负责此案例的社区工作者以丰富的工作经验,及时联系夜巡队员,双方协作一起介入冲突过程中,并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关注生命安全和安抚情绪入手,一步一步开展工作。社区工作者在接案环节的处理和应对,是非常好的专业示范,值得推广与学习。介入过程中,社区工作者以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和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为理论指导,从改善当事人的情绪、改变当事人的认知、扭转家人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的沟通、疏导和引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
但本案例也存在非常明显的不足:预估环节对服务对象问题的描述太过笼统,缺少必要的概括和归类;服务计划环节只确定了目的和目标,缺少针对问题而设计的计划内容;服务介入环节则完全倾向于记流水账,未能体现出解决问题的重点和层次。同时,在对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两种理论的实践应用上也显得力不从心,未能把理论的核心内容与环节付诸实施,导致介入的重点落在了对所有当事人的情绪和认识进行个别辅导上,而缺少行为训练,如缺少对家庭成员间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训练,缺少关系人间的互动练习等;评估环节以社会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主,缺少服务对象的评定,也没有专业的、量化的评估指标;结案和跟进环节则缺少结案后的跟进记录。